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世間一切美好,都是因緣和合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蘇東坡:世間一切美好,都是因緣和合

文|江徐


有一位友人,四十開外,已處於半退休狀態,常居鬧市,卻在城郊租了塊地,種樹栽花,晴耕雨讀。他稱自己的生活狀態是:高樓上的桃花源。

近兩年,他親自斫琴,又閉門練琴,有時會發彈奏的樂曲或者圖片發過來給我瞧瞧。

友人的古琴仿的是唐代有名的九霄環佩。他告訴我,彈琴與吹簫的體驗相反,後者動情,前者靜心。又說,彈琴只是左手走弦有張力,並不動心。

這讓我想起蘇東坡的一首七言絕句——《琴詩》,因為寫得天真活潑,又不失機趣,古典文學評論家陳邇冬評論這首詩“寫出了哲理,有禪偈的機鋒,似兒歌的天籟。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東坡:世間一切美好,都是因緣和合

這首詩寫於蘇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有一次,他聽人彈琴,在靜聽的過程中,不覺思緒飛揚,在心裡產生這樣的假設和疑問:

如果說,琴聲來自琴身,那麼放在盒子裡為何沒有響聲呢?

如果說,琴聲來自手指,那麼憑藉你手指為何聽不到聲音?

詩人思考的問題的是:琴聲從何而來?

他只在詩裡發出兩個假設、兩個反問,看似沒有答案,其實答案藏在疑問中。

單單有琴,沒法發出聲音;單單有手指,同樣發不出聲音。高山流水,淙淙起鳴,必須是琴與手指的共同發力。世間萬物,都是這樣一個道理。

有人從中讀到蘇東坡的辯證思想,覺得事業的成功,既需要客觀條件的支持,也需要主觀能動性的努力,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理解,當然可以,但我覺得還不夠深入,或者說有點偏狹。

蘇東坡:世間一切美好,都是因緣和合

我將這首《琴詩》分享給友人,倒是讓他想起曾在故宮裡見到的一副對聯:

國臻畫意詩情際,

春在物性人心間。

他說,依此可答東坡:

聲在弦振指力間。

誠然如斯,出家人擅講機鋒,塵俗中人喜歡說緣分,機鋒、緣分,其實都是“弦振”、“指力”的同時存在與相互作用。《楞嚴經》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

講得通俗些,生活中的種種事情,其實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世間一切美好,遇見的傾心與相愛的甜蜜,都由因緣和合而成。

閒來整理相冊,翻到一組前幾年在南京玄武湖拍攝的照片。和現在一樣,照片的中的風景也是陽春三月,每一張都是抓怕,擦肩而過的瞬間展現出人在自然中的生存狀態。

其中有一張是這樣:湖畔有三兩遊客,或站或坐,遠處山脈影影綽綽,春風吹過湖面,微波漪漪。框格式的構圖,色彩的對比,若有所思的路人甲,平坦開闊的湖面,給人一種春日悠長,浮生半日閒的舒適感。

蘇東坡:世間一切美好,都是因緣和合

我假設,如果照片中的女士那天沒有穿桃紅色外衣,而是穿了黑色或者白色,就沒法形成色彩對比。如果那一刻,她沒有坐在湖邊,大叔也沒有若有所思地站在邊上,就沒法形成比較好的構圖。再如何我那天沒去玄武湖閒逛,或者去了但沒走那條路線,管它紅的綠的男的女的站的坐的,都與我無關,也就沒有這樣一張照片了。

所以說,這張照片,也是“弦振”與“指力”的因緣和合。想到這一點,激起感恩之心。如果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放眼縱觀,種種事情,萬變不離其宗。

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所有遇見,都是恰逢其時。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道路上,以夢為馬,盡力就好。

所謂有緣千里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來來往往,遇見或蹉跎,一切隨緣,坦然自在。

蘇東坡:世間一切美好,都是因緣和合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