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云说春秋:小霸王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方戎兵

晨云说春秋:小霸王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方戎兵

晨云说春秋: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朝虽有天子的名声,却没有天子的实权,只是一具政治空壳。公元前8世纪,郑国在各诸侯国中势力渐渐强盛起来,但却有一个长期困扰郑国发展的障碍——戎人。在今天河北卢龙、山西交城、平陆一带当时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被称为戎人。戎人士兵人数虽然比起中原各国要少,但他们机动灵活,作战勇敢,战斗力很强。

他们平时以部族为单位,作战时联合成一个群体,时聚时散,常常侵入中原。当时,由于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在偏北方,于是郑国就成了他们经常侵入的地方。面对这样的敌人,小霸王郑国国君郑庄公很是头痛,不平定后方的戎人之乱,就无法向南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势力,但由于戎人来去无踪,同他们作战又总无从下手,一不小心还会吃败仗! 有一年,北方的戎人又一次大举进攻郑国。郑庄公想派兵前去抵抗,又担心戎人的战斗力强,难于取胜。

晨云说春秋:小霸王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方戎兵

他的儿子公子突见父亲在对戎人出兵的事情上迟疑不定,就问:“君父为何迟疑不决?” 郑庄公说:“戎人是步兵,而我们善于车战。两军交锋时,我们的战车虽攻守兼备,但远不如步兵灵活,我怕他们突然从后面绕到我军前面袭击我们。” 公子突听后便献计说:“戎人有勇无谋,又不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纪律松散,对付戎人必须智取。我们先派一些勇士去作为钓饵,和戎人一接触便向后退。您事先设下三道伏兵等待他们。戎人的品性我十分了解,他们轻率而不整肃,贪得无厌而不讲配合。打仗胜利了,争名夺利,各不相让;失败了,又各奔东西,互不相救。他们见我军后退,前面的人为抢财物和俘虏必然贸然前进,遇到我们的伏兵,他们定会迅速奔逃。而后面的部队也不会上前相援。敌兵没有后继者,就会全线崩溃了。我们只要再进行围剿,全部歼灭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如此以来我们多年的心头之患就解决了。”

晨云说春秋:小霸王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方戎兵

郑庄公认为公子突说的有理,便采纳了他的计策,派大夫祝聃带兵设下三重伏兵,并告知祝聃,切记要等到敌人进入第二重伏兵地带时再发动反击,又派出小股部队前去诱敌。于是郑军的小股部队遇见戎人的部队时,稍一接触即开始伪装不敌,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戎人的士兵见到遗留下的武器和军用物资,马上你争我夺,一片混乱,并乱做一团的向前冲,待小股部队将戎人军队引入第二道埋伏地点时,祝聃领兵突然杀出,将敌军分割成两段。 虽然戎人一部分利用他们的勇敢不畏死冲过第二道伏兵,但是前面还有第三道伏兵等着他们,后面的戎人部队见前面的部队遇到伏兵,果然不顾一切地后退逃走,结果事先埋伏好的第一道伏兵又把这一部分戎人部队团团围住。戎人部队被分割成了两段,前后不能互相照应,又都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戎人步兵的机动性顿时无从发挥。

晨云说春秋:小霸王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方戎兵

而郑国军队战车的强大力量却可以任意发挥了,战车不但能够轻松抵御戎人步兵的冲击,在攻击起被围困的戎人步兵也毫不费力。最后,戎人在这种前后夹击中果然全军覆没了。 郑国消灭了长期困扰后方的戎人后,再无后顾之犹,便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充势力,成为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错,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真正有可能战胜别人, 郑国公子突的诱敌之计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对敌我双方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他在心中洞察到:戎人虽然勇敢,但军纪不严,军心散乱,他们得胜而骄傲,贪图俘获而轻兵前进。并且是勇挫而馁,不顾全局,各不相救。根据对对方的这些掌握,就能取到,一定的胜利。 要知道“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这要求我们还要能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合理解决一切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