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醫院李鮮教授:活用中醫“塞因塞用”法 可治許多疾病

“塞因塞用”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屬反治法的一種。

謂因塞證而用塞法。前“塞”為塞法,指補養固澀;後“塞”為塞證,指本虛標實之滿脹不通的病證。如,證見痞塞、痞滿等症,緣於氣虛運化無力者,當用補藥以治之。

王冰注曰:“又熱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氣虛乏,中焦氣擁,胠脅滿甚,食已轉增,粗工之見無能斷也,欲散滿則恐虛其下,補下則滿甚於中,散氣則下焦轉虛,補虛則中滿滋甚,醫病參議,言意皆同,不救其虛,且攻其滿,藥入則減,藥過依然,甚中滿下虛,其病常在。乃不知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劇宣通,由是而療,中滿自除,下虛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張介賓極為贊同王冰觀點,其所議亦同。

可見,對於脾虛中滿之證,醫家主張重用溫補,但溫補之劑,諸醫家歷來喜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六君、八味丸等為主。

河南省中醫院李鮮教授:活用中醫“塞因塞用”法 可治許多疾病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脾胃病科李鮮教授介紹,清代王清任獨具特色,首開重用黃芪補虛之法,他在治療半身不遂的名方補陽還五湯中重用黃芪四兩,且每日2劑,每日黃芪用量達八兩之多;治療婦人產後抽風的黃芪桃紅湯,黃芪亦用八兩;治小兒抽風的可保立蘇湯中黃芪用一兩五錢;治小腿萎弱的黃芪赤風湯中黃芪用二兩;黃芪防風湯治脫肛;黃芪甘草湯治陰莖痛皆取黃芪四兩。可見,王清任廣泛應用黃芪治療氣虛引起的各種病證,療效可靠,臨床可茲借鑑。

李國清教授善治萎縮性胃炎,其尊王、張之論,循清任之法,治療原則:峻補中氣,溫運脾陽,處方如下:黃芪50-100g,白參10g,焦術15g,茯苓20g,川楝10g,砂仁10g,枳殼10g,香附10g,延胡索15g,白芍15g,棗仁15g,神曲15g

李國清教授講:萎縮性胃炎中醫可稱作“胃痞”,臨床以胃脘痞塞,不飢不食、腸鳴便溏為特徵。大多可見脾胃虛塞,運化失司,升降失常之象,與《內經》所云“否”、“否隔”、“否塞”相類。要抓住脾虛不運,氣機壅滯的病機,確定相應的治則,即峻補中氣,溫運脾陽。採用重用甘溫益氣藥物消除痞滿,佐以行氣消滿藥物,即“以補為主,以疏為輔”的原則,達到塞因塞用的目的。對於此法,明清兩代醫家多有論述。明代徐春甫說:“百凡治病,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恆易愈;胃氣虛者,攻之不去,益以本虛,攻之則胃氣益弱,反不能行其藥力,而病所以自如也,非藥不能去病,亦以王(旺)氣不行藥力故也。"(《古今醫統》)徐氏強調了胃氣虛者,不易攻伐,當以扶正為主,正氣足則氣能行藥,疾病易愈。《景嶽全書》也明確提出:“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但使脾胃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元氣自復矣。”

李鮮教授說,塞因塞用法是中醫治法中常用方法,它體現了中醫治療中的獨特之處,臨床不只用於治療“胃痞”,還可用於那些本虛而標實,真虛而假實的多種疾病的治療

現略舉幾例:

1.耳聾、耳鳴:《靈樞·陰陽清濁》雲:“清者上走空竅,濁者下行諸經”。因清陽之氣不能上養耳竅,耳竅失養,閉塞不通而出現耳聾、耳鳴。治療時應選用補益藥物。如腎精不足,治以六味地黃丸滋養腎陰;中氣不足,用補中益氣湯升提清陽之氣。

2.便秘:有氣虛便秘者,臨廁努掙乏力,伴有神疲氣怯,面白自汗,苔白脈虛,治以益氣潤腸,方用黃芪湯,使肺脾之氣得以內充,傳送有力,則大便通暢;有血虛便秘者,因血虛津少,不能滋潤大腸而秘結,伴面色少華,頭暈目眩,心悸,唇舌色淡,脈細澀,治以養血潤燥,方用《尊生》潤腸丸。

3.癃閉:對於因中氣不足所致的小便不通,小腹墜脹,治宜補脾胃,助氣化。氣化得行,小便自通,方用補中益氣湯和春澤湯加減。腎陽虛亦可致尿閉塞,因命門火衰,氣化不及州都,以濟生腎氣九為主方,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使小便得以通利。

4.中風:因氣虛推動無力而致氣虛血瘀之中風者,臨床可表現為半身肢體癱軟無力,口眼歪斜,語言蹇澀,脈沉澀無力。治以補氣活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補氣以行血,血行風自滅。

5.無汗症:清代吳瑭認為:“汗由陽氣蒸化陰精至腠理皮下,聚而從玄府出者也。”(《溫病條辦·汗論篇》)說明汗出機制是陽氣蒸化陰精而成,並靠陽氣的敷布作用排出體外。當陰精不足,汗出無源或陽氣虛,蒸化敷布無權導致皮毛腠理閉塞而無汗時,治療應採取助陽、益氣、養陰、補血等法,以滋其化源,或助其蒸化。

對於以上病證,只要是因“虛”導致的閉阻不通的,都可以應用塞因塞用法。可見,深入認識疾病本質,靈活運用塞因塞用法,住往能達到以補開塞的目的。

專家介紹:

河南省中醫院李鮮教授:活用中醫“塞因塞用”法 可治許多疾病

李鮮教授(中)和她的兩位研究生學生

李鮮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消化專業委員會 常務理事、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脾胃病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河南中醫肝膽病專業委員會 常委、鄭州市中西醫結合肝病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亞健康專業委員會 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專家人才,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醫藥學報》編委。主研課題6項,撰寫發表30餘篇論文、5部醫學專著。

(感謝 李鮮教授學生 谷昱爍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