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號稱最差奧斯卡最佳影片,憑什麼感動這麼多人?

綠皮書號稱有史以來最爛奧斯卡影片,憑什麼感動這麼多人?

每年的奧斯卡都是世界矚目的,今年的奧斯卡卻更加惹人爭議,在最佳影片宣佈為《綠皮書》的時候,一個黑人編劇IRA立刻在自己的Twitter上發佈一則推特說:與其說這是綠皮書,不如說這是白皮書,並且一經發布,立刻得到了大量的轉評。

人們認為《綠皮書》是一部討巧的用政治正確來無限靠近奧斯卡的討巧之作,導演擅長拍攝爆米花片,導致這部電影整體中規中矩,沒有什麼高級的視聽語言,講述的也不過就是黑人在白人的幫助下從北方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並且最終在白人的幫助下戰勝自己的故事,它表面上講種族歧視,實際上宣傳的還是白人至上的觀點。

然而這部電影3.1日在大陸上映之後,立刻獲得如潮好評,豆瓣評分達到8.9。許多人都說在《綠皮書》裡看到了寬容和成長,在輕鬆寫意略帶幽默的表述中,從一個巧妙的論點揭露了種族歧視這一問題,讓人思考的同時又能夠產生更多的共鳴。

《綠皮書》號稱最差奧斯卡最佳影片,憑什麼感動這麼多人?

《綠皮書》海報

為什麼對於同一部電影,評價反差這麼大?

所謂的影評人們更喜歡高高在上,評價一部電影的拍攝技巧敘事節奏視聽語言,而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能夠在一部電影中找到共鳴,感到快樂,有所思考,進入到電影呈現的世界中,就是最大的享受,從這一點上來說,《綠皮書》是成功的。它講的不僅僅是種族歧視,而是在兩個人身份的反差中,站在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角度雙向思索了歧視這個話題。歧視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白人司機tony身處社會底層,他喜歡流行音樂,舉止粗俗,整天為生活打拼,他要承受來自於社會高層的歧視。黑人音樂家Donald身份高貴,是一個在白宮表演過兩次的藝術家,可是他和他的同類格格不入,黑人不認為他是黑人,白人也不接受他的身份,他們請他表演不過是認為這樣會顯得自己很高雅。同時,Donald還是一名同性戀,對自己身份認知的迷茫始終伴隨著他,所以他總是很孤獨,在一個人的夜晚每天都要喝威士忌。他們兩個人的身份看似對立,其實互補,都是在自己的膚色中格格不入的那一類。

而放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又何嘗不是隨時處在歧視和被歧視之中。

《綠皮書》號稱最差奧斯卡最佳影片,憑什麼感動這麼多人?

Donald的這段獨白髮人深思

讀書的時候,大家喜歡拉幫結派,但凡和其他人不一樣,就會受到欺負。長得醜的,長得胖的,家裡沒錢的……有時候僅僅因為大家都穿了白球鞋而一個人沒有,這個人就會受到欺負。長大後到外地讀書,本地人拉幫結派,外地人互相幫助,無形之中形成一道牆。大學的時候我在上海讀書,學生會第一次會議,學生會主席和另外幾個上海人用上海話講完所有內容就結束了,留下一臉懵逼的外地人,根本搞不清楚到底說了什麼。工作了之後關係戶歧視非關係戶,非關係戶看不上靠關係的人……整個社會無非就是一張大網,羅列了形形色色的人在裡面,今天你是歧視者,明天你就是被歧視者,只要你處於弱勢少數的那一方,就總會 有力量介入到你的生活中,讓你在無形中被迫站隊。

歧視者不一定就是錯,被歧視者也不需要忍氣吞聲。影片裡最爽的一段,就是Donald在最後一站的遭到歧視時毅然決然放棄了演出,轉而來到一家平價黑人酒吧。在那裡,他貢獻了有生以來最輕鬆最盡興的鋼琴表演。也就是從那一次開始,Donald漸漸接受了自己。他明白,忍讓不是出路,自我迷茫的孤獨也不是方法,如果這個社會就是這樣,那不如坦率地做自己,試著和它和解,試著和它共處,試著和他戰鬥,試著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一切。

於是,他在聖誕節的大雪中出現在了tony的家裡,這是他第一次嘗試拋棄自己的孤獨,融入到另一個他完全不熟悉的熱鬧環境之中。

而後的生命裡,他也始終在做著自己,始終在演出,始終在表達自己的內心。

《綠皮書》號稱最差奧斯卡最佳影片,憑什麼感動這麼多人?

兩位主角寫詩的情景頗為有趣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綠皮書》有所共鳴的原因。如果我們總是在歧視和被歧視的漩渦裡打轉,不如就去坦率接受生命給我們的這些考驗和苛責,用最好的自己,做更好的事情,激勵更多的人跳出這樣的漩渦,去改變社會的規則和他人的眼光。

就算改變不了,也要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和倔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