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樣了?

周玉清-相濡以沫


說到曹丕和曹植哥倆,99%的人會想到著名的《七步詩》,然後腦海中浮現曹丕嫉賢妒能,陰險刻薄的樣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氣質,同為兄弟,差距咋這麼大呢?

話說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位子,後來稱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當世大文豪,“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但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曹植遠勝過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歡,曹丕雖然稱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搶奪自己的位子,便處處刁難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著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一首詩,還要保障質量,不然就要殺掉曹植,結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詩,便是著名的《七步詩》,此詩感情真摯,暗諷曹丕不顧兄弟之情,曹丕聽後十分慚愧,便放棄了殺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詩》的故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於廣為流傳的五言絕句《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七步詩》改造後的作品。

其實,除了《七步詩》是曹丕給曹植出的難題外,歷史上還有一個《死牛詩》的故事,也是曹丕給曹植出的難題,難度比《七步詩》還要大。

話說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馬車出遊,碰見兩頭牛打仗,一頭牛掉到井裡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轉,又出了壞點子。

曹丕正式下詔讓曹植以“死牛”為題賦詩,描述兩牛相鬥、一牛掉井而死的經過,但詩裡不能出現“牛、井、鬥、死“這幾個字,且必須在馬行百步之內完成40字,否則斬首。

如此限制,如此難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覺得so easy,他甚至嫌馬走得不夠快,甩了兩鞭子讓馬跑起來之後,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揮筆賦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寫完,收工,還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太平廣記》是宋太宗組織編寫的一部大型類書,記載了大量漢代至宋初的傳奇小說、軼事趣聞、鬼怪故事、仙道異錄等,故事原文如下: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

不得不說,曹植的《死牛詩》集中體現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維敏捷、應變急智,雖說藝術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詩》,但創作難度明顯更勝一籌。

不過故事還沒完,《太平廣記》說曹植完成《死牛詩》後,一看步數還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憐憫的三十字詩,也就是《七步詩》,但內容和《世說新語》記載略有不同: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照《太平廣記》的說法,曹植在駿馬奔跑一百步之內,連續做了《死牛詩》、《七步詩》兩首難度極大的詩,自始至終,自信滿滿,真令人歎為觀止,歎為觀止!

不過,《七步詩》和《死牛詩》的真偽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個絕不重複、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圖不軌”之類的藉口根本不用什麼證據,就可以滅掉對方,何必用這種簡單粗暴又天真兒戲的惡作劇整人,顯得自己心胸特別狹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於226年6月,曹植死於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決心要整死曹植,他為何放過曹植一馬,難道就因為一首詩嗎?

作者認為,如果《七步詩》和《死牛詩》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詩》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發隨性創作的;《死牛詩》則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創作難度,業餘時間“玩票”的作品,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應該是後人為了突出曹植才華,讓曹丕充當背景帝而虛構出來的故事。

參考資料:《世說新語·文學》、《太平廣記·俊辯》、《三國志》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曹丕.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麼樣:

曹操有三個兒子,每一個都沒有自已的特徵與鮮明的特點,大兒子曹丕為人沉穩老辣,最終繼續了曹操的魏王爵位,並在不久後廢掉了漢獻帝,建立了魏國,史稱魏文帝。老二兒子曹彰是員武將,一生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曹操稱為“黃鬚兒"。老三兒子曹植文采過人,尤其喜歡飲酒作詩,後代人曾說~“天下文人才氣如果有十鬥,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來。

曹植從小就喜歡詩歌賦,10歲的時候就可以背誦《詩經》、《論語》。曹操一日看見了小兒子曹植的文章、連連點頭稱好,但又不相信是小兒子自己寫的,便問曹植:“你請人代寫的嗎?",曹植胸有成竹的回答到,“話,說出口就是論;字,下筆就成文章,不信當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比請人代寫”。可見小時候的曹植的文學造詣就以經很深了,也令曹操刮目相看。

有一天,曹丕與曹植同車出遊,途中遇見兩頭牛相鬥,一頭牛鬥敗,墜死井中。曹丕見此情景,心生奷計.當場詔令曹植賦《死牛詩》一首,做詩對於曹植來說那是在簡單不過的事,可是曹丕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他提出的要求是,這首詩的字數一定要多於四十個字,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完,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字,在詩中不能出現,牛、井、鬥、死四個字,曹植當即付賦詩;

兩肉齊通行,

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

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懼剛,

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

盛意不得洩。

臨危不懼的曹植,在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脫離險境,倖免可難。

曹植隨然處處小心,但一直確被這位兄長打壓非難,併為此遷徒,他的待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曹丕死後.按理應該點了吧,可是繼位的曹睿對他這位叔叔依然是,處處加以提防,也許是他老子曹丕教給他的。總之曹植的一生是一直處在被打壓非難的情況下,日子過的真是難受又心酸。但世人對曹植的文采那是齊聲稱讚的。

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學影響力對後人,那是很大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說過,“曹植為建安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可見曹植的文采對後世的影響力有多大。原本曹丕想打壓一下曹植,沒想到一首不能有“牛”和“死"兩字的《死牛詩》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令後人稱道。


與風互語


問題:曹丕又命曹植寫《死牛詩》,不能出現“死、牛”二字,結果怎樣了?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

前言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辯一》,死牛詩後面還有一段話,說的是七步詩:

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說》)

不過今天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的七步詩卻不太一樣: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書傳抄刊刻時難免有些錯誤,今天的世說新語中七步詩有幾個字與太平廣記不太一樣。但是死牛詩卻一點也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曹植逃過一劫。他終於在黃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過自己依然得不到重用,6年以後在憂鬱中病逝,終年41歲。

一、死牛詩是押入聲韻的古體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植的時期,還沒有四聲平仄,當然也不存在什麼格律詩, 那時候也沒有統一的韻書。 隋朝韻書是參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所以有一些詩也是符合後來韻書標準的。

按照韻書來看四個韻腳都是入聲:【骨、突、窟:六月】 、【洩:九屑】 。不講究格律的古詩時是可以用鄰韻通押,所以這四個字雖然是兩個韻部,但是屬於鄰韻,這首詩的押韻是符合唐朝古體詩要求的。

二、死牛詩是白戰體

宋朝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記載了一段故事:

國朝浮圖以詩名於世者九人.......當時有進士許洞者, 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諸僧皆閣筆。

這段故事說的是當時有九位侍僧,是當年的網紅,個個作詩很牛。可是許洞不服氣,邀請他們作詩,但是詩中不可以有這些字: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眾僧人都歇菜了。

後來苕溪漁隱(南宋胡仔)在自己的《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歐陽修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陰日,因雪會客賦詩,詩中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

六一居士歐陽修當年在汝陰作官,汝陰古代屬汝南郡,所以蘇軾說“以為汝南故事雲”。歐陽修有一次於“雪中約客作詩”, 他提出: “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字皆請勿用”, 不許用經常用來描寫”雪“的詞語進行創作。

再後來蘇軾仿照歐陽修作詠雪詩,因為蘇軾詩的有: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這就是“白戰體”的由來,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苕溪漁隱說”

自二公賦詩之後,未有繼之者,豈非難措筆乎?”

自從歐陽修和蘇軾以後,沒有繼續這樣賦詩的人了,難道不是難以下筆嗎?

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

結束語

《太平廣記》是受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看來死牛詩早於歐陽修、蘇軾作白戰體。

白戰體很難做出好詩,同樣,死牛詩也不是一首好詩,這一類詩有點文字遊戲的味道。

曹丕在路上看見兩頭牛打架,就讓弟弟作詩,做不出來就要砍頭,似乎也太兒戲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像是民間傳說,但是這首詩一定是文人寫出的作品,有可能是後人故意張冠李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事記載在《太平廣記》裡,不僅不能出現死和牛字,限制條件比這個多得多。

魏文帝曹丕曾經和弟弟陳思王曹植一同出去遊玩。

正好遇見兩頭牛鬥架。牛頭相抵,比拼的是力氣。一頭牛鬥不過對方,步步後退,掉到井裡摔死了。

曹丕就對曹植說:“你不是有才嗎?你就以死牛為題材作一首詩。”

曹植剛要開始。

曹丕說:“我還有限制條件呢,第一不能出現牛、井、鬥、死,四個中的任何一個字;第二詩句必須是四十個字;第三馬走一百步必須寫完。如果寫不完的話,就要砍頭。”

——這弄死曹植的意思也太明顯了。

曹植當然沒別的選擇,他只能打馬前行,一面打馬一面寫:“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五言詩,八句,正好是四十個字。

而且提前交卷——寫完馬還沒有走了一百步。

曹植雖然圓滿完成了答辯,但是想想這也活得太窩囊了,於是又寫了一下感慨自己:“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不就是咱們熟知的《七步詩》嗎?

如果按照這個故事的邏輯,咱們熟知的七步詩,應該叫《馬上百步詩》,這首著名的七步詩反而是隨手而作的。

《太平廣記》上說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但我們今天見到的《世說新語》版本上記載的是我們熟知的版本,並沒有死牛詩。

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公案,具體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可以看出,當年曹丕害曹植的故事版本有很多,我們吃瓜群眾看看就行了。


錦翼


世人皆知曹植宮中七步成詩,免去了殺身之禍,殊不知後來做的《死牛詩》才是他得以保全的真正原因。

《死牛詩》這件事在《三國志》和《世說新語》中是沒有記錄的,只記載了曹植的七步詩。而《太平廣記》中卻實實在在記錄了下來。



繼曹植《七步詩》之後,礙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束縛,考慮到了天下世家輿論的影響,曹丕就暫時饒過了他的這位弟弟。

一日,曹丕攜曹植騎行出遊,當走到一處村落看到兩牛在對頂,曹丕感覺頗有意思就垮馬觀看。不一會其中一隻就頂不住了,跌落進了深井裡。

曹丕性質被勾了起來,再加上想要藉機敲打敲打曹植,便出了一個題目:以牛為題,詩中不可出現牛、死二字。若答的不好就處以死刑。

曹植可是才高八斗的第一人,當年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雖然其中可能有些吹捧的成分,但也不難看出曹植的才華在天下人眼中是有目共睹的,區區小詩怎麼會難住他呢。



曹植思索片刻便脫口而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丕聽後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弟弟確實是才華橫溢,另一方面也聽出了詩中的隱喻,與之前的《煮豆》一般,將兄弟二人以二牛想比,感嘆兄弟之情。

至此,曹丕再也沒有提過要殺曹植,雖然殺意沒有了,但提防之心還是沒有消去,對曹丕多次遷封。先後任安鄉侯(河北)、鄄城侯(山東),之後升任鄄城王。



曹丕死後,曹叡繼位。這位小皇帝對他的叔叔也是處處防備,曹植曾多次上書想要任於朝堂,言辭情真意切。然而曹叡年紀雖小但心智成熟,只是滿口讚賞卻不封他實權官爵。

到232年,曹植受封陳王,同年在鬱鬱寡歡之中逝世,年41歲。


老衲法號是道濟


圖一:今天動畫中的曹丕與曹植形象,總把曹植塑造成聰明的小朋友,而曹丕通常為不講理的傻瓜

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二首詩引自《世說新語》)

《太平廣記》,是一部古代小說總集。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開始編纂。全書五百卷,目錄十卷,共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專收野史以及小說雜著,其中以神仙、鬼、報應、神、女仙、定數、畜獸、草木、再生、異僧、徵應等十一類約佔全書的一半。

因此,這首出自於小說的“死牛詩”,實在不能當真。

其實——

1. 曹丕的詩寫得相當好,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下面列舉其中一篇作品: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注:其中“明月皎皎照我床”一句,後來其意境也被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引入到《靜夜思》一詩中,成為“床前明月光”。)

圖二:床指“胡床”,就是布面的馬紮,是我們最早使用的椅子的原型

2. 曹植的武功不見於經傳,但是才華雋永、文字俊逸,詩賦成就極高

確實如謝靈運所說:獨佔八斗(其實謝靈運是順便捧一把自己)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這一《洛神賦》中的名句,可稱為千古佳作。


萬里長空夜未央


聾王認為《死牛詩》是後人杜撰的故事,詩寫的太爛了。

雖然《死牛詩》和《七步詩》都是曹植化解危機時作的,但從題目、語言,到全詩意境,《死牛詩》都不能和《七步詩》相比。

《死牛詩》可信度不大

《死牛詩》是《太平廣記 俊辯》中的一個故事,但《太平廣記》不屬於信史,記錄的大多是民間傳說,因此故事可信度不大,更像是有人模仿《七步詩》的故事黑曹丕。

百步成詩

《死牛詩》這個故事講的是曹丕和曹植看到兩頭牛相鬥,一頭牛掉井裡了,便讓曹植馬走一百步寫40個字的一首詩,要求不能出現“牛、井、鬥、死”這幾個字,和《七步詩》如出一轍,曹丕好賴也是個皇帝,咋腦汁這麼少,就會這一招,一點新意也沒有。

詩寫的很俗

先看一下《死牛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如果一個初學律詩的人在短時間內寫這麼一首詩,也說的過去,但曹植聰明過人,對詩歌頗有造詣,再急也不可能寫一些俗不可耐的詩丟人,況且曹丕也不是不學無術之人,寫的爛也蒙不過去啊。

我們分析一下,首先用“肉”代表“牛”,太Low了點,哪怕用“醜”也比這個強啊;“頭上戴橫骨”,這哪是詩啊,就是被逼的說了一句大白話,沒有一點美感。最後一句似乎想點題,“盛意不得洩”,但這個“盛意”用的,在這個危急關頭,誰還能顧及“盛意”,魂都嚇飛了,還想什麼兄弟間濃濃的情誼?另外曹植既然要表達自己不願兄弟相殘,按他之前的風格,也應該不卑不亢,而不是像阿Q一樣嚷:兒子打老子。我不是打不過你,是我讓著你啦。整首詩就是為了創造故事,而牽強的胡謅出來的,一點意境也沒有。

對比一下《七步詩》一目瞭然

如果大家把《七步詩》再細品一下,《死牛詩》是不是曹植所作,一目瞭然。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聾王侃史


其事載於《太平廣記》,不獨不出卒與牛字,限於其遠也。魏文帝嘗與弟陳思同遊。正遇兩牛鬥架。牛頭相抵,比拼者力。一頭牛鬥過之,步步後退,墜井死矣。帝因謂植曰:“非汝有乎?汝乃以殺牛為府詩。”。”曹植方始。帝曰:“我有限也?,第一不見牛、井、鬥、死,四個中之一字;第二句須是四十個字;第三馬行百步必成。若不能書者,則梟首。”。”——此斃植之意亦明矣。植固無他擇,其徒打馬行,一面打馬一面書:“兩肉齊道,頭戴橫骨。至凼土頭。峍起相驟。二賊不俱新,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厚意不洩”五言詩,八句,正是四十字。且預納卷——成馬未去百步。植雖圓成之說,但念此亦生得太宋矣,於是又為之慨然自:“煮豆持作羹,作漉豉取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此吾習之《七步詩乎?若依此之文,我知者七步詩》,宜曰《立百步》,此首名之七步詩反手而為之。《太平廣記》雲此事出《世說新語》而吾今見《世說新語》本書者吾知之本,非死牛詩。此文學史上的一個名之案,其實不得知矣。然亦可見,昔文帝害植之事本多,我食瓜眾觀而已矣。



如假包換的令狐沖


方圓論壇觀點!

關於曹丕讓曹植寫《死牛詩》這個故事出自於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話說有天曹丕和曹植同行出遊,途中曹丕看到兩隻牛在爭鬥,其中一頭牛失敗墜井而亡。曹丕心生一計命令曹植現場做賦一首,而且限制賦中“不能有牛字,也不能有井字,不能說爭鬥,也不能有死字”。並且規定乘坐的馬匹走百步之內必須成賦,並且賦還得是四十個字。百步之內詩賦不成就要殺掉他。



曹植不敢不答應,於是策馬前行作詩曰:

兩肉齊頭行,頭上帶橫骨。 行至兇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詩賦做完之後百步還沒有走完。曹植在詩中巧妙的避開了“肉”、“井”、“鬥”、“死”等字眼。也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自己再次化險為夷。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連曹植的《七步詩》也是出自《世說新語》。而《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世說新語》就是收刮各種小道消息新聞八卦這類的東西。八卦新聞有真有假。也就是說《七步詩》和《死牛詩》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大家都知道小道消息的準確度確實有待商榷。

《世說新語》由南北朝時期劉義慶所著。而南北朝時期流行“貶曹尊劉”的風氣。所以《世說新語》中很多事情的真實性有待商榷。比如《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曹丕謀害曹彰。但正史記載,曹彰是病逝的。在這塊《世說新語》就和正史存在偏差了。



而且《世說新語》中還記載了一些揚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來源就是劉義慶在揚州當地聽別人說的故事。然後他就記載在《世說新語》之中了。就單從這一點看《世說新語》的真實性就存在很大的疑問。而且《世說新語》劉義慶並不是唯一的作者。而是作者之一。《世說新語》還有很多其他的編者,因為它本身就是由無數個故事組成。所以曹丕令曹植作《死牛詩》一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雖說這首聽起來是比七步詩難多了,但依我看來,簡直就是小兒科,畢竟我也是常常在網上發文寫小說的,不時會踩到敏感詞和關鍵詞字眼的陷阱,不得已,只能用替代字眼來更換。

曹植比我可強多了,他直接用肉來比喻成牛,兩團肉,反正你曹丕知道這是牛便夠了,其餘人看得懂,看不懂就是另外一回事。

然後呢,死如何解決,更簡單,用臥就夠了。

一肉臥土窟。

簡單明瞭,爬不起來了,沒法鬥啦,難不成還要去摸鼻息,看牛是不是死了?

大意就是:兩團肉在相鬥,最終一肉臥土窟。

就是這樣,專門寫給曹丕一個人看,只要他看得懂,命就算保住了。

所以,這首詩的價值比七步詩差多了,但屬於保命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