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朱棣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他喜歡的兒子朱高煦?

公元1402年7月17日,發動“靖難之役”取得成功的燕王

朱棣終於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年號為永樂,是為永樂帝。

永樂帝即位不久,大臣們便紛紛上表要求冊立太子。朱棣以“皇長子年級不大,正是讀書上進的時候,等他讀好書,道德日進的時候再來商議此事”敷衍過去。過了兩個月,大臣們又請求冊立太子,朱棣又以同樣的理由把此事擱置了。這時人們看出了端倪,原來永樂帝不是不想立太子,只是不想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

和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相比,朱棣的子女不算多,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大兒子朱高熾溫文爾雅,寬厚仁慈,甚得文臣官僚的擁戴。老二朱高煦英俊威武,屢立戰功,但脾氣暴戾,群臣都有點懼怕。老三朱高燧機靈乖巧,能揣摩老人家的心思,特別孝順。三個兒子中,朱棣最喜歡朱高煦,次之朱高燧,最不喜歡的就是長子朱高熾。

永樂大帝朱棣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他喜歡的兒子朱高煦?

明仁宗朱高熾

朱棣之所以不喜歡朱高熾,是因為朱高熾一點都不像他。朱高熾跛足還有肥胖症,成年後走路需要兩個人攙扶,喜靜不喜動。朱元璋則特別喜歡這個孫子。當年朱元璋曾召來諸王的兒子,派他們分別去檢閱皇城四門守衛,每一次都是朱高熾回來的最晚。朱元璋就問是何原因,朱高熾答道:“天氣很冷,我讓軍士們吃過早飯再檢閱,所以遲了。”朱元璋聽後十分高興,認為朱高熾能替別人著想,愛惜軍士,品德可嘉。有次朱元璋問朱高熾:“堯九年之水,湯七年之旱,百姓奚何侍?”朱高熾回答說:“侍聖人有恤民之政也”。朱元璋聽後讚道:“我孫子有君子之識”。

朱元璋喜歡的朱高熾的長處,恰恰是朱棣厭惡和反感之處,那就是“仁愛”。他感覺朱高熾太像建文帝了,一點都不像他。做皇帝要有股“狠”勁,要冷酷無情,要有鐵的手腕,要讓臣民在自己的腳下顫慄。這點朱高煦和自己最像,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吧,我不能再犯父皇朱元璋的錯誤了。可朱高熾是嫡長子,又是朱元璋指定的世子,也沒有什麼過錯,廢長立幼,必然會引發大的政治風波。再說朱高熾也是賢能之人,雖沒有朱高熾的赫赫戰功,但也有守城之功(和姚廣孝鎮守北平,以萬人兵力抵抗住了李景隆50萬軍隊的進攻)。難啊!這個時候他才理解了父皇朱元璋當年在立儲上的焦慮和無奈。

永樂大帝朱棣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他喜歡的兒子朱高煦?

朱高熾手書

在這段時間,朱高熾是“以靜制動”,穩坐釣魚臺。朱高煦則主動出擊,派說客去勸說永樂帝。

這兩個說客都是重量級的人物,一個是淇國公丘福,一個是駙馬都尉王寧。丘福早年就跟隨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衝鋒在前,屢立戰功,後來論“靖難”功時,朱棣把丘福排在首位。丘福和朱高煦都是武人,在戰鬥中結下深厚的友誼。丘福在朱棣面前把朱高煦好一頓誇,一不小心誇大了,把朱高煦比作“唐太宗”,引起了朱棣很大不快。

駙馬都尉王寧娶的是朱元璋第六女,成婚後掌管後軍都督府。曾在建文帝面前替朱棣說過好話,後來因把朝廷軍情洩漏給朱棣,被建文帝關進大獄。因為這些,他在朱棣面前說話很有分量。 他勸說的無非也是朱高煦在靖難中有大功,應該立為太子之類的話。朱棣則以“朱高熾是嫡長子,祖訓難違”來搪塞。最後王寧說了句:“臣想提醒下陛下,世子的身體......”這句話引起了朱棣的連聲嘆氣。這朱高熾身子骨實在太差,年級輕輕,叫人攙扶走路還氣喘吁吁。不用和朱高煦比,就是和自己比也相差甚遠。做皇帝可不是輕鬆的活,如此虛弱的身體能撐得住嗎?

但王寧這句“世子有疾”話裡有話,也讓朱棣聽出來了。他和朱高煦有過“浦子口之約”。當年他率燕軍在浦子口遭到盛庸軍的頑強抵抗,燕軍大敗,朱棣也灰心喪氣。是朱高煦率騎兵死戰,扭轉了戰局。朱棣很激動,也是為了激勵朱高煦,就信口說道:“給我狠狠地殺!你哥哥身體不好,世子日後就換你了!”朱高煦這是叫王寧來提醒自己別忘了“浦子口之約”啊,朱棣自己工於心計,但他並不喜歡別人也跟他耍心眼。

這兩次勸說的效果都不理想,朱棣還是左右為難,難以定奪。

永樂大帝朱棣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他喜歡的兒子朱高煦?

明獻陵,明仁宗的陵地

到了永樂二年春末,朱棣也意識到立儲一事不能再拖延下去,就私下找一些大臣徵求意見,大臣都主張冊立朱高熾。朱棣一天視察文淵閣,又和大才子解縉談及立儲之事。解縉對皇帝說:“皇長子仁孝天性,天下歸心,請陛下勿疑!”看朱棣沉默不語,解縉又加了句:“好聖孫”。

這句“好聖孫”讓朱棣怦然心動。原來朱高熾之子朱瞻基,現在已經十歲。不僅闊臉大腮,相貌堂堂,有帝王之相。而且聰慧異常,過目成誦。朱棣對這個長孫特別偏愛。解縉的話讓朱棣豁然開朗,為什麼非要侷限在朱高熾、朱高煦這一代身上呢?我大明王朝應該“永世其昌”,從朱瞻基身上朱棣看到了大明的希望,這時他主意基本已定。

在立嗣上朱棣還是很謹慎的,最後他召來了曾經給自己看過相的相術大師袁珙,讓他給朱高熾爺倆相相面。袁珙一見朱高熾便參拜,口稱“萬歲”。看見朱瞻基也同樣參拜,口稱“萬歲天子”。

塵埃落定,永樂二年四月四日,永樂帝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越王。

朱高熾當了二十年的皇太子,一直生活在父親和兒子的陰影中,因此他並不喜歡朱瞻基這個兒子。永樂帝五次征討蒙古,常年在外作戰,國家就交給朱高熾監國。朱高熾共監國六次,時間加起來有九年之多。《明史》對他監國時的評價是:“朝無廢事”,評價相當高。朱高熾(明仁宗)即位後,糾正了朱棣一些錯誤做法,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雖在位時間很短,只有十個月的時間,但後世對他評價很高,史家把他和其子朱瞻基的統治譽為“仁宣之治”,和漢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