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华新韵》代表着进步,属于与时俱进,关于新韵、旧韵之争您如何看待?

层城鵷雏


问题:有人说《中华新韵》代表着进步,属于与时俱进,关于新韵、旧韵之争您如何看待?

有人说,平水韵已经不符合普通话的发音了,读出来也不押韵了,只有《中华新韵》才符合音韵的发展潮流,新韵终将取代旧韵。

前言

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推广的不是《中华新韵》,这一版叫做《中华通韵》。最早的中华新韵在民国时期就有了。可是并没有被时人们采用。

一、中华通韵的优势

最新的中华通韵只有十六个韵部,非常好记,下面是 (十六韵)简表目录(按照汉语拼音韵母顺序排列):

这种押韵方式取消了入声韵,是以汉语拼音来分韵部,不再像平水韵那么麻烦。困扰诗词创作者的今古字不同音的押韵问题得到了解决,作诗不用再去查韵书了。只需要记住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就可以了。

二、平水韵与词林正韵

平水韵之前韵书的韵部比较多, 隋朝陆法言《切韵》为193个韵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孙愐编制《唐韵》是《切韵》的增修本,有195个韵部,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

平水韵根据前人作诗使用邻韵的情况,把206韵合并成106韵。古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平水韵根据平上去入分了4大部分。

a、其中平声分了30个韵部,上平: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b、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c、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d、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

词林正韵是清朝人根据前人填词押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平水韵制定,差不多是平水韵邻韵的合并。一共分十九部,其中 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是入声韵部。

这首《阮郎归》中,按照诗韵来说山【上平十五删】、珊【上平十四寒】是邻韵,不是同一个韵部,但是在词林正韵中属于一个韵部。因此说词韵宽、诗韵窄,填词押韵比作格律诗押韵简单很多。

“○”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标仄韵 。

三、新韵好还是旧韵好?

今天常有新韵古韵的争论,其实无论新韵古韵完全可以自由选择,

我自己是从新韵开始入门,后来一直使用古韵。用新韵更容易掌握格律诗对仗平仄的规则。降低了入门的难度,所以诗词学会推广中华通韵也是为了普及和推广诗词。

个人的体会是 ,用古韵收获远远大于新韵。 学习和鉴赏古诗不懂古韵的话难以体会个人的句法和炼字,而学习古韵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创作时使用古韵。否则在两个系统中不停切换,更浪费时间。

至于今天的创作来说,使用古韵就比较麻烦,有些韵部如删、寒、元、先、咸等,要经常查韵书。好在现在手机上网很方便,提高了不少效率。

结束语

至于哪一种好,自己可以体会,我个人认为,学习诗词一定要懂古韵。作诗的时候愿意用哪一种,就是自己的自由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我也不只一次在回答中讨论过这个问题。既然邀到,那就换个角度说说。

不论《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现在都不是单纯指用韵标准,而是指一个体系。因为根据学会制订的规则,依《水平韵》创作的,就必须依中古音的四声(平上去入)去分平仄,依《中华新韵》(或通韵)创作的,就必须依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声分平仄,所以实际上其包含了两个概念:就是韵和律。



一、韵

依《平水韵》写作的作者,对古今音的变化也是有深刻的体会的,特别是其中有那么几十个韵字,按现在的读音,已经变得完全不押韵。他们大多只能够消极处理,就是尽量不用这些韵字,这也是很多创作者的困惑。

那么,为什么《中华新韵》推广数十年了,使用《平水韵》的创作者在数量上,还是占压倒性优势呢?无非就是《中华新韵》并不能解决这些作者的困惑。两者皆有不足则取其轻,所以,很多作者在试用《中华新韵》后,又回到了《平水韵》的老路上。

其实,如果单纯解决用韵的问题,并不需要重修韵书,将《平水韵》中那几十个今古读音差异较大的韵字,在诗词领域进行重新拟音即可。陆法言等人编《切韵》时,采用的便是集体讨论定音的拟音方式。现在的实践中,也有切实可行的先例,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汉语标准读音是[xié],但诗词朗诵中读作[xiá],这便是一种拟音方法,并且已获得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同样将其他差异较大的几十个韵字重新拟音,既解决了古诗词的朗读问题,也解决了创作者的困惑,一举多得,我想不用几十年,两、三年时间便能普及。

二、律

律,是指格律。相对于韵而言,格律则较难解决。因为古今音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其变化包括了字的调值、发音方式、发音口型等等。而较特出的是“入派三声”,普通话中已没有了入声字,再之就是一些发音方式也不存在了,如“闭口音”等。



律句的四个基本句式(如上图),是后人总结唐诗规律得出的简化标示方式,其有一个前题,就是依的是中古音,也就是《平水韵》体系。假如我们按现代汉语的平仄直接套进去,是否就一定适合,还需经过更多创作实践去检验。至小我在读新韵作品时,较小感受到声律对主题表述的帮助。这个问题上,不论采用新韵和旧韵都会存在,就诗的节奏感而言,用新韵的相对会好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一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去形成更适合新韵体系的新格律。

最后想补充一点,《中华通韵》只是一部韵书,并不能等同于新韵。假若单以是否合韵书作为标准,其读起来感觉不押韵的韵字,甚至比《平水韵》还要多。因为其将汉字仅分为16个韵部(平水韵为106部),例如,e、ie和üe都同编入鹅韵,当中就有很多读起来不协韵的韵字。

当然,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对自己作出要求,如只选用同一韵母的韵字。但这样,韵书也失去立标竿的意义了。

其实就对今韵创作而言,既然尚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我是主张完全开放的,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寻求一套完善的方案,远比拍脑袋定韵部靠谱。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也并非是由谁去制订一个标准,而是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后,自发定律的。



至于,采用新韵还是旧韵进行创作,这问题也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会也提出了“双轨并行”的方案。创作者各依各的习惯写就好了。完全可以搁置争议,共同进步。


诗词书院


写作格律诗有五道门坎,即定句、定字、定韵、定声、定对,这也是格律诗的五个要素。例如崔颢的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七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押的是平声韵,且逢偶句押韵,一韵到底。所谓定声,即是说诗中的每个字都要讲究平声还是仄声。所谓定对,是说诗的每两句为一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二联第三联要求对仗。

下面就来侧重说说押新韵旧韵的问题。我国的诗经汉乐府等古体诗对押韵问题是比较宽松的。到了唐代出现格律诗这种诗体后,对押韵要求很严。唐诗用唐韵,是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了宋末,距隋唐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汉语的语音已明显发生了变化,于是又有了平水韵。平水韵作为官韵,是专供科举考试之用的。尽管它比广韵已简化为106个韵部,但仍显繁琐。中华诗词学会2010年 整理出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提供给今人作诗之用,于是就出现了用新韵还是用旧韵之争。

怎么看待呢?

我认为,写诗押韵的初衷是为了诗的音律美。今人作今诗,是写给今人看、今人听的,而不是写给古人看、古人听的。如果固守旧韵,今人读起来反而拗口,使人感觉不到和谐回环的美感,这就背离了格律诗押韵的初衷。古人都知道与时俱进。从切韵过渡到唐韵、平水韵,今人为什么要死守旧韵呢?如果越旧越好,难道要去押唐韵、切韵吗?

第二,中国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为什么在今天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反而衰败了呢?就是因为正像毛主席所说的“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写起来太难了。但改为新韵,会降低很多难度,有利于格律诗的普及和繁荣。

第三,中国的古体诗如诗经楚辞和魏晋的五言诗,不讲新韵旧韵问题,但不乏优秀之作。李白对格律诗写作是比较随意的,但不影响他的诗人地位。杜甫作诗很讲究,如果杜老夫子在现今社会,他一定还会用唐韵吗?中华新韵的倡导者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原则,我觉得是很好的。你懂得旧韵,有利于你欣赏古诗,倡导新韵,不影响你喜欢旧韵,从宽从严各不妨碍。这不是繁荣文化的宽松环境吗?就像你喜欢繁体字,你写就是了,你喜欢峨冠博带的汉服,你穿就是了。但不要反对别人穿时装,写简化字。



六枝申斧


《中华新韵》纯粹一个阑尾,多此一举。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代人对音韵学的认识,早已超越古人一大截。写现代诗,用普通话押韵,有国务院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使用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就是押韵。”根本不需要整这么个幺蛾子。《中华新韵》如果和《汉语拼音方案》一致,则《中华新韵》就是多此一举,属阑尾性质的东西。若不一致,则《中华新韵》根本就没达到现代汉语音韵学的高度。一定是不科学,不符合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的。

写作,要么按自己的方言,用《平水韵》,货真价实的近体或古体。要么,按拼音,不打折扣的现代自由体。搞什么不伦不类的新韵。

发展?想想怎么创作些能留给子孙的好的自由体新诗吧!这才是块还未好好开垦过的处女地。别又没才华,又懒学,靠借革新发展的名头,搞这些无聊的东西。

所以,看不出《中华新韵》有什么使用价值。


天赐予


有人说《中华新韵》代表着进步,属于与时俱进,关于新旧韵之争您如何看待?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律绝和律诗正格平仄押韵规则要求与“孤平拗救体”、“折腰体”、偷春体”的论争的焦点,是现代人对话规范与非规范语言的论争,是复古与创新的论争。

唯物辩证法认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展,任何事物自身都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由量变引起质变,而经历产生、成熟、发展、消亡的过程。旧事物消亡了,新事物产生了,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是千百年的历史经验所证明的真理。韵书作为一定时代的格律诗平仄押韵的工具书,也有着自身产生、成熟、发展、消亡的过程。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唐朝孙愐的唐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金朝刘渊的平水韵,今赵京战的中华新韵,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通韵……。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将来不知以何韵工具书为标准,但只要汉字继续存在,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就是今人律绝和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的平仄押韵标准。


“替”、“对”、“粘”、“韵”是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要求。大家都知道,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家有伦理,小学生也知道遵守校纪班规,市场上买卖也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衡,会下象棋的小孩也知道遵守兵不能后退,马不能走直线的游戏规则,否则一切不都乱套了吗?替、对、粘、韵等基本规则,作为律绝和律诗的平仄押韵的统一“尺子”也不例外。今人创作审美律绝和律诗,如果犯孤平失替的吹捧为“孤平拗救体”、失对的吹捧为“偷春体”、失粘的吹捧为“折腰体”……各种畸格怪体各自为律,没有一个统一“尺子”做标准,格律诗与古体诗、自由诗甚至散文、小说混淆,体裁标准不就乱套了吗?

古韵有“入声字”,今韵已将“入声字”分别归入四声系统中了。古人诗作平仄押韵以平水韵为标准,今人诗作除标示平水韵者,皆以中华新韵为标准。

大家都知道,事实胜于雄辩。大家也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同一首诗,用不同检测工具检测,结果各异,是因为平仄押韵“尺子”不同造成的分歧和论争。可见下面截图:

同一首诗中“撷”字,在平水韵中是古入声字,近似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中的上声短促读音,为仄,平仄检测结果显示“仄声出律”。中华新韵检测结果显示“平声合律”,符合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规范。

虽然现在一些方言也保留古入声字,但毕竟不是国家颁布的规范读音。且古入声字已分别规范到普通话四声系统中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撷”字声调应是阳平(第二声),读“xi é”。如果学生注音考试将“撷”字按方言声调标为上声或去声,评卷老师能给分吗?

再有平水韵中有不少同韵部的韵字,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声调和韵母都不同,现代人规范读音是不押韵的,听起来感觉很牵强附会。现代日常生活中出现不少韵字,不在平水韵相应韵部中,检测结果显示“出韵”;而以中华新韵检测则是合韵的,符合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韵母相同即押韵的规范标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华通韵检测“她”字合韵。

同时检测第三句第六字“呈”平声夹于“艳”和“景”两个仄声字中,启功先生定义为孤平。而孤平是诗界公认的格律诗“硬伤!而且“呈”平声与第二句第六字“若”仄声失粘;“呈”字平声与第四句第六字“于”平声,上下同位失对!

犯孤平失替的认可为“拗救体”,犯失对的认可为“偷春体”,犯失粘的认可为“折腰体”,都开绿灯通过了,还有律绝平仄规则可言吗?还能算律绝诗吗?与古体诗甚至自由诗还有什么区别呢?第三句第六字双数位置的平仄都开绿灯任意变动了,还有什么“二四六分明”的律绝平仄原则可言?由此可见,孤平开绿灯放行是中华通韵对律绝检测结果没有下面中华新韵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信度值得怀疑!


上图中,“她”没有收录到平水韵相应韵部中,平水韵检测结果显示“出韵”。旧韵随着新词汇的不断增加,不适应现代国家颁布的语言规范和生活实际。

下图中,中华新韵检测结果显示合韵,能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们日常生活语言规范实际需要及符合律绝和律诗赖以存在的替、对、粘、韵规则的统一“尺子”的实践检验。

其实,将第三句第五六字颠倒还原为“数九多晴呈艳景”,就能有效规避律绝中出现孤平“硬伤”而无失替、失对、失粘之嫌了。律绝和律诗首选中华新韵,也能避免同韵母现代常用字词“出韵”的弊端了!




综上对比分析及截图佐证,说明中华新韵是现阶段与时俱进的律绝和律诗检测工具的首选。

除古人和明确标示旧韵的今人诗作必须用旧韵外,与时俱进,新韵正格是当今律绝和律诗的不二选择!


诗联创作审美


“《中华新韵》代表着进步,属于与时俱进。”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因为,中国自古就时兴舞文弄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作为古典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短小精炼、通俗易懂、意境优美、含蓄深刻,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因而深受人民大众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繁琐枯燥难懂的东西逐渐被淘汰,比如八股文、繁体字。文化传承就是这样遵循去繁就简、推陈出新,去糟粕取精华的规律发展演变的。但是诗词却能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演变中代代相传、愈演愈烈,可见诗词的魅力之大。

诗词虽然历经千年不衰,但是在传承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原来的古体诗到近代的近体诗,再到当下的现代诗,经过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不断地发展演变。现在我们接触最多的应该是近体诗和现代诗,(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那么作为近体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音韵,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国家推行统一标准的普通话,目的就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广泛交流,简单通俗,人人都懂。而《中华新韵》就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而编写的,是最符合现代全国人民发音习惯的一套新韵。只要会说普通话,会读汉语拼音,就能轻松掌握。何乐而不为呢!又何必自找麻烦去查什么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音律表。费半天劲写出来的东西还有很多人搞不懂,因为没有古典文学专业知识的人是接触不到什么平水韵,词林正韵的。更何况,这些旧韵中古代入声字的读法已经取消了,现代人根本就不知道入声怎么读,怎么发音。又怎样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呢?只能是添乱罢了。所以我认为,现代人写诗词没有必要再强调旧韵,我也相信新韵也会被更多的人民大众推崇和喜爱。当然如果愿意用旧韵,习惯了用旧韵,那也是可以的。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吗。




一棵小草827


我的诗韵观。这是我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搬来供参考。

诗界做诗审音定韵,依新韵、旧韵、新旧两面派皆有之。但不乏偏激者,指责新韵的不成熟,指责旧韵的顽固守旧。事实上,就我国的语音现状而言,新旧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缘由与众诗友共斟酌:

一、韵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字发音的科学总结。

声韵是人们的“既发音”,并不能反映未来发音的变化或趋向。既然是既发音,那么,我们怎么说话,就产生怎么样的音韵;怎么说话,就产生什么样的文学。众所周知,我国地大人稠,方言杂陈,所谓的旧声韵(主要是入声字),大部分一直在被人们使用着,只有小部分已被时间革了命也。

——我强调的是被时间革命,而不是被人为革命,因为语音是时间的产物。国家提倡标准语音,只是一个漫长的趋向,而不可能完全统一。英语是世界通行用语,但也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等等之分;美国向来倡导科学、进步,但美国国内的语音,也是方言土语,南腔北调也。

二、韵是活的语言化石。

旧声韵做为活的语言化石,弥漫于汉字的土壤里,用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把它生生埋葬,是不切实际、不科学的。

现在全国上下出现一派文化“申遗”热。所申报的物件,有山水、有坟墓、有庭院……有形者居多,无形者寥寥。何者?成功之后可以大赚旅游者之钞票也。而对于无形者如语言,谁肯花半分钟心思!文字已被高科技刻印在纸张、石头、光盘里,语音怎么办?

文化没有了差异,世界将失去色彩;语言没有了差异会怎么样?想想看,全国人民,人人操一口纯正普通话,这个语言的世界、这个人与人交流的世界,将是多么单调无趣-----而且实际的预期是,一万年后,人类存在,语音就有差异。

北京有一位老人家,凭几嗓子吆喝成了忙人、名人;上海市拟在一些学校内试行上海方言教学;各电视台纷纷推出使用本地方言的节目……因为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语音不仅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之根!

我这个现在不是专家、未来说不定是专家的书生,但也愿大声附和:保护方言!

三、旧韵仍有生存的土壤。

城市化是语音变革最大、最前沿的阵地。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飞奔,人事交流频繁。从这一点来讲,普通话的推广是必要的——即便国家不推广,人们也会自觉地学习、改造自己的语言习惯,以适应生活、交流的需要。

但中国毕竟有十三亿人口,城市人口仍占少数。新声韵不新,旧声韵不旧,都有其生存的土壤。这才是中国语音的真实现状。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多数还在说方言,“乡音无改鬓毛衰”。您逼着他们说普通话,亲情还会那么浓吗,体己话还会那么亲吗?您在外应酬,说的是普通话,可回到家里,不由自主就换了腔调去与亲人交流——那不就是旧声旧韵吗?

四、存在就有合理性。

新旧韵的区别在于:新韵把发音按汉语拼音做了规范,把入声字统统按现代汉语做了更正,它无疑是对的,这是国家应该做的事——制订语音标准;旧韵保留了一些已过时的语音,是不可沿用的;但照顾了南北通用的方言语音——入声字——这也是使用旧韵的人的情结所在。

我仍在使用大部分入声字,所以我用旧韵。但我的诗中尽量不会出现“车”入“花”韵,“元”“门”通押等牵强的现象。因为我在这几个发音上进化了。我的诗抒发我自己的情怀,用起旧韵来自然,不做作;我的诗面向与我有相同语言习惯的人,不合新新人类的胃口,您完全可以丢入垃圾箱——韵只是一个装饰品,并不包藏着其它高深的意义——好多朋友甚至把它上升到封建乃至政治的高度,小题大做了。

所以提倡用新韵的朋友,见到旧韵也不必咬牙切齿;用旧韵的诗友,也不必对新韵报冷眼——假如我上面的部分观点是成立的。让我们双轨并行,慢慢寻找融合的焦点。

期待权威的出现,好让诗的注意力集中到质量上,而不再纠缠于韵——虽然它是诗的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当代诗词精品


我觉得陕西方言才是符合自然韵味的天然语言,大秦正声字正腔圆,它的推理判断符合天然语言特点和它在宇宙万物智能系统的具体表现,它能具体全面的把握语言特点的自然功能体现,给你人生留下一份美好的人生答卷,我还是建议你采用陕西方言进行数理推断,科学的明天就会在你的宣言中出现。本人从事生命科学的信息推断和语言的反串编译案,经过多年的力作碰撞与经心雕琢,终于在自然语言领域系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天擎引能计划与擎天启能工程的总称——自然语言系统理论中的许多突破和着落点的出现为自然语言系统增添许多的闪耀点与光辉点,科学的明天全靠它指引才能显现灿烂的光辉与理想的制高点天擎引能计划的擎天制高点。


天籁人2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一凡和尚


根据我的经验,就两句话:使用新韵为发展;掌握旧韵为继承。发一首新作:七律·新岁待咏

晴好风歇冷不侵,暄妍日渐小阳春。

难留残腊三分影,已见萌青一抹痕。

凑句庭梅姿韵淡,贪杯瓮酒窖香纯。

庄蝶枕梦耽词客,自在铺笺待岁新。

(新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