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端公戲!

漢中端公戲流傳於陝西漢中地區,是一種源於古代祀神儀式的漢族傳統小戲,其音樂、表演等方面富有特色。陝南漢中端公戲完全保留了遠古人的時尚,是較為原始的儺文化的形式。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端公戲!

簡介

作為一種漢族民俗文化,端公戲的產生與陝南地區的風土民情密切相關。漢水流域,南接巴蜀,東連楚土,風俗畢近,文化一體,巫覡之風頗盛。《漢書》、《宋書》、“地理志”都有“漢中 漢中端公戲(15張) 之人,不甚趨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猶有張魯之風”的記載。端公負有神聖差遣、驅魔逐鬼的職責。

概況

端公戲在清代以後才正式形成,但其淵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祭祀舞蹈。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儺由最初的儺舞,到後來兼有歌、舞的驅儺儀式,最後終於演變為儺戲,並分化成各地不同的儺戲種類,漢中地區端公戲就是其中的一種。

漢中地區端公戲的音樂包括唱腔音樂和器樂。其藝術特色表現在結構、旋律、音階、調式、演唱形式、潤腔及唱詞等方面。通過分析、考證,發現端公戲的唱腔中隱含著異地音樂元素,是各地音樂隨移民流入漢中的表現。祈禱平安的宗教儀式,是人們在特定季節、特殊環境驅疫逐鬼的祭儀。端公戲體現出的儺文化同中國其它各地的儺文化一樣,信奉的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端公戲!

特色

漢中地區端公戲的文化形態特徵反映在它與宗教和民俗的關係中。首先,它與宗教密不可分,其文化背景、表演程序、道具等都與宗教有關係。其次,它也與漢族民俗息息相關,各種時令風俗、婚喪習俗、生產勞動習俗都為端公戲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漢中跳端公俗稱跳壇、耍壇、慶壇,大凡災年祈福,豐年慶瑞,病求神佑,久旱求雨等都要有“耍壇”出現。跳端公的形式,是一端公掌壇師為中心人物的壇班,應事主之請並據事主要求而做的“儺壇法事”。通常有設壇、清水、灑淨、祭灶、立樓、紮寨、迎師、請聖、派兵佈陣、翻猖破廟等議程,先是營造一個鬼神的世界,再以焚香、申表、打卦、制符、發咒造出神秘氛圍,鋪之鑼鼓音樂溝通人神關係,繼而完成事主願望,與神鬼達成協議,達到祛病祛災,祈福求祥的目的。

跳端公的法器是維繫端公傳承的重要憑證,其代代相傳而產生的結果是較好地保留了原生態的儺文化。陝南端公在藝成出師時。要擺壇謝師,師傅要傳法器、授師牌。所傳法器有:神榜、師牌、令、法印、法鈴、腳卦、號角、師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壇神等等。

種類

端公戲有劇本200多個,現保存劇目120個。它的特點是:小戲多,喜劇多,表現下層人民生活的戲多,戲劇情節簡單,矛盾紐結單一。在漢中南鄭、西鄉、留壩等縣,先後有白家班、黃家班、聶家班、袁家班、龍家班等。其班主多為端公佬,人員一般在十人以上。演出的劇目有《郭愛拜壽》《鬧東京》、《劉海砍樵》、《害岳父》、《趕年》、《花田錯》、《賣豬》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新編端公現代劇,如《巧遇》、《閒不住》、《討債》、《好媳婦》、《趕工》、《爭上陣》等。其中本戲《吹鼓手招親》、《戲班子斷案》等,以唱端公調和筒子調為主,並融進了陝南民歌調、山歌調,歌舞並重。《戲班子斷案》1979年參加了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週年獻禮演出,均受到戲曲界的好評。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端公戲!

意義

漢中端公戲源遠流長,漢中地區端公戲是一種承載了諸多信息的藝術樣式,內含漢族民俗文化、民間信仰、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間藝術的多樣性,它既攜帶著古老儺文化的基因,又體現出戲曲音樂的風格特點。它既與宗教祭祀活動關係密切,又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