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書」雜說

「天書」雜說

「天書﹝Heavenly book﹞」,通常指神所撰寫的文書或典籍,古時,因為天、地間的語言隔閡,「神」所說的話被稱之為神話,神所書寫的文字便被稱之為神文。因為神來自於地外,是故,那個地外天體即神的棲居地便被人們稱之為神的國度,即天國,以此,神所撰寫的文書或典籍就理所當然地被稱之為天書了。

不過,上述的神話或神文在後來發生了較大的演變,前者逐漸成了虛妄玄幻文字的象徵,或者是另類歷史即「神話」史,猶如古代的「科幻小說」,而後者,即「神文」——也就是嚴謹意義上的「天書」,因為「神」的消失也就成了某種不具有信史價值的歷史傳說,再後來,「天書」的詞義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舉凡一切難以辨識的文字或難以讀懂的文書便統統被稱之為「天書」。譬如被譽為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古籍《山海經》,在多數人的意識裡它就是一部典型的「難以讀懂」的「天書」。

而且,這天書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釋,如古中國人對天書的認識來自於《簡易經》的一則記載:"人獻河洛,問何物,昊曰天書。"伏羲一錘定音,給出了中國版天書的釋義,即所謂天書,就是不假託神話便無法說清其來歷的《河圖》與《洛書》。

而在古印度,其情形則完全不同。《吠陀經》十分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天書的起源:

"《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梵天神,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毗溼奴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這就等於告訴人們說,古婆羅門教的經典是來自於天上的真傳,是純粹意義上的天書。[參見百度百科·《吠陀經》]

那麼,何謂「天書」?

河洛,即河圖、洛書;昊,傳太昊伏羲。相傳,伏羲受到河圖、洛書之啟發,創造了一套完整的「龍魂字符」,——所謂龍魂字符,是指相傳為伏羲所的創記事符號。由一至九與零十個字符組成,這些字符被稱之為龍人文字、龍魂字符或龍文字體——並以龍魂字符為基本代碼著述了《九極八陣》、《簡易道德經》以及《無極玄易功》等三部上古奇書,這三部古書後來便統稱為《天書》。[1]

《靈仙﹝fairy﹞》正傳中所引用的「混沌天書」,其"最初的雛形就是指的該天書,作品中的天書分術法篇、占卜篇、玄理篇。在其玄理篇中,是記載著遠古流傳的天文地理、五行八卦、河圖星相等。在術法篇中,記載著各類術法,術法中的陣法之一《九極八陣》與道學真經就在其內。在占卜篇中,其中有字符咒,字符咒中記載著各類遠古符咒,龍魂字符就在其內。"[2]

「天書」雜說

由此可見,最早的天書指的是相傳為伏羲所著的《簡易經》等三部古經籍,而天書的源頭則無疑就是神秘的河圖和洛書。「河圖—洛書」是已知的人類最為古老的文化遺產,它堪稱真正的「天書」。這不惟是它極為神秘的來源,更重要的「天書」內涵在於,幾千年來,儘管有無數學者在解讀和研究它,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能夠真正讀懂它。

不過,如前所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書」這一語詞的內涵在後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後人多認為,凡是上古留傳下來的、因為語言的歷史變遷而逐漸失去其可釋讀性的文字,都可以被稱之為「天書」。更直觀地說,後世所稱的「天書」,更多地指那些業已不能為當世人所解讀和所領略了的上古文字。譬如,那些史前遺留下來的經典性古籍,——至今尚沒人能夠讀懂的《虞夏書》和《山海經》,等等。

當然,現在人們所說的「天書」更多地指那些無法為現代人所識別的古代圖文或符號,如古崖書之類的。依據現代人的這種認識,上榜中國古代「讀不懂」的「天書」有十幾種,相傳中國最早的「天書」當屬神秘的倉頡書。

倉頡書全書僅28個字,傳說為倉頡所寫,乃中國現在之最古老文字,儘管有不少質疑者認為這是後人故弄玄虛的偽作,也有人認為它其實是一種古彝文。[1]但不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讀懂它卻是事實。在這個意義上說,廣義上的「天書」包含了一切無法讀懂的文字。

「天書」雜說

圖2·倉頡書‖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而其中一些見所未見的古代崖書,似也堪稱「天書」之絕品,如仙居蝌蚪書和紅崖天書:

「天書」雜說

圖3·仙居蝌蚪書‖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天書」雜說

圖4·仙居蝌蚪文‖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其實,嚴格來說,多數崖刻文字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書」,它們大多是祭祀神鬼時刻錄其上的。在古代這些文字被稱作為「神文」或「緬文」,是專寫給神鬼看的。不要說常人難以識別,就是書寫者本人也未必知曉其義。特別是「緬文」,祭司或法師們也只是根據上代人留傳下來的祭祀文本依樣畫葫蘆而已。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一些所謂的崖刻「天書」,如仙居蝌蚪文、紅崖天書等,事實上很可能是上古時期的法師刻錄其上的鎮邪文字,——有如「泰山石敢當」之類的碑刻文,——即鎮壓或封印山邪鬼魅的「神文」

「天書」雜說

圖5·紅崖天書‖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天書」雜說

圖6·紅崖天書‖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當然,在上古時期,「神文」除了上述的鎮妖驅邪之功用而外,它跟下面將要提及的緬文一樣,它也是巫祝們在祭祀活動中與「神」溝通的一種專用「圖語」。換句話說,「神文」其實是古時祭祀神靈的祝文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的是,祝文是巫祝高聲唱頌的禱文,而「神文」則是書寫或刻錄在簡帛器物上的「文字」。前者譬如與「神」進行「語音通話」,而後者則是給「神」留言。以此,我們認為,一些被視作「意義非凡」的帶有神秘刻符的出土文物,要麼是祭祀專用的一次性器物,要麼就是專門的陪葬品,情形如果的確如此,那麼,那些屢屢見諸於古蜀地——譬如三星堆遺址——的出土文物中的「巴蜀刻符」或「巴蜀圖語」其實也就沒有多大的研究價值了。

不過,與「緬文」有所不同,「神文」或更多地是取形或取義於「神語—神話」,它或具有一定的可識讀性,而「緬文」則就是一種純粹的巫祝符號了,它不但完全無法識別,而且,除了某些迷信活動而外,對現實社會來說它毫無意義可言。

「天書」雜說

圖7·巴蜀刻符‖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而更多地見諸於古墓葬中的一些不可識別的刻符,則很可能都是刻寫給冥界幽靈的「緬文」。緬字的篆文為

「天書」雜說

「天書」雜說

部為糸〔絲〕,代表麻帽;而

「天書」雜說

部是為「面」,指代頭部,表示頭戴麻帽。造字本義:動詞,頭戴麻帽哀悼〔參見《象形字典·緬》〕。這就是說,緬字的本義是哀悼亡者,根據古中國的民間習俗,在喪葬期間未亡人往往要對亡者作頻繁的祭奠活動,而全程主持這種祭奠活動的通常都是一些職業化的法師,在祭奠過程中法師們便會書寫一些符咒或在陪葬器物上刻寫一些圖語〔緬文〕,一則以示對死者的慰籍,二則也順帶對亡靈提出某種忠告:安守陰冥,勿返陽界。

如是,上述的法師們所書寫的符咒或刻錄的「圖語」在中國民間——史上似乎也有一些域外國家有著大致雷同的習俗,亦即「神文」與「緬文」這種特殊文字也非古中國所特有,但對於域外的「神文」或「緬文」史,因缺乏研究所以也就沒有「發言權」——便一律被稱之為緬文。巫祝作為神鬼與人類互動的媒介或「第三方」,曾經長期活躍於古代社會,由此,這種由巫祝階層所掌握的與神鬼溝通的巫祝文字也就理所當然地也就在中國民間廣泛存在。以此,在某些地方出現人們無法識別的文字或在出土文物中發現同樣性質的符號也就不足為奇了:曾經盛行的一種文化現象多少都會留下一些歷史印記。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舉凡零散見諸於崖刻、古墓葬、洞穴壁畫或出土文物中的類文字刻符,它們大多屬於「神文」或「緬文」符號,不具有天書的內涵和實質。基於這種認識,在這裡我們對那些神鬼刻符不加以深入探討:這是巫師或卜筮占卦者所應予以關注的東西,而不是我們的專長。

正如前面所言,純粹意義上的「天書」,指的是那些上古甚至是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性古籍。這其中除了我們難以讀懂的《河圖—洛書》與伏羲的《天書》而外,還有幾部其文化、科學與史料價值或也不亞於河圖與洛書的文獻級古籍,這就是同樣迄今為止尚未有人真正讀懂它們的「天書」:上古三大奇書《易經》、《黃帝內經》與《山海經》。〔待續〕

————————————————————

參考文獻

[1] [2]參見《百度百科·天書》

PAGE

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