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我自有我樂逍遙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稱“蘇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學史上才華橫溢、極富個性魅力、受後人熱情仰慕的偉大詩人。蘇東坡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經歷過無數的苦難,也享受過人間的甘甜。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優秀的文學才華,令後人至今仰慕,不敢忘懷。

想必一箇中國人,是不太可能不曉得蘇東坡此人的。即便是沒有上過幾年學的人,也能在思鄉的夜裡,對著月亮吟出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這樣描寫他:“……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他的一生,便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認為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

在《前赤壁賦》中,他說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子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顯露,這也便是他身處逆境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狀態的原因了。生命是美好的、不朽的,因此他恣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每一個順境與逆境裡自由的快樂著。

蘇東坡——我自有我樂逍遙

一、喚魚之樂

蘇軾生於四川省眉山縣一個書香門第,眉州青神中巖有座書院,由青神鄉貢進士王方在此執教,名氣很大。蘇洵於是也將兒子送來這裡讀書。

在此之前,蘇軾剛經歷了逃婚事件。蘇洵的好友雷簡夫看中了才學出眾、相貌堂堂的蘇軾,把他當作自己的最佳女婿人選。蘇洵自然滿口應承,但蘇軾卻因為姐姐的不幸婚姻不肯接受一個不清不白的家庭的女兒。面對蘇洵的步步緊逼,蘇軾乾脆留下書信一封,說自己迷戀道術,要一心修煉,逃婚上山去了。蘇洵無可奈何,只好放棄了這樁婚事。而經歷了逃婚事件的蘇軾卻因此堅定了“不欲婚宦”的決心,執意要當道人。

中巖有一個天然魚池,據說只要有人一拍手,魚兒就會跳躍著游過來。王方心血來潮,邀請遠近青年才子為此奇景命名。眾人紛紛提筆,說了好多個名稱,都不得王方滿意。唯有蘇軾的“喚魚池”得到了王方和周圍人的稱讚。蘇軾正得意之時,王方16歲的女兒王弗也派人送出了她的題名——喚魚池。眾人皆感嘆:“不謀而合,韻成雙璧”。王方於是把蘇軾認作自己的女婿,開始撮合王弗與蘇軾。

在蘇軾與王弗的相處過程中,他們彼此吸引、性情相投。明月夜、短松岡,他們自由約會,互生愛慕,慢慢地蘇軾“不欲婚宦”的心理徹底瓦解,他於是向父母提出非王弗不娶。雖然二人門第不搭,最終父母還是同意將王氏女明媒正娶。遇見王弗的時光,是蘇軾少年時最單純的快樂著的時光。知書識禮的王弗帶給蘇軾美好的戀情和越來越多的驚喜,蘇軾一生多寫豪放詞作,卻也留下了“尊前一曲為誰哉?留取曲中一拍、待君來。”的婉約愛情佳作。

蘇東坡——我自有我樂逍遙

二、意氣風發之樂

1056年,21歲的蘇軾拜別父老鄉親,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同踏上了出蜀秋試的道路。一路行來,蘇軾贏得了四川節度使張安道、文壇領軍人物歐陽修、閱卷老師梅聖俞甚至當朝仁宗皇帝的賞識,蘇家父子三人一時間名滿天下。

然而,仕途還未開始,就傳來母親病逝的消息。蘇軾只好回家守孝,守孝期滿後,蘇家父子帶著女眷一起離開了眉山。蘇軾認為,眉山已經盛不下自己的抱負了,他在給弟弟的和詩裡寫道:“故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其少年意氣可見一斑。

再次走入仕途的蘇軾豪情壯志,他對主簿一職辭不赴任,覺得是大材小用,後來等待“制科考試”以最好的成績赴任陝西鳳翔籤判。在赴任路上,看到民生疾苦的破敗景象,懷著“致君堯舜上”理想的蘇軾,決心在鳳翔踏踏實實做出一番事業,真正的為百姓謀福祉。任職期間,他忙時勤於公事,為百姓做了不少事情;閒時遊覽名勝古蹟,在悠遊歲月中也寄情山水,寫出不少傳世佳作。

而立之年,蘇軾調回京城,不久,髮妻便病重身亡,後來父親蘇洵也辭別人世。蘇軾懷著對妻子和父親去世的悲痛回家守孝,將妻子葬在了母親的身邊。

意氣風發的年紀遭遇親人接連去世,蘇軾儘管悲痛,卻也沒有因此消沉。很快,守孝期滿後,他便在鄉親的祝福下,第三次離開了故鄉。他帶著他的抱負,再次踏上了仕途。此時的蘇軾,仍舊樂觀的相信,等待他的將是大展才華的天下。

蘇東坡——我自有我樂逍遙

三、謫居之樂

回到朝廷的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不成,自請外任。這一次,他看到了人心的險惡與自己的無奈。他選擇了去一個地方做一些實事,愛惜蘇東坡才華卻無法重用他的神宗皇帝為他選擇了通判杭州。蘇軾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政治上不得志的蘇軾因此邂逅了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情不自禁的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早已將京城的煩惱和鬱悶拋到了九霄雲外。杭州美麗的景色將他活潑、開朗、好動的天性重新激發起來,同時也將他的詩心與靈感重新激發出來。他就這樣融入了杭州優美的自然山水之中,也融入了杭州歡快悠閒的文人生活中,在美景、佳餚、宴飲的歡樂中度過了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三年任滿後,他去了貧瘠偏遠的密州,之後又輾轉徐州。在環境惡劣的密州,他也懷念杭州悠遊自在的日子。但天生樂觀的蘇東坡仍舊在艱苦的地方將日子過成了詩。國家不幸詩家幸。在密州的日子裡,他救民於水火,帶領百姓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他與百姓同甘共苦,以苦為樂,在密州他寫出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氣至今震撼著中國人的心。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尚能尋找到這等豪放的快樂,當屬蘇東坡。

密州之後,蘇東坡的詞作進入了不一樣的階段。多少人愛他一句“詩酒趁年華”,愛他的豪邁,愛他的曠達。輾轉四洲,他開創了一代詞風,引領風騷數百年。他的樂觀心理使他能夠曠達的面對所有的順境與逆境,他讓自己快樂,也在作品中讓讀者快樂,更是讓千百年後提起他便不由得泛起微笑的後人快樂。

蘇東坡——我自有我樂逍遙

四、灑脫之樂

喜怒哀樂愛惡懼,乃是人之常情。一帆風順的人生尚且不能完全快樂,歷經苦難的蘇軾自然也會有其悲痛與哀傷的時候。親人離世他會悲痛,政壇不得志他會失意,御史臺來捕他會慌亂,被冤枉入獄飽受折磨屈打成招他會傷心。可蘇東坡就是蘇東坡,他天生的疏狂樂觀使他不會長久的沉浸在一種情緒裡走不出來。他的天性是追求快樂的。

在獄中一度喪失生的希望,傷心之時作詩能感動皇帝。出獄後他立馬忘掉那些痛苦,開心的寫了兩首詩,一方面表達出獄的歡樂心情,一方面直言自己根本沒有什麼過失,同時還表達出今後希望歸隱山野,從此不為聲名所累的願望。

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出獄後,蘇軾對人生又有了不同的認識。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無疑是當時居無定所的蘇軾本人的真實寫照。然而他沒有一味的顧影自憐,而是在下闕寫道:“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它孤高自許,不與俗世同流合汙;它甘於寂寞,不願隨波逐流;它平靜而淡泊,對於生活賜予的一切,早就敞開了博大的胸懷去迎接。這就是蘇東坡!他的一生,都在遵從本性中這樣的驕傲著、快樂著。

蘇東坡——我自有我樂逍遙

五、超然之樂

宋神宗駕崩後,高太后把持朝政,當即召還蘇軾,十七個月內便從一名犯官升為僅次於宰相的三品大員。

五十一歲而再度得到重用,蘇軾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人生如夢,轉瞬即逝,榮華名利皆是浮雲,唯有保持一顆平常心,及時做有意義的事,不讓人生留下遺憾,才是最快樂的事情。於是他盡心盡力輔佐君王,閒暇時與朋友在山水間縱情歡樂。

然而他再次因為不合時宜自請外放,並再度輾轉四洲。後來又是貶謫,接連貶謫他都淡然以對,到哪裡他都在自得其樂中,朝廷中的小人只恨得咬牙切齒。

再後來朝廷大赦天下,蘇軾選擇了常州作為終老之所。他也如願以償的永遠留在了常州,這個他喜歡著的地方。至死之時,他說的是,我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我不會去地獄的,你們不用擔心。至於去的是哪裡,他一點都不關心。

這個一生隨性的蘇軾,這個不合時宜的蘇軾,一生坎坷,卻也自得其樂,總是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快樂。他認可“此心安處,即是吾鄉”,無論到哪裡,身處何種境地,都能爽朗的笑出聲來。他受過的苦難,都是他堅持自我、追求快樂的結果,這樣的蘇軾,你能說他是不快樂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