北京人是怎么看郭德纲的?

九月晴天



周阿繁


首先我不是北京人,但我经常去北京出差,所以我和北京人常常聊天,在他们的嘴里对郭德纲大多是没有什么贬义的,我想是因为他们所了解的郭德纲也是已经开始成名后的郭德纲。毕竟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相声名角儿,所以后来出现的那些风波也好,传闻也好,是很难改变这个第一印象的,况且那些和个人又没有什么实际关系。

记得有一次在北京打车,路途比较遥远,路上路过了一个德云社的分部从外表看起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几层小楼,上面挂着大大的招牌是写着德云社,没有想象中那么富丽堂皇。车上的司机说郭德纲的艺术贴近于老百姓,比如北京隔几天也有名角唱京剧,但是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实在欣赏不了那种艺术。而郭德纲就不同,听郭德纲有一种非常解气,非常解乏的作用。他还说了一个听来的传闻,那就是郭德纲从来不喝别人送的水,只喝自己带的那一杯。可以想象,老郭是非常谨慎小心的,也可以从反面印证社会是多么的凶险。老郭发的那些牢骚也并不都是他个人臆想出来的,这种互相倾轧在各个行业都是存在的。

作为一个从郭德纲开始红的时候就听他相声的人,我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当然是非常牛逼的,他并不是只会说一些俗段子,只是他知道如今说那种传统相声是没有多少人去听的。他在他的自传中也非常坦诚说他的这些新段子也是用旧段子老段子稍作改变以后而形成的,只不过一般人对相声没有那么痴迷,不愿意从这方面下苦功。

王玥波曾经说,郭德纲和他在小茶馆里共同演出的那一小段时间里,有的时候演出还没有开始,郭德纲就在他们茶楼对面的书店里翻书,翻1到2个小时,一会儿上台以后郭德纲就能拿这些阅读来的内容编成段子,在台上说。可见老郭当然是非常聪明的人,而且非常勤奋,是真的爱相声。

郭德纲的个人经历可以说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亘古不变的做人之难。郭德纲当然不是什么高尚的人,但他也不像他的同行对手们所说的那么不堪。当然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尖酸非常强势强硬的人。他不喜欢也不去主动编织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一天这些网与他的个人追求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撕碎这些网。

郭德纲毕竟出身底层,在他的访谈节目中虽然笑声不断,段子迭出,但是可以看出他和这些上流社会的人是有一些格格不入的,他抛出的话经常让对方无法接言。也常常能从他对面坐着的嘉宾眼中看出些许无奈和不屑。

我也不认为郭德纲的那些对立面们都是什么坏人庸人俗人,因为这些人常年出现在北京台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当中,可以看出他们也是一些朴实平和,真诚的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些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家庭方面的变故。他们的父辈都是非常荣光的,比如侯宝林先生本人就和毛主席面对面坐着喝茶。可以想象这类家族的荣光给后辈们以多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他们这辈人当中的艺术成就大都赶不上自己的父亲,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做人不行。从观众的角度讲,只是关注他们的一些槽点,但实际上从各个侧面的资料和节目当中来看,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喜欢助人为乐的,比如李金斗,虽然某些方面名声不佳,但是说他好的人大有人在。比方说李金斗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多年以来只保持着让人匪夷所思的低廉票价。他的徒弟们比如说方清平说起他童年时师傅对他的好来也是令人感动。他们早已功成名就,有相当的级别,有相当广泛的社会人脉,连他们的徒弟也许都早就不靠说相声为生了,所以他们并不是一种纯粹靠卖艺为生的人,他们是属于相声贵族。

郭德纲本来就是一个异类,很难想象在当年相声如此颓废的时候,他愿意始终坚持这项传统艺术,这才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即使如今郭德纲仍然没有成名,只要他还能租一个简陋的场所,比方说在前门大街继续说相声,小有名气,在自媒体小视频上小火了一把,那么他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古史今读


大学时就用mp3听郭德纲的相声,后来路过天桥德云社,但是也没有去听过,可是爱听相声这事,越来越上瘾。一直是用手机听相声,那些西征梦、羊上树、我要幸福,几乎能倒背了,喜欢隔着屏幕接话茬的感觉,帮我打发了很多无聊时间和睡不着的夜晚!

郭德纲跟很多来北京想出人头地的人一样艰辛过,如今他成功了,是一种幸运,更是多年坚持得到了回报。

虽然他睚眦必报,但是想想他经历过的事,这些反应也就能理解了。

不管怎么说,经历那么多磨难,如今没有害人心,能继续给粉丝说相声,说评书,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正能量,能鼓励很多正在埋头苦干的人。老郭挺好的!


多彩观历史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德云社在北京的小剧场还是很多的,郭德纲会在不同的小剧场演出,如果去小剧场花几百块票,那天正巧遇到郭德纲攒底,这张票就赚大了!相声在小剧场生根发芽,十分火爆。小剧场都是很多年轻演员,其实每一个演员的选择也都是深思熟虑的。德云社的红火是有道理的。有了德云社,不管开在哪里,对周边的相声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现场听相声,而且年轻演员在台上真的是非常卖力,德云社的演员风气其实是挺正的,规规矩矩,凭本事吃饭,而且不能说高台教化,但是也是劝人向善。我看郭德纲其实无非是比当初更红了,在这个高位上,可以说是德艺双馨,众多弟子都心甘情愿的跟随,合同的事当然是另一回事了。

我个人是很喜欢郭德纲的,因为他的相声唱念做打,每一样都嫩拿的出手,一点都不空洞。台上他兢兢业业,台下他勤勤恳恳的钻研相声,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一路坎坷,可以说对我的人生都有了激励作用,这样一个曾经身无分文的人,如今也同样能有所成就,这让我也为他高兴。非常喜欢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主持人也都能应对大多的场面,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头沟的角儿。

然后,我是很爱看郭德纲德云社的八卦新闻的。最近再看郭德纲小舅子写的一本书,叫《我眼中的德云社》,我觉得非常不错,推荐给大家。书中讲述到,郭德纲对自己的妻子王惠是非常爱护,我为他们这段爱情而动容。王惠曾经为了郭德纲的事业,卖了父亲送给自己的爱车,首饰也都被典当。而郭德纲成名成腕之后,把所有财务都给了王惠处理,郭德纲半年兜里揣一万块钱都花不了,老郭从苦日子中来,也还保持着一个穷书生的生活态度,这点就实属不易。而郭德纲基本上很少在外面过夜,几个小时的路程也都要回家,因为王惠心脏不好,他只要每天看到王惠,心里才放心。于谦对郭德纲也是莫逆之交,两人都没发生过争执,而且也都盼望能有一天郭德纲还顶这白色的桃心,于谦顶着喜洋洋的头,后台吃着花生喝着小酒,给徒弟们说活教育弟子,有机会上台继续给大家说相声,我觉得这种感情,是让人非常羡慕的。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网游魅力达人


我不是北京人,但是在北京工作生活。也是一名郭德纲的相声爱好者,先抛开德云社相声不谈,就郭德纲本人而言他的人生就是励志的人生,刚来北京的时候郭德纲还是无名小卒,绞尽脑汁的想进入主流相声圈。奈何别人不给机会,正眼都瞧不上。想给别人当一条狗别人都不要,最后被硬生生逼成了一头狼。最困难的时候为了吃饭把bb机都卖了,最重要的有一个站在身后默默支持的好妻子。



现在是红了,有名了也有钱了。说明了他的相声迎合了当下人的需求,你喜欢三俗相声?有!喜欢京评梆?有!喜欢抽烟喝酒烫头?随身必备,德云一姐。喜欢小鲜肉?张云雷也有。相声其实也算是一种商品,郭德纲把相声卖出去了就说明了个人的实力和管理的能力,就是有时候管不住嘴。小剧场里的插科打诨带到大荧幕的时候就爱吐噜嘴因此也招来了不少恶评。

近几年德云社商演不断,看效果真是爆满啊。力捧的几个角都能撑起一片,现在也是门生众多,云鹤九霄,现在已经排到霄子辈了,就连岳云鹏也开始收徒弟了。希望德云社越来越好,多出新的作品!



鬼谷先生4862859


老北京人,都是懂相声,特爱相声,甚至聊起相声来不比哪些个专业演员懂得少。谁的贯口说的好,谁的柳活儿唱的地道,大多数都如数家珍。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相声是诞生在北京的一门艺术,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北京人常有的诙谐都融入了相声这门艺术的血液里! 记得郭老师刚出名的时候,很老北京人都等着听郭德纲的相声,一时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北京城仿佛无人不知郭德纲的。当年,很多北京人谈到郭德纲的相声都会说一句:“耐听”!这不是什么网络流行语,确实是真的“耐”听!也就是北京人嘴里长说的:有滋味儿,经得起咂么,有嚼头儿!



曾几何时,郭德纲的相声是听多少遍不烦,还依旧可以笑出声的! 这些年过去了,现在,老北京人在聊起郭德纲的相声。却常常是这样说的:“嗨,听个乐呵得了!”毕竟如今的郭德纲,主持,评委,嘉宾。在也听不到当年的经典相声了!


一壶清酒度此生


我现在就在琉璃厂附近,郭德纲在北京说相声的起点就是在琉璃厂附近的京味茶馆。

现在这个京味茶馆在琉璃厂附近已经找不到了,在地图上显示的一个京味茶馆在大兴应该有一个。

尽管我身在相声界一流人物的一个龙兴之地,但是我并没有跟这儿的本地人做过调查,因为我发现街上下象棋的老大爷都是一口地方方言。

京味茶馆已经不在了,老北京城里也未必能遇到几个老北京。

从琉璃厂穿过八大胡同就是大栅栏,德云社三庆园和广德楼都在那边,我偶尔去那里遛弯。

上次去的那里一个书店买书,听着街上很多商家大喇叭放的不是流行歌曲,不是街歌,而是郭德纲的相声。所以可以看出来很多北京的店铺喜欢郭德纲的相声的。

而来北京旅游的,到大栅栏感受北京文化的,大多数冲着德云社听一听相声去的。

不能说所有人都喜欢郭德纲,就像网上一样,有人捧也有人黑,甚至有人恨。

但凡关注相声这个话题的,大部分是北京天津这一带的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比例北京人里面应该是和网上看到的是差不多的。

我所在的那家书店老板,听到街上郭德纲的相声,暗暗的嘀咕了一句,有什么好听的,没文化!

我花了九十块钱在他书店买了六本书。

我心里不由得一丝尴尬,有文化的书店老板,你这单生意是没文化的人给你带来的。


草野泥涂


这几天都有邀请我回答关于郭德纲的问题,写了好几个,点击量都一天之内破万,确实有热度,我的观点是否定郭德纲的,在评论里就有了两个极端,顶我的多,骂我的也有,但就那么一两个,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把郭德纲的演出划为相声还是值得商榷的。

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郭德纲广收门徒,以相声为主轴.再添加民间两人转啊,闹花灯啊,街头杂耍啊,天桥段子等元素,把个德云社搞的好不红火。讲一些老百姓街头巷尾讨论的段子,确实贴近生活,自然喜欢的人不少,有些以此为乐,自然成了纲粉,有了市场就有了金钱,有了金钱,德云社自然得到了大的发展,一下一就窗户口吹喇叭,名声在外。

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迎合了低收入,低文化程度的人群市场,那么正宗的相声界人员就会出来说三道四,因为你这毕竟是打着相声的牌子出演的却是不伦不类的江湖杂耍啊。所以两派现在还是争论不休,也不可能有结果的,我在此总结把郭德纲归为成功的商人应该最恰当

至于北京人怎么看郭德纲,这就牵涉到上面的两种群体了,有人喜欢又有人排斥,排斥的多于喜欢的,这是事实,不然郭德纲就会成为范冰冰那样的暴发户。好比上海的周立波,上海人不喜欢的自然占多数,但那不重要啊,两千万上海人有两百万喜欢周立波那就不得了啦,由此类比郭德纲,郭德纲也自然无比自豪的




广宏投资


郭德纲的口碑处在两极化,喜欢的人不分北京上海,讨厌的人不说东南西。


而北京是德云社的大本营,个人觉得既然郭德纲选择在这里扎根,毕然有他的所在的道理,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郭德纲的,毕竟是他的相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项传统艺术。

这时候有人会质疑,郭德纲不是天津人吗?为什么舍近求远跑到北京发展,可以这么说当初在天津的郭德纲遭受了很多重创,所以选择北上发展,然而皇城根下好做事,这么多年的苦日子让郭德纲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北京人对于郭德纲的看法或许和其他地区的人一样“真材实料,坚持本心,总会出头”。



郭德纲出生于1973年的天津,6岁开始就投身艺术,评书、京剧、相声等等各种表演,可以说他的艺术细胞与生俱来,时常自娱自乐的他在天津也算是混的不错,虽然在天津打混学艺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现在的郭德纲也算功成名就,初始于北京成名于北京。


有些人一再强调郭德纲的相声是“三俗”而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姜昆却总在“反三俗”,无论到哪里都会有这样对比的声音出现,但是个人认为只要对相声好,没有什么俗不俗的,俗和雅只是自己的推脱之法,所以看不看好一个人跟地区没关系,郭德纲出生于天津,那天津的人照样瞧不上郭德纲,所以不在北京生长起来的郭德纲依旧过得洒脱。


娱乐昕说


先说答案,很多北京人看郭德纲就是两个字:爱过!

我是在北漂的时候喜欢上郭德纲的,虽然我不算北京人,但多少了解一些北京人对郭德纲看法的变化。

首先说,郭德纲就是北京人给捧起来的!从我了解的情况看,2002年广德楼时期开始,德云社开始逐渐成型,在广德楼全靠一些喜欢鼓曲和传统相声的老北京支撑。到了华声天桥增加了一些外地民工,但是看小剧场的主力仍然是老北京。

再往后,一些新北京人开始加入,这就是后来的媒体,从开心茶馆大鹏到袁鸿水晶他们,媒体的宣传开始让天桥剧场逐渐满起来。郭德纲开始说满坑满谷我很欣慰就是那个时候。

最早的纲丝就是钢丝窝窝,他们几乎全是老北京人,只要老郭演出必定到场。现在名声大噪的老和部队那时候什么都不是,因为他们几乎全是听网络免费相声的。所以后来还出现了钢丝窝窝阻拦老和部队献花的事情。

事情从高峰那里开始起了变化。

第一件事是高峰讽刺北京国安队,不管外地人怎么骂,国安队在北京城的影响力要比德云社大得多,虽然高峰最终道歉,但是也让德云社在北京人的心目中形象第一次受损。

第二件事就是侯耀文去世。在那之后,德云社的相声开始走下三路路线,屎尿屁伦理哏这些以前很少的玩意儿增多,老郭自己的一些相声水准也下滑。铁杆的钢丝窝窝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人员逐渐脱粉。

第三件事就是李鹤彪打人事件,德云社和北京卫视代表的京圈媒体撕破脸。这一次事件之后,钢丝窝窝几乎陷入停滞。代表着最早把德云社捧起来的那帮人大部分都脱粉了。

等岳云鹏烧饼张鹤伦他们走红的时候,那些曾经脱粉的老北京人老纲丝不转黑就不错了。

所以,我说很多北京人对郭德纲的态度是,爱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