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到明太祖,至關重要的相權是如何被皇權終結的?


宰相宰相,為何稱為"宰相"?

這個"宰",就是字面的意思,即"宰殺";"相",是副、幫助的意思!就如婚禮上的伴郎伴娘,也稱男儐相、女儐相,分別是幫助新郎新娘做一些具體的事兒!

皇帝和宰相,其實和新郎和伴郎的關係差不多!

之所以稱為"宰相",是因為在春秋時代,對於一個貴族家庭來說,有兩件事最重要-祭祀和戰爭!

祭祀最重要的就是給祖先奉獻祭品,宰殺犧牲,"宰"就是替貴族管理祭祀事務的!說白了,就是大管家。在家有"宰",出門有"相",這個"相"

,即是貴族出門跟隨左右的人!

宰也好,相也好,都是貴族的家臣、私臣,而在春秋時期,其實貴族的家事就是國事,二者沒有明顯的界限!

始皇帝統一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國家疆域擴大了,事務也變得龐雜了!皇帝一人肯定管不過來,需要幫手,而貴族時代的大管家"宰相",肯定是首選。然而宰相一人也不可能管理帝國如此龐雜的事務,三公九卿,政府機構應運而生!

關於皇帝與宰相的關係,其實有完美的詮釋!

皇帝作為國家統一的象徵,世襲罔替,其背後是民眾對統一與穩定的訴求,畢竟戰國二百多年的戰爭太慘烈了!而皇位的世襲,理論上保證了穩定!

宰相,作為皇帝的副手,為政府的首腦,對全國事務擁有最高決策權!同時也是各項政令的總負責人!決策失誤,可以罷免宰相,而不用動搖皇位!

在宰相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皇權的體現更多的是參與權、知情權和署名權(國家政令還是要蓋上皇帝的印璽)。

這本來是完美的分工,然而,事實證明,權力這東西,還是在自己手裡最放心!

從始皇帝開始,歷代帝王開始了對相權的侵蝕!

不過,任何統治都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的,都需要有集團支持!

所以,歷代皇帝,並不能真得能廢除宰相,而是採取替代架空法。

所謂替代架空法,就是設置一些低階官位(實際上是皇帝本人的秘書),關起門來,和這些低階秘書商討政事,這些秘書的辦公室,一般最先設在皇宮裡,而宰相辦公機構在皇宮外!一來二去,宰相的權力就被架空!

漢初,丞相是政府首腦,武帝駕崩,任命霍光為大將軍,外朝宰相地位下降!

至東漢,尚書地位上升,成了實際上的宰相。緊接著,中書、門下,先後登上舞臺,至唐成為三省共治!

宋代中書、樞密院並稱"二府"。

直到明代,才算是完全廢除了宰相!然而明太祖的後代們很快發現,治理國家實在是個苦差事!很快又設置了內閣和司禮監。

這時的內閣,實在是談不上是宰相,因為內閣只有建議權,司禮監只有皇帝本人私授的硃批權(非國家明文規定,文官集團完全可以不予承認,所以,劉瑾和魏忠賢再權傾朝野,也被皇帝輕而易舉地拿下),真正的決策權,仍歸皇帝本人!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相當不靠譜的決定,明代皇帝們真正實現了大權獨攬,可是前面說過,宰相決策失誤可以罷免,那現在決定權在皇帝本人,皇帝決策失誤怎麼辦?怎麼辦!只能找替罪羊,這個替罪羊就是內閣首輔(所以稱內閣首輔而不是內閣首相),這直接導致了明代後期,內閣的不作為!這也是人之常情!本身沒有權力做決定,卻還要替皇帝背黑鍋,誰願意幹!(這其中也有張居正被清算的惡劣影響,張居正不管怎麼說,累死累活為了國家,最終死後卻被抄家,誰人不心寒。)

清代,皇帝又在宮裡設置軍機處,又架空了內閣的權力,真正是乾綱獨斷了!

不過前面說過,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明代皇帝依靠文官集團統治,所以當文官不同意萬曆皇帝立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時,萬曆也沒有辦法,只能消極罷工;清代皇帝依靠的是滿洲貴族進行統治,所以清帝更加地隨心所欲,整個官僚集團都成了擺設,只有當滿洲貴族靠不住的時候(太平天國起義),才不得不依靠漢族地主!


探微閣主


中國封建歷史自秦朝統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之後,君主集權專制便開始了他的發展歷程,貫穿兩千多年直至清朝覆滅,而在秦朝至明初時期,相權也在中國封建政治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麼相權在此期間是怎樣由出現到結束的呢?



相權,即丞相的權力,丞相:封建時期的一種官職名稱,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輔助皇帝總理政務,為百官之首。

《漢書》:丞相者,朕之肱骨,所與共承廟宇,統理海內,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新唐書》: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秦朝統一天下後,在中央實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丞相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一,替皇帝行百官之職,為百官之首,權力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由於秦朝二世而亡,丞相制度以及丞相權力在秦朝時期變化不大。



漢推翻秦朝之後,沿襲秦制,丞相制度也保留了下來,在西漢初期丞相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如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蕭何、曹參、王陵都擔任過丞相一職,他們敢於進諫,同時能夠參與國家的重大決策,掌握著任用官吏、處理朝議政事等大權,甚至還能參與立法、軍事等重大事務的處理,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力,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直至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親政後,意識到了丞相的權力之大已經威脅到了他的獨尊地位,於徵和二年,頒佈了詔令將丞相官府一分為二,實際上是從人數上削弱了丞相的權力,這只是第一步而已。在分丞相府之後,漢武帝又破格入用出生寒門的有才之士參與國家的重要決策之中,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這些職位雖然不如丞相尊高,但他們能伴君左右(如大名鼎鼎的衛青),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丞相的職權,而這些寒門之士組成了所謂的“中朝”,與三公九卿之“外朝”相應,組成了“中外朝制度”,以中朝制約外朝丞相的權力。


西漢中後期,尚書檯成為皇帝“秘書”,繞過三公直接對皇帝負責,地位空前提升,此時的尚書檯總覽朝政成為了實際上的丞相。相權又進一步被削弱。

魏晉南北朝時期,行丞相之權的尚書檯在行政機構中獨立成為中央行政的總機關,此時的尚書檯已不再僅僅行使丞相之權了,尚書檯的長官在法律上已確立為丞相之職,同時期中央又另設有中書令和門下省,二者長官都是任丞相之職,都是中央的辦事機構。“三省制度”初成,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丞相的權力被一分為三。

隋朝時期天下一統,前朝的政治制度又被沿襲,三省制度最終確立起來。

唐代隋之後,在三省制度的基礎上又增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屬尚書省,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任宰相職,六部各設部長管理相應事務,六部的產生將尚書令(即宰相)之權進一步細分為六。尚書作為執行機構與負責決策的中書省、負責審議的門下省共同組成“三省六部制”。由於任三省六部職位繁雜,官員眾多,相權的削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朝沿襲唐朝制度,宰相又有正副之分,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也稱之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政知事”為副宰相。參政知事可設立多人,最多為四人,宰相之權又通過增加人數而得到分散。

元朝時期,三省制度被廢除,只保留中書省作為行政中樞機構,中書省又設平章、參政、左右丞相用以行使宰相的職能。

明朝初期,官制主要沿襲前朝,但中書省只設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中書省的丞相胡惟庸被告謀反,朱元璋以“枉法誣賢”等罪名,將其處死,同時期也將沿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一併廢除,胡惟庸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個丞相,相權最終被皇權終結!


舊時樓臺月


丞相的演變:

秦孝公重用商鞅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軍政改革。

大良造官職是丞相的雛形,其統攝軍政大權。

秦惠文王繼位,為安撫宗族勢力,維護政權的順利交際,把商鞅處死。四年後,秦增設相邦之職,樛遊為第一任。相含有監察的意思,邦者國也。王下第一人,屬於職業經理人。王可以隨時廢除相邦。

秦武王設立左丞相和右丞相的職位,是副相邦。

丞:甲骨文通拯,有拯救的之意,其行為用兩手把掉入陷阱之人拉出來的意思。有糾錯功能。

縣丞是最常見的用法。相邦要高於丞相一級

至秦王政統一六國後,廢掉相邦一職,呂不韋是秦的末代相邦。

漢朝效法秦朝,設相。為避劉邦諱,漢朝相邦也就成為了相國。

唐朝的官職設置修改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領導人都被稱為宰相。丞相制度逐步被完善。

三省協商政務,權利相互制約均衡。宋朝延續了唐代制度,增加了參知政事一職,來權衡宰相的權力。


丞相的消失:

明初,太祖朱元璋沿襲了三省六部制。洪武六年,明朝第七位丞相胡惟庸上位。他與韓國公李善長是老鄉兼親家,也是末代丞相。老胡上任之初,謹言慎行,丞相當久了逐漸迷失了自我。認為有些事情沒必要向老大朱元璋報告了,於是乎獨斷專行培植自己的勢力。期間還貪墨貢品,挑戰朱元璋的忍耐力。魏國公徐達曾彈劾過胡惟庸貪藏枉法,差點因此喪命。

胡惟庸的相權和朱元璋的皇權逐漸發生衝突,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了質變。據《禮記》記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胡惟庸稱他府中出現了醴泉,如此祥瑞需要與主上分享,於是請朱元璋去參觀。沒想到被一個小太監攪局了。剛出行不久,朱元璋座駕被這個小太監所攔被手指胡惟庸家方向,還沒來得及說話這個小太監就被朱元璋衛隊亂棍打死了。衛隊這個行為有點值得推敲,朱元璋返回宮中站到城樓上向胡惟庸家看去,塵土飛揚像有甲兵之狀。

朱元璋怎能縱然胡惟庸繼續胡來?案發後胡惟庸被誅九族。連帶李善長等人,誅殺三萬餘人,為明初胡惟庸案。

同年明太祖朱元璋,廢三省將三省權利下分到六部 。丞相之職就此消失。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度。


抱影無眠夜歸人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有不少毛病的。自秦至明,從大的歷史趨勢來看,相權不僅沒有被終結,反而與皇權一度分庭抗禮,當然,期間,有若干皇帝採取措施精簡機構、裁撤人員,相權遭到了打擊,譬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明初朱元璋非丞相置六部等就是生動的例證。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社會進入末期後,其皇權確實得到了高度集中,相權已無力和皇權相抗衡了。

在以人治為主的封建社會,客觀來說,這種天下大事繫於皇帝一人的做法,沒有相關人事進行有效監督,是不利於國家發展的,倘若一旦皇帝作出巨大的錯誤決定,相權無力施展阻止,國家必然招致危亡之禍,比如土木堡之變,而當然了,從皇帝集權的角度和統一思想的穩固朝政方面來說,獨裁集權更有利於政治的穩定,不過前提是皇帝的決策不出差池,否則,王朝就有傾巢覆卵之禍。

在這種情況下,古代封建社會的皇權與相權經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反覆鬥爭,這種鬥爭表面上看似是皇帝個人與宰相間的私人爭奪,實則是兩種治國方略政體的角逐,到底是選擇獨裁專制皇帝一人說了算的治國模式(典型的譬如清朝),還是皇帝與宰相分享權力相互制約、共同監督的政治模式(比如唐朝),圍繞著這兩種根本性的治國政治模式,皇權與相權相愛相殺了2000多年。

皇權是如何終結相權的?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簡單瞭解下秦朝到明初相權政治組成框架以及封建官場政治生態文明。

從秦朝到明初,中國古代的相權政治組成框架大致經歷了“三公九卿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內外朝制”(漢武帝創立)、“三省六部制”、“內閣制”、“軍機處”等。從丞相職級的發展趨勢來講,自秦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丞相基本由一人擔任,皇帝放權於丞相,丞相對皇帝負責統領天下政務,即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由來,剛開始這種皇權與相權相互分享政治權力的模式在統一戰爭、內外國政中確實發揮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但其穩固前進的政治生態文明土壤是丞相必須始終秉承傳統儒家文化忠君、仁義的原則,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西晉滅亡,五胡亂華,大量北方蠻夷相繼肆虐中原,儒家文化在草原文化的侵襲下,逐漸喪失了恪守不渝的道德行為底線,自然,獨人擔任的丞相開始不安分了起來,最為突出的就是南北朝時期,行使宰相之職的大臣頻繁弒君篡位層出不窮(比如宇文護、楊堅等),相權與皇權的矛盾達到了你死我活白熱化的程度。

隋唐創立後,為了避免宰相一家獨大,隋唐將獨人充任的丞相一分為三,藉以達到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目的,同時,皇帝又可以牢牢控制宰相權力,但為確帝王在國家行政中儘可能少出紕漏,隋唐的宰相認為皇帝詔令有誤貽害政務有駁回皇帝詔令的權力。

隋唐開創了多個宰相併立的政治制度為襲承的王朝樹立了典範,此後的王朝基本依此套路來設定宰相,自此,相權始終沒有發生過嚴重威脅皇帝本人身家性命的恐怖案例。

然而,在相權被逐步分割的過程中,官場上的政治生態文明也漸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宋朝以前,群臣上朝時可席地而坐,北宋自趙匡胤伊始大臣見皇帝只有站著的份兒了,而到了元朝文武百官覲見皇帝只能行跪拜之禮了。

這種起於青萍之末的官場風氣的改變看似無關緊要,實則對於大臣而言是種精神禮制的壓迫,而加諸此後歷代王朝對相權的分化打壓,相權對皇權形成不了事實潛在的威脅,及至清朝年間軍機處的設立,宰相擅權亂政、謀朝篡位更是成為消失於歷史長河的烽煙,一去而不可復返也。


歷史偵查處


古人的政治智慧其實是難以想象的,為什麼至高無上的天子要設置丞相這麼一個會分走自己權力甚至可能會跟自己搶奪權力的職位?答案是——丞相是最好的背鍋俠!一旦國家出了問題,天下民怨沸騰,丞相就得鞠躬下臺,保證天子永遠不會犯錯,確保天子永遠生而神聖,然後天子還可以出來收拾殘局,趁機撈取民心。


像漢武帝那樣,對丞相說您回家歇著吧,國家大事就不需要您參與了,國家和皇帝的臉簡直能腫成小籠包了!一旦政策出現問題,天下的怨氣就會直接面向皇帝,然後天下人也就看清楚了——噢原來皇帝也是普通人,也會犯錯啊!然後就——彼可取而代之!



相權是在漢武帝時期開始被削弱的,漢武帝雖然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追亡逐北為漢民族樹立了前所未有的尊嚴,但是他確實也有過錯,就比如頻繁地罷相,這就導致高級官員沒有安全感,最後釀成了巫蠱之禍,其危害甚至比匈奴還大。
相權徹底衰弱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朱元璋為確保權力廢除了丞相,但是這也導致了皇帝和官僚集團的對立,強勢的明太祖和明成祖駕崩以後,以後的明朝皇帝就被文官集團慢慢的架空。


未來3區科技


咱們先說為什麼會有宰相這個官職。宰相出現的原因就是皇帝的精力跟不上的問題,國家朝政繁忙,皇帝一個人忙不過來,這時候需要一個副手來協助他處理朝政,宰相就是這樣一個人。比如說我們小時候上學當班長,經常代替老師收作業,一個班一個班長,這樣收作業也不是難事兒,那老師要讓你管一百個班一千個班呢?那你肯定忙不過來啊,這時候六需要副手來協助你收作業。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秦朝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用到了宰相制度,因為大一統王朝政務更繁忙嘛。
明朝洪武年間宰相先後由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擔任,後胡惟庸案發,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前面我們說過,宰相是為皇帝分擔政務的人,朱元璋取消宰相之位後雖然權利更加集中,但大事兒小事兒一把抓,工作強度很大,最忙的時候每天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朱元璋出身貧苦,這些工作他也能忍受,但後來的皇帝生長於深宮哪有他這份辛苦呢?那肯定得有人來替皇帝分擔一些,這就是內閣大學士,乾的還是宰相的事兒,叫法不一樣而已。所以朱元璋廢相也就他做到了,後面的皇帝還得依靠宰相。朱元璋廢相和他早年的經歷有關,他年少時元朝殘暴,官吏魚肉百姓更是司空見慣,朱元璋心裡是不信任那些官員的,雖然這些官員都為他工作,這樣他只有朝政親力親為才能放心。但宰相存在數千年必有其道理,繼位之君沒有他那樣勤奮,也只能讓大學士分擔了。


西風4601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也是一個相權和君權不斷鬥爭的歷史。皇帝雖然是最高統治者,號稱君權神授,掌管一切的權力,但是畢竟也是肉體凡胎,不可能做到凡事親歷親為,只好把一部分權力拿出來交給另外一個人來處理行政上的事務,這樣丞相這樣一個職位就出現了。從秦始皇建立秦王朝開始,正式設立丞相的職位,後來還設立了左右丞相。西漢建立後,繼續保留丞相一職。在西漢初期,丞相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時期,出現了蕭何和曹參等一代名相。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漢武帝開始對相權進行了削弱。魏晉南北朝時代至唐宋時期,相權不斷的進行調整。從元朝開始,宰相制度便進入衰亡期。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央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明洪武元年設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為其屬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廢除宰相制後,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明成祖時,在洪武年間設立殿閣的基礎上正式設立內閣。所以從秦朝開始到明朝,宰相權力日趨淡化,皇帝集權則達到極點。


故事雜譚


糾正一下:

明朝並沒有結束相權,只是名義上廢除宰相,而首輔內閣依舊在行駛相權,依舊在與皇權鬥爭!

同樣的,相權也並非開始於秦朝,周文王的姜丞相,重耳的伊相,都是相權代表。

相權與皇權貫穿整個中國古代,真正的結束是在清朝滅亡,民國建立。

而且是從制度上和階級層面上徹底結束!


煮水論史


《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

關鍵字“佐”!分工——來自於天子,因此,彈性空間大,陳丞相的起伏不定就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對比觀察!

秦始皇奉天命統一中國,一個軌道模式。

羅馬帝國崩潰後一直沒有統一的歐洲,另一個軌道模式。

中世紀的法國,宰相是紅衣主教……

FYI


碧海長鯨621


如果把帝國比作一傢俬有公司,皇帝是老闆,宰相是總經理,指望總經理制衡老闆那根本不可能,因為只有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才能制衡,總經理與老闆根本不在一條水平線上。總經理若老是同老闆作對,老闆只需一句話就可把總經理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