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司馬牛腩


明十三陵這座空前巨大的陵墓,坐落在北京城的昌平區,這塊佔地面積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埋葬了13位帝王,而萬曆皇帝的陵墓可以說是最為沉重的一個話題,作為明朝中後期的帝王,萬曆皇帝不會想到自己在沉睡百年之後,居然有人會來打擾他。

1956年5月,萬曆皇帝的陵墓挖掘工作開始啟動了。

雖然萬曆皇帝的陵墓是最小的一座陵墓,但是畢竟是帝王陵墓,想要真正進去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代帝王陵墓在完工的時候,都會留下標記,當然了這標記並不是公開的,而是宮廷中的秘密。

他們之所以會留下標記就是為了後來的皇后合葬的是事情,而考古家為了進入萬曆皇帝的陵墓,在陵墓的周邊幾經探索,終於發現了一點點的希望,萬曆皇帝的陵墓周邊有牆體坍塌的現象,有了這個機會,考古家們開始了挖掘的準備工作。

他們迅速展開了挖掘工作,但是事情卻沒有那麼順利,幾經周折多次挖掘探溝才終於找到了一個寫有“隧道門”的石壁。但是,這僅僅是看到了希望,挖掘工作遠遠要比他們想象的困難,在繼續挖掘的過程中,一個參與挖掘工作的民工發現了一個今天大秘密。

這個民工發現了一個刻字的石碑,石碑上面清楚的寫著“此石距金剛牆前皮16丈,深3丈5尺”,有了這個發現,那也意味這萬曆皇帝的陵墓就在眼前,考古工作繼續在進行了,終於在挖掘了一段時間後,考古家們發現了一道“T型石門”,難道這已經是萬曆皇帝的陵墓了嗎?

“T型石門”的磚石的搬離成為了問題,因為沒有人願意成為拆=拆卸陵墓磚石的第一人,最後,索性還是抽籤決定誰來拆卸這第一塊磚石,打開這道“T型石門”後,大家看到的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門。

這道石門是用重達4噸的漢白玉石門雕刻而成,考古工作者打開了這道石門,終於順利的進到了萬曆皇帝的陵墓中,陵墓是一個長長的隧道,分為前殿---中殿---後殿。

而後殿正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萬曆皇帝的陵墓終於見到了,人們都十分的激動,但是再陵墓中發現的3000多件具有重大價值的陵墓被發現後,沒過多久,很多的文物就被迅速氧化,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不僅如此,當時打開陵墓的時候,棺槨已經破損,最後索性將這棺槨扔到了後山,無人發現這棺槨是金絲楠木所做,是極為珍貴的,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被山下的人撿走了。

而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萬曆皇帝陵墓的這些遺骨被大火燒燬,成為了歷史挖掘工作中的一大遺憾,而正是因為挖掘萬曆陵墓的這一項舉措,也讓後來挖掘帝王陵墓為了了一道禁令,除非是“進行搶救性的挖掘”,其他的帝王陵墓一律不準進行挖掘。


歷史總探長


萬曆可能是最悲劇的皇帝之一了,墓沒被盜墓賊給盜了,卻偏偏碰上了大文豪郭沫若。萬曆之墓能夠被挖開,這一切都是因為郭沫若。郭沫若不僅僅是個大文學家,同時還是一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非常的喜歡歷史,而且他的主張是考古必須得挖開古墓,他的目標就是讓那些歷史中出名的寶貝重見天日。

郭沫若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打開萬曆之墓,他的目標是武則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還有朱元璋墓,武則天墓裡面可是葬著兩個帝王,並且武則天死的時候正是大唐盛世,裡面的寶貝有多少不言而喻。史書也曾記載裡面寶貝無數,歷史上想打開武則天墓的人多的都數不清,僅史書記載的就有三次,這三次盜墓,每一次都出動了最少上萬人, 他們全都無功而返。

秦始皇墓不用過多的介紹,全世界人都想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墓裡面有什麼寶貝,郭沫若曾經對人說過,武則天墓中可能有《蘭亭序》真跡,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目睹一下這件文物。於是乎郭沫若帶了一大批文人和考古學家們每天請求挖掘武則天墓,他們做出了詳細的計劃。

因為他想挖的墓實在太過珍貴,並沒有得到允許,郭沫若轉而求其次,他想著先挖其他皇帝的墓練練手,等練好了再去挖武則天墓,他選中了萬曆的墓。萬曆真的是太悲劇了,墓被挖開暫且不說,挖他墓的目的就是練練手,估計萬曆泉下有知能氣的冒煙。

最終他們還是打開了萬曆之墓,萬曆作為一代帝王,墓裡的文物肯定不少,當時記載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而且還有很多的絲織品,彷彿新的一樣,可是這些東西見到空氣之後,立馬就飛灰煙滅。這次挖掘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古悲劇。因為這件事,國家規定,從此之後不允許挖任何帝王墓,考古界也從這裡開始,不在挖掘保存完好的古墓,這一切都歸功於郭沫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關於定陵發掘的問題,網上有各種聲音,一些持否定的意見,有的聲音很激憤。這裡把發掘定陵的前因後果做個簡單的梳理,看看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怎樣。

一、挖掘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

1955年10月9日,郭沫若、吳晗與兩位副總理等受邀遊覽十三陵,副市長吳晗向兩位副總理和郭沫若提出了發掘明長陵的設想,三人表示贊成,郭讓吳起報告給總理,並商量了報告的內容和由哪些人署名的問題。

10月13日,吳晗將報告報給郭沫若,並請領銜簽名。郭對報告作了些修改後簽名。次日,沈雁冰、張蘇、范文瀾、鄧拓在報告上簽名,15日上報。

報告提出發掘長陵的理由:“長陵規模最大,地面建,築也最完整……長陵的地下宮殿規模的宏大,是可想而知的。

埋葬在地下的宮殿,今天如能使其重見天日,開放為地下博物館……

就歷史文物說,長陵沒有被盜掘的記錄。如果明成祖的骨殖及殉葬物全部被保存,對明初史事的研究將有極大貢獻;……整理一下,也是研究過去帝王墓葬的最完整史料。

墓內的歷史文物,開發後照原來陳列式樣就地保存,成為‘長陵博物館’。部分容易變質的文物,可用科學方法保護,或者移交給國家博物館,而以仿製品放置原處……”

二、報告的批覆

同年11月3日,總理批示原則同意,並責成有關方面指定專人議定開發計劃送批。9日,陳毅副總理批示。

11月22日,吳晗邀請有關同志研究,想以定陵作為試掘對象,因為定陵已有地下門道顯露。

1956年3月28日,吳晗代表郭沫若召集有關部門開會討論發掘事宜。會後,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於該月30日派3人去陵區調查,提出了試掘獻陵的意見。

理由有5條:一是獻陵與長陵的內部的建築結構變化小;二是工人食宿方便;三是定陵露出的券門,可能是運土的券門。且定陵規模很大,不適於試掘。四是定陵距長陵較遠,雨季不能通行,不如獻陵方便;五是獻陵明樓、方城、圍牆保存比較完整,發掘後修復開放,所費不大。

到4月份,又經過夏鼐等3人的現場復勘,提出以定陵為試掘對象。最後,確定了對定陵的試掘。

三、長陵發掘委員會的組成

長陵發掘批准後,根據吳晗提議,又批准了長陵發掘委員會,由7人組成:餘心清、尹達、夏鼐、王冶秋、張季純、劉仲華、吳晗。1956年5月19日,試掘開始,長陵發掘委員會又稱發掘定陵委員會。

經過一年的挖掘,1957年5月,已到了打開地宮石門階段,5月18日,找到了玄宮的金剛牆。6月6日,吳晗請求增加發掘委員會人數,6月17日,批准增補郭沫若、沈雁冰、張蘇、齊燕銘、鄭振鐸、范文瀾、鄧拓7名委員。

四、為何不繼續發掘

1958年7月,定陵玄宮內器物清理工作結束,8月5日,吳晗請示撤銷長陵發掘委員會,定陵博物館建館及長陵發掘工作交由專業部門歸口領導等建議。9月5日,吳晗的報告獲批覆。同意定陵博物館建館和長陵發掘工作交由市文化局統一領導,至此,長陵的發掘應有市裡進行。

定陵發掘成功後,長陵或其餘的陵為何不繼續發掘,目前,沒有找到文字資料上的答案。

定陵出土文物3000件左右,有人說定陵文物因發掘受到嚴重損毀,挖掘是一次很大的錯誤。應該說,限於當時的各方面條件的影響,有的文物有所損壞,但絕大多數文物今天還在並得到妥善的保護。

長陵或其餘的陵不再發掘,可根據1958年以後我國的社會形勢、經濟發展狀況、文物發掘與保護的科技水平等來分析,停止或顧不上新的發掘是很自然的,更不可能把所有的陵都發掘了。


趣話歷史那些事


為什麼會選擇定陵,因為定陵沒有地面建築。

原本立項是要挖掘明成祖長陵,結果搞了幾個月,不得其門而入。轉而發掘定陵。

為什麼呢?因為明陵埋得太深了,很難找到入口。如果大土方從上面挖下去,對整個陵墓的結構會有巨大的破壞。長陵地面建築保存完好,裬恩殿是現存中國最宏偉、規格最高的三座大殿之一。那怎麼挖?挖壞了誰擔得起責任。

定陵就不一樣了,它的地面建築破壞得很厲害。

萬曆皇帝人緣不怎麼好,後代歷史學家說明實亡於萬曆,對他評價很低。李自成進北京火燒定陵,對他進行報復。後來清軍入關再次火燒定陵。兩撥人不約而同針對定陵,估計他真的名聲很差。

清朝重修定陵的時候,給定陵降低了規格。清修裬恩殿比明朝的原建築小了一圈。

民國的時候,定陵再次被燒燬。這個事情傳聞很多,有神仙鬼怪說,也有小人縱火說,反正是清朝重建的建築又被燒完了。

定陵還遭受過雷擊,總之命運多舛。

地面建築啥也沒有,在那動土就方便些,損失小一些了。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首選的對象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獲得批准之後考古專家們開始尋找長陵墓道,然而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卻意外的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現象,於是考古專家們決定先發掘定陵作為試驗場,待積累一定的經驗後再挖長陵。

之後考古專家組織考古隊,由趙其昌擔任考古發掘隊隊長,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隨後進入地宮。挖掘過程中也發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釘鑰匙,用來移開墓門後面的自來石。考古隊在地宮裡找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並對帝后棺槨進行了發掘。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絲錦和帝后冠冕等3000餘件珍貴文物。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個消息一經公佈,引發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落後以及保存方法的失當,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絲織錦緞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如今我們能看到各類布料殘片。更為嚴重的是,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革命小將們將萬曆及兩位皇后的遺骸拖出來進行批鬥,並放火焚燒,化為灰燼。定陵中的金絲楠木棺槨也被丟棄在野外,最後不知所終。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定陵地宮文物大多都是仿製品。

令人可恥的是,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在定陵發掘遭受如此慘痛的教訓之後,還向國務院上書,要求發掘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來總理予以駁回並做出重要批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國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護,做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而流傳於世。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歷史茶坊


萬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數百年後自己竟然會被當作練手對象給刨了個底朝天,萬曆皇帝在位年間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後數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自古以來,但凡皇帝陵寢除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寢能逃過盜墓賊的魔爪,對很多盜墓賊來說,他們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裡面所有金銀財寶都不罷休的。

但是萬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樣了,它之所以被髮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對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長陵瞭解得不夠深入,怕會對長陵裡面埋葬的珍貴文物造成損壞,所以就挑選了規模不如長陵宏大、但結構和長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過挖掘定陵積攢一些打開長陵的重要經驗。


死後難逃悲催的萬曆皇帝

於是萬曆皇帝的屍骸就開始遭殃了,定陵在被打開之後,因為保存文物的技術不達標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開始發生了氧化,許多精美的龍袍綢緞在這個過程中毀壞得破爛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樣。

而在數年之後,特殊時代降臨了世間,被擺在定陵博物館中的萬曆皇帝棺槨和他的兩具妃後棺槨被激憤的人們拉到了廣場之中,焚燒燬壞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毀滅,在重見天日沒幾年時間後,它們又開始塵歸、塵土歸土,失去了它們所有的光芒。

這次挖掘的行動是一次很大的錯誤,它給整個考古界帶來的改變並不是因為數年後的毀壞帶來的,而是在剛剛挖掘完沒多久之後,就被人們認定為了巨大的錯誤。

郭沫若最感興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雖然這次行動的主要牽頭者是當時北京的大佬、有著很深歷史背景的吳晗,但實際上的推動者卻是郭沫若本人,吳晗是在郭沫若的說服影響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發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積極狂熱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個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應當是與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這些文物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此他一直在積極地推動著各種挖掘皇陵的工作。

其中他頭號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過這個工程太浩大、太困難了,他是暫時沒機會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了朱棣的長陵和唐高宗、武則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對這兩處陵墓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處陵墓沒有受到任何盜墓賊的光顧,而且這兩處陵墓中分別可能埋葬著兩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著蘭亭集序,雖然無法確定,但即便只有一絲的機會,那也是能讓郭沫若感到狂熱的,因為蘭亭集序對文人們的影
響實在太大了,他做夢都想象著能在有生之日親手觀摩一眼蘭亭集序。

長陵中永樂大典對郭沫若的影響

而長陵之中則埋葬著意義非常重大的永樂大典,朱棣在位年間做出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動用無數國力派遣了鄭和七下西洋,這件事的耗資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國力的一種表現。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古代歷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書,總部大典一共有1萬多冊、2萬多卷、3億七千萬字,幾乎涵蓋了當時的各個學科、各種知識,可以說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寶。

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永樂大典卻是極度殘缺的,永樂大典流傳到乾隆時期的時候就已經缺少了一大部分。


最後在乾隆修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國聯軍的時候丟失了一部分,溥儀在位的時候又被宮中的太監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現存的永樂大典其實是非常殘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樂大典比作一個人的話,那現存的永樂大典可能就只相當於一個人的手臂。

而長陵之中雖然還不確定有沒有永樂大典,但因為是朱棣人生功績的一種表現,所以在他死後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長陵中的。

被災難改變的規則

所以懷揣著對這種缺失文化的狂熱追求,長陵自然就成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會導致定陵成為了它的練手對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挖掘不僅是一次錯誤,與此同時它更是考古學界的一場災難,在此事發生過後,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針對皇陵的工作,並定下了一個若非皇陵遭受到損壞需要搶救、無論如何都不得對皇陵主動挖掘的規定。

在定陵事件發生後,郭沫若是還想著手挖掘長陵和乾陵的,不過前車之鑑不可忽略,為了防止同樣的災難再度出現,於是郭沫若的所有請求都最變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絕了。



所以說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打開,是因為它和長陵有著相似性,被當作了練手對象,而因為定陵挖掘後沒有相應保存技術保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損壞,隨之而來的是考古學界的規則被改變,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響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沒被挖掘過的皇陵都避開了被主動挖掘的尷尬情況。


孤客生


位於北京昌平區明代十三陵之定陵,是明代萬曆皇帝的地下長眠之所,也是目前十三陵景區唯一地宮開放的明代帝陵,十三陵其他的地宮都未被開啟,且都處於密封的狀態,其他人都沒事,為什麼偏偏悲催的萬曆的帝陵慘被刨了呢?下面咱細細道來。

此事發生在1955年,當時北京市的副市長吳晗找到了郭沫若,矛盾等人,來了個聯名上書,請求國務院批准考古發掘十三陵最大的陵寢-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這樣既可以積累歷史資料,又可以瞭解明代皇陵的基本構造和建築方式,結果這一請求被國務院周總理批准了。


於是一場浩大的“考古”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啟了,考察隊興奮的來到了長陵,大家懷著激動的心情開始用探鏟探查,結果一個多月了竟然毫無頭緒,別說打開地宮了,就是連朱棣地宮的入口都沒找到,於是大家不灰心,接著用探溝的方式找入口,結果還是一無所獲,正當大家灰心喪氣之時,考古所副所長夏鼐認為,應先“試掘”其他規模較小的陵,積累經驗。之後再來挖掘長陵。就這樣,大家開會研究,結果是決定試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嚴重損毀的萬曆龍袍)


就這樣,定陵開始被考古隊用探溝的方式挖掘,幸運的是找到了一塊指路石,從而順利發現了地宮入口,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定陵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包括600多件袍服、布料。但是悲哀的是,定陵的大量文物“發掘即摧毀”。由於沒有技術手段,出土的明朝絲綢幾乎沒有實物留存下來,而技藝也已失傳,這造成了文物史上的災難。等郭沫若再次和周總理申請挖其他皇陵的時候,得到的確實周總理冷冷的回答:十年之內,不準挖皇陵,一律不批!


老豬的碎碎念


明十三陵在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皇陵群中絕對算得上最為獨特的存在。

歷代皇陵,基本都會被盜墓者不斷光顧,洗劫一空,倖存者不多。而明十三陵中的十三座皇陵,卻幸運的沒有遭遇盜墓者的光顧。


但是,多得過盜墓賊的光顧,卻不一定能躲得過被毀的命運,說的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萬曆皇帝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定陵逃過了無數的盜墓者的光顧,最後卻被人當做練手的靶子給毀於一旦。

也是萬曆對於自己的先祖明成祖朱棣非常崇拜,把自己的定陵和朱棣的長陵修的一樣,只是規模小了一點。沒想到就是原因為,讓定陵遭遇了滅頂之災,萬曆死後也不得安寧。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正兒八經的“文化人”。文化人嘛,自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愛好。郭沫若的愛好就是“考古”,發掘皇陵。對於這個愛好,郭先生有著近乎痴狂的之戀。

郭先生畢竟是一派大家,一般的帝王陵墓自然是瞧不上的,他看上的是“秦始皇陵”、唐高宗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因為秦始皇和乾陵都傳得有點玄乎,發掘難度極大,所以郭先生決定先發掘長陵。當然了,郭先生是個明白人,害怕貿然去發掘長陵怕技術不過關造成損失,於是決定找一個結構相似的皇陵先練練手,積累一些經驗。很不幸,這個練手的皇陵就是萬曆的“定陵”。



在郭沫若的活動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牽頭嗎,定陵的發掘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雖然定陵是用來練手的,但萬曆好得當年了48年的皇帝,陪葬品還是不錯的。在發掘的過程中,裡面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還有三口金絲楠木的棺材。

但是,由於保護技術不到位,很多出土的文物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比如說定陵裡面出土的龍袍,剛出土時就像新的一樣,鮮豔奪目。


但是,因為保管不善,出土沒多久就變成下面這副模樣,破破爛爛,暗淡無光。

不過,既然挖都挖了,也沒有辦法了,那就乾脆建立一個定陵博物館,把出土的文物放在裡面保藏吧。包括三口金絲楠木棺材和萬曆本人,都進入了博物館。

要是以為這事情就這樣完結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由於受到大環境的衝擊,定陵文物又遭遇了一次認為的毀滅。

作為封建時代留下的物品,定陵文物被憤怒的群眾瘋狂的打砸,金絲楠木棺也被人丟到了山腳下。最可憐就是萬曆了,本來就只剩下骨頭架子了,還有被人丟的到處都是,拿去燒火。

至於剩下的為什麼不繼續挖了,自然是因為看到定陵文物出土後的毀滅性破壞,國家決定不再繼續發掘。

雖然郭沫若好想繼續挖掘,但是都遭到了拒絕。


小鎮月明


毫無疑問,無論怎樣作答,被罵的肯定是郭沫若。畢竟,樹大招風,無論是褒是貶,郭沫若這三個字基本代表了閱讀量,而閱讀量的背後則是真金白銀的收益。正因如此,許多與郭沫若無關,或者關係不大的事,也都會扯到他身上。

有人說,當初挖萬曆的定陵,是為了“練手”,以便為日後挖長陵做準備;也有人說,之所以決定挖定陵,是因為郭沫若想看墓中隨葬的絕代書畫。但這些說法,其實都不是挖掘定陵的初衷,而是被一些網絡文章添油加醋編造出來的。

如果正視明定陵的發掘經過,我們便不得不承認,這一切都源於一些領導和文人雅士遊玩時的幾句戲言。據後人回憶,當時他們在陵區遊玩,一邊吃著柿子休憩,一邊感慨著歷史的滄桑變換。

此時,有著名文人提出,咱們何不把定陵挖開,一來可以為歷史研究提供寶貴資料,二來也可以將地宮改建成一個地下博物館,供民眾參觀學習,而且還沒準能有什麼珍貴的古書字畫重現天日呢!

文人的戲言,也引發了大家的注意。要知道,說這話的,可絕不是郭沫若。而且,日後積極申請進行明代皇陵發掘時,衝在前面的,也不是郭沫若。只是,郭沫若的身份和名氣擺在那裡,自然榮與辱,功與過,也都貼到了他身上。儘管他也是主要參與者。據後人查閱原始檔案可知,當時主張和參與其中的,可都絕非一般人物。

在言談嬉笑中,明代發掘明代皇陵的事兒就算是基本定下了。只是,具體發掘哪一座,成了一再商榷的問題。其實,當初原本要挖的,也不僅僅是定陵,還包括長陵,而且,原本是要先挖長陵的。

挖掘皇陵,是一個大型工程。當時經過多次論證,曾擬定先挖長陵。然而,由於長陵是一座開放的公園,一旦發掘的話,牽涉面實在太大,因而始終未能下定決心落實。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線工作者都在奉命對長陵、定陵及其他明代皇陵周圍調查勘探,以供最終決斷。而在這一過程中,定陵周圍發現了一塊石碑,指示著地宮所在,因此,發掘定陵的便被這麼決定了。

所以說,發掘定陵,具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機遇。最初提出發掘明代皇陵的,不是郭沫若,決定先挖定陵的,也不是郭沫若。而且,最終主持發掘定陵的,還不是郭沫若。

在定陵發掘過程中,各界人士都很感興趣,當時許多重量級的人物,也曾聞訊嘗試觀摩,但因發掘進度不理想和保密需要,有些人未能如願。據發掘者回憶,發掘定陵的那段時間,是他們見到社會名流最多的一次,其中還有不少外賓。

事實上,區區一個郭沫若,怎麼可能有通天的本事,說要發掘皇陵就能發掘皇陵呢?這一點,動動腦子的人,都能想清楚。

按照當初的設想,發掘完定陵,還要繼續發掘長陵,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只是受時局影響而被迫中斷了。

許多人說,發掘定陵遭遇了巨大失敗,使得上級決定再也不聽從郭沫若的建議,因而使得長陵免遭災難。

可是,據檔案顯示,繼續發掘長陵的批文早就定下了。只是,在具體實行過程中,並沒打算繼續劃撥經費,而是要文物部門自籌。自籌的方式,是通過建設地下博物館,收取門票來獲得。

這樣的決斷,實際上很難實現。沒有經費,使得對長陵的發掘難以落實。而且,由於另一場運動,使得許多文化部門陷入癱瘓,工作無法繼續開展。正因如此,長陵才未被髮掘,而並非所謂的從定陵發掘中吸取了教訓。

對定陵的發掘,早已被演繹地神乎其神,但事實的真相卻早已被沖淡:幾個吃著柿子郊遊的人,在嬉笑閒談中,便決定了前朝皇陵的命運。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本文主要參考龐中威:《定陵發掘親歷記》。

龐中威系第一位進入定陵地宮的發掘者,也因有感於後世文人記述此段歷史時有失偏頗,而多方查閱原始檔案並結合自身經歷,撰寫了《定陵發掘親歷記》一書。如今,許多網絡文章再次無視歷史真相,以訛傳訛。故憑藉數月前閱讀該書的印象,對此事略作闡釋。大家如有興趣,可自行查閱原著。


史海爛柯人


上個世紀,時任的北京副市長想要挖掘萬曆皇帝的陵墓,得到專家郭沫若等人的支持,並且還在當時寫了一份報告送達到周總理的手中。其實這份報告剛剛遞上去的時候,就曾經遭到了很多專家的反對。主要原因就是考慮到當時各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不想這麼快就進行發掘。

最後還是被捅到了主席那裡,當主席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主席對此點頭認可,於是周總理選擇同意這次發掘。為了規避其中的風險,還是請了歷史學家趙其昌在旁邊進行指導監督。但是為什麼最先打開萬曆陵墓呢?

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要挖掘萬曆的陵墓。只是考慮到這位皇帝下葬的時間比較晚,在陵墓當中藏有的珍寶比較多,發掘的價值比較高。甚至在發掘完這個陵墓之後,能夠為開發其他陵墓作出參考價值,所以考古隊選擇萬曆皇帝的陵墓。

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找到這個陵墓的入口並不簡單,但是在多方不斷努力下,一年後終於找到入口(相對於其他陵墓還是短多了)。於是這一快速的發現陵墓門室的好信號,給予了大家很大的激勵,更增加了想要發掘的衝勁。


既然已經找到了墓室,後面的基本上就不是大問題了。當然裡面的東西,也沒有讓“辛苦”了這麼久的考古隊員白費,裡面還是有不少的好東西。除了最常見的陪葬品外,由於萬曆下葬時間相對來說短。在墓室裡面還發現了相對其他帝王完整點的萬曆屍骸。

但是在之後,考古隊員對萬曆皇帝跟妃子進行修復過程,完全是徹底的毀了這座墓裡面最珍貴的兩具屍體。由於當時特殊打地主的背景下,萬曆又是作為地主最大的代表。因此被修復後的樣子不倫不類。

皇帝失去了本身的威嚴,妃子成為濃妝豔抹的模樣。 完全沒有根據歷史來做,甚至只是當時人們的“一廂情願”,皇帝被描述成了尖嘴猴腮、刻薄狠毒的地主。當然不光是這兩位人體文物受到損害,在墓中埋藏幾百年的文物。在當時考古隊員不懂得怎麼保護的情況下,大多數被迅速氧化。


甚至在墓中最為珍貴的一件龍袍,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是變得發黑,選用的劣質軟化品讓龍袍受到的損傷非常大。所以在短短几個月時間當中,龍袍已經不復初期的樣子,這間珍貴的龍袍只能成為一件“紙糊品”。

當時研究古代服飾的專家,聽到萬曆皇帝的墓中出現這麼多珍貴的文物,也是想要見識一下,並想要迅速保護這些文物。但是聽說龍袍的事情之後,非常的生氣,將在場的工作人員大罵一頓。龍袍其實還是冰山一角,很多有著極高文物價值的絲織品,考古人員也只是糊弄著去裝裱。

其實也不能怪考古人員,完全是當時沒有保護的經驗,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沒想到這個第一次實驗,就是這麼珍貴的皇帝陵墓。話說回來,沒有按照最好的方式進行保護,所以這個專家到了之後基本上就相當於白來一趟。


最後很多有著價值的文物,在這次考古當中就成了廢銅爛鐵,隨意的堆在墓室一角,也成為考古界的一場悲劇。更為可笑的是,當時很多的省市想要拉動旅遊經濟,於是紛紛“上書”要求也要發掘本省的古墓。

但是當週經理聽說這件事情的時候,立馬叫停所有的行動,否則估計秦始皇陵現在早就開了。當然這次發掘當中還是留下很多的文物,可惜但在之後的一次“革命”當中,很多肩帶紅袖章的年輕人,從地下室當中將這些文物拉出來“批鬥”,又是一把大火宣告著舊社會的結束。

最後回到問題上面來,十三陵為何先打開的萬曆?正如前面所說,因為萬曆埋葬的晚,在位時間長陪葬品多,挖掘價值大。本來是想給後面挖掘提供經驗,沒想到暴露了太多的不成熟,還好後面是停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