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七章:這樣做才是真正的“行善”,其它均為“不善”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這樣做才是真正的“行善”,其它均為“不善”

本章理解為:善行之人,無蹤可尋;善言談的人,不會留下語言漏洞;善於計算的人不依靠它物而能算。善於關閉、綁結的,不用如何束縛,也打不開。智慧得道之人將能力用在了救人、救物之上,念頭清晰,不生棄絕之念,不去思考怎樣去要求別人怎麼做。看待人和物只看他們合道之處,指引人們發揮長處,“善”待自己。不以指導他人而自貴,不以自己資格老、能力強而矜持。雖然智慧確不必清楚的擺在別人面前,行道者“常善救人”所為“大善”的“要妙”就在於此。

感悟人生: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自己雙手合十就會想到的第一句就是“阿彌陀佛”,在其後還常會跟一句“善哉善哉”。這是因為什麼,一方面是影視作品佛教客串太頻繁,不知道都不行,另一方面就是我們道家“無為”所致。其實雙手合十是一種陽氣內守,“載營魄抱一”的狀態,是一種修行道理,“善哉”才是佛家的“性”。這種“性”,儒家認為是“可欲”,佛家念出來是告訴人們,佛就代表善,與佛有緣就是與善有緣。說白了就是,佛無“惡”心,不必牴觸、防備。人不是佛,怎麼會沒有善惡心,執著於佛,心中已經起虛妄。筆者認為沒有道家透徹,佛悟道還放不下“佛”,而道家尊“道”,“慾念無為”,“大善”僅在為人類謀一個生存之道,所以根植於百姓的心中,為百姓所認可。情繫於百姓,則百姓常念其“道”,行而自踐之,“用”而自強之。本章就是告訴行道者,道之“善”在於萬物所用,人之善在於啟示,在於明道,在於推動生活順道而行,順道而為不去回報,“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這才是“救人”之善。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這樣做才是真正的“行善”,其它均為“不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