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泉州市鲤城区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泉州市临江街道新桥社区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东接竹树港巷,西抵防洪堤;竹树港则东起万寿路,西抵海关口。二者均为城南小巷,一般地图中未能标示出来,在一张写有城南古地名的手绘地图中,可以看到具体的位置。(龚书涵/供图)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因为以前有城南大商人在此开米铺而得名。据巷内老辈人回忆,后来附近的宫塔巷开设有大米市场,为了区分二者,米铺巷更名为旧米铺巷,如今,旧米铺巷又恢复了米铺巷的古名。


竹树港因该处曾种植大片竹林而命名,此处位于繁盛的古港附近,古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且竹子也是重要的生产原料。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许志荣/摄)


短短的米铺巷和竹树港,一会儿就可以走完,但稍加留意,却可以发现一砖一瓦中,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泉州千年古港味道。小桥石板留下了往昔河沟的宽度,一家门前的墙砖,来自当年的泉州城南古城墙,还有近百年前的古港货仓完好地保留了原貌,居民们的记忆中,仍是当年舢板往来的繁盛和防洪堤建起之前大水浸泡的艰辛。


黄家仓库:地底通道藏玄妙

米铺巷9号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9号是当年南安美林黄氏大家族的商行仓库,据米铺巷居民朱永福先生回忆,这间仓库保留了近百年前的港口仓库原貌,仓库后面就是河沟,从码头运来的货物可以直抵仓库后门入仓。在战争年代,因为这栋楼有三层高,楼顶还设有高射机枪,作为战备防御所用。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进入9号屋内,可以看见内部构造与普通民宅大为不同,有着仓库布局特色,很是罕见。大厅空空荡荡,充分发挥储存货物的作用,大厅正中有一个手扶木梯,从右侧通往楼上,而这一设计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让木梯下方的小口直接面向大门。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仔细查看,木梯下方的入口大有玄妙,原来可以通往一个地下室。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入口可容一人搬货物上下,走下几级石阶,可以看到地下室仅有几平方米的面积,由于缺乏打理,已颇显凌乱,左侧是一个灶台,右侧有一个门,出于安全考虑,已用门扇挡住。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透过残缺的门扇,可以看到门外就是河沟,当年海内外的大船货物停靠在富美渡头,商家用小舢板将货物直接运送至此,搬上来就可以入库,完成来自远方货物的接驳,这样免去了靠人力从码头搬货到仓的繁琐,这一细节揭示了千年古港非常成熟便利的一面。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通过木梯来到二楼,窗外的河沟如今变得狭窄,当年舢板小船往来输送货物的富庶景象,留下了残存的痕迹。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二楼阳台上,附近的红屋顶和绿色植物,一起在时光中缓慢融为一体。

富美国术馆:五祖拳艺震四方

海关口7号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尾的防洪堤边,有一条小巷,因为这里紧邻渡头,又是古代海关所在地,小巷被称为海关口。如今的海关口7号是一处民宅,但在城南旧史中,是一座名为“富美国术馆”的著名拳馆所在。

今年90岁的黄天禄老人,是福建省武术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或许是自幼习武的原因,至今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他在富美国术馆原址前介绍说,富美古渡头是当年货物集散地,习武之风盛行,富美国术馆成立于1933年,馆长为林天恩,总教练为姚醒狮、何沙母。首期学员十多人,有周志强(林天恩的女婿)、林清潭、蔡世约、林秋雁等等,抗战中一度停馆。

1943年,富美国术馆复馆,馆长仍是林天恩,传授五祖拳械及舞狮阵。舞狮队由林清潭负责,用五祖拳技艺配合舞狮动作,威震古城内外。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旁有一条小巷名为凤楼埕,别名烘炉埕,因古时这里建有一座凤楼而命名,凤楼埕9号是一座古厝,这是富美国术馆著名拳师林清潭的故居。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在故居内,林清潭之子林国新回忆了父亲的往事。林清潭当时绰号“阿头”,1909年生,从小和弟林秋雁随父在富美渡头做码头搬运工,由于天生强壮过人,加上长期的码头搬运经历,功夫底子非常深厚,尤以臂力惊人著称,两百来斤的粮食袋都是用双手抓起搬放,令人惊叹。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这是富美国术馆拳师林清潭当年的模样,在没有蛋白粉补剂和现代锻炼器械的时代,练出这样的身材,靠的就是铁马硬桥的真功夫。

据林国新介绍,1950年码头工人成立了泉州搬运公司,公司工会为了活跃工人的文体生活,在原富美国术馆的基础上创办武术研究社,由陈红桔任社长,黄天禄任副社长,林清潭、邱春晖、黄清江任教练,组织工人习武健身、踩街舞狮,名扬一时,富美国术馆直到1966年才停办。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富美国术馆留下来的唯一拳谱。(蔡永怀/供图)

富美国术馆成立以来,学员参加社会的各种武术比赛,声名远播,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妈应、黄天禄、邱传国参加全国的武术比赛皆获得好名次,其中黄清江曾获全国南拳第一名,并代表国家出访日本。

陈乔木故居:家风传承万源木

后山社30号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在米铺巷老辈人口中,有一个名字会被频繁提起,那就是“万源木”,这个名字来自附近后山社的城南大富商陈乔木的“万源”商行。据从小在城南长大的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先生介绍,这是因为以前米铺巷大多数房子,都是“万源木”陈乔木、“瑞裕行”蔡锋、“泉州第一富”刘胜裕这三人的仓库和商铺,后来才变更户主。


陈乔木故居位于隘南社区聚宝街后山社30号,属于城南保存最好的古厝之一,据传古代后山社有一家张姓铁匠铺,为南门厂口造船厂打造铁钉、铁锚,因此后山社曾名为“打铁巷”,故居以前的门牌就是“打铁巷44号”。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陈乔木故居前半部分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古厝,屋顶上有后人修复瓦片的痕迹,如今仍然完整保存了古厝最初的样式。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后半部分是一座有着伊斯兰风格的砖木结构洋楼,据陈乔木的孙子陈基立回忆,祖父曾是城南的首富之一,当年花了三万银元在这里建宅,以前屋顶山花上有双狮踩球的泥雕,球上则为一只展翅雄鹰。拱门上是朱红色的铁栅栏,楼上楼下还有古代将军的浮雕,可惜这些精致的细节已毁于几十年前。

新中国成立后,这栋楼曾作为解放军师部驻地,后来还是军队勘测部队的驻地和海军联络站,陈基立回忆说,因为部队保密需要,平时二楼自家人不能上去,一次偶然机会,母亲上了二楼,看到二楼大厅挂有一幅大地图。到了节假日的时候,部队首长还会邀请祖父喝茶长谈。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据陈基立回忆,祖父陈乔木(1879年-1961年,字禹亭)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出生于池店华洲的穷苦人家,经常有上顿没下顿,需要和弟弟挖野菜充饥,13岁就划着舢板给捕鱼虾的父亲送饭。陈乔木在城南白手起家,从打工开始,后来做中介,开典当行,做小生意,最后经营南北干货,由于诚信为人、经营有道,生意越做越大,除了省内外,中国的港台地区、东南亚的菲律宾、东亚的韩国,均有生意往来,观音渡到富美渡头一带的1-4号码头是他出入货物的所在地,在浙江温州,他还有一个办事处,商号为“珍裕源”。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这是陈乔木六十岁左右和八十多岁时的照片,据陈基立回忆,陈乔木身材高大,有一米八出头,在鼎盛时期,陈乔木除了在米铺巷的货栈,还有聚宝街的若干店面,以及中山南路的大量房产。虽为一方富豪,陈乔木的生活却非常节俭,早起习惯用盐巴刷牙,抽的是一米多长的烟杆,平时亲自打扫庭院,劈柴干活,吃饭也多以咸菜腐乳、豆干蔬菜佐餐,平日不喝酒,一瓶虎骨酒喝了几年才喝完。

陈乔木出身贫寒,对码头工人、店铺伙计以及街坊穷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平日照顾有加,从不出恶语,因此后来陈家在困难时期,还有不少群众感恩回报。此外,后渚港拐弯处曾有不少暗礁,船只容易触礁,陈乔木出资炸掉暗礁,为往来船只提供方便。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陈宅二楼有一幅石刻的家风家训对联,为陈乔木私人秘书所书:安分读书恪守太邱遗训,省身克己长留颖水家风。写明陈氏一族渊源的同时,表达了陈乔木对后代读书修身的期望。陈乔木自己也十分喜欢书法,平时有时间就用来读书练字,受家风影响,陈家后代也对书法一道颇为精深,据陈基立介绍,如今聚宝街的“基督教聚宝堂“这六个字为自己的父亲手书,陈基立的二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省书协会员、泉州硬笔书法评委之一,二哥陈基力曾有”七中一只笔“的雅称,而陈基立本人也是泉州市书协会员,家训对联旁的”笃行圣道心长乐,信守经言身自安“就是他春节时所书。1940年,泉州商会授予陈乔木“金万源”的匾额,后来被毁,如今复制匾额上的几个大字,正出于陈基立之手。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院内还有一口外方内圆的古井,井口的半圆形造型比较少见,井水清冽,如今用来浇花。

拾遗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与竹树港以一座石桥相连,这座石桥看似普通,但在从小生活在米铺巷的朱永福先生眼里,这座桥可是大有味道。

经朱永福现场测量,桥宽2.8米,最长的石板有8米,可以看到,石板的一大截现在铺在了路上,朱永福回忆说,这是因为以前桥比现在要长,下面的河沟也更宽,运送货物的舢板小船可以往来其间,输送货物毫无阻塞。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桥头如今种植草木的地方,曾有一条石阶,供码头工人上下搬货,如今石阶已被填埋起来。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附近的海关口,有一块高达3.17米的奉督抚两院示禁碑,这是城南清代海关遗址,立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内容是禁止关役横征关税的规定,用来维护港口贸易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反映了当年古港的富庶兴旺。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20号,现在门牌号更改为中山南路2-3号,门上的伊斯兰风格造型依然可见当年的精致。据在米铺巷长大的魏汉铨先生介绍,这是泉州第一家中国银行的仓库所在地。魏汉铨生于1946年,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当年曾有一个穿制服工作人员日常在此把守,腰间还配有枪械,令他印象深刻。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蒋报企的故居为五开间双护厝,位于新门外树兜村,上图为故居内的蒋报企照片。(蔡永怀/供图)

据资料记载,百年前,中国银行在南门米铺巷开张,聘请蒋报企为经理,蒋报企为泉州新门外树兜村人,他于清代光绪末年在新桥头开设明新钱庄,因资金雄厚,人脉广泛,生意十分兴隆。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的大多数房子都有台阶,比巷子地面要高很多,在米铺巷15号魏汉铨家中,他说在1963年防洪堤建成之前,来自江海的水经常倒灌米铺巷,1956年发大水,水一直淹到了他图中所示的地方。魏汉铨用“山海相望”来形容富美渡头,这里不仅有海运,还有通往内地的生意往来,运出去大米、红糖、咸鱼,从安溪等地运来木材、土特产,生意非常兴旺。

魏汉铨说,在防洪堤建起之前,米铺巷口的码头边还有一处远近闻名的观音庙,这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出海航运靠天吃饭,商家和渔民自然会产生祭拜的民俗活动。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米铺巷11号是朱永福先生的家,门前的墙砖已长青苔,据他介绍,当年泉州城南的古城墙被拆后,不少墙砖遗弃,许多人家会去捡一些回来当建筑材料,这些墙砖就是来自当年的泉州古城墙。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在竹树港中段,有一处没有门牌号的荒园,这原来是竹树港18号,后面一栋二层红砖小楼藤草蔓延,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朱永福介绍,这里曾是一家远近闻名的杂货店,商号为“金瑞珍”,由两名寡妇经营,其中一位名为楚红枣,一位名为阿珺,当年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孚石油来到泉州,为了打开市场,将煤油等日用品投放到市场,这里就是当年最早的经营地之一。18号对面的17号,曾是“金瑞珍”当年向花桥亭租来的房子,作仓库之用。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位于石板桥头的米铺巷2号,是一栋3层楼房,这里是“泉州集友实业社”的旧址。此外,在中山南路2号,还有一栋三层老房子也是集美校友会在泉州的房产,如今仍保留着“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几个大字,中山南路2号曾为米铺巷的巷尾,如今改为了中山南路。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如今的中南南路2号(曹中华/供图)在成为信用社之前,是护桥连驻扎地,三楼是一个制高点,整座顺济桥都在视野之内,以前楼上还设有机枪阵地,民兵轮流在桥面执勤站岗,米铺巷的朱永福就曾在三楼驻守十年。

据泉州集美校友会副秘书长曹中华介绍,“泉州集友实业社”是泉州集美校友会弘扬嘉庚精神,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集体创业所在地。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曾是福建第一家民营金融机构,如今已并入泉州银行,泉州集美校友会为原始集体股东。

泉州集友实业社曾被泉州市政府评为“对外经济活动成绩显著先进单位”“创汇大户”“海关信得过企业”。人员一度达500人之多。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竹树港35号,曾是一家烟丝作坊,墙面两侧下方还分别嵌有两块古代石碑,碑上图案仅隐约可见,已不可辨。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竹树港不长,却保留了许多城南遗韵,高高的台阶、红砖白石和拱门,随处可见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的特点。(许志荣/摄)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阳光下的石板路、古木厝,坐在门前和路过街坊打招呼的老人,这是安逸闲适的小巷时光。(许志荣/摄)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一条看似普通的石板桥,却顽强地记录着当年河道的宽度,一段转角的旧墙,就嵌有早已不知年月的古碑,老巷深处,留下最醇厚的城南味道。(许志荣/摄)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预 告

下期《巷遇》将走进横街和道才巷 ,不一样的老巷,不一样的精彩,敬请期待。


︿

摄像:泉州网 颜沐

实习生:吴倩妮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临江街道新桥社区、蔡永怀、黄天禄、陈基立、林国新、朱永福、魏汉铨、龚书涵等诸位先生及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

在此一并致谢。


巷遇:米铺巷、竹树港


审核 │ 知颠、小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