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治療細節

胰島素,這個傳奇式藥物的誕生,徹底改變了糖尿病治療領域的格局,讓糖尿病醫生多了一把「利劍」,讓糖尿病病患的世界充滿了「亮光」。

胰島素,這個機體內唯一一種直接降血糖的激素,臨床應用已接近百年,憑藉其「實力」,降糖界的「老大」的盛譽非他莫屬。

胰島素補充治療,是指糖尿病病患胰島尚存部分功能,在生活方式治療和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補充「外源性胰島素」,目的是既能控制好血糖,又能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

給誰補

高血糖(空腹血糖>11.1 mmol/L 或糖化血紅蛋白>9.0%)伴明顯高血糖症狀的新診斷 2 型糖尿病患者。

使用 1~2 種口服降糖藥(超重或肥胖患者 1~3 種口服降糖藥)規範治療 3 個月以上血糖控制仍未達標者。

補什麼

補充最多的是睡前中、長效胰島素,通過抑制肝臟中肝糖原分解和糖異生作用而減少肝糖輸出使空腹血糖改善,白天口服降糖藥的效果也會隨之明顯改善,從而達到改善全天的血糖控制的效果。

中效胰島素在睡前注射時,其達峰時間出現在注射後 6-8 小時,恰在黎明時血糖最高時段,可有效對抗「黎明現象」。

但因中效胰島素不能有效持續作用 24 h,1 次注射達不到涵蓋全天的基礎胰島素需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晚餐後血糖控制欠理想的情況出現,這時需要早餐前增加註射,以增加午、晚餐後血漿胰島素水平。

此外中效胰島素由於存在吸收峰值,在夜間較易發生低血糖,尤其是在劑量較大時,應注意防範。

與中效胰島素比較,使用長效胰島素類似物血糖控制更好,低血糖更少,如患者經濟條件許可,推薦使用長效胰島素類似物。

表1 中長效胰島素種類及其特點

胰島素治療細節

怎麼補

繼續生活方式及口服降糖藥物基礎上,晚上 10 點以後聯合使用中效或長效胰島素。

1. 可根據體重計算起始劑量,通常為 0.1~0.3U/(kg·d),肥胖患者或 HbA1c>8.0% 時,可考慮 0.2~0.3U/(kg·d)起始。

2. 密切監測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睡前胰島素用量, 空腹血糖目標一般設定在 4.4~7.0 mmol/L(具體根據個體化要求設定)。

3. 劑量調整

多數患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劑量達到約 0.5U/(kg·d)前,可通過繼續調整劑量控制血糖,而無需調整治療方案。

在血糖未達到設定的血糖目標值前,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空腹血糖,每週調整 2~6U基礎胰島素直至空腹血糖達標。

對於能進行血糖監測、感知低血糖、進行自我管理的患者,醫生可指導其進行簡便易行的自我胰島素劑量調整,每3天調整 2~3U直至空腹血糖達標。

對於使用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日劑量>40U,可考慮分次皮下注射。

表 2 醫生調整劑量方案(以空腹血糖目標 6.1 mmol/L 為例)

胰島素治療細節

表 3 患者自我調整劑量方案(以空腹血糖目標 6.1 mmol/L 為例)

胰島素治療細節

防什麼

防體重增加,充分注意以不發生體重增加為原則,體重增加所造成的危害從一定程度上看甚至重於高血糖;防低血糖,特別是病程長、病情重、併發症多、年齡大、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早診治

DCCT 的後續研究 EDIC 以及 UKPDS 的後續研究均證實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遠期併發症的風險,即早期的努力,可以收穫長遠的益處,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代謝記憶效應」。

因此,糖尿病的治療方案,原則上提倡「早」。這個「早」,不僅僅侷限於早診斷、早治療,其核心和關鍵是早期血糖要達標。

DCCT、UKPDS 研究均表明任何單一藥物治療很難或是很難長期使病人血糖控制穩定。因此,經典的「階梯式」或是「爬坡式」治療方案,很難使糖尿病病患血糖早期達標,長期獲益。

個體胰島素分泌數量和胰島素敏感性間呈相互依賴的互動式的雙曲線關係,被稱之為「胰島素雙曲線定律」。

早期治療達標的關鍵就在於遵循雙曲線定律,既要消除胰島素抵抗,又要補充胰島素不足,故聯合治療是實現早期血糖達標的重要手段。其中補充胰島素不足可分為內補,即使用胰島素促泌劑,如磺脲類等;外補即起始胰島素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