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宋提刑官开始,不靠谱的验尸方法为啥能延续到清朝?

摘要:验尸不解剖等于儿戏?

从大宋提刑官开始,不靠谱的验尸方法为啥能延续到清朝?

引文: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像宋慈那样的天才却不能成为科学家,最大的敌人是谁?

一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火了,让南宋人宋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影视当然不是历史,电视剧中的绝大多数案件,其实都是不同朝代里发生的故事,而被编剧安放到了宋慈的身上。

宋慈的伟大不容置疑。《洗冤集录》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宋慈是此书的作者,这种地位无法撼动。

然而围绕《洗冤集录》,围绕书中记载的众多司法检验方法,近代以来却一直有着很多争议。

因为这些争议就反过来骂宋慈毫无意义。在宋慈的时代,他已经做到了最好。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从宋朝到清朝,中间隔了六百多年,为什么宋慈的那一套方法还能大行其道……

滴血可以验亲,DNA是笑话?

倩娘的丈夫被人杀死。宋慈经过抽丝剥茧般的侦查,找出真相:凶手居然是倩娘的父亲和魁!

原来和魁并不是倩娘的亲生父亲。在公堂上,宋慈找来倩娘亲生父亲的骸骨,以滴骨法检验。倩娘刺破手指,指血很快渗入骸骨中,确认倩娘与死者有血缘关系。 从而排除了和魁与倩娘的血缘关系。

这是《大宋提刑官》第一部第16集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破案的故事是编的,但宋慈相信滴血可以认亲倒是真的。

《洗冤集录》中就记载了所谓"检滴骨亲法",宋慈在书中说: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

滴血都可以验亲,那么今人熟悉的DNA岂不就成了笑话?

从大宋提刑官开始,不靠谱的验尸方法为啥能延续到清朝?

这种"滴血验亲"的鉴定方式当然是不科学的。无论有无血缘关系,血液滴在骨骼上哪有不渗入的道理?

事实是,到目前为止,血缘关系的准确判断仍然只能通过DNA鉴定。

《洗冤集录》主要是供司法检验人员学习和参考的,所以,"验尸"是全书的重点。

虽然写于上千年前,书中一些方法还让后人惊叹。

如宋慈介绍了一个"红油伞遮尸骨"的检验方法,"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拉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骨上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

初看上去似乎很荒谬,却被《中国医学史上的世界记录》一书推为创举。为什么?

原来,按宋慈的方法检验尸骨伤损,与现代用紫外线照射一样,都是运用光学原理!太神奇了!

从大宋提刑官开始,不靠谱的验尸方法为啥能延续到清朝?

只不过当年的宋慈,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这样的科学原理处于尚未自觉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

类似一些方法,《洗冤集录》中还有不少。宋慈得到后世称赞,并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同样是《洗冤集录》,也有很多完全经不起科学验证的记载。如他说老虎吃人,"月初咬头颅,月中咬腹背,月末咬两脚",这岂不是和滴血认亲一样毫不靠谱?

如果承认司法检验是一门科学,那么可以认为,依据文献记载和个人经验,宋慈辛苦写下《洗冤集录》,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只是,宋慈的这一套方法还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验尸不解剖,是不是儿戏?

身在宋朝的宋慈已经够伟大。但他的那一套司法检验方法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一是主要依据经验,经验有时候却未必可靠;二是宋慈的验尸仅限于检验尸体的表面。

推动司法检验方法更进一步的责任在后来人身上。

可惜,直到晚清,几乎是原地踏步,南宋时期的《洗冤集录》仍然是清朝司法检验人员的经典!

晚清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天下闻名,其中就有验尸环节。尸体口鼻内有血水流出,躯体软而不僵;指甲和趾甲呈暗灰色,根据这些表象,仵作(相当于法医)遂做出了"中砒霜之毒而死"的结论。

从大宋提刑官开始,不靠谱的验尸方法为啥能延续到清朝?

主持晚清司法改革的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总结说:中国传统法医学"多出于经验,西学多本于学理。不明学理,则经验者无以会通,不习经验,则学理亦无从证实,经验与学理,正两相需也。"可谓一针见血。

但宋慈他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形成学理,进而成为科学?中国人并不笨啊,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阻碍?先来看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

据《南史》记载,村民唐某到邻居家喝酒,回来后身体不适,上吐下泄,死了。临死前,唐某对妻子说:我死后把腹腔打开,检验一下五脏六肺,看看到底是什么毛病。

等到唐死,唐妻依丈夫遗言而行,不料却惹来了杀身大祸!

地方官闻报后大怒:丈夫死了,残忍剖腹,儿子也不制止,简直是灭绝人伦!母子二人都是死罪!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晚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记载,同治年间,陈其元在上海做个小官,某日经过英国领事官的住宅,看到一堆洋人聚集,上前一问,洋人回话说:领事因咳嗽之疾而死,医生说"必咳断一筋所致",所以"剖其胸腹视之",人们聚集围观就是在看医生如何剖腹。

陈其元很有感慨地说:洋人身死,若医生无法弄清病因,就一定会解剖,死者家人也习以为常。医生解剖后,弄清原因,然后记载下来。难怪洋人医学如此发达啊!

……

把两个故事一结合,究竟是什么在阻碍宋慈们成为科学家已经一目了然。

从大宋提刑官开始,不靠谱的验尸方法为啥能延续到清朝?

儒家经典《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不必说将遗体解剖,就是将亲人的遗体暴露在众人面前,任人仔细翻检,都是一种奇耻大辱。

发生了命案,宋慈们只能看看尸表,其人再天才绝伦,还能进步到哪里?

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像宋慈那样的天才却不能成为科学家,最大的敌人是谁?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