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商 甲骨文

“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大儒根據孟子性善論所編著的《三字經》中的開篇句,其字面意思是,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其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慾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秦 《會稽刻石》 小篆

“善”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其形象像一隻羊頭。上古時,羊代表著吉祥、美好的意義。在甲骨文中“善”字從羊從口或從目;到金文時,從羊從誩;至小篆時,《說文解字》的寫法也是從羊從誩。《說文解字·誩部》:“善(譱),吉也。”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中解釋,善是膳的初文,殷人以羊為美味,故善有吉祥之義,或為眾人言好之說。又由於羊的性情溫和馴順,故又有善良、慈善的意思。由於文字、語境的變化,“譱”俗作“善”。到了隸書、楷書時,常作俗字出現,即現行常用的“善”字。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漢 《張遷碑》 隸書

“善”字除了有吉祥、善良之意,還引申有喜好、擅長、親善等意思。然而,在眾多詞義中,最常用的即是善良、好的。其實在中國哲學觀中,對善的要求無處不在,與善相對的是“惡”。在春秋戰國時就提出善惡的概念及衡量標準,善惡在中國哲學、宗教中的觀念舉足輕重。善在哲學及宗教的概念下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道德標準及價值觀。比如行善積德、善有善報等等。《周易·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餘殃”。《太上感應篇》:“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佛教講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晉 王羲之 楷書

自古及今聖賢大德,無不提倡善行。那麼,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該以何種態度對待“善”呢?在《三國志·蜀志傳》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劉備知道自己大限已至,遺詔中教導兒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國家的強大繁榮是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善舉凝聚起來的。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才能共建和諧社會。(來源: 北京晚報)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北齊 《泰山金剛經》 楷書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顏真卿 楷書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趙孟頫 楷書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王羲之 行書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孫過庭 草書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唐 歐陽詢 楷書


人之初 性本善——多行善

清 吳大瀓 大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