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削藩在幾個月內就平了七國之亂,建文帝削藩為何丟了江山?

黃晴清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帝王為了中央集權而發動的一次削藩政策,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卻是失敗了,原因是為什麼呢?



其一,皇帝不同,七國之亂時,景帝已經步入中年,在政事和軍事上有了很多的經驗,同時朝中的大臣也更多的支持著他。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剛剛繼位,可以說是一個毫無經驗的幼子,和他的那些城府極深的叔叔們相比,差的太遠。


其二,軍隊差距極其明顯。漢景帝時期的外敵主要集中在北方,故而大漢軍隊中的強悍部分也都集中於長安附近。而建文帝時期的外敵也是在北方,可惜的是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南京,而朱棣卻是駐守北平的藩王,他手下的軍隊個個如狼似虎。

其三,漢景帝得到了部分藩王的支持,尤其是他的弟弟梁王,若非梁王,景帝失敗的概率也很大,而且他還發掘出了周亞夫這等悍將。建文帝時期所有的藩王都在觀望,沒有人敢支持他,而他手底下的那些謀士也是極其無用。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恩佐Zidane


我是安排,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首先來分析下兩位皇帝,漢景帝32歲繼位,建文帝21歲繼位,一個穩重中年叔叔,一個青蔥小鮮肉。

漢景帝虛懷納諫,有自己的主張,一直於國休養生息,關中的基本盤很穩。

而建文帝以皇孫繼位,歷史上很少見,有一大堆從屍山血海爬過來能征善戰的皇叔,有危機感,再加上有親信大臣在耳旁嘀咕,對皇叔比較戒備。並且其受儒家思想較重,書生氣十足,耳根子也軟,多疑善變。

建文帝劇照

漢景帝從老爹漢文帝接手漢帝國,風平浪靜,國家安寧。建文帝從爺爺朱元璋那接手帝國,也經過將近30年風調雨順的發展,國家也安寧。這一點他倆打個平手

漢景帝主帥周亞夫,開國名將周勃之後。治軍有名,細柳營外問漢文帝要符節才准許皇帝入內。另一句名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引領中國歷史上將軍在外領軍的風流。平反時與手下大將竇嬰、欒布、酈寄齊心攻敵。

建文帝主帥李景隆,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後,自幼好讀兵書,多次赴外地練兵,建文帝心腹。率軍攻打朱棣時對下屬不信任,擔心搶功,自身剛愎自用,對大軍沒有威信。

漢景帝削藩時有自知之明,知錯能改,信任周亞夫,周亞夫不負眾望,不為梁王求援所影響,一舉截斷叛軍糧道,畢功一役。

建文帝削藩急於求成,聽信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紙上談兵之輩,對削藩成功的皇叔手段殘忍,對朱棣時優柔寡斷,最終逼反朱棣。平叛時識人不明,一錯再錯,李景隆簡直就是朱棣的送財童子,戰爭時後方還進行改革打擊下屬工作積極性,最終失敗,自身下落不明,成為歷史懸案。

總的來說,漢景帝平七王之亂,和建文帝削藩,正常來說,肯定是建文帝開局優勢最大,有錢、有兵,但是再好的一手牌,落到一個不會玩的人手中,生生拆散著打,是肯定要失敗,結局也是可悲可嘆。


木子安排


我們先來說一下漢景帝當時面對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他的老爸是著名的漢文帝,他向來勤儉節約,愛國愛民,而漢景帝也繼承了他老爸的優良傳統。


其實早在漢文帝時期,原先高祖所分封的諸侯國實力已經越來越強大,其中吳國最為強大,吳國是由劉濞所統治,隨著分封區域的逐漸強大,他越來越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併產生了造反的念頭,於是他趁機積極備戰,終於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正式起兵,由此,七國之亂正式爆發,其實,在這裡面,只有吳國軍隊最為強大,其他的只是一些烏合之眾。劉濞這個人雖然有著大量的軍隊,但是他的作戰經驗非常匱乏,多次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最終在漢朝的王牌軍隊"騎兵部隊"的圍剿下迅速潰敗。



其實我們換一個思路來考慮這個問題,那就是劉濞的公然起兵造反行為在道義上是非常說不過去的,這也就導致了幾乎沒有民眾支持他,我們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一看,劉濞失敗也是必然的。

建文帝跟漢景帝相比,可以說是不幸的

這是為何呢?朱元璋去時候,終於給自己的孫子留下了一個"安全"的國家,但是讓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孫會進行內鬥。與漢景帝不同,建文帝在知道藩王實力強大的情況下與其公開叫板,採取了一系列窮追猛打的措施逼死了好幾位藩王,你說還呆在原地等著被宰可能嗎?終於,在削藩政策輪到了朱棣的頭上時,他終於爆發了,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公然起兵,在道義上講,朱棣這一行為是合法的,因為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的,因此這麼做是很少有人質疑的。



再說了,跟上一位吳王劉濞相比,朱棣可謂是軍事天才,就從他多次率軍打退蒙古大軍,保衛大明邊疆安全來看,他算的上是一名優秀的將領,再加上他往往在戰爭中身先士卒,使得軍隊的士氣非常高漲。

最後,就是建文帝犯下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那就是嚴禁在戰爭之中傷害朱棣,這也就給了朱棣多次死裡逃生的機會,綜上訴述,朱棣想輸都難。


湯姆貓談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樣的削蕃是為什麼一成一敗?是天意?還是人為?

下面老雷來談談我的看法。

先來對比兩大主角,漢景帝和建文帝。

漢景帝是一代英主,勤儉治國,虛心納諫,在七國之亂中,能放手讓將軍們指揮。而其在亂局中手段高明,堅定拉攏梁王為援,重點打擊刺頭吳楚。這就是牛掰的領導藝術!

建文帝呢,血氣方剛雄心勃勃,但是優柔寡斷。作為一個熱血青年,志大心拙很正常,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志大心拙很要命啊😱。

皇帝素質考試,漢景帝90分,建文帝50分。

再來對比兩部大戲的眾多經典角色。

首先是漢景帝麾下的周亞夫隆重出場!這是個政治智商不及格,軍事智商爆棚的畸才,尤其是治軍,很有兩把刷子,他帶的部隊,戰鬥力是嗷嗷滴。

緊隨老周亮相的欒布酈寄竇嬰,也都是個頂個的猛人。

現在輪到建文帝的核心團隊出場。

第一配角就是千年難遇的草包李景隆,最可惜的是這個第一配角卻是戰場上的第一主角,他最擅長的表演就是逃跑!其他配角耿炳文盛庸平安都是了不得的猛人,但是再猛都抵不過李景隆這一個禍害!

核心團隊綜合評分,漢景帝90分,建文帝30分。

最後亮相的是兩部大戲的大Boss。

七國之亂的七個藩王實際上稱呼他們為boss,不如叫七個媽寶更到位。削蕃令一到,就倉促起兵,號稱七國聯盟,但各自小算盤打得蹦蹦響,不到三個月就分崩離析,被周亞夫一一擊破。想必漢景帝內心也對其充滿了鄙視!不自量力!

靖難之變的朱棣才是不折不扣的大Boss!

這是個刀光劍影中吃血飯,陰謀詭計中煉心智的超級猛人!五十多歲還騎馬砍人,殺得蒙古人只敢躲到大漠深處唱征服!有明一代,除了他老爹朱元璋,他是唯一可以稱之為大帝的帝王!

反角評分:七個媽寶20分,朱棣大帝99分。

可惜反角分數越高,主角扣分越多。唉,幸運的漢景帝,遇見的是豬對手,倒黴的建文帝,有那樣的一個豬隊友。

評分完畢!

漢景帝得分170分,遠遠超過及格線。

建文帝得分-19分,遠遠低於零分。

綜上所述分析,漢景帝削蕃成功,建文帝失敗。

嘿嘿,您說該不該?


雷LY雨


“七國之亂”和“靖難之役”同為“削藩”引發的內部戰爭,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出現這樣的結果,自然與兩場戰役本身的差異有關。而建文帝因為“靖難之役”丟了江山,與他本人有著很大的關係。


兩場戰爭本身的差異以及兩位皇帝處理方法的不同

戰爭差異點

其一:參戰雙方的差異。這兩場戰爭起因都是因為統治者實行的“削藩政策”,導致了藩王造反,形成了藩王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關於權力的爭奪之戰。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七個諸侯王聯合發動的一次叛亂,這七個諸侯王雖然是聯合狀態,但實質上就是一個為了當下利益所組成的一個“臨時集團”,並不是鐵板一塊,很難真正的團結;而“靖難之役”,主要是由朱棣一位藩王發起的“叛亂”,對自己的一方的勢力,朱棣可以做到“如臂指揮”。

其二:兩場戰役將領的不同。“七國之亂”中中央政府一方漢景帝派遣的將領是周亞夫,周亞夫是名將之後,軍事才能顯著,在周亞夫的帶領下,漢朝軍隊在三個月內平定了叛亂;而“靖難之役”中,因為之前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宿將,使得建文帝面對朱棣的叛亂,無將可用,後來任命了不懂用兵的李景隆為主帥,這樣的主帥,對上能征善戰的朱棣,又怎能不敗呢。



兩位皇帝處理方法的差別

漢景帝針對諸侯王的叛亂,初始時,也想安穩解決,想著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現實很殘酷,“七國聯軍”很硬氣,就是要反抗中央政府,於是乎,漢景帝就沒有了憐憫之心,用雷霆手段鎮壓,並且這七個諸侯王最後的下場也是大多身死。

而建文帝的處理方法就不同了,他對朱棣的處理方法太溫柔。要知道,朱棣在最開始起兵時,根本沒有多少人,只有八百親軍,而當時明朝的軍隊都是屬於中央政府的,屬於建文帝,這種兵力上的差距很大,如果一開始,建文帝迅速果斷的對朱棣鎮壓,那麼後來的歷史也就沒朱棣什麼事兒了。但是建文帝沒有這麼做,給了朱棣發展的空間,結果朱棣的勢力就越來越大。

不止如此,建文帝還下達了個命令,就是“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要殺了朱棣,對於當時建文帝一方的將士來說,這就是個“緊箍咒,因為朱棣本身打仗時就是身先士卒,所以政府軍是有機會在戰場上殺了朱棣的,結果因為建文帝的這個命令,使得政府軍的將士們不敢動朱棣。如果沒有這個命令,那麼朱棣很大可能會死在亂軍之中,那也就沒有後來的“建文帝丟了江山”。


說與山鬼聽


漢景帝以晁錯的建議削藩,隨後就為了平息叛軍的怒火而殺了晁錯,殺的那麼急,連衣服都沒換,晁錯是穿著朝服被斬。就此事來看,漢景帝是做錯事了,於他的英名不符。但是,漢景帝最後削藩還是成功了,為什麼呢?因為漢景帝會用人,一個領導水平高低直接取決於如何駕馭下屬。漢景帝使用的平叛將軍是周亞夫,那是一個蓋世名將,他的“細柳營”典故成為千古絕唱,為後來帶兵者的楷模。就是因為有他,平叛就具備了基本條件。

漢代“七王之亂”,景帝削藩的時代,國家已經承平了數十年,老百姓渴望和平,不希望戰亂,平叛就具備了基礎條件。所以,平叛就水到渠成了。

反觀建文帝,登基之初就迫不及待的削藩,而且一削就大動作,同時削藩,自己能力不足以駕馭,手下大臣又是一些糊塗書生,尋章摘句還可以,用兵打仗真不行,徐繼祖、李景隆是一些只會紙上談兵的二世祖,失敗就不奇怪了。


正在學歷史


個人觀點:

1-漢景帝時雖然爆發了七國之亂,但是這七個諸侯國,各懷鬼胎,不能齊心協力,明朝的朱棣是有過戰功的,在北方軍中有一定的威信,雖然剛開始人數不多,但是上下一心

2-漢朝的七國之亂,是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起兵的,後來漢景帝殺了晁錯,一下子讓七國出師無名了;朱棣打出的是“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在輿論上並不佔下風,

3-漢景帝啟用的周亞夫,帶兵、打仗都很有一套,漢文帝臨終之前曾跟漢景帝說,周亞夫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而明朝能打仗的將軍幾乎被建文帝的爺爺朱元璋清除殆盡了


影子人生路


漢武帝用推恩令銷弱了藩國的實力,藩國是多而小,小而弱,根本不堪一擊,朱棣是跟著朱元璋打江山一路打過來的,收拾一個乳臭末乾的黃口小兒建文帝毫不費力,因而同樣銷藩,兩種結果。


用戶5261879612631李


因為建文帝周邊幾個廢材實在是太弱了,昏招迭出,一手好牌被打成這樣


usb20


這是歷史上最經典的兩場皇族內戰,漢景帝直屬掌握了最精銳的中央軍團南軍北軍。而且漢景帝得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梁國的鼎力支持。而明朝時期最精銳的武裝力量是北方邊軍,這支軍隊掌握在燕王寧王等幾個北方諸侯王手中。而且其他諸侯王坐山觀虎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