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本,假如不侵略其他國家,全力進攻美國,會怎麼樣?

i咖喱給給


在《田中奏摺》中,我們很多人只記住了一句話,忽略了後面的一些設想,如果瞭解後面的一些戰略,則能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

《田中奏摺》開頭就說“日本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先征服亞洲,則必先征服中國”。

而後就是說欲征服中國,則必先征服滿蒙地區。且將滿蒙地區的得失,視為日本帝國存亡的關鍵。

也就是說對於日本而言,其本土缺乏支持其戰爭的資源,當時的日本看似是列強,其實國內許多人依舊是吃不飽飯。

所以日本必須獲取大陸豐富的資源和物產,從而才能維持其戰爭機器的開動。

田中奏摺中就提到了如何世界爭霸,還提出瞭如何滅亡中國,不得不說這道摺子如果真的被日本人做成了現實,那人類恐怕命運難料!

其中表示中國雖然貧窮,但是其人口眾多,非是日本可以短時間內撼動,所以提出了五分中國的計劃。

其實偽滿洲國就是按照那個計劃而來,簡單來說就是分化征服,等到一個地方日本化之後,在慢慢的去蠶食其他地區。

這種計劃之惡毒就在於蠶食,穩打穩紮下去,進而征服整個中國大地。

而假如日本徵服了中國,接下來還有什麼二十年修養,待歐洲形式大變,藉機獲取東南亞殖民地。

總之這些做完之後,日本才會正式同美國開戰,也就是說美國是日本最後一個征服的目標。

從這種種來看,都能看出當時日本對於美國處於一種不自信的狀態,畢竟當時美國可是世界第一的強國。

一戰結束之後,美國基本主導了諸多事務,將英國的影響力削減。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二戰前的美國無疑是一頭巨獸。

不過日本國內卻出了問題,使得一系列的計劃失控,因為此時日本的少壯派軍人上臺。

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變為了軍人當政,這群軍國主義下的狂徒,硬生生的將戰爭機器開動了起來。

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略中國有個很明顯的延遲期,當時到了1937年之後,日本便如同瘋了一般,在中國不斷髮起大規模會戰。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日本軍界高層認為三個月就可以滅亡中國,可想而知當時日本的狂熱,以及其軍界內閣目光之短淺。

戰後很多人都說日本人是戰略上的矮子,雖然在戰術上他們近乎天才,但是戰略錯了,其結局也就註定了。

所以日本假如不侵略其他國家,自然不敢同美國開戰。因為日本國內資源匱乏,難以支撐其作戰。

即便是今天,日本也失去了成為政治大國的機會,因為日本的強鄰只要稍微發展,那就是猛虎在山之勢!


小司馬遷論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首先,日本沒有攻擊美國的理由,其次,美國的實力在當時也比日本強。而且美國和日本之間也有很多貿易合作。日本沒有理由去攻打美國。“柿子撿軟的捏”這個道理我想誰都明白。而相比起強大的美國,當初貧弱的中國顯然更加的好欺負。日本和美國當初同屬於列強。他們之間並沒有利益衝突。


而且時期二戰初期美國對於日本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基本上沒有什麼資源,而日本需要發展的話就需要要有充足的石油,橡膠,鋼鐵等資源。而這些資源日本都沒有。而美國就是日本的最大能源供給國。日本如果一開始打美國的話會敗的更快。日本各個方面都不如美國強,工業能力也差美國很多,而且還有求於美國。這怎麼打!日本不會那麼傻。日本之所以會發動戰爭就是為了掠奪資源,而不是自虐。



而中國當時對於日本來說就好像一塊美味誘人的蛋糕一樣。長期的軍閥混戰導致國家貧弱。這對於日本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而且中國的物資能源也是日本覬覦的東西。日本的軍事實力遠超當時的中國。所以日本發起了侵華戰爭。而美國方面一直也源源不斷的在為日本提供能源物資。也就是說日本之所以能挺那麼久美國真是功不可沒。


其實日本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和美國開戰。日本之所以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是為了要給美國一個警告。因為戰爭進行到中後期。美國就開始慢慢斷掉日本的能源物資供給,而美國對日本的能源物資供給一直都是日本能源物資的主要來源。美國這麼做無異於是要置日本於死地。日本和美國溝通多次後沒有結果。所以日本就開始發動進攻東南亞,從那裡獲得日本所急需的物資能源。但是又擔心美國方面騷擾自己的海上航線。在加上美國的斷貨問題,所以日本決定先給美國一個教訓,能徹底打服了美國最好。實在不行也能讓美國知道厲害。不敢騷擾日本的海上航線。但可惜的是,日本的偷襲不僅沒有使得美國屈服。反而把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而日本一方面小看了美國,另一方面也高看了自己。偷襲美國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好處而且還連累的盟友。所以日本就算是不顧一切的去侵略美國,失敗的也只會更快,更加沒有絲毫勝利的希望。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日本在二戰時全力進攻美國會怎樣?當時的日本也不是沒有考慮,答案就是靠武器的先進性和閃電戰術,武器先進性難度很大,

美國的鋼鐵、石油、汽車、大炮、船艦都比日本多十倍以上,而且美國還有一百多艘航母,隨時開進日本老窩狂虐它!


日本當時唯一能拿出來說事的就是不人道的細菌武器,這個美國也獲得相關情報,要不然也不會先拿“小男孩”招呼。

閃電戰術也用了,就是奇襲珍珠港,美國也受到一些損失,日本擔心的就是美國“圍魏救趙”,日本一下子打不了多遠,


而美國可以拉開兩條戰線,國內守勢,然後全力攻擊彈丸之地的日本,可以把日本炸的找不到回家的路。

總之兩國的軍事實力懸差太大了,遠距離進功本來就要絕對優勢才能行動,奇襲珍珠港倒是日本加速走向失敗的導火索!


黃蜂二師兄


你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更不可能發生。

日本侵略中國、東南亞國家,發動二戰是有十足的準備的,史學家石國鵬研究稱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開始醞釀日本帝國在全球的入侵擴張計劃,並在以後不斷豐富計劃,不斷調整,發展國內軍工產業,在各國安插間諜,為發動全面的世界戰爭而準備。由於日本普遍資源匱乏,缺少石油,礦石,糧食,橡膠等維持戰爭進行的必需品,因此日本人的全球擴張戰略的首要思想就是一"以戰養兵"。就是通過戰爭過去物資,不斷強大自己,類似於正反饋調節般的機制。

在上世紀初就蠢蠢欲動,貪婪的覬覦著東北優渥的地理環境,隨後不斷侵略餐食東北三省,拿下東北糧倉,以東北為跳板,不斷壯大,勢如破竹般的大軍南下,侵略貧弱的中國自然不可避免大片江山落入倭寇之手。以此為縮影東南亞、南亞、中國在內的東亞都成為日本向其他世界強國(美國、蘇聯、德國、英國等)發動擴張的跳板。

當時美國已是世界頭等強國,雖然日本有徵服美利堅的宏大計劃,但考慮到當時日本的國力,以及美國的強大狀態。選擇避開美利堅,向西向南發動戰爭獲取戰略資源是最優選擇。因此不管從戰略上說,還是從國力上說,日本都不會首先發動對美國的入侵。還有一點就是沒有動機,三十年代日本明目張膽入侵中國,美國也沒有進行軍事性的阻撓,就連譴責日本侵華的呼聲都軟弱無力,日每並沒有撕破臉皮,算是表面和諧,日本沒有拿的出口的理由去反擊美國。

如果非要鑽牛角尖,如果日本不侵略其他國家,全力入侵美國,無異於飛蛾撲火。在美國有意識的防禦下,首先遇挫的就是海軍,陸軍一時半會又發揮不上作用,最終戰略資源供應鏈斷裂,不得不停止入侵美國,惹怒了山姆大叔,能做的就是撤回本土,構建本土全島的防禦系統,說不定第一次核彈應用於戰爭的案例會提前到來哈,甚至是徹底的“核”平日本!但美國大兵的蹂躪是不可避免的,日本終將會為自己的侵略惡行自食其果!


那一年那些人和事


這麼問的人,大概想的是:如果日本在二戰期間沒有因為侵略其他國家分散兵力,而是集中全部實力進攻美國,日本是否有獲勝的可能?我的答案是:日本不但沒有獲勝的可能,而且,還會死得更快一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相繼佔領了中國大部分精華地區、整個東南亞及太平洋諸多島嶼。雖然日軍在中國遭遇了激烈的反抗,陸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日本對佔領地區的資源利用,也低得令人髮指。

但是,日本依然從這些佔領地區內獲取了海量的資源,並將這些資源化作日本的戰略物資,維持日本戰爭機器的運轉。尤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扶持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二戰後期,經濟實力甚至超越了日本本土。

而這些日本本土以外的日本佔領區,一直是日本戰爭機器運轉的最主要物資來源。如果日本沒有佔領這些資源豐富的地區,單靠地域狹小、資源貧瘠的本土支撐,直接對美軍宣戰,日本只會敗得更快、更慘。為什麼這麼說呢?



日本對於佔領區的進攻和維持統治,主要都是由日本陸軍完成的,而日本與美國之間的戰爭,則主要由海軍進行。因此,即使日本沒有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亞洲國家發動進攻,集中全部力量進攻美國,日本的百萬陸軍依然沒有用武之地。


想要大規模用到日本的陸軍,除非日本具有橫跨萬里太平洋,直接將陸軍投送美國本土的能力,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日本沒有侵略其他國家,直接對美國宣戰,沒有佔領區海量的物資供應,僅憑地域狹小、資源貧瘠的日本本土,日本只會敗得更慘、更快。

當然有的人還會問,如果日本沒有侵略他國,那麼,用於維持數百萬規模的陸軍的資源就可以節省下來,而將這部分資源用於擴充海軍,日本是否有獲勝的可能的?答案依然是沒有。

因為,隔著整個太平洋,日本如果想戰勝美國,僅僅靠海軍顯然是不夠的,即使美國海軍被日本海軍擊敗,美國依然具有足夠的戰略縱深繼續抵抗。而將所有資源供應海軍的日本,當然也就沒有足夠的陸軍參與對美國的登陸作戰。

顯然,日本本土的資源遠遠不足同時維持龐大的海軍和陸軍。更別說橫跨整個太平洋,維持龐大陸軍在美國本土的作戰了。因此,從日本對美國掀起戰爭的那一刻開始,就決定了日本必敗的命運。


鳶飛九天2018


沒戲,在絕對實力面前,什麼操作都是白搭。

一、資源獲取量被碾壓

1940年,美國鋼鐵年產量6000多萬噸,而日本則是不到700萬噸,十倍的差距;1940年美國石油產量15億桶,約2.1億噸,而日本產量221萬桶,進口3710萬桶;更不用提到了二戰中後期,美國對日本進行的海上石油絞殺戰,導致日本石油進口數量銳減,後期憋瘋了,連松根石油這種玩意兒都搞出來了。

二、工業實力被碾壓

一旦戰爭閥門被打開,美國爆發出的工業潛力是極其可怕的。以航母為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續建造了140餘艘航母,而日本大大小小攏共就25艘,其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建造和改建了15艘,十倍的差距;飛機方面,二戰期間美國製造了26萬架飛機,日本總共6萬餘架;坦克方面差距更大,日本各種中型輕型加在一起只有5000臺左右,而美國光謝爾曼就造了近5萬臺,不管是產量還是作戰能力都屬於絕對碾壓。

三、作戰能力被碾壓

二戰期間,美日差距最小的恐怕就是總人口了,只相差了一倍不到,但是,依靠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社會基礎,美國的作戰能力遠遠凌駕於日本之上。以太平洋戰爭海空戰為例,初期日本海軍航空兵依靠零式取得了短暫優勢,但等對面弄出地獄貓、惡婦等各種重甲耐操的新機型後,外加各種中大口徑防空炮+VT引信,很快就被花式吊打。後期補充的各種菜鳥飛行員除了耗費寶貴的戰略資源外,基本上已經失去了正面對抗的能力。

而反過來,滿載昭和男兒希望、全身上下插滿防空炮的大和號,從生到死取得的戰果幾乎為零,最後一戰即便是日本自己的統計,也只擊落了三架飛機。

更不用說美軍黑科技一樣的損管能力。

你說這仗怎麼打?

===========分割線===================

其實前面說這麼多都是廢話。

如果不侵略別的國家,就日本那點可憐的資源,你把石油運輸線一卡,他就得跪地叫爸爸了。


深藍防務


假如二戰中日本全力進攻美國,美國會被日本人打下來,然後日本成為了藍星王者,所有人類都淪為日本人的奴隸,不好意思,以上一切都是意淫,而且也是日本人做的稱霸地球的鬼夢。在吐槽君看來,日本人如果一開始就全力進攻美國,不僅會被美國人吊起來打,而且還會死的更快!


一個國家打仗比拼的是什麼?當然是工業實力,換在二戰時期,那就是鋼產量、石油產量!在1940年,美國鋼產量6076萬噸,日本只有685萬噸,整整十倍的差距。再看石油,這個差距就更大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當時只有庫頁島產一點點油田,其他都依賴進口,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東搜西刮總共也就儲備了500萬噸,最多夠一年之用。而美國在1939年的石油產量達到了1.7億噸,幾乎佔整個世界的一半,為什麼美國一停止出口日本石油,日本就發動偷襲?就是因為沒有石油,日本就成了廢物!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具體的軍事武器產量,整個二戰美國生產飛機262524架,日本62036架,相差4倍。美國生產坦克近10萬輛,日本生產不到7千輛,而且大部分都是隻能欺負欺負游擊隊的豆丁坦克,相差10倍以上。美國生產火炮257390門日本13350門,相差近20倍。美國生產卡車238萬輛,日本16萬輛,相差10倍以上。看完這個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人不裝備衝鋒槍了,因為窮,衝鋒槍消耗子彈太快,他們生產跟不上!所以只能教育士兵:三八大蓋是世界上最好的槍,你們一定要確保一槍打死一個美國佬哦!
(二戰美國轟炸機生產線)

(二戰日本砸鍋賣鐵)

再來看看在太平洋戰場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航母,在1941-1945年四年間,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131艘、幾乎每十天就有一艘新航母下水,而當時的日本傾盡全力也總共才造了17艘航母,所以珍珠港事件中美國人雖然損失了太平洋艦隊的主力,然並卵,不到半年時間就造出來一隻新艦隊,難怪山本五十六說:對美國開戰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體面的失敗!最後輸得褲頭子都沒了!



這個仗怎麼打?靠日本人的萬歲衝鋒?有一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沒有意義,這句話在沖繩島戰役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日本人充分利用地形排兵佈陣,各種坑道工事錯綜複雜,火力配置合理到位,然並卵!美國人不需要什麼戰術,就是用炸藥填平你,地面用重炮,海上用大口徑艦炮,天上有飛機丟重磅炸彈,直到把你工事炸平,把人炸殘炸死了再衝上去一塊一塊的佔領!所以日本人在二戰中如果一開始就全力進攻美國,不僅會死,而且死的更慘,最多不過兩年,日本人連美國西海岸都看不到,就會被美國佬用炸彈填平東京灣!



軍史吐槽君


二戰打的是國力,拼的是你死我活,日本的國力潛力擺在那邊,全力進攻美國,反而死的更快,估計最多2年就被美國滅國祭旗了。

下面看看一些數據,就能看出美日之間的巨大差距了,這簡直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

比如石油,這是二戰最核心的物資之一,日本只能出去搶,而美國1940年石油產量就高達2億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六成以上。

鋼鐵,美國1940年生產了3千萬噸,1941年,就達到了7千萬噸左右,1944年達到了8千多萬噸,而英法蘇德日加起來也只有5600萬噸。

1942年,美國的戰爭機器全面開動,當年就生產飛機4.7萬架,坦克3萬輛,日本的產量只有美國的幾分之一。

1941年到1945年,美國造了130艘航母,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800多艘驅逐艦和護衛艦,還有200多艘潛艇。而日本同期僅僅造了17艘航母,2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63艘驅逐艦,100艘潛艇,只有美國人的零頭。

這導致在二戰中,美國人的武器裝備和物資生產,不僅能充分滿足本國戰爭需要,還有大量的盈餘物資用以援助英國、蘇聯、中國等國的戰爭,而二戰結束時,美國儲備的物資還足以支撐2次戰爭的需要。

所以美國人打仗也從不心疼子彈,能用槍和子彈解決的事情從不會用刀來解決。

而日本人呢,龐大的聯合艦隊本身就是窮盡了日本國力、拼命搜刮民眾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面上好看,但後勁不足,隨便被打沉個一兩艘就如遇五雷轟頂,心疼的要命,這後方造艦的速度實在遠遠趕不上損失的速度,當航母被揍的差不多之後,日本海軍也只能靠神風隊員去送死了。

關鍵是,你的神風隊員再牛,也有限,命中率更差,這送人頭的速度最後還是趕不上美軍的造艦補充速度。

在兵源素質上,缺乏後續補充,當素質較高的老兵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只能捱揍了。

自珍珠港事件後,日本的優秀飛行員在幾次大規模海戰後就幾乎損失殆盡,零式戰機的性能也越來越比不上美軍的新式戰機,而日本後續的飛行員幾乎都是新手,缺乏飛行經驗,更缺乏戰鬥經驗。

而美國,作為已經汽車普及的社會,當時美國國內擁有飛行執照的公民就有幾十萬人,捎帶訓練就能上戰場,再加上驚人的飛機生產量,這意味著美國的空軍力量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當日本艦載機戰力不行了,航母被揍的差不多了,那日軍只能龜縮在一個個太平洋島嶼上,被美軍切割、封鎖,等著美軍上門來揍,最後在“板載”的吶喊中為天皇英勇獻身。

綜上所述,日本在二戰中,缺的就是國力和潛力,和德國一樣,體量不大,野心不小,打起仗來就發現缺這個,缺那個,而英美蘇作為全球大國(英國好歹還是日不落帝國),幾乎啥都不缺,要石油有石油,要啥有啥,德日要啥缺啥,只能出去搶,搶不到就只能坐著等死。


雲中史記


日本在二戰當中已經相當於全力進攻美國了。大家可能會覺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隨後又發動太平洋戰爭,造成了資源的分散。其實,日本雖然在二戰中開闢了兩個戰場,但這兩個戰場是不一樣的。

中國戰場的主角是陸軍,空軍輔助。對日本來說,中國戰場的挑戰主要不在軍事上,而是對偌大中國的控制和管理,儘管有偽軍幫忙,這還是牽制了日本很大一部分兵力。中國戰場的一大優勢是可以以戰養戰。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東北是重工業基地?為什麼改革開放前東北鐵路最發達?其實這都是當年日本留下的底子,日本是把東北當做殖民地來開發經營的,用來支撐在整個中國戰場的軍事行動,支持日本的戰時經濟。松花江上有一個日本人修的鐵路橋現在還在用,旁邊可以走人。所以說,中國戰場對日本來說壓力並不算大,不至於與太平洋戰場競爭資源。

而對美作戰的太平洋戰場主角是海軍。日本的海軍與陸軍一直是競爭關係,二者的戰略主張完全不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是海軍的南進戰略佔了上風。對於中國戰場來說,海軍基本用不上,對於太平洋戰爭來說,陸軍的作用也是次要的,核心是制海權(制空權)的爭奪。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在東南亞海域還面臨著皇家海軍的象徵性抵抗,隨著新加坡,香港的淪陷,美國海軍成為唯一的對手,所謂戰略分散不存在。

那麼,日本輸在那裡?其實,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指望打贏美國,它以為自己戰爭準備早,開戰之初又佔了那麼大的地盤,而美國戰爭準備潦草,國內人民反戰,儘管工業潛力巨大,但勢必形不成高速動員之勢,所以,日本可以以空間換時間,跟美國慢慢耗,最後讓美國接受一個妥協的和平,即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但是日本沒料到兩點:第一,珍珠港事件一發生,美國的反戰情緒就被好戰熱情代替了,舉國上下群情激昂,美國又是一個大國,在這種民意和自尊心的刺激下,政府不可能接受一個妥協的和平,而必須是徹底打贏戰爭。第二,美國的工業能力實在太大了,一旦動員起來就勢不可擋,與美國拼消耗,哪怕是短時間內,日本也遠不是對手。

20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是總體戰,決定總體戰勝負的終極因素是工業實力與人口人心,這兩樣日本都處於劣勢。反觀美國,可以同時在太平洋和歐洲兩個戰場打仗,還支持其他反法西斯國家,在國內則進行原子彈的研製。與這樣的對手較量,日本怎麼都是贏不了的。


進擊的女武神


日本不侵略其他國家,只是全力進攻美國,結果將是死的更慘更快。因為日本沒有與美國相匹配的國力,而閃電戰只贏一時。

德國日本情況類似,軍隊實力比較強大,但是國家的能源資源有限,所以只能用閃電戰這種方式進行偷襲,面對的如果是法國這樣的戰略縱深小的國家,只要前期取得突破,很容易取得勝利。

但是美國,蘇聯和中國不一樣,這三個國家戰略縱深太大,即使軍隊前期失敗,也有足夠的緩衝餘地。日本面對國力較弱的中國都不能取得勝利,何況是美國。



接下來從數據角度進行分析。

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美國41.7% 德國14.4% 蘇聯14.0% 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 意大利2.5%。

空軍實力:飛機最高年產量(架):美國96318、德國39807,蘇聯40300,英國26461,日本28180。

坦克年產量:美國3.7萬,蘇聯2.9萬,德國1.8萬,日本在1942年最高生產1165輛,此後逐年減少。而美國由於投入戰爭比較晚,工業生產能力並沒有完全轉化為軍事生產,所以直到戰爭結束,美國的都沒有發揮最大生產能力。



日本軍隊的建設重在海軍,德國才是陸軍,但是即使是日本最強的海軍仍舊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


艦艇產量(萬噸):1942年:美國86,1943年:美國261,1943年:美國286,日本46(戰時最高峰)商船產量(萬噸):1942年:美國548,日本26,1943年:美國1145,日本77,1943年:美國928,日本170。

鋼鐵產量:美國8132萬噸,德國3460萬噸,蘇聯1800萬噸(1940),英國1300萬噸,日本765萬噸。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但是如果從美國的西海岸登陸,並沿途進攻,日本沒有足夠的國力作為支撐,只會慘敗。

整個二戰期間,也就只有美國能夠同時應付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非洲戰場,其他國家都沒有這個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