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周易》是本什麼樣的書?我想把來龍去脈講一下。

現在,市面上講《周易》的書真是鋪天蓋地,熱心的讀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複各種老生常談、胡吹神侃,說此書最最符合科學,處處蘊含哲理,如何靈驗,如何神秘,如何放之四海,如何無所不包,如何令各級領導如痴如醉,如何讓成功人士神魂顛倒,如何急廣大群眾之所急,滿足他們的各種需要,如何風靡世界,暢銷海外,引無數老外競折腰,想不承認都沒轍,中國是電腦的故鄉……

下面,我只想講點簡單的事實,供大家參考。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易經


一、《周易》是本講筮佔的書

首先,我要告訴讀者,《周易》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書,沒有耐心,絕對讀不下去。大家哭著鬧著,非要讀這本書,主要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引人入勝之處,而是因為古往今來,人類有兩個興奮點,一是算命,二是看病。這書跟算命有關。

人,活得長不長,運氣好不好,會不會升官發財,大家最關心。如果有一本書能提供答案,那不跟中彩票一樣?占卜,《周易》最古老。大家都說,這書神得不得了。

不錯,《周易》和算命有關。它從一開始就是用來占卜。但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占卜可不止這一種,而是五花八門,有很多種。你要了解《周易》,首先就要知道,它是講哪一種占卜,這種占卜和其他占卜有什麼不同,在中國的占卜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這就像到超市購物,你要找一下,它是擺在哪家超市哪個貨架上。

以前,我多次說過,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兩大系統。研究人,研究人的行為,古人的智慧是凝聚於兵書;研究自然,向分兩門,一門叫“數術”,一門叫“方技”。前者是研究天地萬物,既包括天文、歷算類的科學知識,也包括各種神秘占卜和原始巫術。後者是研究我們的身體,既包括醫學,也包括各種祝由術和神仙家說。這兩門知識合起來,古人叫“方術”。

方術是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不是純之又純的科學,而是迷信加科學的“科學”。科學和迷信都研究自然,對象一樣,屬於同一個知識體系。當時還沒有科學、迷信二分法。我們用古人的想法看問題,毫無疑問,這是當年的“科學”。

司馬遷為方術立傳,有三篇東西:《扁鵲倉公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扁鵲倉公列傳》講看病,屬於方技。《日者列傳》、《龜策列傳》講占卜,屬於數術。

《周易》講什麼?當然是占卜。但同是占卜,“龜策”和“日者”是兩大類。當時的占卜,日者之術講選擇時日,是一大類(後世的通書、黃曆屬於這一類);龜是龜卜,策是筮佔,是另一大類。《周易》屬於後一類。

比《史記》晚,《漢書·藝文志》據劉向、劉歆的分類,把數術分為六類:

(1)天文,講占星候氣。

(2)歷譜,講曆法算術。

(3)五行,講選擇時日。

(4)蓍龜,講龜卜筮佔。

(5)雜佔,講其他占卜和厭劾術(趨吉避凶的巫術)。

(6)形法,講相術和風水。

筮佔屬第四類,即蓍龜類。蓍是筮佔,龜是龜卜。

首先我們要知道,《周易》的“易”是指筮佔。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二、筮佔是一種數佔

卜、筮是兩種非常古老、非常原始的占卜,早期是結合在一起。至少漢以前,一直結合在一起。《尚書·洪範》如此,《左傳》、《國語》如此,《周禮》等書也如此。即使漢代,卜法已經衰落,《漢書·藝文志》還把它們列為一類,後世史志也沿襲了這一分類,但兩者已經分開。

龜卜和筮佔,區別是什麼?關係是什麼?是個首先需要弄清的問題。

(一)卜

卜是用動物的骨頭占卜,用骨頭的裂紋求取神諭。早期人類認為,動物的骨頭(包括人的骨頭)很靈,可以溝通人、神,特別是龜骨,比其他骨頭更靈。有趣的是,卜龜本身就叫“靈”。

從殷商卜辭到戰國楚簡,古人一直把卜龜寫成“■”,即後來的“靈”字。《龜策列傳》也把卜龜叫“玉靈夫子”。直到明清,卜龜的別名一直是“玉靈”。(■,上雨下龜)

世界上的卜分兩種:一種是冷卜(apyro-scapulimancy),憑骨面的自然裂紋定吉凶;一種是熱卜(pyro-scapulimancy),憑燒過的裂紋定吉凶。

我國的卜屬於後一種。

商周甲骨,占卜前,先要在骨面做鑽鑿。商人的甲骨是圓形鑽、梭形鑿,周人的甲骨是方鑿無鑽。卜人在鑽鑿施火,背面的裂紋呈一縱一橫,“卜”字正好象其形。“卜”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中國的卜,以卜材論,又分兩種:一種起源於西北,用鹿的肩胛骨或牛、羊的肩胛骨占卜,一種起源於東南,用龜的背甲和腹甲占卜。前者比後者更古老。商周時期,這兩種卜曾共用過一段。所謂“甲骨文”,就是兼指這兩種卜材上的文字。後來龜卜壓倒骨卜,取代骨卜,卜才專指龜卜。比如司馬遷講的“龜策”(《史記·龜策列傳》)、班固講的“蓍龜”(《漢書·藝文志·數術略》蓍龜類),就是專以龜卜為卜。漢以來,卜主要指龜卜。

(二)筮

筮和卜不同,不是以動物為媒介,而是以植物為媒介,或結草為佔,或折竹為佔,或用其他竹木小棍代替之。“蓍”字從艸,“筮”字從竹,文字本身也足以說明其材質。

有一種草,古代很有名,這就是蓍草,學名叫Achillea sibirica,英文叫yarrow,主要分佈於西伯利亞和中國北方。褚少孫說,取蓍草,百莖共生一根,莖長一丈者為上,其次八十莖、莖長八尺,退而求之,滿六十莖、莖長六尺也就不錯了(《史記·龜策列傳》)。

讀《龜策列傳》,我們可以知道,用蓍草占卜,有神秘含義。褚少孫說,漢代有一種傳說,“下有伏(茯)苓,上有兔絲;上有搗蓍,下有神龜”,它是把蓍、龜扯在一起。但這種神秘的東西,其實並不神秘。實際上,它只是充當算籌,古人也可以用其他種類的草棍、木棍、竹棍代替之。

古人用竹木小棍當算籌,叫“籌”、“策”、“算”。算籌是最古老的計算工具。計算用這種東西,占卜也用這種東西。

卜、筮是商代最重要的占卜,兩週時期也如此。商周時期,往往把卦畫刻在甲骨上,就是卜、筮並用的證明。

早期,卜、筮並用,一般都是先卜後筮。如果卜、筮發生矛盾,怎麼辦?《左傳》有段話,是講這個問題: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左傳》僖公四年)

原文說,晉獻公要立驪姬為夫人,先卜不吉,後筮吉,兩者發生矛盾。獻公寧願相信筮的結果,說還是照筮的結果辦吧,因為這更符合他的願望,但卜人卻堅決反對,他說,如果卜、筮發生矛盾,應該相信卜。所謂“筮短龜長”,是說卜比筮更有優先權。

古人說,卜比筮有優先權,可能與卜更古老有關,但原文“短”、“長”並不是說年代短長。

卜與筮誰更古老,要看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骨卜確實很古老,新石器時代就有,距今5000多年,但龜卜晚,大約商代中期才有。筮佔,目前發現的數字卦,年代最早是商代晚期。

卜、筮有三要素,一曰象(卜曰兆象,筮曰卦象、爻象),二曰數(卜不用數,筮曰筮數),三曰辭(卜曰卜辭,筮曰卦辭、爻辭,統稱繇辭)。象靠看,數靠算,辭是對占卜的解釋和判斷。《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龜主象,筮主數。筮的特點,主要在於算。

筮起於算,可從文字學加以探討。

《說文解字·竹部》有兩種算。一種是算籌的算,“筭,長六寸,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一種是計算的算,“算,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但秦漢簡牘,計算的算和算籌的算往往不分,都寫成“筭”。《孫子·計》:“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夫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今本如此,銀雀山漢簡本也如此。後世“算”行而“筭”廢,大家還以為“算”是本字,“筭”是“算”的通假字,這是理解反了。其實,“筭”與“■”(“筮”的早期寫法)很可能是同一字。比如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不可卜筭”,就讀“不可卜筮”。二者不但字形相近,讀音也接近(筮是禪母月部字,筭是心母元部字)。(■,上筮下廾)

“易”是什麼意思?古人釋“易”,有一名三義之說:易簡、變易、不易(出《易緯·乾鑿度》和鄭玄《易贊》、《易論》)。其實,“易”的本義是變易,指數變、爻變和卦變。其他含義皆由此引申。

筮佔是以擺弄算籌,排列組合為佔,面對的是無窮無盡的變數。古人認為,自其變者而觀之,固可“易”(變易);自其不變者而觀之,也可稱“易”(不易)。易數是代碼,易象是符號,如果用象數指代天下萬物,執簡御繁,以不變應萬變,則百姓日用不窮,這也是一種“易”(簡易)。

總之,筮佔是一種數佔(numerology),它玩的是數。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三、《周易》的源頭:數字卦

“易”是筮佔。筮佔有很多種,《周易》只是筮佔中的一種。《周易》之外有易,《周易》之前也有易。

《周易》的源頭是什麼?傳統說法是: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重卦,下古孔子作《易傳》。《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易類小序(下省稱“班序”)叫“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畫卦,指伏羲發明八卦。班序引《繫辭》為證。《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講“上古聖人”。

文王重卦,指文王以八卦相疊,作六十四卦。漢人常說“文王拘而演《周易》”,說紂王把文王關在羑里,他在監獄裡憂心如焚,發明了《周易》,算出自己要革商朝的命。《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班序說:“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効,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更明確以《周易》上下篇為文王所作。這是講“中古聖人”。

孔子作《易傳》,是古代成說,起碼漢代的人都這麼講。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易類小序也說:“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這是講“下古聖人”。

這三個層次是三筆糊塗賬。

第一個層次,是前《周易》時代。古人上窮荒渺,實在說不清,就把發明權推給上古帝王。伏羲是最老牌的帝王,當然有資格。古史傳說有這麼個套子,不足為奇。

第二個層次,是《周易》出現的年代。《繫辭》設問,只是推測,推測它的出現可能在殷周之際。

第三個層次,是《易傳》出現的年代。漢人為什麼說孔子作《易傳》,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有很多“子曰”。“子曰”當然指孔子說。此說,前人信之不疑,今人疑之不信。不信的源頭是歐陽修的《易童子問》。

這三筆糊塗賬,都要經受考古學的檢驗。這裡先談第一個層次。

現在研究前《周易》時代,最受關注是數字卦。

數字卦,北宋就有發現,但宋人讀不懂。這種卦畫,甲骨、銅器、陶器、石器,各種材質的出土物上都有,現在經學者收集,已經超過一百個例子。

數字卦的上限在什麼時候,現在還不能講死,僅就現有發現看,至少可以早到商代,肯定比《周易》早。這種符號,很長時間裡,一直是個謎,後經學者反覆討論,特別是由張政烺論證,局面才被打開。

現在,多數學者認為,這種數字卦才是筮佔的背景。

中國早期的數字卦是用一、五、七、九表示陽爻,六、八、十表示陰爻,除二、三、四被省去(積畫為之,豎寫則無法分辨,故省去),或隱去(以奇偶之變,藏在其他變數的後面),所有個位數全有,所以我叫“十位數字卦”。它與《周易》不同。《周易》只有九、六之數,今本九用陽爻表示,六用陰爻表示。簡帛文本,陽爻一律作一,陰爻一律作八,估計就是從“十位數字卦”變出。後面這種卦也是數字卦,但只用兩個數,不用其他數,所以我叫“兩位數字卦”。

十位數字卦,戰國楚簡(如天星觀楚簡、包山楚簡、葛陵楚簡和最近發現的清華簡)上有,[]四川理縣出土的西漢陶罐上也有。[]可見,即使《周易》出現後,它也還在使用,新舊一度並行。

兩位數字卦,最後被斷連式的陰陽爻代替,年代比較晚。目前最早的發現是:

(1)樂浪式盤。1925年朝鮮樂浪遺址王盱墓出土的式盤,上面配有八卦。卦畫作斷連式,卦位屬於宋易所謂的後天卦。此墓,年代在東漢明帝末或章帝前後(大約公元70-80年前後)。

(2)熹平石經。原本立於漢魏洛陽城的太學遺址,毀於董卓之亂。宋以來不斷有殘石出土,上面也有這種卦畫。熹平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

看來,大約到東漢時期,這兩種數字卦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我們才有橫畫斷連的陰陽爻。

關於數字卦,目前學界還有不同意見。十位數字卦,其筮法仍是謎,策數多少,分組如何,肯定不同於《周易》(“大衍之數五十”肯定得不出十個數)。十位數怎麼變兩位數,也是個謎。張政烺說得好,我們發現的頂多是撲克牌,怎麼玩,不知道。問題還要做進一步討論。但毫無疑問,《周易》只是流,不是源。

《周易》和數字卦是什麼關係,從理論上講,可以有兩種假設:

一種可能是,兩者有關,皆以數佔為背景,陰陽爻是從兩位數字卦來,兩位數字卦十位數字卦來。這是張政烺的看法。

一種可能是,兩者無關,《周易》的陰陽爻與數字是從其他源頭髮展而來,和數佔的大背景沒關係。這是金景芳、李學勤的看法。

我認為,從筮佔源於數佔的大背景看,從十位數字卦早於兩位數字卦看,從古本《周易》卦爻的寫法仍作一、八看,從斷連式陰陽爻出現比較晚看,前說比後說更有說服力。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四、《周易》:孔子選定的經典

中國早期,卜、筮並行,兩者都有地區差異。殷人的卜與周人的卜不同,殷人的筮也與周人的筮不同。《周易》,顧名思義,是周人的易。商代有周邦,周代分東西周,西周、東周都是周。

《周易》的周是哪個周,現在的考古材料還無法回答。文獻,《詩經》、《尚書》都沒提到《易》,我們只能從《周易》本身找內證。

《周易》本身,大部分內容是講卦象、爻象和吉凶悔吝,沒有具體史事可考。但它有八條材料,可資斷代:

(1)《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無悔。”(涉及王亥)

(2)《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兇。”(涉及王亥)

(3)《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涉及武丁)

(4)《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涉及武丁)

(5)《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涉及帝乙)

(6)《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涉及帝乙)

(7)《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涉及箕子)

(8)《晉》卦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涉及衛康叔)

1929年,顧頡剛先生就是據此把《周易》的年代定在“西周初葉”。這八條材料,涉及五個人:王亥、武丁、帝乙、箕子、康侯。“喪羊於易”、“喪牛於易”,前人讀不懂,顧先生考證,是講有易殺王亥,取其牛、羊。王亥是殷先公,年代最早。“高宗伐鬼方”,高宗是殷王武丁,也比較早。“帝乙歸妹”,顧先生考證,是殷王帝乙嫁有莘氏女太娰於文王,年代在文王時。“箕子之明夷”,箕子是紂王的叔叔,武王克商後仍在,比較晚。“康侯用錫馬蕃庶”,前人不懂,顧先生考證,康侯是衛康叔。衛康叔,周公攝政時封衛,年代最晚。[]最近,清華楚簡《系年》披露,康叔初封在“庚丘”,庚丘就是康。

這五個人,前人只知道武丁、帝乙和箕子是誰。其中箕子最晚,正好跨了兩個朝代。《繫辭》的作者大概就是以箕子定年,所以推測《周易》作於殷周之際,大概跟文王、殷紂的時代相當。馬融、陸績已指出,《周易》爻辭多文王以後事。顧先生說《周易》作於“西周初葉”,要比“殷周之際”更準確。

另外,顧先生還提到《周易》中的“王”,認為是泛指周王。這也很正確。

《周易》中有19個王字。它們,除“王母”一詞是親屬稱謂,其他18個王字是什麼王,前人有爭論

《周易》提到的“王”,有兩處和地名有關,非常重要。一處作“王用享於西山”(《隨》卦上六),一處作“王用享於岐山”(《升》卦六—四)。朱駿聲說,“西山,岍、隴諸山,其尊者為吳嶽”,“岐山,歧出之山,在雍州境內,《詩》所云‘天作高山’也”。“西山”指什麼山,固然可以討論,但岐山很清楚,應指今陝西岐山縣北的岐山。這是周人的老家。

這兩處的王,是否為文王,我不敢說,但毫無疑問,肯定是周王。

關於西周,多說無益,我只能講這麼多。

東周時期,情況不一樣。當時,《周易》大行,沒人懷疑,當時有《周易》。

古書引《周易》,《左傳》、《國語》,材料最豐富,有22條。《周易》這個書名,最早就是出現在《左傳》,前後達十次之多。《國語·晉語四》也提到這個書名。當時的《周易》,從《左傳》、《國語》的引文看,與今本大體相同。

另外,《周易》這個書名也見於《周禮·春官》的《大卜》、《簭人》。在《周禮》中,它與《連山》、《歸藏》並列,號稱“三易”。

當時,《周易》有三個特點,我們要注意:

第一,《左》、《國》筮例,總是卜、筮並用,這在當時是最顯赫的占卜。

第二,當時的占卜,總是先卜後筮,筮不如卜。古人相信,燒龜殼比擺小棍更靈驗,也更便捷。

第三,當時的筮佔,雖兼用三易,但《連山》、《歸藏》,地位不如《周易》。《周易》已取上升趨勢,但還沒有達到“唯我獨尊”的地步。

《連山》、《歸藏》什麼樣?二書失傳已久,只有少數佚文保存,難免引起各種懷疑和猜測。1993年王家臺秦簡《歸藏》的出土真是石破天驚。它可以證實,古書佚文還是很有來頭,相當可靠。雖然,它只是填補了一個空白,但舉一反三,卻完善了我們從古書中得到的印象。

三易的關係是:

(1)它們有相似的揲蓍方法:《周易》用九、六之數,以變為佔,《連山》、《歸藏》用七、八之數,以不變為佔,七、八、九、六都在“大衍之數”的範圍內。

(2)它們的卦數也相同,“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周禮·春官·大卜》)。

(3)它們都用陰陽爻,《周易》的三個出土古本(上博楚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和雙古堆漢簡本)是以一、八表示,王家臺秦簡《歸藏》是以一、六表示。

(4)《周易》首乾,《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卦序不同,但王家臺秦簡《歸藏》可以證明,它們的卦名有對應關係,相同相近的卦名有相似的爻象。

(5)三易的卦象,其指代和引申的含義也彼此相似。

當然,三易也有差別。差別比較大,主要是卦爻辭。《連山》、《歸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傳說人物。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於周,但《歸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見《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的說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關係,而不是前後關係。三易並佔,就像我們用花色不同的四組牌或幾副牌同時打撲克,只是增加了更多的變數而已。

我們要注意,《周易》後來居上,壓倒卜,壓倒其他筮,成為聲名顯赫、唯我獨尊的經典,這與孔子的選擇有關。六經是選擇的結果,當時也有選學。

春秋時代,貴族教育有大變化。老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全是訓練武士的課程,它看重的是軍禮、武德和軍事技能的訓練。學書與劍,主要是劍,而不是書。申叔時九藝,倒是強調書,但九門課程,裡面沒有易,孔門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才有易。這種新六藝,不光是六門課,也是六類書。《周易》是孔門六經之一。

孔門的經典,有些是古典,有些是新典。

古典是三大經典:《詩》、《書》、《易》。《詩》是當時的文學經典,《書》是當時的歷史經典,《易》是當時的哲學經典。文、史、哲,各一部經典。

新典主要是孔子時代的書。比如《春秋》,和《尚書》不同。《尚書》是古代史,《春秋》是當代史。這樣的書,當時很多(申叔時九藝,多數都可歸入史書類),孔子選定的是《魯春秋》。《魯春秋》是當時的“國史大綱”。還有些書,則和禮、樂有關。禮、樂,也多半是當時的禮、樂。禮、樂之用,在於操演。演禮奏樂,不一定靠書,即便有書,也早不了。《儀禮》的年代不會太早。

魯為周公之後,周封伯禽於曲阜,“備物典冊”存焉(《左傳》定公四年)。《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觀書於魯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驚呼“周禮盡在魯矣”。孔子對這兩部書一定很熟悉。

孔子學《易》,有明確記載。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50歲,現在叫中年,當時可是老大不小,完全可以叫“老”。這是他出仕的前一年。馬王堆帛書《要》和《昭力》都有“孔子老而好易”之說,兩者都是放在孔子和子貢的對話中講。子貢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才收的徒弟,他們的談話,如果可信,時間更晚。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緯)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他也許聽說過類似的故事。

孔子宗周,對《周易》情有獨鍾。卜筮之書,他只選筮,不選卜;筮有三易,他只選《周易》,不選《連山》、《歸藏》。這個選擇,意義非常大。從此,才有《周易》獨大的局面。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五、《易傳》的出現

《周易》經傳,經出西周,傳出後人,二者有時間差,沒問題。問題是,經和傳,在思想上是什麼關係,有人說一致,有人說不一致。

五經,經傳結合最緊密,無過《周易》、《春秋》,如果棄傳讀經,經必索然無味,讓人昏昏欲睡。但《易傳》的解釋是不是符合《周易》本義,這是另一個問題。

《易經》,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上博楚簡《周易》,和今本相當接近,但沒有發現《易傳》。

《易傳》,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馬王堆帛書《易傳》,只有《繫辭》和《說卦》的頭兩章。

《易傳》有“孔子曰”。信者說《易傳》是孔子作,根據這三個字;疑者說《易傳》不是孔子作,也根據這三個字。其實,這三個字只能說明,《易傳》是孔門後學轉述孔子的思想,準不準,不敢說,有沒有依託,不敢說。我們只能說,孔門後學說,他們是在傳達孔子的思想。

《易傳》的年代,一定在西漢前,下面有討論,沒問題。但早到多早,不好說。我們的估計是,早,早不過孔子死;晚,晚不過荀子卒。孔子死,在春秋末年,下面馬上就是戰國。荀子活到戰國末年,卒年已入秦。大致範圍總在戰國時期。

漢代,五經之立,《易》為先,《易》居群經之首。後世的九經、十三經皆遵而不改。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易經》,今文三家,施、孟、梁丘所傳皆十二篇。這十二篇都是由《易經》上下篇和《易傳》十篇構成。當時所謂的《易經》,都是兼包經傳。馬王堆帛書《衷》篇,最後一段三引“《易》曰”,皆出《繫辭下》,班志引《易》16次,也全部出自《易傳》。漢魏的古書都這麼引。

《易經》分上下篇,自漢已然,今本是上篇30卦,下篇34卦。

《易傳》有十篇,也是自漢已然,今本前五篇,插附經內,是分卦而敘;後五篇,則列附經外,形同附錄。

《易傳》,漢代也叫《易大傳》。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引《易大傳》,作“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出自司馬談《六家要指》),就是《繫辭下》的話,這種傳,不同一般的傳,漢代是當經看待。

《易緯·乾鑿度》稱《易傳》為“十翼”,意思是十篇讀《易》的輔助材料。漢有十翼是沒有問題的。

十翼,舊本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序(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第六論《夫子十翼》引一家說)。今本把《彖》、《象》、《文言》插附經文,據說是鄭玄根據費氏本改的(《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髦傳》)。

這十篇,《彖上》、《彖下》以分析卦象結構為主,蒹釋卦名、卦義。《象上》、《象下》則通釋卦辭(孔穎達叫“大象”)和爻辭(孔穎達叫“小象”)。《繫辭上》、《繫辭下》具有通論性質,兼說易理、易史。這三種六篇,漢人最重。

其他四篇,都是單篇,先講乾/坤二卦,再講八卦,再講六十四卦,層層遞進。《文言》是講乾、坤二卦,《說卦》是講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序卦》是講六十四卦之序,《雜卦》是打亂這個次序,一對一對講。

研究《易傳》,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不可不讀。它包括七篇古書,這七篇古書是由三塊帛組成:

(一)第一塊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問》。

《六十四卦》,相當《易經》,但卦序不同。篇題是整理者擬補。

《二三子問》,是孔子答弟子問,“二三子”有誰,原文沒說。此篇有三組問答,所有回答,幾乎都是由“孔子曰”加“《易》曰”(或“《卦》曰”)而構成。此篇不在今本《易傳》內。篇題也是整理者擬。

(二)第二塊是《繫辭》和《衷》。

《繫辭》,篇題在篇尾,殘泐,不分上下篇,包括今本《繫辭上》1-15、17-20章和今本《繫辭下》1-8、11和18章,[]缺今本《繫辭上》16章(“大衍之數”章)和今本《繫辭下》9、10、12-17章。

《衷》,篇題是原有(舊題《易之義》)。主要講六十四卦的主旨和卦德,可以當作讀《易》提要。包括今本《說卦》1、2章和《繫辭下》15章、16章的一部分和17章

第三塊是《要》、《繆和》、《昭力》。

《要》,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本《繫辭下》9、10、12、13和16章的一部分,還有17章。第二部分講“夫子老而好《易》”,第三部分論《損》、《益》之道。後兩部分不在今本《易傳》內。

《繆和》,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問(答繆和、呂昌、吳孟、莊但、張射、李羊問),第二部分是一組“子曰”,第三部分是和卦義有關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傳》內。

《昭力》,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孔子答昭力問,也不在今本《易傳》內。

上述七篇,除第一篇,學者都叫《易傳》。但這六篇,只是學易者的叢抄。其中與十翼本有關,只有《繫辭》和《衷》、《要》的一部分。這三篇,除兩段見於《說卦》,全部見於今本《繫辭》,除了沒抄“大衍之數五十”章,幾乎可以湊成《繫辭》的全篇,可見帛書《易傳》主要是《繫辭》和《說卦》的頭兩章。其他三篇,不屬十翼本。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出土地在長沙。抄寫年代,至少在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前,相當早。著作年代,肯定還要早。

孔子以來的易學傳授,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是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弘)-矯疵(子庸)-周豎(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莊)。商瞿是魯人,馯臂,矯疵是楚人,周豎是燕人,光羽、田何是齊人。傳播路線,是以魯為中心,先南傳於楚,再北傳於齊。馯臂-矯疵是南派的代表,周豎-光羽-田何是北派的代表。子弘,《漢書·儒林傳》作子弓。子弓是荀子的老師。

《易傳》各篇和南北兩派是什麼關係,和荀子是什麼關係,耐人尋味(注意:齊、楚是陰陽家和道家活躍的地方,荀子曾遊學稷下)。

李學勤說,秦不禁易,《易》得獨存,但《易傳》是儒家書,肯定是禁而復出。帛書是楚地出土,內有《繆和》、《昭力》篇,繆和、昭力是楚人。他推測,帛書《易傳》很可能是是戰國楚人的作品。

張政烺,意見不太一樣。他為《繆和》寫注,於楚人、秦人二說,語存猶疑,但更傾向這是秦人所作,認為繆和問教的“先生”是漢初傳易者,作者是秦人。這種估計,比較保守,似乎不如前說更合理。

前面,我們說過,孔子時代,《詩》、《書》、《易》是三大經典,儒門傳記引書,主要是這三種。引《詩》,有“子曰《詩》雲”體,引一段孔子的話,引一段《詩經》,互相搭配著講。引《書》,往往以“子曰”加《尚書》某篇的篇名。引《易》,往往以“子曰”加“《易》曰”。比如《禮記》的《表記》、《坊記》、《緇衣》就是如此。有人已指出,這三篇與《易傳》最接近。[]的確,“子曰”加“《易》曰”是《易傳》文體的一大特點。

《易經》像萬花筒,只有幾個小石子,搖一搖,就能變出很多花樣。它篇幅短,內容抽象,最適合做各種各樣的發揮。《易傳》就是年代最早的一種發揮。此書,從表面看,只是解釋《易經》,但同時也是創造,它為《易經》注入了新的生命。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六、易學革命之一:向日者之術靠攏

《易傳》的出現很重要,簡直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意義何在?研究思想史的學者喜歡說,是《易傳》把占卜變成了哲學。這話不能說不對,但問題是,這種哲學到底是什麼哲學。

我國近代有個思維定勢,科學、迷信勢若水火。占卜變哲學,好像山雞變鳳凰。潛臺詞是告別迷信。

這麼說,恐怕有問題。我們要知道,古人講迷信,太正常,不講反而不正常。當時的聰明人,頂多也就是強調一下,不要泥於占卜,如此而已。不是告別占卜,而是淡化占卜。當時,占卜有各式各樣的占卜,哲學有各式各樣的哲學,問題不在占卜變哲學,而在什麼樣的占卜,通過什麼樣的途徑,變成了什麼樣的哲學。

更何況,《易經》是個相當開放、綿延不絕的闡釋系統,裡面既有占卜,也有哲學,占卜和哲學從沒有完全分開,也從沒有完全統一。占卜不一定是壞詞,哲學也不一定是好詞。

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我想提供一條新的思路。我的思路是從占卜本身找原因。中國的占卜,一向是眾術分立,適度統一,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體系。它的各個分支,來源不一樣,有早有晚,形成共存局面。它們的後續發展,結局也不一樣,有生有死,有盛有衰,十個手指頭不一般齊,絕不是一種代替另一種。變是整體變,小局服從大局。《周易》既然是講占卜的書,它的存在要取決於整個占卜體系。大格局變了,它本身也要變。變,首先是從占卜本身開始變。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漢代占卜分六大類。這六大類,其實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日者之術,即擇日之術。它是從星曆之術派生,因而模仿星曆之術。一種是用式盤選擇,一種

用時令書或日書選擇(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前三類),體系最龐大,內容最複雜。

第二類是卜筮(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第四類),前面已介紹。

第三類是占夢、厭劾、祠攘、相術、風水(相當《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最後兩類)。

這三大類,怎麼排座次,可以反映歷史變化。變化的規律是什麼?古人有言,“譬若積薪,後來居上”(《文子·上德》、《淮南子·謬稱》、《史記·汲鄭列傳》都有類似的話),原來的大術,後來可能是小術,原來的小術,後來可能是大術。這就像碼柴火垛,先放的堆在下面,後放的擱在上面。

比如第三類,我們從人類學的知識看,巫術色彩最濃,原始時代,肯定最吃香,但在《漢志》中,它是排在最後。

卜筮,商代、兩週最流行,我們從文獻看,從考古看,其他占卜比不了。但後來的發展怎麼樣,只能算第二流的占卜。

卜,早先居眾術之首,風光不風光?但首先衰落就是它。

西周甲骨,周原最集中,歷年出土,居數量之首,年代主要在殷周之際。東周甲骨,偶爾出土,數量小。漢代更少。《龜策列傳》說,漢武帝時,丘子明之屬以卜筮射蠱道,和巫蠱一道,被政府當左道旁門打擊。漢以後,卜徹底衰落,苟延殘喘,一直到清,早就不是以前的卜。歷代講龜卜的書,主要是宋以來的東西。出土發現,目前最早,只有上博楚簡《卜書》。

戰國、秦漢,大術是什麼?我們從文獻看,從考古看,顯然是日者之術。這個時期的墓葬,經常隨葬竹簡。當時,各種實用手冊最流行,什麼古書最吃香?數術、方技。數術,選擇最突出,卜筮比不了。

選擇書,從文獻看,從考古看,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時令,一種是日書。時令書也分兩種,一種是四時令,一種是五行令。如子彈庫帛書的《四時令》和《五行令》就是時令,九店楚簡《日書》和睡虎地秦簡《日書》就是日書。日書的發現尤其多。

《史記》把《日者列傳》放在《龜策列傳》之上,《漢書·藝文志》把五行類放在蓍龜類之上,就是反映這個大趨勢。

占卜體系的轉變,主要在這兩段之間,大變是卜衰,日者興。卜筮卜筮,卜和筮本來在一起。筮一旦離開卜,將何去何從?

答案是向這個新的中心靠攏,向日者之術靠攏。

《周易》的出土本,現在有三種。上博楚簡《周易》是戰國文本,卦序同今本,文字內容也大體同今本,沒有傳。漢代的《周易》,現在有兩個本子,一個本子是馬王堆帛書《周易》,另一個是雙古堆漢簡《周易》。

馬王堆帛書《周易》,是按乾、艮、坎、震、坤、兌、離、巽的順序把六十四卦分為八組,[]每組順序取這八卦中的一卦為上卦;下卦則順序排列這八卦。這種卦序,不但和今本不同,和上博楚簡《周易》不同,和帛書《易傳》見到的卦序也不同。這種卦序,顯然是為了迎合漢代流行的卦氣說,特意設計。因為不同,整理者不敢叫《周易》,最初發表,是叫《六十四卦》(估計是由張政烺定名)。

雙古堆漢簡《周易》,更有趣。它的最大特點,是“在卦、爻辭的後邊,保存了許多卜問具體事項的卜辭。卜問的事項很廣泛,有卜病情、婚嫁、夫妻、產子的;有卜罪囚、逃亡及攻佔、軍旅、出行的;有卜商賈出入,有求得與否,田漁有獲否的;有卜居家吉凶,居官是否升遷的;也有卜雨霽星否的。這些占卜事項吉凶的卜辭為今本和帛書所不見,反而與睡虎地和放馬灘秦簡《日書》所佔卜的語辭類似,與《史記》裡由褚少孫增補的《龜策列傳》傳文中所列卜問事項更接近”。李學勤說,此書“儘管仍用《周易》經文,和易學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只是一種簡易的佔書。為了區別起見,似乎稱之為《易佔》更符合其性質”。

漢代,什麼叫“易學”?這可是個大問題。有人把漢易分為儒門易和數術易,好像有道理,其實很難分。因為漢易的主流是象數,若講占卜就不算易學,剩下的東西就太可憐。更何況,即使官學,照樣講占候。

漢易大講象數之學,象數之學講什麼?主要是以卦合曆,用於陰陽占候。

孟喜、焦延壽、京房一派,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七十二候,講飛伏納甲、六日七分等等。研究出土資料,你會立刻明白,這套把戲,從體系到術語,全都源自日者之術。

日者之術,戰國就很發達,子彈庫帛書《四時令》、《五行令》,九店楚簡《日書》和上博楚簡《日書》,都是很好的證明。陰陽五行說,無論陰陽,還是五行,都是以這種技術作背景。由於這種技術,戰國就有完備的體系。所以,我們可以斷言,漢易中的日者之術,絕不是源,而只是流。

戰國秦漢,是日者之術和陰陽五行說大行於天下的時代。上述發現說明什麼?說明筮佔脫離龜卜,出路是向日者之術靠攏。本來與龜卜匹配的占卜,現在變出了與選擇匹配的占卜。

與商代、兩週比,這是占卜格局的大變化。

我們要注意,《易傳》的出現,正好在這一時期。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七、易學革命之二:陰陽五行說的再創造

易學革命有兩個層面,第一層是術,第二層是道。術是占卜,剛才講過;道是哲學,現在討論。

學者說,占卜變哲學,不得了,肅然起敬。變出的哲學是什麼?大家都說,唯物論和辯證法(就差說是馬列主義)。這個說法不準確,根本沒有說到點上。

我理解,易學革命,占卜變哲學,不是變成別的東西,而是把《周易》改造,融入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很早就萌芽,但系統化在戰國時期。準確說,這是陰陽五行說的再創造。

陰陽五行說,是講天地造化的大道理。這種理論,用西方概念講,只能叫宇宙論或自然哲學。但我們不要忘記,它的根子是星曆之學和與星曆之學有關的占卜。占卜有很多種,它主要來自選擇術。這種理論,出自占卜,又回到占卜,就像血液循環,遍佈全身,滲透到它的每一個毛細血管。只要是講技術的書,誰都離不開它。

沒錯,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哲學,準確說,是占卜哲學。“哲學”前面加“占卜”,一點也不辱沒“哲學”。古人是通過占卜來認識世界,科學(天文歷算和醫學)只是它的一部分。

中國的陰陽五行說,有兩個組成部分:

(一)陰陽說

什麼是陰陽?簡單說,就是光明和黑暗。天底下,陽光燦爛,照見的一面是陽面,照不見的一面是陰面,這就是陰、陽二字的初義。引伸開來,則舉凡一切矛盾,都可以套這個概念。古人喜歡講一正一反、一黑一白的辯證法。陰陽就是這種辯證法。占卜,再複雜,也是來自一是一否。錢幣有兩個面,扔一下,吉凶立定,也是這種辯證法。

《莊子·天下》說,《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典,只有鄒魯之士、縉紳先生讀得懂。它們各有特點。《易》的特點是什麼?三個字,“道陰陽”。《繫辭上》5也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禮記·祭義》也說“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戰國時代,古人都說,《周易》是講天地陰陽的書。

《周易》講占卜,數分奇偶,爻分九六(用陰陽爻表示),不但一上來,就以乾、坤二卦相對,而且八經卦,以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相對,六十四別卦,也是“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周易正義·序卦》疏),處處都講二元對立。後人講卦變、爻變,就是利用這套把戲。

但有趣的是,我們讀《周易》,其上下經,卻沒有一字提到陰陽,真正講陰陽的話,全在傳的部分。如《坤》卦的《文言》,《泰》、《否》二卦的《彖辭》,還有《繫辭》上下和《說卦》。《易經》不講天道運行、萬物生化,凡是講宇宙秩序的話,全在《易傳》之中。

可見《周易》講天地陰陽,是靠《易傳》。《易傳》把《周易》從一種占卜變成另一種占卜,才有這套哲學。真正的哲學是在《易傳》中。

(二)五行說

《易傳》沒有專門講五行的話。但陰陽、五行相結合,是大勢所趨。馬王堆帛書的《要》篇提到了“五行”。漢易是以陰陽五行講《周易》。

古人喜歡講循環論,道理很簡單。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生活的經驗,本來如此。五行說是一種五元循環的概念。這個概念有如魔方。東南西北配春夏秋冬,凡是四方加中央,都可使用這個概念。古人講四方變五位,八位變九宮,方色配物,一層層往裡加,是個可以無限推廣的概念。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五行也有一部經典。古人講五行,都推始於《尚書·洪範》。《洪範》講五行,只有幾句話,“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但後人卻大做文章。漢代講《洪範》,前有伏生《尚書大傳》,後有劉向《洪範五行傳》,都是發揮這個理論。《漢書·五行志》就是根據《洪範五行傳》,用五行講災異,大到山崩泉湧,小到牛馬生病,什麼都有解釋。這是五行說的經典依據。但我們不要以為,五行說是憑《洪範》的幾句話就能創造。

五行說的創造,必須有技術支持,有知識鋪墊。這個支持,這個鋪墊,不是卜筮,而是選擇術。我們要知道,選擇術是戰國秦漢最大的一種術,歷代史志都是放在數術類(或術數類)的五行類。選擇書,夙有時令書和日書兩大類,上面我已提到。時令,四時令,把一年分為四時,配二十四節氣;五行令,把一年分成五段,配三十節氣。它們都有複雜的方色配物,越分越細,越推越廣,什麼都可往裡裝。日書更把時令細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可往裡裝,所有占卜都可往裡裝,簡直就是占卜大全。五行說的大本營,其實是這個領域。

古人用這兩種理論,破圓為方,化方為圓,整合所有的“術”(醫書和兵書,也都滲透著這個理論)。這種系統化的理論,就是陰陽五行說。好壞不論,古人是這麼講。

《漢書·藝文志》有兩類書密切相關,一類是陰陽家的書,一類是五行類的書。陰陽家在《諸子略》,五行類在《數術略》,兩類密切相關。司馬談《六家要指》說,“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陰陽家是講這一套,五行類也講這一套。我們看五行類,它的前六本書就是以陰陽為名,其中還有《陰陽五行時令》。這兩類的區別是什麼?主要是前者多半有作者,可以稱為“家”,後者只是一般的技術書,要講“作者”,無名可考。

過去,我們都以為,陰陽五行說,完全是哲學家的創造,即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一種。其實,根據現有認識,我們應該說,它是無名技術專家和有名哲學家共同創造。我相信,思想不光是哲學家的創造(就像藝術,前面有工匠)。

另外,值得補充的是,研究中國的自然哲學,除了《易傳》,除了《洪範》,還有個資源不容忽視,這就是戰國道家的宇宙論。比如《老子》就有這方面的高論。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就是闡發《老子》的宇宙論。上博楚簡《恆先》,還有《淮南子》中的道論,這樣的東西,收集一下,還有不少,都是很有哲學味道的東西。

漢代六家,儒、道為顯。漢初,道家最吃香。武帝時,儒家大翻身,反居其上。魏晉以來,又往回轉。

漢代學術,陰陽近儒,法家近道,各為二家之附庸。儒家是儒-陰陽家,法家是道-法家。法、名、墨消亡後。漢代學術的遺產是儒、道唱對臺戲,陰陽淪為數術。

一部易學史,不光是儒經嬗變的歷史,象數派的背後有陰陽、數術,義理派的背後有黃老、釋道,此不可不察也。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八、易學革命的遺產:象數與義理

《周易》有兩種讀法,一種主於象數,一種主於義理。象數以占卜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題發揮。義理以哲學為主,借陰陽五行講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書談書,以《易》解《易》。

《易》本卜筮,先秦易說,都是以象數為主,兼談義理。自《易傳》出,開始有不佔之說,義理逐漸突出,於是有兩種不同讀法。漢以來,易學有象數、義理之爭,就是反映這兩種讀法,來龍去脈,可概括如下:

(一)漢易

通常說的漢易,是指王弼掃象(推翻漢易象數學)前的易學。

漢易有今古之分。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費直。田何是淄川(今山東青州)人,費直是東萊(今山東萊州)人,都是齊人,屬於上文說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漢官學。田何是秦漢之際人,為漢易第一人。漢初,田何傳易,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楊何,周王孫授蔡公,丁寬授田王孫,是第二代;楊何授京房(不是下面的京君明)、司馬談,田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是第三代。《漢書·藝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時立於學官。孟氏易是援陰陽五行說講《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氣說,為漢象術易的祖師爺。焦延壽著《焦氏易林》,自稱得孟喜之傳。焦延壽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傳》。京氏易是西漢象數易的代表,漢元帝時立於學官,對西漢末和東漢早期的易學影響最大。

古文易是私學,主要流行於東漢和魏晉。費直是漢成、哀之際和王莽時人,比較晚。費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號稱《古文易》,傳者絕少。東漢流行京氏易,費氏易不吃香,陳元、鄭眾、馬融治費氏易,局面才有所改觀。馬融授鄭玄,有鄭氏易。鄭玄倡互體、爻辰(借自《易緯·乾鑿度》),把孟氏易、費氏易和《易緯》捏在一起,兼糅今古,對東漢晚期和魏晉易學影響最大。鄭玄提倡古文易,費氏易強調以傳解經,是魏晉義理派的源頭,但鄭玄仍是象數派,荀爽、虞翻也是。

漢易,西漢孟、焦、京,東漢鄭、荀、虞,六家都講象數。但所謂象數,其實包括兩種不太一樣的解釋,一種是以《易》解《易》,主於爻變;一種是借題發揮,借爻變,講陰陽占候、災變咎徵,把《周易》日書化。這兩種思路對後世都有影響。

(二)宋易

鄭玄之後,王弼掃象,借老說易(除道教,還有佛教的影響),納《周易》於玄學,是風氣使然。他的義理是玄學的義理。這是一大轉折。從此,象數之說才歸於沉寂。

宋易,雖以義理為主流,但並非完全不講象數。宋易也有象數派和義理派,只不過概念與以前不同。宋易所謂象數是圖數之學,所謂義理是理學家的理。

宋易象數派,源頭是華山道士陳摶。陳摶以圖解《易》,源頭是《周易參同契》、道教煉丹術。陳摶以《先天太極圖》、《龍圖》、《無極圖》授劉牧、李之才,而有各種“數學”和“圖學”。周敦頤發明太極圖說,邵雍創先天學,是這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喜歡玩圖,不斷創造各種易圖,後人也把這種學問叫“圖書之學”(圖是河圖,書是洛書)。

宋易義理派,源頭是胡瑗。此派講義理,上承王弼注,但反對以玄解《易》。宋易所謂義理,與王弼不同。胡瑗以下,程頤講理,張載講氣,各有所主,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共同點是反對象數派。

朱熹比較特殊,論派別,他和程頤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義》卻兼採象數,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代學術,有漢、宋之別。易學也像時裝,有它的流行趨勢。漢易講象數,講過頭,掃象,改玩義理;宋易講義理,講過頭,又尚象,迴歸漢易。乾嘉考據,鉤沉輯佚,《周易集解》又成起點。整理漢易,惠棟、張惠言、焦循、孫星衍有大貢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有“兩派六宗”之說,對易學史有所概括:

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佔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這一描述,是不是完全準確,可以討論,但大輪廓是對的。它說的“兩派”是漢魏時期的兩派(象數派和義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數派,代表人物是漢代的京房、焦延壽,特點是“入於禨祥”,講陰陽災異,神秘色彩很濃。此派發展到宋,分為陳摶、邵雍二宗,特點是“務窮造化”,講宇宙論,講萬物生化。它的源頭是道教。

義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點是“盡黜象數,說以老莊”。此派發展到宋,分為胡瑗、程頤二宗和李光、楊萬里二宗。它的源頭是玄學。

宋學強調正統,但它的資源可並不純粹。

近現代的易學,照樣有義理、象數兩派。這裡不再詳談。大家看下面的書目,自然可以明白。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這篇文章,是讀懂這本天書的鑰匙



九、讀什麼書好

讀《周易》,怎麼讀?我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史,最後讀出土本。這裡做一點推薦。

(一)讀原書

《周易》,原文很難懂,不看注,讀不懂。看注,有兩個麻煩,一是注本太多,讀不過來,要挑一挑;二是注本分派,象數派、義理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比一比。這裡選幾本書,供大家參考:

1.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一冊,1-228頁。

此書,經注出魏王弼,傳注出晉韓康伯,而孔穎達為之疏,是唐代的標準讀本。王、韓注宗老尚玄,一掃兩漢象數學(雖亦偶引象數說),是魏晉義理派的代表作。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潘雨庭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與前書相反。李氏憫舊注亡息,斥王注為“野文”,集漢唐舊注成此書。其引書“三十餘家”(見序),舊說是35家,近考有40種。漢唐舊注,多賴此書保存。研究兩漢象數學,此書最重要。

3.宋程頤《周易程氏傳》,收入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下冊,689-1026頁。

程頤治易,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此書是依王弼本而注,不包括韓注各篇。宋易分象數、義理二派,而以義理為主流。此書是宋易義理派的代表作。

4.宋朱熹《周易本義》,廖明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此書與《周易程氏傳》不同,篇序不遵王弼本,而依呂祖謙復原的古本。朱熹不滿空談義理,主張以筮解易,以象數濟義理。他有句名言:“《易》本卜筮之書。”(他的語錄和書信多次講到)。此書,書前印有《筮儀》、《卦歌》和九種易圖,就是講筮法和卦象。這是吸收象數派的東西。其書,註釋極為簡練,敘述極為明晰,對後世影響很大。

5.清惠棟《周易述》,附:《易漢學》、《易例》,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乾嘉考據,重興漢易,此書是代表作。惠棟所謂漢易,主要是孟喜、京君明、鄭玄、荀爽、虞翻五家,特別是荀、虞。荀、虞注主要保存於《周易集解》。特別是虞注,《集解》引用最多。

6.楊樹達《周易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說,他從小就不以漢象數之說為然,而獨喜宋程子書(自序)。書前葉德輝序,謂漢易重象數,清儒(如惠棟、張惠言)專事抉發,有大功,但不外爻辰、卦氣等題外話,無關本義,門人楊遇夫近輯《周易古義》一書,遍採群書,才是善說《易》者。書名所謂“古義”是義理之義。

7.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尚氏是晚清、民國之交人。近現代,義理重歸主流,象數被目為迷信,再次被掃蕩,尚氏志在恢復西漢象數。清儒講漢易,最重荀爽、虞翻。尚氏講漢易,獨尊《焦氏易林》。他說,漢易正宗是孟、焦、京,而非馬、鄭、荀、虞。焦氏之書,獨合古義,驗之《左》、《國》筮例,無不密合。但他動言逸象,什麼都成符碼,似有推闡過度之嫌。他著書約十種,此書以象解《易》,通釋全書,是尚氏的代表作。

8.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和《周易大傳今注》,前者有1984年中華書局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一卷,1-424頁);後者有1979年齊魯書社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第二卷)。文獻考證,二書最詳備,極便參考。

作者強調,經是經,傳是傳,經要以經解經,傳要以傳解傳,兩者要分開,所以各寫一書,以盡其意。前書注經,作者說,它的特點是,第一不守《易傳》,第二不談象數。後書注傳,他說,象數要講,但不可泥於象數。可見二書主於義理。

(二)讀易史

有兩本書可推薦:

1.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此書分四卷,通釋全部易史。

2.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此書是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導讀,主要是講漢易的歷史。

(三)讀出土本

有四本書不可不讀:

1.上博楚簡《周易》,收入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圖版:11-70頁,釋文考釋:131-260頁,濮茅左整理。

此書是個殘本,包括殘簡58枚,加上我增補的一枚,共59枚。這59枚簡,涉及34卦,大約只是原書的一半。其抄寫年代約在戰國中期,在現存古本中年代最早。濮氏的釋文是以我的舊稿為基礎,但另有新解,以為簡本卦序與今本不同。我寫過一篇讀後記,除訂正他的誤釋,還明確指出,簡本卦序,與今本並無不同。[ 李零《讀上博楚簡〈周易〉》,54-67頁。]這一點,現在已被證實。[ 孫沛陽《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的復原與卦序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訊》,北京: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總46期(2010年9月),23-36頁。]

2.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參看:張政烺遺稿的兩種本子。影印本:《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排印本:《張政烺論易叢稿》下編:遺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89-292頁。

張先生的遺稿,約寫於1976年前後,一直未發表。2005-2006年,我和我的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才把這部手稿整理出來。

3.雙古堆漢簡《周易》,收入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雙古堆漢簡也是殘本,包括殘簡221片,涉及52卦,因為殘缺過甚,已無法恢復其卦序。

4.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

此書原名《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14年後,經修訂,改名《周易溯源》。全書涉及數字卦、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王家臺秦簡《歸藏》

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有關考古發現,討論最深入的著作。

讀《周易》,書太多,很多書,只有為了研究易學史,才有必要讀。讀《易》,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易傳》。《易經》是卜筮時代的經典,《易傳》是筮離於卜,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的產物。漢易的特點是陰陽占候和日書化。我們要注意,清易宗漢,宗的是東漢三國的漢,而不是西漢,西漢易不等於戰國易,《易傳》也不等於《易經》。

最後,我想用三言兩語作為總結:《易經》是西周筮佔的經典,《易傳》是戰國秦漢新舊占卜雜交的產物。在《易傳》的闡釋下,《易經》才成為中國自然哲學的源泉之一。

陰陽講世間萬象的二元對立,五行講世間萬象的五位循環,它們一靜一動,構成古人解釋世界的兩把鑰匙。

我說的自然哲學,就是指這兩把鑰匙。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