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关东联军讨董卓时(公元190年春),袁绍的大本营在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新乡、武陟一带)。联军解散后,袁绍胁迫冀州牧、胆小鬼、窝囊废韩馥,抢了韩馥的冀州牧一职。

袁绍胁迫韩馥时,是与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军阀公孙瓒打联手的,公孙瓒率兵到了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北部,对韩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没想到很多郡县都归附公孙瓒,袁绍颇有一点引狼入室的感觉,等冀州牧的位置到手后,对公孙瓒染指河北当然一万个不同意。

公元192年春,袁绍与公孙瓒在界桥(今河北省威县东)大战;其年冬,又在龙凑(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再战,将公孙瓒这条"来自北方的狼"逐回幽州。然后,回过头来收拾以张燕为首的黑山(太行山南端)农民军。

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张燕】

与别的农民军不同,张燕的农民军有自己的根据地,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有较强的战斗力,名义上又归降了政府,几乎与袁绍打了个平手,而且打得相当的惨 烈。

袁绍统一四州(青、幽、冀、并)、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前,袁绍只是将黑山农民军压缩在山区打游击,并没有消灭他们。

直至公元205年,袁绍尸骨已寒(袁绍死于公元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张燕才率领十余万人归降曹操。

汉魏之际,与农民军作战时间长、规模大的,袁绍算得上一个。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的排行榜上,皇甫嵩、朱俊和曹操的名字赫然在目,袁绍却榜上无名。 这样说来,袁绍在早年的确有过出色的表演,但有两件事做得臭到了底:一是奉迎天子,二是官渡之战。

这两次错,归根到底还是一次错,没有前一次的错,也就不会有后一次的错。而且,袁绍一辈子的错都抵不过这一次错——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公元195年,董卓余孽李傕、郭汜控制下的中央政府(时在长安)对日益壮大的袁绍进行统战,拜袁绍为右将军。其年七月,自相残杀、相互间打得糊里糊涂的李傕、郭汜同意献帝东归洛阳。

这两个糊涂蛋旋即认识到自己愚不可及,急急带兵来追。

十一月,献帝在杨奉、董承的护卫下好不容易到了曹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南岸)。杨奉、董承的勤王军被追杀到这里,再也无力勤王,便伪装与李傕、郭汜讲和,秘密请河东郡(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的农民军赶来帮忙。

这个时候,袁绍驻扎在魏郡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市)。

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此时,袁绍的首席谋士沮授适时、及时地提出一条策略。沮授对袁绍说,现在朝廷破碎,皇帝落难,没人出手相救。我们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凭将军您的威望,倘若我们把天子迎到邺城,打着皇帝的旗号征讨四方,那是无往而不胜啊。

袁绍一听,有理。

可是另两个谋士郭图和淳于琼却劝阻袁绍,说,将军呀,汉室已经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了,何必把一个破皇帝弄到自己身边来碍手碍脚呢。弄来以后,事事请示吧,我们没有权;不理他吧,又显得我们抗命不尊。

袁绍听了也觉得有理,再加上这个献帝刘协是董卓而不是自己所立,奉迎天子这件事也就作罢。

曹操则立马行动,趁董卓余孽与勤王军打得精疲力竭,勤王军之间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该出手就出手,而且一出手就得了手,把叫花子皇帝弄到自己身边,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大本营许县,把刘协这孩子好吃好喝地招待起来,客客气气地软禁起来,拿着皇帝这根鸡毛,到处挥起了令箭。

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公元196年,曹操刚刚把献帝迎到许都,皇帝(其实是曹操)就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袁绍只好诚惶诚恐地上书剖白、道歉。

袁绍终于知道,这个亏是吃大了,郁闷。袁绍也终于知道,这就叫政治。 刚刚懂了一点政治的袁绍郁闷之余,便以许都地势低下、气候潮湿为由,要求把首都迁往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以便皇帝离自己近些,好让自己与曹操"共享"皇帝这张牌。

当然,曹操不可能愚蠢到袁绍的水准,让煮熟的鸭子从嘴边飞走。 这个时候的袁绍是强大的,朝廷(也就是曹操)不得不加以笼络、羁縻,拜官太尉,封为邺侯(县侯)。曹操自己呢,弄个大将军干干,"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

但可怜的袁绍,在强大的表象下,已危机四伏。

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公元195年十一月,献帝东归受阻于曹阳的时候,即沮授提出奉迎皇帝的建议的时候,袁绍驻扎的邺城并不遥远。献帝于公元196年七月初一才抵达洛阳。

可怜的皇帝从曹阳北渡黄河至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从西往东一路"幸"过来,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杨定、杨奉、董承、李乐、韩暹等的勤王军与李傕、郭汜等的叛军几乎损耗殆尽,无力再战。杨定、杨奉、董承、李乐、韩暹这些勤王者们,王还没有勤完,彼此之间相互残杀起来。

此时,袁绍如果想奉迎献帝,献帝正好在黄河以北的半道上。袁绍的武力在献帝身边的各军阀头目中无疑是最强的,要把献帝抢到手,易如探囊取物。 可惜……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猛回头已百年身。

史书都说,袁绍没有奉迎献帝,是听了谋士郭图、淳于琼的调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郭图、淳于琼的调唆只是表面现象,充其量是次要原因。

袁绍曾有半年时间截胡汉献帝,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袁绍】

披露袁绍心迹的是《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公元190年)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指曹操)拒之。(袁)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袁绍的关东联军打不过董卓,控制不了献帝,便想另立皇帝,另起炉灶。老实巴交、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刘虞拒绝了袁绍、韩馥等的要求(不是请求),袁绍等便要求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即以皇帝的名义)"任命各级官员。 既然另立政权不成,袁绍就要求刘虞领着他们另立政府,刘虞还是不同意。 董卓擅行废立,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么,袁绍在别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后,再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狼子野心就昭然若揭了。袁绍得到一块玉印,便悄悄地、喜滋滋地在曹操面前摇晃,想做皇帝的心思也就流露无遗。

也可能,袁绍的这个示印行为,是在暗示曹操:老弟,皇帝我是想做的,你就不要跟我争哦。也算是袁绍对未到手的皇位所有权的一种宣示。

袁绍肯定知道,真正的英雄、自己真正的对手,就是身边的这个老朋友曹操。 也就是说,袁绍不奉迎天子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有做皇帝的野心,沮授、郭图等辈正反两方面的劝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