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曆史名人“左宗棠”的後代都在做什麼?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陰人,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官曆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管理兵部事務兼總理衙門行走、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逝世後追贈太傅,諡號文襄。著有《楚軍營制》,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家訓

左宗棠家規家訓主要包括左宗棠家書和其題寫的楹聯匾額以及留下的警示勸誡名言等。

至今流傳下來的左宗棠家書有163封,都是他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寫給夫人、仲兄、兒女和侄兒們的一些信札,字裡行間,充盈著浩然的天地正氣與濃郁的家國情懷。他在家書中反對科名求仕,極力倡導“耕讀為本,自立自強”,要求子孫艱苦奮鬥、自食其力,憑真才實學,靠技藝吃飯,以實學實行造福大眾;他教育子孫要清白廉潔,“一芥不取,一塵不染”,要不懼難憂,“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多醞釀一代多延久一代也”;他鼓勵子侄們胸懷天下,要有大無畏的擔當精神,“任人所不能任,為人所不能為,忍人所不能忍。”

在左宗棠嚴厲教導下,左氏家風端肅,時人稱讚:“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嚴。入門雖三尺之童,見客均彬彬有禮。雖盛暑,男女無袒褐者。煙賭諸具,不使入門,雖兩世官致通顯,又值風俗競尚繁華,謹守荊布之素,從未沾染習氣。”

崇儉廣惠 廉潔恤民

湘陰曆史名人“左宗棠”的後代都在做什麼?

左宗棠故居——湘陰柳莊

左宗棠出生地左家塅,在今湘陰縣金龍鎮新光村。左宗棠故居位於湘陰縣樟樹鎮巡山村的柳家衝,因他摯愛柳樹生命力旺盛、百折不撓,起名“柳莊”。

自左宗棠幼時記事起,曾祖父左逢聖就在左家塅附近的高華嶺設“義茶亭”,免費為路人提供茶水。洪澇年份,左逢聖更是在袁家鋪擺攤施粥,賑濟災民。祖父左人錦、父親左觀瀾也樂善好施,在族中修建“義倉”,災年便散糧濟困。

從小耳濡目染,左宗棠一直秉承“世德相濟,積累深厚”的祖訓,青年時期就在老家湘陰和父親兄長一起興辦“仁風團”“積穀倉”“義學公”,接濟貧苦窮人,推行免費教育。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左宗棠題寫的這短短24個字,既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整個左氏家族的家訓。“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多醞釀一代多延久一代也”, 左宗棠在寫給兒子孝威的家書中這樣提到,並教育兒子,“做官不要錢,乃本分事”,“不欲以一絲一粟自汙素節”,“一芥不取,一塵不染”。

左宗棠擔任閩浙總督時,夫人唯一一次攜子女探親,途經福建崇安縣,知縣按例接待。不久,他調任陝甘總督,赴任途中專門去了趟崇安,如數付清了這筆接待費用。

左宗棠明令親友不許借他名望牟利。他曾給老部下、繼任陝甘總督楊昌濬寫信說,若他的親戚鄉鄰有逗留蘭州請求收錄者,“決不宜用”。家風之嚴,可見一斑。

廉為官之本,儉為廉之基。養廉必須以儉。左宗棠堅守廉潔立身之準則,嚴於律己,並要求家人修節儉之德。

據《清史稿》記載,左宗棠生活“剛明耐苦,布衣蔬食”;為官“廉不言貧,勤不言勞”。作為一員封疆大吏,左宗棠戍邊二十多載,但他每年寄回湘陰的家用只有200兩銀子,其餘全部用於治軍等用途。由於長期伏案,袖口經常磨破,為節約置衣開支,左宗棠在衣袖外加層袖套,又繼續穿。有人還因此作《宮保袖歌》,在西北大營傳唱一時。

左宗棠的勤儉清廉對後世子孫影響很大,更難得的是帶出了一支清廉的團隊,他麾下的將領、官員均以清廉聞名於世。他的老部下、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死後,“篋中只有幾份奏摺”;西征軍的主力嵩武軍統領、山東巡撫張曜死後,“所得廉俸俱已散盡”;烏魯木齊都統、伊犁將軍金順死後,“身後不名一錢”。這正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挺身任事 化私為公

湘陰曆史名人“左宗棠”的後代都在做什麼?

左宗棠文化園

縱觀左宗棠的一生,他41歲才出山任事;50歲擔任浙江巡撫;55歲籌辦福州船政,創辦馬尾造船廠;69歲抬棺出征,收復新疆;73歲,組織“恪靖援臺軍”抗擊法寇,渡海作戰……無論何職,左宗棠總是敢於擔當,盡心盡力。

正如左宗棠在家書中所宣:“西事艱阻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力承當,亦是欲受盡苦楚,留些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又說:“天地民物,莫非己任。挺身任事,不敢推諉……丈夫事業,非剛莫濟。任人所不能任,為人所不能為,忍人所不能忍。”

左宗棠諄諄教誨子孫能夠像他一樣,心懷天下、以身報國。在他的這些家書中,男兒的血性擔當溢於言表。

正因秉持這種凜然大義,左宗棠為官一心想著國家大業,先公後私、化私為公。他說:“吾蒙國恩,祿入甚厚,豈能只顧其私?”

左宗棠文化研究會會長 王品端:

1880年夏天,上海泰來洋行一位德國技師來新疆哈密見左宗棠。在交談中,左宗棠得知水雷和魚雷是擊毀入侵敵艦的“奇器”,便拿出自己的養廉銀,託人購買200具水雷,20具魚雷。又託人分送到閩、浙兩省,以備海防。至於他自費購買耕牛農具發給百姓、私費刊刻儒家經典教化民眾等,這樣的事例就更數不勝數了。

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在寫給子女的信中說:“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則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據史書記載,1866年,他捐獻銀兩支持湘陰義舉,自掏腰包兩建試館;1869年,湖湘水災,他捐廉銀賑災;1877年,陝西、甘肅大災,他再度慷慨解囊……左宗棠家書中僅提及“助賑之事”就有66處之多。

耕讀為本 家風嚴正

在湘潭隱山桂在堂的左宗棠書房,至今還掛著一副他親自撰寫的楹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左宗棠既警誡自己也教育後代:即使難以解決溫飽,也要考慮天下大事,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要通過博覽群書,與古代聖賢進行思想對話。

左宗棠在給次子孝寬的家書中要求“是好子弟,耕田讀書”,強調“讀書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如果一心向上,何事不成?”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左宗棠玄外孫 梁小進:

左文襄公自號“湘上農人”,他鼓勵子孫讀書與農耕並重,堅持世代耕讀家風。他給湘陰左氏宗祠的大門寫過一副對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在他的極力倡導下,左家形成了“耕讀為本,自立自強”的家風。他十分注重培養子孫自立自強的能力,從不為子孫“多積金”,他曾經告誡子孫說:“斷不可恃乃父,乃父亦無可恃。”

家風是立世做人的風範,左宗棠以嚴、正家風著稱。他在家書中多次囑咐兒女們要謹慎交遊,勤於修身,安於寒素。他得知長子孝威與一紈絝子弟結交,寫信訓斥:“至子弟好交結淫朋逸友,今日戲場,明日酒館,甚至嫖賭、鴉片無事不為,是為下流種子。”他深惡紈絝子弟,警告兒子萬萬不可與之交往。

在寫給侄子的家書中,他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侄移居省城,迥不若從前鄉居僻靜,切宜從嚴約束,勿令與市井為伍,致惹閒事學壞樣,是為至要。”

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左宗棠玄孫女 左煥琛:

我的先高祖左宗棠一直告誡子孫要力避驕奢,做一個品格端正的人。我父親母親,還有我的親戚當中,包括我的姐妹、堂姐堂弟等,我們一直流傳著左宗棠的一句箴言: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我記得我堂姐曾說,左宗棠那個時候是“勤耕讀”,我們現在就是要讀好書,“篤根本、去浮華”,不要那些奢侈的生活。

湘陰曆史名人“左宗棠”的後代都在做什麼?

左公柳

歷史像一條河流。如今,100多年過去了,在西蘭公路上、在河西走廊通往新疆途中,仍可見到左公當年倡導種下的柳樹。“左公柳”枝繁葉茂,綠蔭匝地。

左公的嚴正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雨潤萬物,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不僅被左氏子孫銘記於心,世代傳承,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取之不盡的道德源泉,在家鄉更是被人們奉為圭臬,傳遍湖湘大地,影響深遠。

湘陰曆史名人“左宗棠”的後代都在做什麼?

左宗棠紀念館

清白廉潔

不欲以一絲一粟自汙素節。

——摘自左宗棠家書《與孝威孝寬》

【註釋】

①絲:絲織品,泛指穿的

②粟:小米,泛指吃的。

③素節:清白的操守。

【譯文】

不想因為(收受)吃穿等物質(賄賂),自己玷汙了清白的操守。

【賞析】

左宗棠重品節、輕錢財,把守正持廉看作本分,把受賄貪腐視為恥辱,立志“行無愧事”。同時他期望左家能夠延續勤勞儉樸、清正廉潔的家風。他沒有為子孫積累財產的意識,自然不會收受賄賂、以權謀私。他常說:“吾蒙國恩,祿入甚厚,豈能只顧其私?”

天下之亂,吏治不修;為官不廉,屬吏挾持。

——摘自《左文襄公全集·書牘》第三卷

【註釋】

①吏治:對各級官員的管理,包括選拔、任用、監督、獎懲等。

②修:整治,管理。

③挾持:倚仗權勢或抓住別人的弱點,強迫其服從。

【譯文】

世道紛亂的根由,是國家對各級官員的管理不到位;上級領導如果不能廉潔自律、以身作則,下屬容易倚仗其權勢或抓住其弱點,使其被迫幹壞事。

【賞析】

左宗棠早年經歷艱辛坎坷,從小痛恨貪官,進入仕途後自身清白廉潔,同時認識到嚴格屬吏管治的重要性。他在長達三十餘年的政治生涯之中,大力整飭吏治,汰劣黜庸,振興政風。他的這種做法,一度矯正了當時官場淫靡腐敗的習氣。據史料記載,在他的治理之下,“西北不數年間,民氣大蘇;而官場浮滑之習,亦為之一變”。

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

——摘自左宗棠家書《與孝寬》

【譯文】

我的養廉銀是不用於家庭開銷闊綽的。稍有充裕便悉數用於勞苦大眾與國事公益,你們後代要早作自謀生計的打算。

【賞析】

左宗棠從來就沒有過給子孫後代留財產的念頭,哪怕是自己份內的薪俸所得,也不留給家人。因他秉承祖訓“子孫強於我,留錢做什麼;子孫弱於我,留錢做什麼。”一切物質財富要靠自己雙手創造,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耕田讀書

讀書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堅。

——摘自左宗棠家書《與孝威孝寬》

【註釋】

①立志:立下志願,樹定志向。

②患:憂慮。

③堅:不動搖,不改變。

【譯文】

讀書和做人,首要的是樹立志向;怕的是不能立定志向,樹立志向後,就不要動搖改變。

【賞析】

左宗棠治學嚴謹,志向堅定。他在家書中教育子女:“讀書做人,先要立志,想古來聖賢豪傑是我者般年紀時,是何氣象?是何學問?是何才幹?我現在那一件可以比他……務期與古時聖賢豪傑少小時志氣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恥笑。”

要大門閭,積德累善;

是好子弟,耕田讀書。

——左宗棠題左氏家塾

【註釋】

①大門閭:光大門戶。

【譯文】

多做好事,積累下一定的因果,必定能光大門戶;好好種田,好好讀書,就是家族振興的希望。

【賞析】

這是同治五年(1866年)夏天,左宗棠應孝威、孝寬、孝勳、孝同四兄弟作家訓之請,寫下的一副楹聯,諄諄教導兒子們以“耕讀”傳家。

●專家觀點

“高官”左宗棠是怎麼花錢的?

細節最能洞悉人性。關於左宗棠,說說兩個細節:

其一,左宗棠對家人很“苛刻”,他長年在外當官打仗,夫人在湖南老家,拖家帶口,一大堆人,但左宗棠每年給家裡只寄200兩銀子。左宗棠缺銀子嗎?錯,朝廷每年撥給他個人的養廉銀子就有二三萬兩。此外,他常年帶兵,經手大量的軍餉,尤其是西征新疆,從朝廷到地方,多方籌集軍費。據統計,六年間累計軍費花費不低於六千萬兩。在清朝,這可是帶兵主官一筆了不得的油水,但左宗棠卻並不貪佔一絲一毫。

其二,左宗棠是個愛錢如命的吝嗇鬼嗎?又錯。他的下屬劉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給了其家屬6000兩銀子撫卹。長子孝威在京趕考時,他還特地囑咐兒子去錢莊取1000兩白銀,設立資助湖南籍貧困考生回鄉路費的“獎學金”。孝威不重視此事,讓一個人品不咋的的同學去取錢,左宗棠知道後,還寫信罵了兒子一頓。

左宗棠始終是一個活得酣暢淋漓的奇男子,性格剛直,嫉惡如仇,鋒芒畢露,得罪了不少人,《清史稿》稱,“宗棠有霸才”,其實他是一個十足“霸蠻”的湖南人。但霸蠻歸霸蠻,左宗棠在教育子女方面,卻是心細如髮,著稱大智慧,這從他花錢的方式,就能看出來。

湖南湘陰左氏家族,一直秉承“耕讀傳家”之傳統,左宗棠從小就以才華著稱,但科舉之路很不順利,三度名落孫山後,一怒之下,不再參加會試,回鄉種田,自號“湘上農人”,在家中自撰對聯曰:“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他是典型的厚積薄發、大器晚成之人,太平軍打到湖南,左宗棠應邀出山,盡顯才幹,力保長沙城被重兵久圍而不陷落,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雖然年過四旬才正式走上仕途,但短短數年間,南征北戰,從一介布衣,躍為封疆大吏,成為左氏家族定居湖南五百年來最耀眼的明星。

在大富大貴面前,有多少人多少家族能夠保持定力守得初心?這無疑是左宗棠身居高位後深思的一個問題,他把如何對待財富如何花錢,作為教育子女、家人的切入點。他本人一生儉樸,即使位高爵顯,依然保持著“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縕袍”。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場合才穿官服。在浙江時,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員因公事來謁見左宗棠,當時天氣異常寒冷,左宗棠卻僅穿一件布面皮袍會客,後留客人用飯,客人以為有盛宴招待,但桌上卻只有幾片白肉和一盆雞湯。左宗棠曾加太子少保銜,人稱“左宮保”,他愛讀書寫字,衣袖經常磨破,曾請人專門製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頻繁修補衣袖,門人為它取名“宮保袖”。

作為當時著名的官場“怒漢”,左宗棠一直遭到同僚的非議與彈劾,但卻沒有貪汙受賄之類的指控,熟悉大清官場的美國人貝爾斯感慨道:“對他的指控中,唯獨沒有貪汙公款這一條。左宗棠最強硬的對手從來未能指責他從公款中攫取一個銅板據為己有。”在崇尚奢靡享受、動輒“滿漢全席”的大清朝,左宗棠絕對是一股清流。

他本人如此,希望家人也這樣。在一封家書中,他寫道:“付今年薪水銀200兩歸……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財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68歲那年,左宗棠曾寫下一紙遺書:“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尤其是作為貧寒出身的大員,左氏最為擔心的是暴發戶心態毀了後人,所以次子孝寬修繕舊屋,也遭他痛罵:“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

左宗棠的忘年交林則徐,相傳有一句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是左宗棠真心崇拜之人,這句話,無疑對他影響很大。

正因為見到太多被錢財敗壞的子弟、家族,左宗棠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就是後人“愚而多財”,因此他一直在避免自己家人陷入“富貴陷阱”。他不聚財,雖然收入豐厚,但每年給家裡只寄200兩銀子,餘錢都用在扶貧救災和修城牆、辦書局書院、資助西征軍糧餉。在福建時,聽說魚雷、水雷威力大,他還自掏鉅款,購買一批魚雷、水雷來裝備海軍……他用這種散財方式,讓後人徹底打消依賴心理。

左宗棠出身貧寒,奮鬥這麼多年,終成國家重臣,自然不可能讓子女再重複自己當年貧寒的生活,但是,“耕讀傳家”的精神,不能丟。在湖南湘陰左氏老家,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副對聯,這是左宗棠對後人的要求:“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

“是好子弟,耕田讀書”--這是左氏家族安身立命之本,即使回到原點,也能活得很好。以研究左宗棠著稱的湖南作家徐志頻在《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一書中,寫了這麼一個細節:到了左宗棠孫子左念恆一代,清朝覆亡,左家再無家產可資,境況與左宗棠當年寒士情形相似,但在艱難困苦中,左家照樣自強崛起,人才輩出,成為各領域的大家。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錢財再多,也會煙消雲散,但骨子裡這份精神在,一個家族,卻能一代代生生不息,沒有什麼能夠打敗。(關山遠)

湘陰曆史名人“左宗棠”的後代都在做什麼?


柳莊內景

晚清名臣左宗棠為何要子孫當一個農家子弟?

晚清名臣左宗棠十分注重對子孫的教育,並努力在子孫和左氏族人中樹立一種良好家風。他長年在外征戰,兒孫們不在身邊,因此主要通過給家人寫信、為家廟題寫對聯等途徑教育兒孫。綜觀左氏家風家教,內涵豐富,特點鮮明。

“讀書非為科名計”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為左氏家廟題寫門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同年夏天,左宗棠之子孝威、孝寬等四兄弟請求父親給予家訓,左宗棠又作一聯相贈:“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兩副對聯明白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保持農家子弟本分,勤耕田,讀好書。

早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左宗棠在寫給長子孝威的信中就說:“讀書最為要緊,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也;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同年三月三日,在寫給兒子孝威的另一封信中,左宗棠教導他,讀書的主要目的絕不在於獲取功名利祿,而在於明白事理,學會做人。他還告誡兒孫,如果僅僅為了光耀門戶或者為了功名利祿去讀書,而忘了以耕讀立家立身,那就是不肖子孫!

 “自奉寧過於儉”

咸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就給長子孝威立下規矩:家中日常開支以及延請塾師的費用,每年由營中付二百金歸,省吃儉用就足夠了。此外斷不準多用,斷不能多寄!

同治四年(1865),左宗棠在給孝威的另一封信中指出,自己雖身居要職,但不想讓子孫從此蛻化為紈絝子弟,而是要他們不忘家族寒素本色,保持平民耕讀之風。同治六年(1867年),他寫信叮囑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謹厚朴儉為主。秋收後還是移居柳莊,耕田讀書,可遠囂雜,十數年前風景,想堪尋味也。”他擔心孩子們在城市閒居太久,而沾染了不良習氣,所以讓他們仍然回柳莊去耕田讀書。

同治八年(1869年),孝寬已長大成人,在家主持家務,左宗棠寫信教導他作為一家之主,要帶領諸弟及弟妹注意生活節儉,粗衣淡飯,每天要早起晚睡,做好各自的事情。光緒二年(1876年),他又寫信給兒子說:“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教育兒子生活要簡樸,及早立志自謀生計,自食其力。

“待人寧過於厚”

左宗棠教育兒子節儉持家,並非要為家庭積累錢財,而是教育他們樂善好施,把節省下來的錢財去幫助窮苦人家。左宗棠自己平時有錢就隨手散去,或“化私為公”,或資助下屬,左宗棠希望他的兒孫們也效法他的作風。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兒子孝威進京參加會試,他寫信囑咐他暗中記下身邊的寒士,並寄銀一千兩,讓孝威分發給這些寒門學子。

對於子女平時結交朋友方面,左宗棠也非常重視。左宗棠把嫖賭、吸毒的紈絝子弟視為“下流種子”,對他們深惡痛絕,警告兒子萬萬不和他們交往。當他聽說侄子左世延在省城整天和紈絝子弟混在一起時,寫信嚴厲批評。後來又寫信耐心勸告左世延離開長沙回湘陰鄉下讀書耕田,教導他鄉間可以讀書,還可以努力耕田養活自己,做一個勤勤懇懇的鄉里好人,從而使家門復興。

同治十年(1871年)前後,左宗棠給子侄寫下一聯:“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這副對聯集中體現了左宗棠所期許的左氏家風的具體內涵:謹慎交友、勤奮耕田讀書、摒棄浮華虛榮、夯實人生根本。這些話在今日看來,仍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蔡建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