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真的能保“險”嗎?

分個手吧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這種拿不回本錢呢?1.在保單有效期內退保,退保時只能退回保單的現金價值,而現金價值遠遠小於保費。2.由於投保時年齡太大,那麼保障成本就會增加,而保額又是很高,可能出現到保單終止了也拿不回所繳保費的錢呢!



下面以一個真實的投保案例,演示不同年度可以拿回多少錢,會不會出現拿回的錢還沒有所繳的保費多呢?

40歲男性為自己投保,繳費期限30年,年交保費20054元:

保險年度1年,合計繳費20054元,被保險人41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560元。

保險年度2年,合計繳費40108元,被保險人42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4812元。

保險年度3年,合計繳費60162元,被保險人43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9220元。

保險年度4年,合計繳費80216元,被保險人44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15326元。

保險年度5年,合計繳費100270元,被保險人45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21738元。

保險年度20年,合計繳費401080元,被保險人60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183260元。

保險年度30年,合計繳費601620元,保費已經繳清,被保險人70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331334元。

保險年度60年,被保險人100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481602元。

保險年度65年,被保險人105歲,退保時現金價值是:516976元。即使努力活到了105歲,只要是沒有發生意外,想拿回本錢還要繼續活下去才可以。


保險點


保險作為保障我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裡說的保險是指商業保險,而非社會保險,常見的商業保險包括有車一族會購買的機動車保險,為家裡老人購買的壽險,還有重大疾病險、人身意外險、分紅型保險等等,那麼這些保險真的保“險"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得不提一下所有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幾乎所有的保險產品都具備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高槓杆,比如常見的,一年交1000元保費,可以報300萬元,在這樣的高槓杆誘惑下,投保人當然有利可圖,那麼保險公司呢?一般來說,投保人基本不會立刻出險,因此保險公司有很多閒錢,於是成立了很多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等等,靠一些非保險業務來賺錢。

搞清楚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之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保險是是旁氏騙局了,為了獲得更多的錢,一些無良保險公司會設定苛刻的合同條款,以在日後拒絕賠付。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是這樣,既然是高槓杆的產品就一定包含不小的風險,只要掌握這些要點,就可以規避一定的風險。

首先,幾乎所有分紅型保險,都是忽悠人的,這類保險號稱每月拿出幾百或者幾千塊,連續投保30年,30年後將連本帶息返還,同時還涵蓋多種重疾、身故、養老,又有保障還能賺錢。

但實際上到手的分紅是保額還是現金,往往被保險公司有意混淆。另外,保險公司所謂的利息也往往低於銀行利率,而且30年後本金早就已經貶值,返還的錢實際到手的可能還不到一開始投入的一半。

另外就是和重大疾病相關的,重疾險、螞蟻金服推出的“相互保”、新晉網紅”百萬醫療險”等等。這類產品保費層次不齊,但聲稱可以保障多種疾病,保額也很高,但這其中也有門道。

1.在合同裡,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會要求,投保人沒有病史,或者最近兩年內沒有住院記錄等等,而且由於合同的文字條款是保險公司單方制定,有的文字條款是有多種解讀,合同中對於疾病種類的描述越是寬泛,保險公司鑽漏洞的可能性越大。

2.這類保險一般都有免賠額度(大部分是1萬元),也就是說,在扣除醫保報銷後針對自付部分給予賠償的部分,如果低於1萬元,保險公司也是不賠償的。

3.這類保險很多時候提供的是短期健康險,一旦保險期滿需要續保的時候,條款和費率可能會出現變動,保費大幅上升是不可避免了,同時還需要投保人認真閱讀合同,另外還要注意醫療保險可能出現的停售風險等等。

總而言之,保險公司為了盈利,會給投保人設下一些陷阱從中獲利,而投保人想要享受高槓杆的保障也就需要承擔這些風險。對於消費者來說,仔細閱讀合同,並謹記保險公司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不要貪圖小利,就可以避免大部分保險產品中的“坑”了。


金十數據


很保險。

但是,得看你投保的是哪種類型的保險了。

我就說說你說的到期連本都拿不回來的幾個類型險種的利弊吧。

一,意外險,主流的意外險都是一年期消費型,年年交,年年扔。一年200元左右,30萬元意外傷害保額,還有意外住院醫療和意外住院津貼理賠。如此高的槓桿比,如果你再要求保險公司到期返還,保險公司會虧到褲子都沒得穿。又如何能保證保險公司萬一客戶出險能有錢理賠呢?

當然,我們常見返還型的意外險也有,比如各公司主推的“百萬交通意外險”,十年交費的話,每年大約都在1500左右,有一些公司甚至高到2000多。保險期間出險了,公司可能賠一倆百萬。不出險,退還保費。你再算算這個槓桿比,還有出險率和賠付標準。

可能返還型你所交保費每年的利息都要超過消費型的保費的。

二,住院醫療保險,這個我們是很少能看到有返還型的。如果我們把各年齡段的年交保費平均一下的話。年交費大概在1000元左右。小病醫療險,中端醫療險都買的話,算它平均年交保費2000元,每年保額高達五六百萬。0免賠額的條件下,理賠率必然會增加。保險公司要保證盈利,還要保證有錢理賠,你如何再去要求它返還保費?

三,重疾險,我們今天只拿終身重疾險舉例。有終身消費的,有終身返保費的,也有身故賠保額的。

數字化或許更直觀,我們就具體點舉例說明一下。

我們就以市面上比較優秀的一款重疾險“復星聯合康樂e生”分別做倆種方案來比較一下。

30歲男性,30萬保額,20年交費,保終身。

一,終身消費型,年交保費4700元。

二,身故賠付型,年交保費6200元。

同樣的條款,同樣的保障,多了個身故賠付,年交保費多出來1500元。

然而,身故賠付條款中,重疾賠付和身故賠付只賠一項,不可兼得。也就是說如果中途發生重疾理賠,合同隨即終止,不會再賠身故金的。也就是說發生身故或重疾最多可以獲得30萬賠付。

但是如果另外投保至80歲的定期壽險,20萬的保額年交費也就1600元左右。

這樣消費型重疾和壽險分開做的話,保費差不多,但有可能獲得50萬的理賠。

你認為哪種投保方式更合適呢?是返還型的好還是消費型的好呢?

至於理財型保險,是不會存在合同到期回不了本的問題的,只是有盈利高低之分。

我是庖丁解險,正確解讀保險是我的責任。



庖丁解險


對於保險行業,坤鵬論的看法是有些保險是必保的,比如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及車險,相對來說,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是真的保險,不管怎麼說,交了這兩種保險,對於自身是一種保障,老了可拿退休金,並且所有退休的人都一樣,病了住院可以享受大部分醫療費的報銷,否則真的是看不起病,等死啊。



至於車險,估計大多數有車一族也會保,據說現在不小心撞死個人得賠五六十萬甚至更多,對於普通家庭遇到這種事情如果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賠付確實是“傷筋動骨”,而且街上豪車眾多,誰都不能保證沒有意外發生。

以上所說的都是保險的益處,本身保險對老百姓是有幫助的,但在實際操作中,老百姓的感覺就是不買保險不放心,買了保險理賠的時候又操心,這是現在保險業普遍現象。比如車險,坤鵬論一同事第三者保了一百萬,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撞了一個老太太,住院、理賠一系列事情。賠付的時候,護工費,醫藥費許多項保險公司都會用各種理由少賠或不賠。



坤鵬論有一點想不明白,既然保了一百萬,只要正常住院的費用,不是惡意騙保的情況下,保險公司都應該賠,但確實發生理財困難的狀況,還得去法院告保險公司,一拖需要幾年時間。

再就說暖氣保險,家裡暖氣露水,把樓下淹了,保險公司告知得管道爆裂才屬於理賠範圍,普通百姓對這樣的文字遊戲真是無語了。所以說人們不是不喜歡保險,只是有些保險真的不保險。


坤鵬論


讓人欣慰的是,大家的保障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意識到了保險的必要性。但是不少人對於保險的認知上還存在一定偏差。所以這次我為大家總結投保時應規避的雷區,力爭人人做到:買保險,更要懂保險


雷區一

“買完保險後對家人從沒提起過”

前幾天有客戶諮詢:“我買了意外險,如果不幸意外身故,我家人要是不知道我有這份保險,該怎麼辦呀?”

這個問題可把人難住了,要知道在申請理賠前,保險公司可能無法及時得知被保險人身體變化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給自己買了保險,一定要告訴家人一聲,無論是包含身故責任的還是疾病責任的

假設:小喵給自己買了一份住院醫療險,卻沒有通知到家人。一天他不幸車禍住院,深度昏迷住進了ICU,每天高昂的住院搶救費用壓得人喘不過氣。家人不知道小喵買了保險,小喵本人也昏迷不醒,那這份保險就不能立即發揮雪中送炭的作用!

我們輕鬆e保獨有的e保卡模式,具有同步功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小喵給自己開了一張輕鬆e保卡,買了份保險。他的父親在自己的手機上完成給兒子小喵開卡的操作後,小喵的保障信息就可以完全同步到父親那裡去了。

小喵手機中自己的e保卡:

父親手機中可同步得到女兒小喵的e保卡信息:


雷區二

“年輕人買不買保險無所謂”

事業正處於上升期的年輕人,總是對保險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年輕人體質好生病概率低,用不著買健康險;意外哪有那麼多,有也不會輪到自己,用不著買意外險。

抱著僥倖心理是不可取的,據統計,中國15歲至30歲這一年齡段人群的意外疾病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對於整個社會雖然只有萬分之四,但對於不幸的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百。況且當代年輕人工作壓力大,更需要保險來保障自己!

精算師在為健康險產品定價時都會參照保監會頒佈的《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測算費率。

年輕人確實生病概率低,因此保費也很低。比如輕鬆e保平臺的重大疾病保障計劃,26歲10萬保額,一年僅需86元;鴻福e生百萬醫療保障計劃,26歲一年僅需293元。花小錢就能得到高保障,超划算!

雷區三

“健康險買一種就夠了,多買浪費”

很多客戶認為健康險有一份就行了。其實健康險中有很多分類,主要有

醫療險和重疾險,這兩種保險類型不同,作用不同,互不衝突,互相補充。

醫療險是住院治療期間花多少報銷多少,不限疾病,高保額,住院治療期間的費用基本都能囊括;重疾險是確診直賠,一旦初次罹患條款中約定的疾病,一次性賠付保額,能夠很好地保障生病期間的生活質量,減輕誤工損失。這兩種保險理賠互不衝突,組合購買才能給家庭帶來更全面的保障。

雷區四

“一定要先給我家寶寶買”

很多剛升級為父母的寶爸寶媽往往愛子心切,所有的東西都希望優先給寶寶添置最好的。往往自己都沒有保險,卻非常著急地諮詢為孩子買哪款保險好。

將孩子購買保險的優先級放在大人前面通常也是不可取的,在進行家庭保險配置時,優先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優先

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樑柱,是保險的優先配置對象。因為一旦經濟主力倒下,整個家庭將面臨不小的打擊。針對這部分人群,保險配置得越全越好,尤其是重疾險和意外險要買足額度,至少是自己年收入的3倍,以防止自己的倒下給家人生活帶來的困難。

第二優先

沒有經濟責任的小寶寶。在給孩子配置保險時,應優先購買一份住院醫療險、門急診保險,其次選擇包含少兒高發重疾的直賠型重疾險,最後再買一份意外險。


輕鬆e保孫小喵


保險本身沒有問題,你所提到的“保險到期了有可能本金都拿不回來‘’大概率是遇到了銷售誤導,常常聽到身邊一些保險從業人員告訴我們“保險就是有病賠錢,沒病存錢”其實有很大的問題,這幾點知道了,保險就真的保險了

1.保障型保險,

比如市面上銷售量最多的平安福,30歲男,壽險保額31萬,重疾保額30萬,長期以外30萬,年交10000保費,交30年,保障終身;

如果第一年退保,只能拿到300多的現金價值(保險公司扣除成本剩下的錢),30年後退保也只是能拿16萬多,並不能保本

醫療險、定期壽險、意外險等消費型保險,更是沒有本金

無可厚非的是,保險公司承擔風險,所以收取費用是理所應當的事;保險計劃也寫的清清楚楚

2.理財型保險

每年年底都是保險公司的開門紅,會推出理財型的年金險;這個會保本嗎,也是看時間;從投保到保本,時間大概在7-10年,也就是說,你即使只用交3年保費,第6年退保,依然保不了本;

3.保險不等於銀行儲蓄,

保險不等於銀行儲蓄,更不等於理財,它是分散風險的一種方式;各個險種的作用各不相同,多學一點保險知識,少一點銷售誤導!


自保叔


在和朋友聊天時,經常會被問到這樣一些問題:

你為什麼要做保險行業啊?

我聽人說保險公司都是騙人的,和傳銷差不多。

別人買了保險之後不賠錢,就賺這錢。

都是一些空手套白狼的事,你為啥還做這行啊?

相信每個保險從業者都會碰過相似的問題。

咳咳,作為一個行業內的人,我還是有必要為保險伸個冤的。

如果有哪裡不對的,還請各位在下方評論留言。

眾所周知,商業保險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甚至還花費大量資金打公益廣告,那為什麼商業保險的印象在部分人眼中還是不好呢?

其實,保險它僅僅作為一個商品獨立的存在於這個社會。

但是部分為了利益而不顧投保人權益的保險代理人,為了促使對方買保險,不惜誇大產品的功用,甚至教唆對方向保險公司隱瞞病史。

最終需要理賠時,因為理賠款沒有約定的金額,或者以前有病史被拒賠,一怒之下和保險公司爭論,而這時候這個保險代理人已經沒幹了。

其實保險的本質是好的,客戶買保險是為了預防意外和疾病來臨時候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是交一小部分的保險費,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的一種風險規劃。

保險公司呢,是將風險集中管理,用大數法則原理集眾人之力去幫助那些遭遇到風險侵蝕的人和家庭,將其經濟損失儘量降低。

客戶想要轉移風險,用少量的錢換大量的保額去規劃未來的風險,需要付出保險費。

但同時保險公司在收取這筆保費後,除提取必須的責任準備金外,整個保險公司的各個職能機構都要為這張保單服務,同時也需要費用和成本的支出,用來支撐每一張保單幾年或者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售後服務。並隨著投保人員的增加,持續的擴大經營規模。

所以,保險工作一定要是客戶即買方和保險公司賣方的雙贏,才能持續穩定的發展,並長期有序的運營。

現階段,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現在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已經出現了治療費用高、治癒率高、患病概率提高、患病的年齡階段降低的“三高一低”情況,高昂的治療費用令很多家庭備受重擊。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疾病使一個家庭崩潰,而是沒錢看不起病!

那麼保險有什麼用呢?

保險就是小博大,把風險解決給保險公司,讓咱的生活不被改變,錢還是自己的錢,只是換了一個存而已。

更多時候它是一種理財的工具。在現代家庭理財中,只有安排好了保險,資金才能去做其他的投資運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保險的作用:

有兩個家庭,張家和李家,他們的月收入都是10000,每月開支一樣也是5000,結餘5000。

張家拿著結餘的錢存銀行,兩年下來也存了120000。

李家呢,他們把其中4000存銀行,剩下1000存保險,兩年下來存了96000 +635萬的保障如下圖:

兩個家庭抗風險能力對比

可以看得出來,每個月1000塊也不會影響兩家正常的生活,但是遭遇到風險的時候,沒買保險的張家最可能因為經濟問題垮掉。

而且現在很多險種投保的錢是可以拿回來的,還給你算利息,等於自己的錢轉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手上,還有這麼多的保障。

最後

我們買保險,只是為了這輩子不給醫院打工。

關注我,每週分享保險知識給你,讓你不做保險小白。

我是大寶,一個傳播保險知識的人,您身邊的保險顧問。


大寳講保險


●按照道理來說,保險還是能夠保險的。

畢竟我們還是花了錢的。

不過在國內,有個問題還是需要注意,那就是保險理賠的效率真的不夠高!

可能,我是說萬一啊,你得了病,真好,買了保險,保險可以生效了!

可是你等啊等,等啊等,保險就是遲遲沒用動靜,你剛想去問,叮!保險理賠終於到賬了!可是一看,不對啊,說好理賠兩萬的,怎麼到手只有兩千了???

是不是很奇怪,這還真不是我瞎說的。

購買同一類型,不同公司的保險產品,尋求理賠時,國外公司

嚴格按照合同理賠,且快遞給該公司所要求的資料後,第二天下達理賠通知書,第三天收到原價理賠款。

國內公司A要求提供的資料較多,被告知30個工作日內完成理賠。提交材料後兩個月,對方毫無動靜

投訴至保監會,又過了二十天收到2200元理賠款,與之前理解的22700元相差甚遠。後經過曲折的索賠過程,又花費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才拿到應有的理賠款

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理賠,還有達到理賠的條件

同樣是腦膜炎大陸的規定

香港的規定

在賠款的形式上也小有差異,比如美國,在交通事故判定責任後,保險公司與修車行結算,而不像國內直接把錢扔給當事人。

所以“保險,其實還是‘保險’的”,只是可能時效性不夠高。

而且啊,你要是投了保,一定要記得告知家人,不然,真有個萬一,你投了保,但是保險公司沒給你理賠,那你可就錢白花,保白投咯!


小熙帶你看世界


這要看你買的是消費型還是返還型的保險產品。


一般來說,消費型的指的是:定期重疾險不帶返還功能的、1年期的醫療險和意外險這些都是純消費型的,有事就賠錢沒事就消費掉了,特點就是保費低保額高。

比如意外險200塊錢就可以買50萬的保額,萬一意外身故或者全殘了就可以賠付50萬。而因為賠付幾率的問題,再結合大數據計算,多數人是賠不到的,賠到了的就可以自己理解了。

而返還型的保險則是指:終身性的重疾險,兩全保險,分紅型年金險和萬能險等。對,我沒說錯,終身性的重疾險也是返還型的,這是因為終身即意味著一定會賠付,意味著保費不會很低,就會有對應的現金價值。只要你別買那種所謂的保終身但是非重疾掛了然後一分錢不賠的產品就可以了。

那麼有現金價值存在,就會有個現金價值表體現,上面的數據就可以看到,在重疾險保單30年度的時候,現價就會和已交保費持平,即此刻假設退保放棄保障,那所繳納的保費就是可以完全退回來的。而後越往後則現價數值越高能拿回來的錢也越多。

例如下圖所示的現金價值表:

但是,多數人的觀念裡面都會認為,我就要買消費型的,然後買了個終身型重疾險的,呵呵~這其實就屬於對產品形態認識不完全正確的購買群體。

因此,我們買的到底到時候能不能拿回來,還是要仔細看合同和計劃書。這個東西看條款有用也沒用,因為條款上面沒有寫退保的時候能拿回來多少錢,也沒有現金價值表,而計劃書有的帶的有有的又沒有,所以看保險形態和合同是最好的,即現金價值表。


安寧工作室


看了電影,[我不是藥神]。讓我更明白保險的重要性。 在我9歲的時候,父母被保險經紀推銷了,最後心不甘情不願全家5口都買了份保險。當時保險沒有太多種類,全家都只買了供20年的人壽,當時只流行這類的。說什麼有人壽,也能當儲蓄的。每年一到交保險的時候,媽媽都話怨那保險經紀,說如果不用交這些費用,我們生活不知過得多好。所以從小對保險的認知就不是好的印象。 直到2002年,當年我14歲,突然一個電話,我媽哭了。舅舅在2000年患了血癌,醫了2年,最終走了。當年記得舅母和表姐表哥來了香港,我陪他們去了銀行開戶,當時他們是存了一張100多萬港幣的支票。瞭解後才知,當時舅舅也被那位保險經紀推銷了,也買了一份人壽保險,因為身故了,最終賠了100多萬,那時表姐表哥還是學生,舅母是家庭主婦,家庭沒有了支柱沒有了收入,最後舅母就拿著這筆錢開了家店。之後沒有再聽到媽媽埋怨那經紀人了,有時還多謝他,說不然舅母帶著3個表姐表哥一定垮掉的。 2017年,大伯的兒子,才32歲,正在計劃2018年結婚的,沒想到被驗到鼻咽癌。一個病打亂了所有計劃,手術費,化療費,藥物費,這一年大伯說把所有的儲蓄都用了,婚也結不了了。但很幸運,未來嫂子沒有離開過,表哥也慢慢的康復中。很記得不止一位親戚都說過這句話:[如果有買保險就好了,就沒那麼辛苦了。] 最近很火的一套電影,我不是藥神。這一套說出病了,為了活下去 卻支付不了昂貴的費用。當然這電影很感人,哭得我唏哩嘩啦的,但我很想大家都明白,保險你沒用到時真的會覺得沒用,但一旦發生了,你會特想感謝說服你買保險的那位。我經歷過,體驗過,所以我懂。 重疾險是我個人覺得必須要有一份的。現今這社會,太多的化學食品,基因改造食物,加工食品,防腐劑,無良的商家,連疫苗都有假了。多少的兒童被這些假疫苗毀了一生。經這幾年的統計,4個人當中就有1人患上癌症。所以在出社會工作後,有了收人,第一件事是幫自己買了份重疾險,當時的想法是我怕死,我不想拖累家人。 但至從表哥事件後,我想身邊所有親戚朋友都能買份重疾險旁身。所以我去學了保險,去了解那細節,那苛刻的條款。

說一下什麼是保險。有買保險和沒買有什麼差?誰最需要保險? 保險是什麼?為什麼買香港保險? 保險很簡單,三種 重疾,醫療,儲蓄 1. 重疾 患上重大的疾病後,無論醫不醫,只要醫生證明已患病,就能賠理。(這一款也是個人覺得最需要的) 現今太多的化學食物,而患癌症的機率也不斷地上升。公司每年都有統計重疾保理賠數據,超過60%以上是癌症,第二心臟疾病,第三中風。



重疾險能保障超100種的重疾,能多次理賠,還有分紅增值。這也是最多人買的產品,也是我呼籲大家必買的。 2.醫療 所有住院費用都可以實銷的醫療保險,花了多少,公司就賠多少,實報實銷,消費型產品。 醫療產品,能終生賠償5000萬,全球看病住院都能報銷。 3.儲蓄 美金儲蓄計劃,為未來做好準備,增值率高,利息高於銀行,沒有股票高風險,保障價值。特別適合為寶寶👶買的。加上外匯管制,有了美元儲蓄,美元利息高,寶寶長大想出國都不怕外匯管制每年只對換5萬美金了。或者長大後的教育基金還是結婚費用還是創業,這都能幫寶寶預早計劃的。



以上三種我會先呼籲客先買好了保障型,1.重疾和2.醫療後,再買3.儲蓄。 一個金字塔,要有了底部穩固了,再發展上去,這金字塔才不會倒。 舉個例,當你一味不停的儲蓄,但一個突發而擊的病症,醫療費,不能工作,沒收入,辛辛苦苦的儲蓄就一下發光了😫 從業保險這塊,真心是想幫助客戶做好財富分配,而不是一味說服客戶什麼都買。這是無良經紀的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