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常教育学生“勤能补拙”,是真的吗?

三味聊教育


“勤能补拙”这句话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觉的很有意思。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分出个真假的,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对于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来讲,不管他如何努力,估计也成不了赛跑冠军,对于大部分芸芸众生来说,不管如何勤奋如何努力,估计也很难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匠,如此看来,勤能补拙岂不是个笑话?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勤能补拙”,显然是违背这句话根本的出发点的。勤能补拙,我的理解是通过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做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是与自己较劲的过程,勤奋努力的目的,是让未来的自己变得比现在的自己更好,而不是要超越其他人。

个人觉得,在现代这样的社会,勤能补拙其实更具有社会意义。社会的发展,造就了历史上的那些伟人们,那些人,很多注定是不可能被超越的,我相信,后世再没有孔子那样的先圣,再没有毛主席那样受人们爱戴的领袖,再没有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划时代科学巨人,所以,如果你的努力目标是超越前人,估计有点悬。甚至于,你再怎么努力,可能也超越不了你身边的富二代。因此,如果你努力的目标是超越他人,那你很可能会失败的,很多时候,超越他人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有意义。

努力的目的,应当是超越自我,勤能补拙,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你接受它,认同它,践行它,它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早就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奋斗,你尽可以去质疑它,甚至于嘲笑它,毕竟,这是你的人生态度,如果你想要把自己活成杠精,那也是你的自由。


晓窗教育


勤能补拙是真的!这是我这个4O后最深体会。

记得小时候,我見姐姐读书,我也哭叫要读书,父亲十分高兴地送我进了学堂。也许还小不懂什么吧!总是违纪遭罚,正好公公太老不能看牛,于是父亲让我停学当看牛倌。一年牧童生涯之艰辛恐惧,至今仿佛就在昨天!近八十的我记忆犹新。于是我又拼命要读书,决不敢不听教。父亲同意我复学,但不准读一、二年级,只能读三年级,还说读不好又回看牛!

当年我一年级没学好,又看了一年牛,怎读三年级?也许生命有个造化。那时读书人少,二三年级合为复式班,老师半堂上二年级课,另半堂上三年级课,我每节课都全神贯注地听,课后拼命做两级的作业,晚上在微弱小煤油灯下复习功课,在那年看牛艰难恐怖的警醒,督促下,我通过一学期的勤奋努力,终于迎头赶上了!一一勒真的能补掘。而且小学毕业时,我是唯一一个考上县一中的,六六年,又是本大队(今村委)第一个,全公社(今镇)二者中之一从初中到高中都在县一中毕业的学生。

我读初二时,作文成绩不理想,总是6O多分,沒一次被语文老师拿作范文评讲,我心理很不是味。于是我课后常跑图书馆,看书,作笔记,景物描写,人物外表描述,心情描绘……,分门别类记录下几个小本本,还强逼自己每天写一篇作文。到初三时,我的作文有了很大起色,语文老师觉得很怪,当他看到我那些读书笔记及那本厚厚的自定作文时,他才明白过来一一真的勤能补拙!

读高中时,我的化学科成绩由平平淡谈到高三第一学期却跃上前头,我也是得益于勤奋不倦。


手机用户5990100835好


我觉得这话还是有理的,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不聪明,非常平庸,我和我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初中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同一个,他那时给我们的评价就是:我弟智商高但懒散,我智商、反应各方面都不如我弟,可我却很勤奋,舍得花时间。

一直以来我数理化都不行,经常拉我后腿,说实话,我心里也真心怕学这几科。初一时我的成绩是班级第一,可到初二以后,随着物理化的加入我的成绩就一落千丈,虽然身为学习委员可我数理化的成绩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2003年我们县的高中就才一所——会泽县第一中学,所以那时考高中仍旧是挤独木桥,考上高中的几率还是挺小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化学老师了,她在我们中考前半个月左右的一天中午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然后和蔼可亲的对我说:“这是我的号码,如果没考上高中呢你就打电话给我,我帮你联系一个好的班级复读……”。我心里也知道老师是为我好,可我就那么倔,心想不努力试一试实在不甘心,所以我去书店买了几套中考卷,每天坚持做一套,结果中考我出人意料的考上了高中。

因为理科差,所以到了高二分文理科时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可数学依旧是我的弱项,因此快到高考时我经常被我们班主任叫出去谈话,他让我一定要想把数学成绩提起来,不然高考我肯定吃亏。其实我心里也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我每天都在不停地练数学题,不求别的,只希望自己拥有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哪怕能提高一分都是好的。最终我的付出有了收获,我居然考得了我们班第一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所以,我相信勤能补拙的道理,而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时常花费比周围人多的时间去做事,但我最终却是满意事情的结果的。


FWY我之所爱


作为一个老师来说,这句话有一定认同,但是不一定正确。我教高中,十七年了,学生差不多5000吧,我们学校说好听是农村省师范,五流省师范,总体来说只有能够认真干三年的差不多都可以上本科,但是也有极少学生认真干,但是成绩没有起色,主要原因,这些学生在初中被私立学校的填鸭式,或者一些学校的死搬硬套模式让他们的思维僵化,模式化,高中没有转变过来,导致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可能经济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好点,对于我们这里的私立学校来说,大部分学生进去连成人都难,我反对私立学校普遍化,那是灾难


想用心活下去


“勤能补拙”是真的吗?是真的。主要理由有二:

其一、“勤能补拙“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智商水平的高低,但其差异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先看一张韦氏量表:


从这张量表当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等智商水平的人在总体人群中的占比达80%,智商特别高和特别低的人则分别为1.33%和2.90%。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水平是比较接近的。目前尚无有力的科学研究结果能够证明:智商高的人一定学习成绩好,成功概率高;智商低的人一定学习成绩差,成功概率低。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大胆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勤能补拙”是存在某种理论上的可能性的。


2 “勤能补拙”具有现实可行性

龟兔赛跑的故事,三岁小孩都知道,这里就不说了。现在说一个数学家的成长故事,这个数学家名叫张广厚。 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没能考上初中。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在中学阶段,他的学习更加勤奋了。中学毕业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最后在数学方面成了国际公认的学术大家。张广厚上小学连算术都考不及格,但以后却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的成功经验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勤能补拙”。其实张广厚的成功并非个案,像他一样“笨鸟先飞”,一鸣惊人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梅兰芳、陈景润、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都是,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有道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常常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由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张艺黄冈


不然能怎么样?难道告诉学生你就这智商,再努力也是白费。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通常我们总是用这类的话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首先大部分人的智商差距都不是很大,据说美国前总统小布的智商就并不高于常人,当然不能否认有爱因斯坦这类的天才存在,也不否认有弱智存在。其他的大部分人的差异没多大,而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却有很多差异。

其次大多数都不是因为智商的原因,有一些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被动,不善于思考等等不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家庭原因和学校及老师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的。

勤能补拙是对学生的估计,学生是需要估计的,如果一味的去贬低学生会造成学生的不自信,从而否认自己。经常鼓励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教益


很高兴偶遇这样一个常见而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首先来明确本人的态度:勤能补拙,虽不尽然。

既然前面有网友提出对于高中阶段的同学来说,不具有多少意义。个人表示对此持否定态度。我只需要举出一类例子,就基本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大概十年之前,高考如果连本科B线都上不了的,就可以算是一个“拙”者;而能考上重点线(一本)的当然是一个“智”者了。但是,一直以来,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录取学校不理想的同学当中,总有一部分(没有查阅相关数据,估计大约占每年报考人数的十分一上下)参加到来年高考的复读行列中,其中不少即为“拙”者。这些“拙”者一年之后是否有机会成为“智”者呢?答案是肯定的:每年高考,总会有之前连本科B线都上不去的一些“拙”者,居然考上重点(一本)线,忽然间成为“智”者,这类现象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复读这一现象在恢复高考后的几十年里能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勤能补拙是对的。当然,“补拙”的程度因应自身的方法、着力点、毅力、外部条件与考试状态、情绪均有关系。也不能说百分百的同学都能补的理想。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这个“拙”字绝不能简单的和学习成绩画上等号。不少的成功人士,他们没有靓丽的学历,更加没有靓丽的成绩单。可是,他们勤勉有嘉,学而不倦,勇于进取,而后成为李超人或者建立了长盛不衰的商业帝国。他们就是勤能补拙的典范。如果论学业成绩,他们根本不入此列或者目不忍睹,是完全的“拙”者。但是,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学习与勤奋。再说,我们的国家--长期“蹲在茅厕”里的“拙”者,勤奋而坚韧,数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深受世人的羡慕与推崇。这同样是很好的范例。

“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让我们谨记这一金玉良言,作为鞭策自我的座右铭吧!


快递员14


我只能说不是这样的,而且真的不是这样的啊,不要被骗。如果谁想知道可以单独私聊我。我真的是有亲身经历,老师说的这句话真的太片面了。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刚开始自认为和题主认为的一样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刚开始在初中这一套还行。我的成绩初一的时候很一般,而且英语特别差,还记得第一次英语考试考了38.5这一张试卷我到现在还留着。到了初二好胜心强的我觉得我不应该就这样年纪二三十名的感觉就开始发奋图强,现在都还记得当时背的那个语文课文《出师表》,老师要求背诵,我反复背诵了很多遍,在其他同学中午睡觉时候我接着背诵,别人下课玩耍的时候我还是在背,第三天我第一个去语文老师那里背诵但是还是错了三个以上(老师要求背诵错三个以下算通过),我不服气接着背,再一次去老师那里背诵再次失败,我记得当时在背诵第三次还没有背到气得直接把书扔了,但是后来还是含着眼泪把它捡回来接着背,终于成为了我们班第一个会背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努力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勤奋真的可以跑赢天赋。我的英语比较差,我就每天早上比别人早起半个小时来背诵,中午吃饭的时候背诵,晚上睡觉前接着背诵,其他科目还算很好,特别是数学我当时自认为很好。在那样的坚持下我的成绩真的一直上升在初三一年都一直是年级第一。那个时候我真的天真的以为努力能改变一切。但是后来上了高中之后才明白一切都是假象!有些东西真的是需要天赋,不是你努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到了高中,我满怀信心的开始新的学习生活,那时候认为我中考英语考了96(满分120)应该算一般,不算差了,应该是补起来了,但是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来我有点呆,英语

150总分我考了53分,而我的总分排名却是全班第四,可以想象我的英语有多差,我那时候天真的想肯定是我在英语上没有努力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早上比别人提前起床背英语,中午吃完饭背英语,晚上睡觉前背英语,平时还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英语上,可英语还是很差。期间还不断的调整学习方法,还到老师那里补过课,但是高考英语还是给了我致命一击,真的是痛彻心扉。那个时候我真的有点怀疑是不是真的努力就真的有用?

后来上了大学,面临着大学英语和四六级考试。我整个大学唯一挂的科还是献给了英语。而四六级考试,我考了六次做了全寝室送给我的考试试卷,足足做了100多套试卷才四级低空飞过。那段时间真的是耳朵听英语都要听聋了,眼睛里全是英语,但是真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别人根本不复习不看书过四六级考试而我还在考试,后面别人为了刷分而考试而我却还在为了过而考试。哎,真的是英语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语如初恋!那个时候我真的清楚的认识到有些东西真的不是努力有用的。我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哎,英语啊,恨啊!


爬行的窝窝牛


勤能补拙,作为大学老师,我是完全同意这一点的。

如果是高中以前,大家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差不多,即使想用勤奋来弥补,基本也顶多比别人每天多学那一两个小时,这点时间对于智商比你高几十的人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人家学习效率本来就是你的好几倍。所以说,我个人认为,高考拼的是智商。

但上了大学就完全不同了。上了大学,更多拼的是自制力。毕竟之前,老师,学校,家长所有人都在围着你转,上课不专心,老师骂你,在家不学习,家长骂你,环境使人有没有自制力都得学习。而大学,除了个别诸如毛概马哲邓论这类,要是不点名,基本没人去的课,其余你爱去不去,没有老师管你,辅导员更多的时候就是个摆设(当然学校和学校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没有自制力,很多人沉溺到了游戏,恋爱等等当中,这个时候,勤才是唯一的出路。以我个人为例,在德语读书时候,有个来自复旦的同学,智商对我们其他同学来说,形成绝对碾压的态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学一学期都懵懵懂懂的东西,这家伙学三天就是全班第一😳😳你说气人不?但事实上,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没拿到毕业证,因为他纯粹被游戏毁了。

所以我常对我的学生说,也许高考你输给了某个人,但人生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只有勤奋才能帮你越走越远。没有一滴汗水会白流。


LY252077586


首先,可以明确地讲,是真的,但是有前提条件。

如果从勤能补拙的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情况分成以下几类:

一,智商出众,特别勤奋,这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精力旺盛,业余活动丰富,而且有好几项特别拿手。这属于典型的学霸级学生。

二,智商初中,不勤奋,成绩忽高忽低。老师们对这类学最多的评价就是,这个学生脑子挺好使,就是不爱学习,要是好好学成绩可定特别好,班级前三不成问题。如果留意,你会发现,获得这类评价的学生并不少。

三,智力一般,很勤奋,成绩较靠前,这类学生通常会获得非常高的评价,听话,做事踏实,上进,不服输,有拼劲儿, 甚至学霸身上的一部分标签也用在了这类学生身上。这类学生也是比较多的,每年中高考里的黑马也许是从这类学生里冒出来的。

四,智力一般,很勤奋,但是成绩比较靠后,这类学生数量其实并不多,但是也不算特别少,这类学生的家长估计是最着急的那一批。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做事比较死板,说一是一,绝不会考虑到二,也绝对做不出二。

五,智力一般,不勤奋,成绩垫底。这类学生基本上不存在,一个年级好几个班里不一定有一个,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我们通过比较二和三可以发现,勤能补拙是成立的,然而比较三和四却发现这个又不是一定成立的。

我们先来讨论成立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智力差距,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这个差距会对人造成很明显的差异性影响。比如,两个学数学的学生,听一样的课程,勤奋程度也一样,那么智力条件好的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成绩会好一些。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问题,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也就是说,智力不等于结果,中间还要有付出。因为智力不等于知识,智力不等于思维经验,智力不等于做事能力。付出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一个积累思维经验的过程,一个提高做事能力的过程。有些孩子确实很聪明,看一眼课本就能解决相关的复杂题目,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课下专门的训练,对问题不够熟练,所以考场上拿不到特别多的分数。这里,简单来说二者的差距是训练到不到位。

三和四的差距在于孩子学习的的路子对不对,有没有一位好老师给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给出方向后有没有讲具体学习的步骤,在个别问题上有没有给出具体的学习技巧,老师给出这些后学生有没有完全照做,学生学习完以后有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这些都是三和四可能存在的差距。简单来说就是勤奋的方式对不对。

所以说,勤能补拙有用,但是有前提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