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達:“冷漠”背後的清白家風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沿著長沙地鐵2號線一路向東,終點名叫“光達站”。光達站位於長沙縣黃興鎮光達村內。1908年,共和國開國大將許光達在這裡出生。

和諸多開國名將一樣,許光達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德行高遠。他嚴於律己,嚴以用權,從不為己謀私利,從未用權為家人謀“福利”,對自己的親屬顯得“鐵面無情”。在兒子許延濱的回憶裡,父親嚴格得近乎“冷漠”。他留下“清白傳家”的4字家訓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頂住罵名,簡辦父喪

1957年,許光達90歲的父親去世。按照長沙當地風俗習慣,要辦隆重的喪事,許光達的親人拍電報讓他立即回去主持喪禮,並要帶回供親屬做孝服用的白布。

許光達在妻子面前唸叨:“爹爹去世,我理應回去,儘儘做兒子的責任。可是,哥哥們要大搞排場,點名讓我去主持喪禮,光是白布就要帶回幾十匹,這怎麼行啊!中央號召移風易俗,只能從簡辦喪事。回去,會驚動許多地方官,一個共產黨的司令員,帶著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為父親送殯,這和國民黨的官僚有何區別?不回去,從維護黨的威信來講是應該的,但親人們會不理解。”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左右為難後,許光達下定決心,只派了一名熟悉湖南風土人情的政治幹事帶著200元錢,代他回鄉料理喪事,並幾次打電話給當地政府,要求他們不能鋪張浪費,一定不能超過老百姓辦理喪事的標準。

果不其然,許光達的幾個叔伯和兄弟對此不滿,他們質問那名幹事:“許光達為什麼不回來?家裡等他回來主持喪禮,他不回來,老爹爹就不出殯了。”

政治幹事沒辦法,只好給許光達掛長途電話,但許光達在電話裡告訴他:“繼續做工作,按我原來說的辦!”許光達的哥哥和親屬們沒有辦法,只好從簡辦喪事,安葬了老人。政治幹事從湖南迴來一報賬,喪事共花費了150元。

後來,許光達的母親去世,家鄉親屬再也沒人提出額外要求了。

身為司令,勸走弟弟

1960年,由於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全國城鄉陷入了空前的饑荒之中。當時,軍隊的條件稍好一些,所以裝甲兵機關好多幹部的親屬從四面八方擁進北京,在機關大院長吃長住。

為此,許光達主持召開裝甲兵司令部黨委會議,作出一項決議:“困難期間,司令部機關的幹部要動員親屬不要來北京;已經來的,要動員其儘快回去;凡是來探親的,只允許住3天,就動員他們返回原籍”。

沒想到這個決議剛頒佈沒幾天,許光達的四哥許德富和六弟許德強也來到了北京,他們也是在飢餓難耐的情況下來投靠許光達的。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一石激起千重浪,整個裝甲兵機關大院的軍官和家屬們瞪大了眼睛,注視著許光達。妻子鄒靖華為難地對許光達說,四哥和六弟這次來,不但不能留他們長住,還得攆他們走,這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許光達也有同感,可眼下又是這麼個特定的時期,只能這樣做。

當天,勸回這件事由鄒靖華向許德富、許德強兩兄弟提了出來。許德富火了,對許光達說:“這個地方,你官大,你不發話,誰敢要我走?”他賭氣地走了出去。

隨後,倆兄弟悄悄進了廚房,把廚櫃一一打開查看了一番,看到家裡確實沒有多少東西吃,就問廚師:“他們平時就吃這些東西嗎?”

“實話跟你們說吧,首長家裡也吃上了小球藻。”廚師指著門口一隻水缸裡養的綠乎乎的東西,“這就是家裡養的小球藻。”許德富、許德強看著缸裡的小球藻,非常驚訝,將軍家裡也吃上了代食品,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

倆兄弟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後僅在北京住了兩天,就踏上了返鄉的列車。

沒想到,兩天後的一個晚上,保衛部門告訴許光達,河南安陽市公安局來電話,說他的六弟許德強在安陽車站病倒了,病情嚴重。“趕快把他接回來。”許光達聽罷非常著急。許德強剛剛抵達北京車站,一下車就暈倒了。許光達夫婦當即把他送到醫院搶救。當夜,許德強就去世了。

許光達站在六弟的病床前,一夜未眠。醫院屍檢後才發現,他其實並沒有什麼嚴重的疾病,只是胃完全萎縮了。許德強是餓死的。“當了司令,卻餓死了弟弟。”當地的鄉親頗為惋惜地說。

力勸妻子,脫下軍裝

1952年,中央決定軍隊的大批幹部轉業到地方工作,裝甲兵系統同其他系統一樣,也要轉業一批幹部。根據妻子鄒靖華的情況,本可繼續留在軍隊。可是,許光達卻動員她響應黨的號召,轉業到地方工作。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鄒靖華一時難以接受。“軍隊是你我成長的搖籃。我們的青春是從軍隊開始的,我們的革命道路是從軍隊起步的,我們的事業是在軍隊裡建設的,怎麼捨得離開呢?”

這時,許光達激動地站了起來。“可是,國家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要人啊。我想,你應該帶個頭。”許光達的目光中帶著一種十分真切的期望。

“……誰讓我是司令員的妻子呢……”鄒靖華回答得很乾脆,“好吧,我脫軍裝!”

“謝謝你對我的支持。”許光達激動地拉住鄒靖華的手,“我知道,你這是為了我在幹部面前說話更有號召力。”

“可你知道,人家心裡是多麼難受……”鄒靖華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著轉轉。

這位1938年參軍的老戰士,儘管心裡難受,還是帶頭脫去了軍裝,轉業到重工業部有色金屬設計院政治部工作。

許光達與夫人既是生活上的親密伴侶,又是革命事業、國家建設事業上互相幫助的戰友,他們志向相投,總是把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是模範夫妻的代表。

“冷漠”教子,不填父名

許延濱是許光達的獨子。在他的回憶裡,父親嚴格得近乎“冷漠”。

在許延濱很小的時候。一次,許光達下班回家,就在司令部大院裡看見一群孩子在吵嚷,相互比誰的爸爸官大,許延濱就跑到他跟前問:“爸爸,你的官大不大?”許光達平靜地回答:“不大。爸爸的官小,只是個人民的勤務員。”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這件事引起了許光達的警覺,從此後為了嚴格管教孩子,他便給他立下了三條規矩:一是孩子上學就住校,讓其從小就過集體生活。二是嚴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錢,生活標準向工農子弟看齊。三是不準司機接送孩子,讓他自己跑路。另外,還嚴格警告他:“在外面不準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對別人講自己是許司令員的兒子,就不准你回這個家。”

許延濱嚴守父訓,從不對別人講父親是司令員。從上小學到上中學,他填表時都是隻填母親不填父親。許延濱高中畢業了。他品學兼優,學校準備推薦他出國留學。可是,當審批在學校填的各種表格時,發現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家長欄”裡只有母親的姓名,沒有父親的姓名。他的父親是誰呢?會不會有什麼政治歷史問題?不然,為什麼要隱瞞?

學校負責政審的同志來到許延濱家中,一方面想了解一下他父親的情況,另一方面關於出國學習的事,也想徵求一下家長的意見。

學校的同志見到許光達後,不禁一怔:原來許延濱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司令員,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許光達聽了學校的同志介紹許延濱在校的各種表現後,認真地說:“生了孩子就給社會添了一個成員,父母就要對社會多負一份責任。延濱有了進步,多虧你們的培養,做父母的也很高興。但是我不同意推薦他出國留學。”

學校的同志心想,推薦許延濱出國學習,既沒有人情關係,又不是濫竿充數,為什麼不讓他去呢?於是,便一再勸他還是答應讓許延濱去留學。許光達就是不點頭。他懇切地說:“高級幹部子女在國外會受到特別照顧,對子女的成長沒有好處,還是推薦那些優秀的工農子女去吧!”就這樣,許延濱就沒有出國。

當許延濱延續了父親的軍事生命,最終成長為人民解放軍燦爛將星中的一員,他才真正明白:“只有心裡裝著國家和軍隊,一個將軍才會真正無私,父親用‘冷漠’給我指引了方向,溫暖著我”。

批評侄女,別沾我光

許光達兄弟多,侄兒侄女也多。親屬們為許家出了一個大官而感到自豪,有的也想沾沾光。一天,許光達接到侄女來信,信中說讓五叔在北京給她找個工作。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許光達不同意,當即就寫了回信。信中,他批評了侄女不安心農村的思想,鼓勵她好好唸書,為建設家鄉出力。

“……當然,根據我的權力,給你在北京找個工作是不成問題的。可是,我在想,你是咱們許家女孩子中第一個念中學的。你是幸運的。你的幾個姑姑不但沒有念過書,還從小給人當童養媳,受盡了欺凌,那是社會制度不好。現在,咱們國家還很窮,尤其是農村,比較落後,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去改變農村的面貌。你是新中國的青年,應該有這樣的志氣。你還是安心念書吧。如果生活上有困難,我會想辦法幫你解決。”

許光達妻子鄒靖華十分支持丈夫,同時也理解親屬們的困難。她對侄兒侄女們說:“你們指望叔叔給你們安排好工作,這不可能。但是,叔叔和嬸嬸支持你們唸書。你們當中凡是通過自己努力考入中等以上學校的,叔叔嬸嬸就供你們。”果然,後來有好幾個侄兒侄女念大學,都是他們夫婦供的。

許光達看似“冷漠”待親人,但親人們都明白:他把心裡更多的愛給了大家,卻從不把私情留給自己。許光達“清白傳家”的家訓深入家人骨髓,他們也一直嚴守家訓,形成了樸實、低調的家族作風。

(選自《新湘評論》)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本週熱文

中國節日中國紅

  • 冰心:童年的春節

  • 馮驥才:春節八事

  • 豬年話金豬

  • “延安的窯洞有馬列主義”

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许光达:“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覺得不錯,請給我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