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回到了晋国,被立为国君。虽然晋悼公时年仅十四岁,但对于晋国政坛的权力斗争真相,却因长期关注,了解得异常深刻。他深知晋国卿族势力庞大,名义上国君大过晋卿,但实际权力,或许刚好相反。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为稳固自身地位,晋悼公刚坐上国君之位,就重新提拔了三位新人为晋卿:提拔魏锜之子魏相为下军元帅,提拔士会幼子士鲂为下军佐,提拔魏颗之子魏颉为新军元帅。

在鄢陵之战时,晋国八位卿士分别是:中军元帅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元帅郤锜,上军佐荀偃,下军元帅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元帅郤犨,新军佐郤至。公元前574年,晋厉公杀死“三郤”,晋国卿位出现了三个空缺;加上鄢陵之战后不久去世的士燮,此时晋国共少了四位卿士。杀死“三郤”后,晋厉公提拔亲信胥童为卿,加上士燮之子士匄是嗣卿,此时晋国总共是六卿。但好景不长,随后栾书与荀偃联手作乱,杀死了胥童,紧接着又杀死了晋厉公。

因此,在晋悼公回国之时,晋国卿士剩余五位:栾书、荀偃、韩厥、荀罃、士匄。现在晋悼公新提拔了三位卿士,构成了晋国新一届领导班子。这八位晋卿,栾书自然是中军元帅,新提拔的三位晋卿职位都很清楚,但其余四位晋卿位次又是怎样的呢?

中军佐职位,如果按照晋悼公回国前的职位高低顺序,正常应该是荀偃替补。但是,荀偃与栾书二人联手杀死了晋厉公,将他们俩放在一起,晋悼公显然不能放心。从这年底栾书去世后韩厥替补成为正卿来看,晋悼公应该是把韩厥从下军元帅越级提拔成了中军佐。

十年后,直到晋国伐郑时,荀偃还是上军元帅。因此在晋悼公回国时,荀偃是替补了郤锜的职位,升了一级。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荀罃之前是韩厥副手,韩厥被提拔为中军佐后,荀罃应该是顺位被提拔为上军佐。荀罃与士鲂接回了晋悼公,有接驾之功,提拔他们两人,不会让众人意外。

至于士匄,他应该就是新军佐,此时位次最低。


不幸的是,晋悼公回国才半年,栾书与魏相先后病死。此时,晋国卿士又出现了两个名额的空缺。《国语·晋语七》记载:“吕宣子(魏相)卒,公以赵文子(赵武)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然而,将赵武提拔为晋卿,可另一晋卿的空缺名额由谁替补了?

《春秋·襄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栾黡,就是栾书长子。栾书去年去世,栾黡今年就能带兵出征,说明栾黡已经以嗣卿身份成为了晋卿。

在加入了栾黡和赵武之后,晋国八位卿士的排位顺序又是如何?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韩厥替补栾书成为中军主帅,这在《左传》中有明确记载。可是韩厥的副手,中军佐,该是由谁替补?

按照位次高低,正常应该是荀偃。但作为弑君之人,刚回国的晋悼公对他并不敢太过信任。在晋悼公回国前,韩厥搭档更久的是荀罃,而荀罃又是接回晋悼公的功臣,所以在这次人事调整中,荀罃越过了荀偃,被提拔成中军佐。

荀偃职位自然不动,还是上军元帅。但是,荀偃的副手又该是谁呢?《左传·襄公九年》:“冬十月,诸侯伐郑。庚午,季武子、齐崔杼、宋皇勋从荀罃、士匄门于鄟门;卫北宫括、曹人、邾人从荀偃、韩起门于师之梁;滕人、薛人从栾黡、士鲂门于北门。”十年后伐郑之时,荀罃、士匄两人率领晋国中军;荀偃、韩起率领晋国上军;栾黡、士鲂率领的自然就是晋国下军了。栾黡十年后还是下军元帅,那么在此时他就不可能担任上军佐——其他人位置都没变,那么上军佐职位自然是由士匄担任了。

因此,此时晋国八位晋卿分别是:中军元帅韩厥、中军佐荀罃、上军元帅荀偃、上军佐士匄、下军元帅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元帅魏颉,新军佐赵武。


公元前569年,新军元帅魏颉去世,晋卿位置再次出现空缺。就在这年的鸡泽(河北邯郸东北)盟会上,因为魏绛严格执法,杀掉了晋悼公亲弟的车夫。这让晋悼公认识到魏绛的刚正不阿,所以把魏绛提拔为新军佐。新军元帅之位,自然是由前新军佐赵武替补了。

到了公元前566年,韩厥年事已高,主动提出告老致休。依照嗣卿传统,韩厥长子韩无忌应该继位为卿。但是韩无忌自以为身体多病,主动将嗣卿资格让给了弟弟韩起。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韩厥的退休,对晋国政坛影响巨大。因此,这次晋国“领导班子”的调整,极为引人关注。晋国的竞争对手楚人是如此评价这次人事变动:“……韩厥告老了,荀罃执掌晋国大政。士匄年龄比荀偃小,却位居荀偃之上,成为中军佐;韩起比栾黡小,可是栾黡、士鲂却让他居于己上,成为上军佐;魏绛功劳巨大,却认为赵武更加贤能,甘愿作他的辅佐。晋国国君贤明,上位者好让不争,在下者竞相努力,此时晋国是不可与争的啊!”(《左传·襄公九年》)

连敌国之人都如此高度评价,可见晋国这次人事调整是多么成功!

然而,对比十年前,就可发现其中有那么一丝异常:十年前荀偃就是上军元帅,十年后他仍然是原地踏步;十年前栾黡、士鲂二人就掌管下军,十年后他们二人依然呆在下军。与之相反,荀罃、士匄、赵武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晋升。而韩氏家族第二代韩起,直接就被晋悼公任命为上军佐,这比起栾黡和士匄刚做晋卿时的职位,都要高得多!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晋悼公执政十年,他更信任哪些家族,已一目了然。这次人事调整之后,公元前562年,晋国就彻底征服了郑国,取得了与楚国争霸的彻底胜利!

成为江湖新一代霸主,晋悼公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可是,辉煌没过多久,打击也随之而来。

公元前560年,中军元帅荀罃与下军佐士鲂先后去世,晋国卿士又出现了两个空缺。这意味着,晋悼公又必须重新调整政府领导班子。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为此,晋悼公在绵上(山西翼城西)举行了一次春蒐。根据之前晋卿的位次,晋悼公刚开始想把中军佐士匄直接提拔成中军元帅,但士匄却推辞了:“伯游(荀偃)比我年长。以前臣下与知伯(荀罃)更加熟悉,所以他才提拔我为中军佐,并非下臣更加贤能。请让伯游来做中军元帅吧!”

这已是晋悼公执政十四年了;十四年来荀偃始终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即便是十四年从未被提拔过,他依然如此。对于荀偃,晋悼公早已放心,便听从士匄建议,把荀偃提拔为中军元帅,士匄还是做中军佐。

荀偃终于被提拔了,可他原先的上军元帅之位又该由谁替补?晋悼公看重的人是韩起,想把他从上军佐直接提拔为上军元帅。但是,韩起却自认不如赵武,又把上军元帅之位让给了赵武。韩、赵两家原本就关系非同一般,赵武与韩起又是同一辈人。赵武早于韩起七年当上了晋卿,却一直在韩起之下,韩起觉得不妥,便推荐赵武来做上军元帅。

提拔赵武,就得照顾到另一人的情绪,他就是下军元帅栾黡。同样是十四都没得到提拔,荀偃都升为中军元帅了,栾黡如果不能被提拔,他会怎么想?有鉴于此,晋悼公就先去咨询栾黡意见,说要提拔他为上军元帅。

栾黡知道,韩起把上军元帅之位让给了赵武。对晋悼公的试探,栾黡心知肚明,便主动推辞道:“我不如韩起;韩起都愿意让赵武作上军元帅,请国君还是听他的吧!”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最艰难的上军元帅之位,就此确定。最终,晋悼公把赵武提拔为上军元帅,而魏绛则被提拔为下军佐。可是,新军的两个空缺却再也没人能替补了。晋悼公干脆就空出了这两个职位,将新军从属于下军!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慰栾黡:虽然他没能得到提拔,但是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却是最多!

后人常常夸奖晋悼公此举,是宁缺毋滥。

可晋悼公所面临的真实难题在于,此时能让晋悼公信任之人,还有谁呢?


绵上之蒐的次年,晋国就率领诸侯大军前往伐秦。当大军渡过泾水后,栾黡突然对中军主帅荀偃发难,质疑了他的发令,然后就径直率领属下军队撤退了!其后,又因为弟弟栾鍼冲入秦军阵营战死,栾黡迁怒于士匄之子士鞅,迫使士鞅逃亡秦国。

栾黡十多年未见提拔,怒火终于在伐秦之战中爆发了出来!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栾黡的专断独行,不但使晋国伐秦无功而返,更让同行的各诸侯国军队看到了晋国内乱的苗头。两年后,齐国就公然与晋国唱起了反调,背叛了晋国。

面对专横跋扈的栾黡,连一代英主晋悼公也不轻易敢动他。但在伐秦回来后,晋悼公立刻就把新军给裁撤了。名义上,这是因为晋悼公找不到新军统帅;实际上,却是裁掉隶属于下军的新军,以削弱其力量、防止他作乱。

可惜,这时对栾氏采取防范措施,已经晚了。

公元前558年11月,晋悼公不幸去世,留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给儿子晋平公。


从晋悼公执政十五年晋卿的变化来看,蕴含着他的重要用人秘密:重点提拔韩氏、知氏和范氏三大家族,重点防范中行氏和栾氏两大家族。直到他执政的后期,才开始对中行氏和栾氏放松了警惕:荀偃被提拔为中军元帅,而栾黡则率领了最多的晋国军队。可惜,栾黡伐秦时的表现,辜负了他的信任。

晋悼公执政十五年,历次晋国卿士的调整,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

然而,不管是晋悼公所信任的韩氏、知氏、范氏,还是他所不信任的中行氏、栾氏,又或是他执政期间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赵氏、魏氏,在他执政期间,地位都得到了稳固。从此后,晋国政局基本由这六家左右,再也没有新的氏族能够崛起。对于晋国未来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在绵上之蒐时,晋悼公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一无奈的尴尬:再提拔两位卿士,他还是不得不从这六大卿族之中选人;而这六大卿族,无论再增强哪一家的势力,对晋国公室来说都是一巨大威胁。因此,在其他氏族无人替补的前提下,晋悼公宁愿空缺职位,也不想再提拔六大卿族中人。

晋国政坛无法找到新鲜血液来补卿士空缺,从而与六大卿族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这才是晋国公室未来统治的最大隐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