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關運福


二戰末期,隨著德國的投降,歐洲的戰爭徹底結束,很多人有著題目一樣的好奇,德國真的沒有能力抵抗了嗎?德國為什麼要投降呢?筆者下面為您一一分析。


首先題目中說德國還有七百萬大軍,這個數據首先是不準確的,這應該是二戰後期的數據,在德國投降前的4,、5月份,大量德軍的有生力量被盟軍消滅,光是德軍俘虜就有三五百萬之巨。


現在單從數量上來看,七百萬人看似很多,但當時與他們對陣的盟軍人數粗略統計應該超過三千萬,蘇聯更是傾全國之力征兵兩千萬死磕德國,之後趁著兵員充足還順手把滿洲(中國東北)的日軍滅了。所以七百萬人在當時真的翻不起什麼浪花。

這七百萬人還不是德國侵略波蘭時候的那種精銳部隊,從數量上看應該把僕從軍也算在內了。德國的大量精銳被蘇軍用堅強的意志和血肉消滅在蘇德戰場上。蘇德戰場上的戰損比經過後期的德軍潰敗後,還被德國控制在1比1.3上,這說明剛剛入侵蘇聯的時候,德軍的軍事素養真的是世界一流,並且少有敵手。可惜此一時彼一時,這七百萬“老弱病殘”已經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了!

除了老弱病殘,德軍經營的要塞中大約還有一百餘萬的精銳,但這些的軍的後勤保障已經徹底沒了指望,大後方都被蘇軍佔領了,蘇聯紅軍的紅旗已經插到了德國國會大廈的樓頂,彈盡糧絕只是時間問題,這些要塞又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牽扯盟軍,只能硬扛。

結局可以預見,德軍除了投降只有被消滅。

當時德國的首都已經被攻陷,元首希特勒也自殺了,德軍等於是失去了精神領袖。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不會再有人站出來帶領他們反攻盟軍了。德軍也明白,德國的戰爭潛力已經被消耗完了,戰爭資源也已經枯竭,再繼續打下去後勤都無法保證。

最後,德軍也沒有日軍的那種信仰,日本的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在德國投降後,明知沒有了勝利的希望,還是決定抵抗到底,即使在沒有頂層領導的情況下,部分基層官兵的抵抗精神依然強大。德軍就沒有日軍那麼瘋狂,在當時的局勢下果斷的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有了這些理由,德軍的投降就成了歷史必然的結果,進入45年後德軍上下包括普通民眾,厭戰情緒已經達到了高潮,對希特勒的質疑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了成建制想盟軍投降的情況。所以最後的投降也讓德國人民從納粹的統治中走了出來,也是一種人心所向吧!


以上,就是筆者對此問題的全部理解。決策的失誤導致了德軍的戰敗,信仰的喪失加上勝利無望才促成了最終的投降。

<strong>


鄧海春


要說納粹德軍還是挺有剛的,真真正正的戰鬥到了最後一棵,直到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帝國大廈的頂峰,才標誌著戰爭的結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還有多少軍隊都白扯啊,可以說在二戰中,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

不像當時的小日本,說好的一億玉碎,結果還沒到本土作戰就投降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你的承諾呢?

本文就來說說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的事情。

要說二戰時期的德軍是真有剛,在二戰初期以一己之力單挑群雄,連續擊敗波蘭和法國兩個歐洲強國,並且給英國和蘇聯都造成了重創,要不是美國參戰,勝負還真就未可知,但是德國的國力畢竟是有限的,就是再怎麼厲害你也挑戰不了全世界啊!

從1943年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蘇德戰場的形勢就發生了逆轉,對於德國來說局勢越來越不利了,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開始進行戰略性反攻,與此相對應的是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對於當時的德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很多明眼的德國人明白,德國已經輸了,現在能夠想到的辦法就是如何結束戰爭,很多德國軍官想要發動政變炸死希特勒來結束戰爭,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國陸軍統帥也在勸希特勒結束戰爭,希特勒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爾,由此可見,對於德國來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只不過希特勒自知自己發動了戰爭,他十分清楚結束戰爭將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因此,希特勒選擇了負隅頑抗到底,甚至寄希望於核武器、特異功能等武器改變局勢。

在1944年的東線戰場,德軍共有兩百萬士兵被消滅。

到1945年的時候,在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已經集結了670萬人,10.73門火炮,1.2萬輛坦克,1.47萬架飛機,相比之下德軍只有370萬人,5.62萬門火炮,8100輛坦克,4100架飛機。

西線戰場形勢更加悲觀,在諾曼底登陸後,將近三百萬盟軍像潮水一樣湧入西線戰場,還有越來越多的援軍從西線向德國進發。

即使如此,德國依然沒有投降,直到1945年4月16日柏林會戰爆發,蘇軍集結250萬兵力進行攻城,而德軍集結一百多萬人防守,在柏林會戰時,希特勒還抱有幻想,認為只要其第九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趕到柏林就將給蘇聯致命一擊,實際上第九集團軍在柏林東南已經被分割包圍,自身難保了;而第十二集團軍在柏林西南已經被美軍和蘇軍阻擊,根本無法前進,但是手下並沒有向希特勒報告實情,在柏林總統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像個傻子一樣還不斷的發放電報調兵遣將,最後柏林守備司令告訴了希特勒實情,德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希特勒才中夢中醒來。

經過激烈的對戰,蘇軍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殲滅德軍48萬人,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5月2日,德軍衛戍司令在柏林已經被攻破的情況下率部投降,5月8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可以說,儘管在整個德國範圍內可能還存在700萬編制的部隊,但是精銳部隊都打的差不多了,並不屬於那種被斬首行動了,而是經過最頑強的抵抗,最終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殺的情況下才選擇的投降,德軍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


史論縱橫


二戰,最後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的大軍,但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投降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具體原因。

一、希特勒自殺身亡,德軍無心戀戰。1945年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攻佔了國會大廈,距離希特勒的官邸近在咫尺,眼見大勢已去,希特勒徹底絕望。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希特勒作為德軍的最高統帥的死亡,讓本就陷入絕境的德軍更加無心戀戰。

二、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國,後勤供應被切斷。當時,德國軍隊雖然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被分散在各地,並且後勤補給被盟軍所切斷,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再戰必敗,已經無法翻盤了。

三、擒賊先擒王,德國的統帥部已經別無選擇了。當時,美英法聯軍和蘇軍左右夾擊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的大佬們基本都在柏林,想逃也逃不了,最好的選擇就是投降,尚且還有活路,也為德國留下一點希望。

四、最重要的是投降是當時德軍最好的選擇。當時,德軍雖然還有幾百萬軍隊,但面對美、蘇等盟軍,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毫無意義。德軍不像日軍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在1945年5月7日,當時的德國最高統帥鄧尼茨宣佈德國無條件投降。5月8日深夜12時在柏林蘇、美、英、法四國代表面前簽署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以希特勒帝國徹底覆滅而宣告結束。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1945年,德國正式宣佈投降,而有數據指出,當時德國軍隊的規模甚至還有700萬左右,而且還有數千架飛機和很多坦克,對此,有人提出為什麼他們不選擇繼續進攻而是宣佈投降。

事實上,雖然德國軍隊在名義上還有如此大規模的力量,但是其真實情況是現役軍隊大都以小孩為主,而且最小年齡甚至只有12歲,也就是說,他們的實際戰鬥力量已經不堪入目了。戰略轟炸日益頻繁,導致德國的軍火工業陷入停滯。另外,德軍裝備的技術兵器如坦克、飛機不僅數量不夠質量也嚴重不足。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戰敗的原因還體現在其國家綜合國力的水平。戰爭初期,他們確實採用了速戰速決的閃電戰策略取得了一些顯著戰果,但是跟國土面積廣大的蘇聯相比,德國也只能算的上一個小國,而要想確定持久戰的最終勝利,小國其實是很難實現的,也就是說,德國缺乏支持長期戰爭的國力和資源。

除此之外,德國選擇投降還因為當時的民心所向,畢竟本身納粹就是一種侵略性代表,而他們提倡的戰爭攻擊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其實是十分慘痛的,德國人自己已經在東線陣亡、失蹤、被俘超過300萬人,這對一個人口僅有7000萬不到的小國而言實在難以承受,換句話說德國除了元首之外的人都已經厭倦了戰爭。正所謂勝利永遠會站在正義的一方,提倡和平的思想必將取得戰爭的勝利。

所以,並不是說人多就一定可以打勝仗,這還要看這些人的實際戰鬥力以及大局勢的發展,更何況德國那些紙面上的兵力有太多水分了,而綜合來考慮的話,德國的投降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利刃軍事




你這個問題的觀點,比較有爭議。德國德君實際上是沒有投降的。希特勒堅持到最後,沒有辦法採用了與自己的情婦自殺,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投降。

那麼最終德國為什麼走向失敗,雖然擁有一定的有生力量?

第一方面是國際大勢,也就是我們所說時事造英雄。當時整個情況,英國美國蘇聯,已經完全聯合在一起,美國已經正式參戰。三方軍隊已經全面進入了德國的本土。而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墨索里尼已經完蛋,日本也受到了兩顆原子彈的攻擊。納粹勢力從整個國際形勢上已經崩潰。同時。德國內部政治不再像二戰開始的時候,一邊倒,支持希特勒。很多反對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所以說在整體內外的形式上已經沒有任何的堅持下去的意義。一場必然失敗的戰爭,堅持也是徒勞。



第二方面。德國人整個機會已經失去。從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德國軍隊釋放了,英聯軍的最有生的力量,然後希特勒戰略決策失誤,採用雙線作戰。雨蘇聯撕破臉皮進軍,蘇聯失利。非洲戰場,深陷泥潭。加上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德國的人再多。也無法應對這麼大的局勢。雙拳難敵四手。

第三方面。德軍戰術已經不起作用。德軍的閃電。坦克戰已經被有效的節制。從蘇聯的保衛莫斯科不後退,一步開始,德軍就是一個轉折點,無法在進行推進。從原來採用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部隊,已經被水下聲納以及飛機戰術,打的沒有還手之力。與英國打的空中爭奪之戰。也被雷達新技術的誕生。全面摧毀。也就像泰森一樣,那鐵一樣的拳頭被擋住以後。咬耳朵是贏不了比賽的。

第四方面。技術上的優勢不在。原子彈,雷達。聲吶,圖靈,等技術突破,造成德國優勢不在。



第五方面,能源與經濟的崩潰。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國內通貨膨脹以及經濟經歷了嚴重的考驗。能源形勢更是匱乏。原有德軍快速攻破的荷蘭法國等地的能源已經無法供應,也受到了激烈過當地游擊隊的干擾。希特勒採用多線作戰。造成運輸距離和運輸難度大大增加。比如在蘇聯作戰的部隊在嚴冷的冬天棉服無法供應。他心中都不對兵器坦克,嚴重不足。甚至在戰爭焦灼的時候,日常供給都跟不上。非洲戰團,沙漠之狐都在捱餓。

第六個方面。德國的人口跟不上了。由於前期戰爭的辛苦,德國的很多精銳部隊和一戰遺留下來的有經驗的將領士兵,都打的差不多了。後期希特勒派上場的老年人。而對於孩子的這種年齡限制已經越來越低。整體戰鬥力越來越弱。

第七個方面。希特勒友誼過好的,估計戰爭前景。當戰爭出現焦作的時候。希特勒開始發瘋。不斷更換戰爭元帥。不斷髮布戰爭命令。不在聽前線何意見。尤其是剛在會議中被暗殺失敗的時候,更是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甚至沙漠之狐,隆美爾都因此而賜毒自殺。

總體來說德國的整體失敗,極不得人心,也不得大勢,內優外患,用全國家的生命去換一個戰爭極端分子的野心,結果失敗是必然的。


我是傳奇走職場


德國納粹完成了繼拿破崙後橫掃歐洲的壯舉,但是同樣都在俄國跌倒,同樣的劇本由不同國家來上演,這確實很有戲劇性。僅從軍事層面上說,二戰時期的德軍不僅創造了很多二戰時期的經典戰役,還發明瞭閃電戰的天才戰術。

二戰快結束時,納粹德國雖然還有七百萬大軍,卻選擇投降,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戰爭機器已經無法運轉

希特勒曾經說過:“如果我無法得到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與一戰的挖戰壕互相掃射的靜止戰爭不同,二戰是大規模利用坦克等機械化部隊,穿插突破,然後利用空軍的遠程戰略轟炸支援的運動戰。

德軍的典型的閃電戰就是,首先動用空軍轟炸戰略要塞,然後集中裝甲部隊的j優勢兵力,在一個點上進行重點突破,在幾個點突破之後,最後形成雙重合圍。先合圍主力部隊,然後合圍後勤補給部隊。

這種戰術建立在豐富的石油供給基礎之上。德國是富煤少油的國家。二戰時期為德國提供石油最可靠的基地是羅馬尼亞,雖然德國有先進的煤制油技術,但是成本過高,油質較差。

隨著德國的節節敗退,喪失了羅馬尼亞油田的控制。更為嚴重的是,盟軍看破了德國石油補給的短板,1944年5月9日,盟軍的空軍轟炸從德國的基礎交通設施,轉向IG法本500萬噸產能的煉油廠。第一次空襲就出動900多架飛機,德國的一家煉油廠在最後2年時間就遭遇600多次轟炸。盟軍的連續轟炸使德國本土的產油能力從5月份的600萬噸直轉急下到9月份的不到20萬噸。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德軍在喪失石油供給後,所有的飛機,坦克等機械化部隊根本無法運轉,變成了空架子,700萬大軍已經喪失優勢。

戰爭的正當性遭到質疑

希特勒通過煽動德國民眾對英法的仇恨,成功地為發動二戰找到了藉口。但是隨著二戰的推進,特別是從瘋狂地屠殺猶太人起,德國軍隊內部就發生了意見的分歧。

德國從普魯士時期就開始產生了軍隊裡的貴族,德國高級軍官團裡姓名裡帶“馮”(von),就非常看不起下士出身的希特勒。

德國高級軍官並不是所有人都和希特勒上下一心,鐵板一塊。1944年8月,盟軍勢如破竹,希特勒不想巴黎落入盟軍手裡,還負隅頑抗,下令德軍在巴黎的司令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炸燬巴黎,並且戰至一兵一卒。

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表面上聽從希特勒的命令,在巴陵安放了炸藥,並且以德軍空炸巴黎會造成誤傷德軍為由,拒絕了空軍的支援。他向希特勒撒了謊:巴黎已經處於火海之中,部隊已經開始炸燬巴黎。

1944年8月25日,盟軍佔領巴黎。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代表巴黎簽了投降書。1964年,他在家中接受採訪時透露:“希特勒讓我炸燬巴黎的命令,讓我明白他是個瘋子。”

德軍裡有很多像這樣良知覺醒的士兵,這是因為德國民族有思辨性,這700萬德軍並不是都被納粹洗腦的狂熱分子,而是擁有獨立思考的靈魂。

烏合之眾翻不起風浪

德軍在投降時期的700萬大軍,只是賬面上的數字,其中不乏訓練不精的新兵。在希特勒自殺後,群龍無首,像一盤散沙散佈在德國各地。

有些德國納粹士兵,為了逃避盟軍的軍事法庭的審判,隱性埋名,甚至逃離到南美。阿根廷時常會有納粹德國士兵出現的新聞,這些人就是當時納碎德國的散兵遊勇。

德國的精銳部隊,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的王牌裝甲師,基本在東線陣亡;黨衛軍師,帝國師,骷髏師,基本在西線陣亡。

形勢比人強,700萬大軍不想為希特勒陪葬。一場失去了正義的戰爭,始終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迷途知返,於情於理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梓蕤


德國沒有那麼多軍隊,這是把德國的偽軍和小孩算在內了。

德國在1945年戰敗之際,全國總共動員了1000萬軍隊。而當戰爭結束後,德軍被俘人數超過500萬。算上這500萬,除去陣亡的,德國剩下700萬活著的軍隊還是有可能的。

德國700萬軍隊,水份還是很大的,能打的並沒有多少。盟軍接收了500萬戰俘,這些戰俘並不是德國投降後才俘獲的,而是戰爭結束前陸陸續續向盟軍繳械投降的。實際上,德國投降前夕,除了柏林的80萬大軍,並沒有能集中起來抵抗盟軍的部隊。



盟軍主動進攻,德軍被動防禦

進攻和防禦是不同的,德國是東西兩線作戰,軍隊也就分散在東西兩線。而德軍不可能將所有軍隊都集中在一起防禦,而德軍的軍隊分散在歐洲各個位置防禦,兵力分散,一旦駐守各地的主力調動,佔領區必定趁機起義。


而集中防禦還有一個弊端,一旦敵人繞過防禦,直接插入腹地,更麻煩,參考法國戰役,德軍機械化部隊就是繞過了馬其諾防線。然而,分散在各地的德軍,在蘇軍的縱深穿插中,並沒有多大還手之力。

▲德國投降前,很多小孩老人都上戰場了

德國投降後,軍隊沒有意義進行反擊

柏林戰役後,德國統帥部宣佈投降,簽署了協議。這個時候,德國仍然有大量部隊,可以一戰,但是沒了中軸線,沒了主心骨,仗怎麼打?



投降之後,德軍再多部隊也沒用。沒了主導指揮,就沒人發號施令,各個部隊也不能各自為戰,肯定是有的想打,有的想投降,這種局面下,投降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與其被人殲滅,不如光榮的投降。在西方人眼裡,打不過就投降天經地義。


盟軍兵臨城下,希特勒自盡,柏林被攻克,發動戰爭的人都選擇了逃避,其他人,繼續抵抗,毫無意義,更何況,經歷多年戰爭,德軍自己都覺得再打下去沒意思。


軍武文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超過了1700萬人。哪怕是柏林被攻陷,德軍將領鄧尼茨在投降書上簽字時,德軍仍然有幾百萬的兵力。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繼續抵抗,而是選擇投降呢?

(鄧尼茨簽署投降書舊照)

第一,失利帶來的消極影響太大。

德國陸軍在二戰開始階段可謂是天下無敵,從閃電入侵波蘭,再到逼得盟軍敦刻爾克大撤退,差不多隻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

那時的德國軍隊,對作戰是充滿信心的,在他們看來,別說是歐洲,就算要稱霸世界,也是有可能的。

由於歐洲形勢一片大好,1941年,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向蘇聯出兵,開啟了征服亞歐大陸的最重要一步。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規模、傷亡最大的戰爭。遠征的德國軍隊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再加上士兵水土不服等多重原因,開始了一連串的失敗。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國已經開始慢慢轉向防禦的一方。而之後的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讓蘇聯人徹底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在東線戰場節節失利的同時,隆美爾率領的北非軍團,也被英軍將領蒙哥馬利擊敗,被迫撤出了北非地區。

兩個戰場的相繼失利,讓德國軍隊的信心產生了動搖,在德國國內更是出現了質疑希特勒的聲音。

而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的成功登陸,更是讓這一質疑達到了頂峰。於是,在同年7月,發生了著名了希特勒遇刺事件。雖然最終希特勒並無大礙,但這一事件,無疑讓德國軍隊的士氣又一次遭到打擊,第三帝國已經危在旦夕。

終於,隨著柏林被蘇軍攻陷,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身亡,德國軍隊徹底失去了精神支柱。一個軍隊沒有了靈魂,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諾曼底登陸)

第二,德軍後勤被切斷,彈盡糧絕。

從古到今,仗打得好與不好,關鍵還是得看後勤給不給力。當時的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大軍,但都被分散在各處,後勤補給遭遇了巨大的考驗。

德軍的整個東面戰場,被英美聯軍牢牢控制著。而西面又有一個瘋狂進攻的蘇聯。德國遭遇了盟軍的兩面夾擊,後勤線被盟軍切斷,士兵無食可進,無彈可發,根本就支撐不了多久。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由於已經被盟軍攻入國內,德國賴以生存的發達工業,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無力再支撐戰爭的消耗。

(德蘇戰爭)

第三,軍隊濫竽充數。

雖然德軍對外宣稱還有幾百萬大軍,但這些士兵都是些什麼人呢?

德國通過在歐洲各地的征伐,訓練出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精銳之師。但在蘇德戰爭中,蘇聯人卻以人數的優勢,將德國的精銳軍隊給耗了個一乾二淨。回頭看一看蘇德戰爭中的幾場大戰,哪一場不是動輒死傷數十萬乃至百萬的戰役?

由於軍隊傷亡嚴重,德國不得不在國內徵召了一批新兵奔赴戰場。但這些新兵多數都是滿懷熱血的年輕人。德國想要靠一幫新兵蛋子,打敗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蘇聯紅軍,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因此,德國雖說有幾百萬大軍,但作戰人員質量參差不齊,又以新兵居多,實際戰力,早已不足,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說一點,德國人向來以嚴謹、務實著稱。不同於盟友日本總是叫囂著“玉碎”的口號。既然戰爭勝利已經沒有希望,精神領袖都已經自殺而亡,何必要選擇頑抗到底,非要導致民族滅亡呢?投降是他們做出的正確選擇。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隨後的幾天,德軍開始停止抵抗,並在5月8號簽訂投降書。德國還有七百萬軍隊,擁有這麼強大的軍力,為什麼要投降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雖然軍隊數量依然龐大,但是士兵素質已經大幅下降

一戰結束後,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規定德國的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空軍,海軍也被限制在很小的規模。希特勒上臺後,在戰前先後進行了兩次擴軍計劃,第一次在1934年完成,陸軍擴編到25萬左右,第二次在1939年底完成,陸軍擴編到276萬,同時空軍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編。希特勒還制定了新的兵役法,規定18-45歲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同時,全國範圍內實行軍事化管理,男孩子從小就參加少年隊,然後參加希特勒青年團,到了青年則先參加衝鋒隊,黨衛隊等納粹組織,一到年齡,就應徵入伍。這套完整的培訓體系使希特勒有源源不斷的兵源。按照1943年9月的一份統計,整個德國武裝部隊可用的全部人力超過1355萬人。包括 982 萬正規軍,60 萬黨衛軍(非野戰部隊)和警察,90 多萬僕從軍和外籍部隊,90多萬德國輔助人員,120 多萬外國輔助人員,但是,承擔軍事任務的主要是450萬的野戰陸軍,另有15萬空軍野戰部隊和28萬武裝黨衛軍野戰部隊。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動員的軍事人員高達1700萬,雖然其中包括少部分外籍人員,而1936的時候,德國整個國家的人口才6700萬,可見德國的人口資源幾乎已經被髮掘到極限了,這真不是中國和日本這種農業或半工業國家所能比肩的。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死了約700萬人,其中530萬是軍人,幾乎是將最精銳的部分全打光了。戰爭結束後,德國境內的成年健康男子少之又少,甚至,在1918-1923出生的男孩,也就是22-27歲這個年齡段的幾乎全部死完,這正是最精銳的一批青壯。可見,雖然德國投降時還有700萬部隊,但這些只是受過基本軍事訓練的軍事人員,比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兵差遠了,況且,裡面還有許多未成年的,實際上,到了戰爭後期,美軍和蘇軍就經常俘虜十幾歲的德國娃娃兵。而此時,蘇聯和美國的軍隊動員人數都已經超過1000萬,而且有比德國更強的戰爭潛力,德國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除了投降還能幹什麼。

二 喪失制海權,德國的資源瀕臨枯竭

工業化國家,戰爭的機器一旦全面發動,那就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巨獸,吞噬著一些資源。德國作為一個傳統的陸軍強國,陸軍的強大無可置疑。但是,對海軍的建設一直沒有足夠的重視。希特勒上臺後,依然沿用了陸軍為主的思想,以大規模坦克集群為主閃擊戰不斷取得勝利,更是他堅定了大力發展陸軍的想法。一戰後,德國戰敗,海外殖民地全部丟失,僅靠德國本土的資源是維持不了大規模持續的戰爭。要想獲得海外資源,打通地中海是重中之重,同時,還能切斷英國的海外補給線。地中海被一英國和美國控制著,由於缺乏對海洋的重視,德國並沒有要爭奪地中海控制權的想法,而是被這一任務交給了他的盟國意大利。但是這個意大利豬隊友,在爭奪地中海時,面對英軍連吃敗仗,雖然後來德國介入了,但還是沒能奪回地中海的制海權。而英國正是依靠這條補給線,撐到了最後,例如,敦刻爾克大撤退後,33萬英軍幾乎是就剩一條褲衩逃了回去,但是,美國的物資通過地中海源源不斷的運過來,轉眼間又拉起了一支30萬裝備齊全的大軍。而反觀德國,海外貿易線被掐斷,無法從海外獲得必要的資源,尤其是石油,戰爭越往後拖,德國處境只會越加艱難。

三 戰略上極大的失誤,陷入了兩線甚至是三線作戰的困境

任何一個國家,即使在強大,一旦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那就是致命的威脅。德國作為歐洲老牌強國,處於歐洲的中心地帶,想要稱霸,必定要受到東西兩個方向的夾攻。希特勒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在最開始時,先閃擊波蘭,後進西歐,在進攻蘇聯,就是防止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但是,計劃很美好,執行起來就出了大問題了。為了征服英國,德軍制訂了“海獅計劃”,但是,在遭到英軍堅決的反擊後,希特勒放棄了“海獅計劃”,而是轉頭去打蘇聯,使英國免受了滅頂之災。在美國的頻繁“輸血”下,英國又重新恢復戰鬥力。隨後,趁著德國在東線和蘇軍死磕的時候,英軍和美軍在北非和諾曼底對德國實行兩翼包抄,打開了南線和西線戰場。此時,德國要同時承受來自蘇聯、英國、美國的極大強國進攻,失敗只是早晚的事。而德國的盟友,日本和意大利,不僅沒有幫忙,而且總是拖後腿。意大利先是進攻地中海失敗,後來又在非洲戰場屢屢吃癟,把原屬意大利的東非送給了英國。日本更是直接在珍珠港偷襲美國,使得美國對國內有了藉口,全力發動戰爭機器。但是,美國並沒有把日本放在眼裡,即使在珍珠港事件後,還是執行“先歐後亞”的政策,等於是日本捅了馬蜂窩,但都跑去叮德國了,倒黴的還是德國。

四 希特勒一死,德國納粹群龍無首

二戰德國隊戰爭的狂熱主要是被希特勒煽動的,而且作為元首,希特勒在整個國家建立了個人崇拜,希特勒不僅是政治領袖,更是精神領袖。在希特勒的煽動下,整個德國就像一團火,燃燒著自己的有限的國力,希特勒的死,就像是給這盆火澆上水,熄滅了,整個德國自然不想在打下去了。

綜上,在反法西斯同盟結成後,德國的成功的機會已經趨於渺茫了。加上德國自身也不斷出現重大戰略失誤,還有兩個豬隊友不停拖後腿,能撐到1945已經是奇蹟了。最後即使還剩700萬軍隊,但也幾乎是老弱病殘了,資源補給線也被掐斷,這時候,不投降,難道還想學日本“舉國玉碎”嗎?況且日本也只是說說而已,美國兩顆原子彈下去,立馬教了日本怎麼做人。

我是一卷青史,碼字不易,您的點贊和關注是我最大的支持,這裡每天給你好看的歷史!

一卷青史


德國還有700萬大軍,為何要投降?毫無疑問,德國投降是有很多的原因,而德國也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首都都被佔領了,不得已才選擇了投降。七百萬大軍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但在德國納粹快投降的時候,這七百萬到底還有多少人有戰鬥力,那就得打個問號了!


最簡單的來估算,德國在二戰時動員超過了1700萬的兵力。每一場戰鬥,無論是德軍納粹還是同盟國都死傷無數,不僅如此,還產生大量了傷殘,他們有的選擇了退役,有的還在軍隊中做後勤。等到了二戰後期,法西斯又是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如果不是還有“幾百萬軍隊”,也許希特勒早就投降了!

個人認為德國在還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投降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現代戰爭並不比古代戰爭,德國的七百萬軍隊能發揮出真正戰鬥力的遠遠達不到預期。精銳部隊在前幾次節節敗退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後勤那個時候也完全跟不上,所以這七百萬軍隊又能有多少戰鬥力呢?

二、隨著德軍一次又一次的戰敗,德軍內部士氣低下,很多人甚至還厭戰情緒,內部矛盾突出,有些將軍又秘密和盟軍聯繫,德國國內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士兵自然也無心戰鬥!

三、大勢已去。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在北非戰場的潰敗,柏林戰役中德軍僅剩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戰敗已成事實,而一系列的事情一次又一次撲滅了德軍接下去戰鬥的想法,隨著元首的自殺,德軍失去了領導,也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了理由。

希特勒選擇了自盡,標誌著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的崩塌,而失去了元首,失去了戰鬥力的理由,泯滅了繼續戰鬥的想法,雖然還有“幾百萬”軍隊,但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