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了嗎?

松風閣書法日講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說過這樣一個名言:

雕像本來就在石頭裡,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

這句話是米開朗基羅在鑿刻著名的雕像《大衛》,接受別人訪問的時候說的一句話。此後這句話被人總結為“鑿出你心中的大衛”。

這句話巧妙的地方就在於,米開朗基羅不是在強調把石頭變成雕像,而是在強調,雕像自然而然地就存在於每一塊石頭裡面,雕塑只不過是按照石頭本來就存有的面貌進行雕刻罷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極度“唯心”的言論。雕像從來就沒有存在於每塊石頭裡面,是人心覺得他在裡面,所以他就好像“住”在了裡面。因此,無論如何,人心中的想法,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候在藝術創作中是發揮著更為關鍵的作用的。

當我們心中有了一個大致方向,自然能夠創作出絕佳的藝術作品。雕塑作品的創作是這樣會,書法作品也是這樣。

在書法家抬起筆來書寫每一個字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字已經存在於紙張之上了。

相傳東晉王羲之曾著有一篇關於書法的理論著作——《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這篇著作雖然經過很多專家學者的論證,認為不是王羲之撰寫的。但是裡面有很多關於書法非常精妙的理論文章,可以供我們學習參考。

比如這段話:

夫欲書者,先乾研黑,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鍾繇(you)弟子宋翼常作此書,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

這句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部分在論述書寫者在書寫書法之前應該做的預想準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部分是說寫字應該注重變化,而不應該寫得和印刷體一樣,“上下方整,前後齊平”。

第三部分是在舉例子 ,以往鍾繇的弟子宋翼寫書法的時候,就跟前面說的那樣那個“狀若算子”的書寫狀態一樣,鍾繇狠狠的訓斥了他,以至於宋翼三年都不敢去面見鍾繇,並且立刻改變他原先的書寫習慣。

這段話還是有很多可供分析的地方,比如第一層意思提到寫字要預先預想字形大小、奇正、分佈、風格,但是為何在第二層意思中又轉而言說“狀若算子”之事呢?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還是說預先設想的時候要力求變化?不能雷同呆板?

如果怕真的是這樣,書法藝術作品的書寫到底是一種創作出來的過程,還是一種預先就設定好得結果?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訴求難道也可以人為設定、製造和創作?那麼藝術和技術、藝術品和工匠創作的產品、工業製成品有何區別?

北宋的黃庭堅書寫《砥柱銘》,那確實是書法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創作,代表了作者特定的心境。蘇軾被貶黃州,寫下《寒食帖》,烏臺詩案之後,心灰意冷,於三年寒食節之際寫下這幾首詩篇,也是情感寄託,因而可以稱得上是藝術作品。

當21世紀在各大書店可以看到印有黃庭堅《砥柱銘》和蘇軾《寒食帖》的字帖、圖片和海報的時候,這些往日由書法家們寫出來的藝術珍品就變成出版社和印刷工廠所生產的工業品了。

它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作為藝術作品的《寒食帖》也好,《砥柱銘》也罷,書寫者在書寫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將是一幅什麼樣的書法作品,即便是知道,也不可能預先知道所有細節,只能說知道一個大概方向。

正如我們在《蘭亭序》和《祭侄稿》中所看到的那樣,如果藝術家真的可以做到在創作之前就預先想到書法作品中所有細節,包括筆畫安排,那麼按理說就不會出現這些塗抹了。然而,我們會看到這兩件作品之中不乏塗改。

因而,如果想要做到《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的那樣,“凝神靜思,預想字形”,是比較難的。

但是作為工業製成品的字帖、書籍,是有著明確的標準,是非常確定的。所以,它永遠也值不了真跡那樣的價值。真跡在創作之前,是沒有確定性的,或者說它是半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書法作品的創作或許不能完全像米開朗基羅雕鑿大衛像一樣,可以完全做到“雕刻你心中的大衛”。但是我相信,米開朗基羅也絕對不會一上來就非常的清楚大衛身像的每一個細節究竟是什麼樣的,而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之前,也絕對不會沒有一點設想和預計。


松風閣書法日講


藝術品的產生往往是“蓄謀已久”,“豁然而成”,如雞下蛋一樣,期間有一個自然力的“孕育”過程,待到時候已至,身不由己“瓜熟蒂落”,如有“神助”!

藝術品首先是作為某種“器物”、物質屬性,如泥土裡開出的“花”,隸屬、根植於“大地”,其製作如同一切人工製造物、或自然生成物一樣,符合物品的製作、成熟過程,是人類勞作的衍生品。

另一方面,她作為承載生命情感的精神、藝術品,又似乎有某種“無形”或潛存的靈性“生命力”,源於形而上之道,宇宙鴻蒙開闢之初,超越於“物性”,以“靈感神思”、信息密碼,被“收藏”存在於藝術家的心胸之中。從而守護藝術世界的豐富、純潔,以及生生不息。

一、藝術品“外在”的產生過程


藝術家創造藝術品,往往源於靈感的啟發,孕育於“初心”,如種子落入泥土,而藝術家豐富的人生歷練、生命體驗、知識儲備,就是養料和驅動力,然後遵從忠實於自己的審美感受,以形象思維按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性加工提煉,構思出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品”。

我自己由於教學需要,畫了些“示範畫”,除了臨摹複製以外,也“原創”了一些鄉土風景畫。比如四五月天,傍晚在操場散步,忽抬頭看見槐花間的月亮,觸動心絃,又想起那首林依輪唱的歌《開滿鮮花的月亮》,隨手選好視角拍下來,根據照片畫出草圖,再用油畫棒塗色,主要採用印象派手法,以及大衛•霍克尼式絢爛、陽光飽和的色度,就畫出一副還算滿意的獨創畫。這是我的個人體會,寫作也大體如此。

藝術創作過程中,並不是有了靈感就能輕易一蹴而就,根據藝術樣式的不同,必須有情感的“灌注”,曹雪芹寫《紅樓夢》耗盡心血,達芬奇畫《蒙娜麗莎》是隨身攜帶幾十年才完成的。

比如,創作中資料的收集,就猶如大海撈針、沙裡淘金,是個體力活。作家路遙為了寫《平凡的世界》,曾經十年如一日,硬著頭皮把六七十年代的人民日報、省級日報,夜以繼日一張張讀完了。這得有多大的毅力!

二、藝術品“內在”的生髮機制

藝術品的創造,不全是“純技術”的工匠製造行為,她是生命激情的“燃爆”,酒神“力的過剩”(尼采語),是“作家的白日夢”(佛羅伊德語),是“神與物遊,”(《文心雕龍》)。

藝術源於真情實感,情感的推動力是藝術創生、結晶的內因,貫穿在藝術品創制的始終。一切傳世的偉大作品無不如此。

現代藝術最大的缺陷不足,就是沒有“人氣”,只是工業社會抑鬱、焦慮的外在“投射”。我們看到許多的裝置藝術、超級寫實油畫,都有此毛病,被稱之為“病態的藝術”不是沒有道理的。那甚至被作為繪畫藝術基礎的素描,也有此弊,機械、教條、空洞導致對藝術天賦的抑制與“割傷”。

有相當一部分現代藝術,談不上創作,只是大量“複製”“挪移”,沒有任何藝術性可言,由於失去藝術靈性。

藝術創作也應該“不忘初心”,以質樸、簡約、自然治癒現代藝術病,慢慢的健康發展,復甦、繁榮藝術市場,體現藝術應有的價值!

我教學用的“示範畫”

樂活談藝錄,一家之言,共勉!

關注樂活,分享對現代藝術的理解!


樂活光陰


我以為,這個問題提的好。

有句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叫“胸有成竹”。意思是說畫家要畫竹子,心裡應該先有竹子的模樣,這樣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手到畫成。



藝術家正是這樣。創作什麼樣的藝術作品,以什麼樣的風格和手法表達作品的狀貌和思想情感,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已經醞釀在胸,成竹在胸。文學作品是這樣,繪畫作品亦是這樣。

儘管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或有模特或有客觀物象作參照,但這並不影響畫家早存於心的藝術“原型”。畫家會在創作過程中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思想情感審美取向融入作品之中,而不會照本宣科的依照模特和客觀物象比葫蘆畫瓢,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正因為此,藝術的魅力也正在此。



世界最著名的一幅油畫應該是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巨匠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了。而這幅畫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蒙娜麗莎的微笑。達芬奇創作這幅畫前後用了14年時間,他心中一直裝著蒙娜麗莎的微笑,一直在琢磨如何將這種微笑表現出來。為此,達芬奇在創作這幅作品時,僅是對蒙娜麗莎的眼神和嘴角就修改了100多遍,直到他認為和他內心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完全吻合才滿意。


無獨有偶。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樣被巴黎盧孚宮收藏同時做為鎮館之寶的經典人體油畫《泉》,是法國十九世紀學院派首席代表、新古典主義創始人之一安格爾的代表作。安格爾從1830年就開始醞釀《泉》,但直到1856年才創作完成,居然用了26年時間,安格爾也從正當壯年的50歲成了76歲的老人。

這是一幅呈站立姿態的正面全身人體藝術肖像。在安格爾之前還沒有這種類型的油畫,如何能讓這幅作品既表現出人體的完美而又不流露出一絲半點低俗,安格爾真是煞費苦心,他成功了。畫面中,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雙手託舉一個醬紫色陶瓶,雙腿略呈彎曲,正面垂直站立於綠色的壁龕中;少女表情單一,目視前方,透著無邪的神韻;畫家用天鵝絨般的筆觸勾勒出少女青春活力的肌膚;從陶瓶中傾瀉的泉水給平靜的畫面增添了流動的韻律,更加烘托出少女質樸純淨的心靈和高潔典雅纖塵不染的氣質,給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而又不曾有其他的旁思雜念。《泉》被世界許多國家列為人體藝術教學的範本。



大量事例說明,很多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已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


燈影書畫


如果說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那樣的說法是太過於絕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原因是藝術的種類繁多,而每一種藝術的創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藝術是沒辦法做到未動筆就已經把完整的作品先存在心中的,畢竟人的記憶是有限的,



我們先說說哪些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毫無疑問,書法藝術在未創作之前,就存在於書法家的心中了,一個書法家只有事先對字體的筆法、結構瞭如指掌,下筆時才可以做到“一步到位”,如果你心中沒有對字體保留著深刻的印象,就不可能書寫時洋洋灑灑而且呈現章法,


然而對於繪畫藝術來說,是沒辦法做到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心中的,我們常見的國畫或者油畫都一樣,國畫注重“寫意”,油畫注重“寫實”,卻都離不開“寫生”,先說國畫創作吧,畫家經常外出寫生就是為了尋找“身臨其境”的意境感,這意境感只有在現場創作時才能更生動,

接著說油畫中的人物畫吧,為什麼藝術家要有模特呢?就是因為對著模特創作才能達到形象逼真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模特做參照,試問一下只憑借心中人物的形象,這樣創作出來的人物又是怎樣的效果呢?毫無疑問,肯定沒有對著模特創作要來的形象逼真,綜上所述,對於繪畫藝術創作來說,藝術家是沒辦法在創作之前就把完整的藝術作品存在於心中的,存在於心中的只能是藝術家對色彩光影效果的巧妙運用。



詩夜城主


你好,親

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即使還未徹底成形,至少在藝術家創作前,心中已經形成了大致輪廓

書法家王羲之曾提出:”意在筆先,然後作字。”

無論是寫文章,寫小說,繪畫創作,一定要先構思成熟再下筆創作,如果你憑空想象,空口無憑地創作,你會毫無頭緒

畫家鄭板橋把畫竹子的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個人拙見,三個畫竹的階段,在西方美術史的油畫創作中同樣適用

以巡迴畫派畫家,蘇里柯夫的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的創作過程為例

一眼中之竹,是畫家視覺中竹子的外在形態,現實中的繪畫素材,比如一組靜物,一個模特,一處風景,都是畫家創作的眼中之竹

蘇里柯夫的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取材於歷史事件,女貴族莫洛卓娃年少守寡,信奉舊教,救濟貧民,施捨乞丐,普濟眾生,深得老百姓愛戴,但是她維護舊教令沙皇不安,所以她因此被迫流放

這段歷史事件,女貴族莫洛卓娃,是蘇里科夫創作的眼中之竹

二胸中之竹,是竹子在畫家頭腦中的反映,要經過畫家頭腦中的不斷構思,不斷分析思考

創作一幅世界名畫並不是容易的,個人拙見,胸中之竹,是畫家創作的最關鍵的階段

畫家創作一幅大型油畫前,都要構思畫作的構圖,佈局安排,畫面氛圍等等,如同寫一部小說,最好創作前先寫好小說的大綱

蘇里科夫在畫這幅《女貴族莫洛卓娃》之前,畫了大量草圖速寫,不停研究構圖,下苦功夫研究畫面黑白灰光影的安排,嘔心瀝血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

畫家不停推敲構圖,佈局,甚至精細到一個手勢的安排,甚至開始在畫布上作畫時,因為草圖中雪橇沒有給觀眾留下前行的感覺,畫家堅定重新在畫布上作畫

可見畫家對待創作的嚴肅態度,推敲構圖的嘔心瀝血,最終成就了一代傳世名畫

畫家在畫布上作畫前,構思了大量草圖和畫稿,不停探索鑽研,費盡心血地推敲,這是畫家創作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關係到畫作的成敗,所以是關鍵的一步

三手中之竹,就是經過了胸中之竹的不斷思考,不斷構思,不斷推敲的物化結果,通俗地說,就是創作結束的現成品畫作

最終的完成品傳世名畫《女貴族莫洛卓娃》,就是畫家創作的手中之竹

總結

所以畫家創作,在眼中之竹的階段,心中已經確定了創作的素材和主題,然後沿著手中之竹這條線索,進入胸中之竹的階段,不停探索畫面構圖,推敲畫面佈局,思考畫面要營造的藝術效果,最終形成手中之竹的完成品階段

儘管存在畫作完成定型之後,突然修改的現象,比如戈雅油畫《裸體的瑪哈》,其瑪哈的丈夫知道後,覺得戈雅是對自己的褻瀆和玩弄,要與畫家決鬥,畫家知曉後,為了惹麻煩立即以出奇的速度畫出了同樣姿態的《穿衣的瑪哈》

但是,畫作成型之後,突然決定修改,只是細小的改動,大型還是不變的,依然以瑪哈為模特

所以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即使創作草圖階段不停修改,創作中途修改,或者創作結束後修改,多是細小的改動,整體已經定型,

所以即使創作前,與創作完成的作品有些不同,至少在藝術家心中,創作前期已經形成了大致的輪廓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頭條朋友們,你們對這個問題,有什麼高見呢?


藝術狂人2


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之前,已經存在藝術家心裡中並進行構思活動。藝術家在心裡的構思活動,是把平時所觀察的事物特徵和對事物情感反應保存在記憶之中。在創作藝術作品時,藝術家就會把記憶的素材,經過整理、藝術手法等創作出藝術作品。


國畫不盡重視“以形寫神”,而且在處理虛幻與真實、有與無的關係方面,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特色。例如,齊白石為了創作繪畫作品《蝦趣》,他買了很多活蝦放入水盆裡、水池裡,觀看它們活靈活現擺動的遊姿,記在心裡之中,為畫蝦做準備。齊白石的繪畫作品《蝦趣》,畫面上沒有水,但是遊嬉中歡快蝦的遊動,卻令人信服感覺到滿面是水。沒有視覺形象生動描繪,是不可能有審美視覺的藝術想象。

例如梵高的繪畫藝術,具有色彩明亮、生動、充滿激情感受到風景畫和人物畫的理想境界。他在創作繪畫作品之前, 他心裡中儲存了大量的社會生活、自然景物等原始材料。使梵高的繪畫注入了他對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審美情感,使他的繪畫有著審美價值藝術性。繪畫有《向日葵》、《郵遞員》、《星夜》等作品。


黃智637



陳會衡山水畫作品

我每作一張畫,創作前都先得在心裡構思,畫什麼?怎麼畫?確定下來後,再具體到如何構圖,如何用筆用墨,還要考慮整個畫面的氣氛,是畫春天的景還是秋天的景,是早上還是傍晚,根據季節時辰的山色變化,考慮顏色的處理效果。


陳會衡山水作品局部

這還只是畫一般習作時的狀態,要是搞大畫創作,除了心裡構思,還得畫個小稿之類看看。


陳會衡山水作品局部

畫山水的畫家胸有丘壑,成竹在胸,落筆下去肯定而堅實,把心裡所存在的畫面順利而完美地用藝術作品表達出來。畫家如此,其它藝術家創作時也是如此。


陳會衡山水畫家


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必定要在藝術家的心中進行構思,形成一個大致輪廓,然後再通過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不敢說完完全全存在於心中,至少是要有構思的。

舉例來說,鄭板橋畫竹子,動筆之前總要構思設想好,畫幾枝竹子,畫在什麼位置,畫幾塊石頭,在哪裡落款,哪裡用印......這樣就叫“成竹在胸”,等到畫在紙上了,可能稍微有些調整,看看可能還不夠完美,然後這裡增加幾條枝條,那裡添加幾片葉子,進行最後的修飾。

再以書法創作為例,藝術構思在書法創作中非常重要。宋.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中說:“每欲書字,喻如下管,穩思審之,方可用筆。”唐代書法理論家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得更加清楚:

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先,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意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所以說,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必須在藝術家心中進行構思,不能臨時無法,任意創作,則不能成就作品。書法創作,更是如此。

附圖:(趙孟頫行書《與德俊茂才書》)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藝術作品在創造之前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沒有主題狀態。

此時還沒有想好主題。所以此時此刻的藝術作品規劃還不存在於藝術家心中!如同宇宙茫然無措還沒有定好圓心點。

第二個階段是,突發靈感一現,或因為刺激觸動或因為神一樣的直接降臨!反正剎那捕捉到了靈感的主題,有可能瞬間或者同時就在藝術家的腦海,藝術作品雛形和意念的靈感主題同時在線出生!靈感的火花,易得易失。一下就都存在了,在通過以往的所學所用表現出來就完成了!

其實,任何偉大的產生真的不一定是多麼複雜、多麼困難!如同十月懷胎,瓜熟蒂落,是一件十分順其自然而然的事情!當然,努力、運氣和虔誠的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憨山畊素


藝術構思是創作中的重要一環,過去,不少著名藝術家為他的作品構思而耗盡了心血,才獲得了作品的成功。

藝術的創作是一個"認識—構思—表現"的過程,而構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藝術創作者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過程中,捕捉靈感,有了創作動機,這時候就需要構思,經過一個時間的謀劃,佈局,頭腦裡有了一個近乎完整的構思以後,一般才會開始創作。

當然,構思再好,還是離不開創作實踐過程。作品構思行程後,就有了艱苦的創作過程。在創作過程中,一些細節,特別是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語音,思想,形象,往往會隨著情節地發展產生一些變化,在原先構思的基礎上,有所昇華。

無可置疑,藝術創作實踐之前,構思基本完成了。不過在創作過程中,應該還有一個進一步完善構思的過程,兩者是水乳交融,相互存在的。比如《廢都》,《白鹿原》的創作,從構思到完成創作,都耗費了作者四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