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練有“肛門藏銀”的庫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國庫銀兩被盜呢?

菻雨


清朝京城共有十大國庫,分為內庫、戶部三庫和內務府六庫。這十大國庫裡,其中有三個庫是儲存金銀的銀庫,其他的庫,各有儲存的東西。

所謂內庫,就是紫禁城內庫,這個國庫是一個存銀子的銀庫,常年存銀子一百二十萬兩,作為備用國庫使用,主要作用是防止北京城被圍攻。一旦北京城連續多天閉城,就會啟用這個銀庫的存銀,供紫禁城裡的皇室人員使用。

戶部三庫裡,有一座銀庫,一座緞匹庫,一座顏料庫。戶部銀庫在清末時,常年存銀一千萬兩左右。

內務府六庫,則更加雜亂,雖然其中有銀庫,但是這座銀庫主要是存放滿清皇室的金銀珠寶的。

以戶部銀庫為例,按照滿清的制度,每座國庫都設置一名管庫大臣,通常都是戶部侍郎兼任,設置戶部的郎中為管庫的司員,司員下面有十二名庫兵。每庫還設置記賬的庫書。但是,庫書不能入庫,只有十二名庫兵能入庫。

外省有稅收的銀兩要入庫,銀庫還要收費,費用大概是每一萬兩歲銀,收費六十兩,當做手續費辛苦費,這些錢一般都被庫書和庫兵瓜分了。

庫兵要入庫,一般是進入時管的寬鬆,出來時審查的嚴格。

入庫時,即便是大冬天,也得脫了衣服褲子,一般庫內都另外預備一套衣服,但是出來時,這套衣服必須留在庫內,也就是光溜溜進去,光溜溜出來。

出來時,在庫門口還設一個板凳,出庫門時,庫兵要跨過板凳,為的是防止兩腿之間夾帶。

即便如此嚴格,仍然有人能別出心裁地想出偷盜的辦法。

一種是肛內藏銀。

這種方法只適合外庫,不適合內庫,因為外庫銀子個頭小,可以塞進去,內庫都是大元寶,個頭太大,根本塞不進去。

一般肛內藏銀要做兩點準備,一是搞點豬油卷,既能起潤滑作用,又能把銀子包進去,二是去東四牌樓的一個地下藥店買一種藥,起疏鬆作用,不疏鬆塞不進去,而且容易脫落。

一般肛內藏銀大小都是八十兩一次,也就是五斤,很重,一般時效性只有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時間久了,肛內撐不住的,銀子會掉出來,跟老母雞下蛋似的,就露餡了。

還有一種是茶壺藏銀。

這種方法只適合在冬天做,而且是天特別冷的時候。

在庫房裡幹活的庫兵也得喝水,就得拿茶壺進庫。一般情況下,出庫時,都要把水倒乾淨,檢查茶壺裡沒有東西了才行。

但是到了冬天就不一樣了。冬天天冷,茶壺裡的水會凍住。再倒時,大冰塊倒不出來啊。庫兵提前把銀子放在茶壺裡,沉底以後凍在冰塊裡,出來時檢查茶壺,不容易發現被盜的銀子。

除了上邊兩種偷盜庫銀的方法,庫兵一般還會在秤上做手腳,當然,這樣偷盜的量不會很大,國庫損失有限。

庫兵除了偷盜銀庫的銀兩之外,其他各種庫裡的寶貝,也有偷盜的,因為其他庫相對銀庫沒有那麼嚴格。

比如戶部三庫之一的緞匹庫,裡面藏的都是御用的緞匹,還有各種其他布料,貂皮,動物皮革,因為這些東西入庫不嚴格,出庫也不嚴格,每年清點起來,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有些官員都是走馬觀花地抽查盤點。

這就給了庫兵偷盜的機會,因為裡面的東西少了,誰也不知道。

戶部三庫裡還有一座顏料庫,尤其雜亂,裡面收藏的都是各種材料,宣紙,墨,毛筆,甚至檀木,松香,以及下面各省每年送來的各種貢品。

據曾經進入這個庫裡盤點過得清末文人記載,顏料庫裡面尤其雜亂,很多東西亂堆亂放,這裡一堆,那裡一片的。庫兵偷了拿了,誰也不知道,這個恐怕沒法防。因為這個庫的防護比銀庫寬鬆太多了。

除了紫禁城內庫、戶部三庫之外,還有就是內務府六庫了。

內務府六庫是偷盜的重災區,甚至內務府的官員還監守自盜,這個真的沒法防,除非安上攝像頭,把監控室放在皇帝的寢殿裡。

內務府六庫裡,儲存的主要是皇家的寶貝,不用說大部分都價值連城。

比如藍寶石,內務府寶庫裡收藏有大拇指那麼大的藍寶石,總共三塊。比如,內務府收藏的金剛石,大小跟橄欖核似的。總共兩口袋。

其他的金銀珠寶,更是數不勝數,琳琅滿目。

除了金銀珠寶,內務府六庫還儲藏了很多名畫,書法名帖,歷代帝王像,各種傢俱,瓷器,古董,各種鐘錶,以及其他小玩意兒。個個價值連城,堪稱無價之寶。

除了一些比較醒目的東西,內務府的官員不敢偷盜以外,其他的他們能順的就順回自己家,反正皇帝也不清查,也不知道有多少。正所謂,千防萬防,家賊難防。

據清代筆記記載,有個內務府的郎中,就曾經把一把龍椅偷偷搬回了自己家。

末代皇帝溥儀,曾經想查一查內務府的賬目,結果內務府的官員,放了一把火,把賬本給燒了。可見他們的偷盜有多嚴重。


西堤君


古語云:"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這句話說明清朝的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都如此能斂財,不過清朝有個比知縣還小的官——庫兵,卻比知縣來錢又多又快,那麼庫兵是何職業?他又是如何來錢的呢?

清朝的庫兵指的是看守庫銀的士兵,相當於看著國家銀行的士兵,一般都是八旗子弟兵,因為別看是個庫兵,這種職業來錢很快很方便,由此,要想當上庫兵不走後門都不行。


庫兵上面是銀庫中郎將,一般領導著十幾名手下,庫銀中郎將三年一任,任滿可得銀二三十萬,別以為當官的掙得多,其實庫兵最能"掙"錢了,庫兵一天"掙"個百八十兩沒問題,說白了庫兵就是偷藏銀子。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著銀子偷銀子,"這些庫兵偷銀子的方法很絕,他們首先買一些豬大腸,把豬大腸在花生油裡浸泡,潤滑無比。當上班無人時,偷偷拿出銀庫裡大約百十兩文銀,快速裝入豬大腸裡,上廁所把這些銀子塞入肛門裡,這樣就可以很順利的帶出去。回家後在排洩出來,雖然銀子有點髒,但買東西吃的香。這也是庫兵在當時都是有頭有臉的子弟來參加的。這樣算來一個庫兵一年弄個三四十萬沒問題,這在當時有句諺語,"庫兵庫兵,讓做知府都不行"。


其實清政府為了防止庫兵偷銀子,也做了一些防範,比如上班時都要脫光檢查,然後換上清朝官服,下班時,要跨過板凳邁過去,目的就是叉開腿,看看雙腿間是否夾帶銀子,過了這關還有一關,伸來雙臂,上下抖動幾下,看看腋窩是否夾帶銀子,看似防範工作做的很到位,豈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統治者萬萬想不到,肛門裡還能夾帶銀子,其實我覺得和走私毒品有些類似,也不知道誰給誰學的,不知道古代和現代誰是師傅。

其實面對堆積如山的銀子,任誰也動心,"白酒紅人面,黃金動人心"無論清政府如何提高防夾帶的措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庫兵總是能想出各種辦法偷帶出去。


秉燭讀春秋


即便是在科技非常發達的現代社會,國家對於內部人員製造、搬運貨幣也是有著非常嚴格的監管理。而在古代社會由於科技技術不那麼發達,所以銀庫裡監守自盜的行為是常有的。

比如在清朝的戶部銀庫中,就曾有庫兵中飽私囊,利用“肛門藏銀”的方式盜取庫銀。所謂的“肛門藏銀”就是指人將銀子塞入肛門中,然後躲過盤查,盜運出去。不過,這項技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據盤查銀庫的清代官吏記載,有些看守銀庫的庫兵先用豬油潤滑肛門,然後將銀子塞入豬大腸內,最後將豬大腸塞入肛門內。這種方式雖然噁心,但盜運小額的銀子是非常方便的。有些貪心的庫兵,一次竟然可偷取幾十兩之多。

因此,為了確保銀兩的安全,清朝專門設定了一套嚴密的制度來管理銀庫。在戶部的銀庫中,設立管庫大臣一名,一旦出了差子是要殺頭的,所以管庫大臣也不得不嚴格管理下級。


管庫大臣規定,所有的庫兵進入銀庫之前都不得穿衣服。走進去後,裡面有專門的衣服可供蔽體,這是為了防止庫兵通過衣服盜銀。此外,為了防止“肛門盜銀”現象。所有的庫兵都必須大步跨過正門前的一條板凳,這是專門用來檢查庫兵的。如果庫兵肛門之中夾了銀兩,必然不敢大步跨凳,因為一旦動作過大銀子就會掉出來。


同時,進出銀庫的其他生活用具也必須嚴格檢查,以免被庫兵用來藏銀。不過,即便清廷管理銀庫如此地嚴格,也依然無法徹底杜絕白銀被偷的現象,因為團伙作案和裡應外合防不勝防的。在清文宗道光年間就發生了一次較大的戶部銀庫失竊案,以至於驚動了道光皇帝。


歷史的荒野


古代的國庫都是存放現銀,且數額巨大,戶部只記載收支賬,並不能像現代會計講的日清月結,無法每日盤點庫存現金。這樣的機制給了看守國庫者監守自盜的機會。

清朝的國庫叫做銀庫,屬戶部管轄,銀庫的首長叫做郎中 ,三年一換,是戶部公認的肥差,官職雖小,三年下來能貪汙的銀子遠超一品大員。

底下負責看守銀庫,防止銀庫被盜的士兵叫做庫兵,也是三年一換。由於事關國家財政,銀庫士兵選拔也很嚴格,都是旗人出身,經過層層篩選,艱難程度不低於公務員的國考,很多人為了謀個庫兵的職位花費重金賄賂官員。庫兵也是三年一選,且是輪班制,每個人一個月上不了幾天班,所以在職期間庫兵們都絞盡腦汁的往自己兜裡揣銀子,朝廷也不斷出臺管理政策肅清此類現象,在雙方的鬥智鬥勇中,出現了許多令人膛目結舌的藏銀子方法。

起初庫兵們將銀子藏在茶壺裡,下班時候會有人檢查倒下茶壺,看上去裡面都是茶水,其實銀子已經被粘在壺底。後來,未免茶壺攜帶,規定庫兵們不許自己帶水了,每日早上由人用木桶裝一桶水供眾人飲用,下班帶出去空桶。這時有聰明的庫兵想出個高招,在木桶下面做個夾層,看上去是空桶,銀子都在夾層裡被帶出去了。這個辦法屢試不爽,直到有人用了質量不過關的木桶,出門前銀子灑了一地才敗露。

後來,庫兵們開始利用身體做容器偷運銀子,就是趁人不備將銀子放在工作服裡,借去廁所時候將銀子藏在菊花裡,是不是很難想象那裡怎麼能藏下一錠銀子,人啊為了錢財能忍受的痛苦是無下限的,庫兵為了藏銀子,都是反覆練習過的,什麼姿勢方便,利用花生油豬大腸等輔助,優先選用南方的銀子光滑無刺,什麼走姿能不掉出來。

朝廷為了防止夾帶銀兩,規定庫兵每天上班時要脫光,統一換工作服,每天下班都要令他們裸著走一段路程,並且跨過障礙物,功夫不到家的就要敗露了。

儘管朝廷一再嚴查庫兵私盜銀兩,奈何重利之下勇夫不斷,監督效果並不理想,難怪國庫總是空虛呢,這些蛀蟲就夠皇帝喝一壺的。


史論縱橫


“肛門藏銀”的故事多見於清代官場筆記小說。

光緒年間進士何德剛在其筆記彙編《春明夢錄》中記載了他擔任清朝吏部文選、驗封、考功諸司主事期間核驗京師庫房的見聞。在其記述裡有這樣的記載:

“庫兵入選之曰,戶部門外必先有十數鏢客保之去,防被擄勒贖也”(《春明夢錄》)

“庫兵”就是銀庫的工作人員,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但是這個公務員不是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員,而是服務於大清國最大的真金實銀集散地——戶部銀庫的工作人員。因此他們身上自帶金閃閃的光輝,耀眼到什麼地步呢?這些公務員複試結束,確定錄取的時候,出了大門是需要十幾個保鏢保護的,如果沒有保鏢保護,大概就會“被擄勒贖”,被綁匪盯上,就會被好一頓勒索。

要知道,人怕出名豬怕壯,能被綁匪盯上的大清國公務員,必然不是僅靠微薄的俸祿生活的。

這群人有什麼特殊的生財之道嗎?還真有,那就是,想辦法偷大清國庫內多的連皇帝都不知道真實數量的金銀。

清朝也制定了相關的規定,防止庫兵偷盜內帑。

“庫兵之入庫門也,雖嚴冬亦脫去衣褲,內別有衣褲,亦不能穿之出庫。出庫時,設一板凳,跨之而過,示股間無銀也;且兩手向上一拍,口叫‘出來’二字,示脅下、口內均無銀也。”(《春明夢錄》)

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肛門藏銀”便是伎倆之一。

“然其偷法,有出人意表者,則以穀道藏銀也。法用豬網油卷圓錠八十兩,恰可相容。平時則向東四牌樓一秘密藥鋪買藥服之, 謂男子穀道亦有一交骨,服之則骨可松,然油卷後,而銀之分量重,塞之於內,只能容半點鐘工夫,稍久亦便出。”(《春明夢錄》)

除此之外,還有“茶壺偷銀”的辦法。

“至冬間偷銀,又有抽換茶壺之一法。茶壺出庫,必倒開一驗,冬夫凍冰,銀凍在茶 內,雖倒開亦不墜也。其餘則重出輕人,天平上亦不能無弊。”(《春明夢錄》)

因為吏治腐敗,銀庫管理人員也從中得利,就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制定的再完美的預防措施,在利益面前都是形同虛設。

這麼日積月累,早晚有露餡的一天,就看這個擊鼓傳花傳到哪裡了。

清朝最大的銀庫案爆發在道光朝。起因是銀庫諸官吏分贓不均,內鬥起來,相互狗咬狗,就鬧到皇帝那裡,正好遇到極度節儉的道光皇帝,就派人徹查此事,結果發現銀庫應存銀一千二百餘萬兩,實際只有近三百萬兩,將近九百餘萬兩的虧空,把道光皇帝震驚得愣是無言以對。


參考文獻:《青鶴》筆記九種


歷史寶藏


歷朝歷代,對於銀庫的管理都是相當嚴格。清朝時,國庫設置專門的管庫大臣一名,由戶部侍郎兼任,手下還有專門的庫書和庫兵。

庫書負責門口登記,庫兵負責進庫搬運金銀。庫兵進庫的時候,都要脫光衣服,然後進庫再換上準備好的薄衣。辦完差以後,庫兵要脫光衣服,以此從庫管面前的板凳邁過去,然後,張開雙臂,露出兩脅,張口說“出來”二字,以此證明沒有私自藏銀。

庫兵為了偷盜庫銀,有人專門練就“肛門藏銀”的本領。要練就這種本領,需要撐大“直腸”。先將鐵球都物品,塞進“直腸”,然後練習走路姿勢。一般人看不出來,每次藏銀,也都選圓錠的金銀,用豬肉潤滑後塞入。這種藏銀方式,比較隱秘,不易發現。

不過,偷庫銀基本都是團伙作案。上下串通,都有後臺。而朝廷對於小打小鬧的“庫銀消耗”也是不追究。

其實,戶部的國庫管理還相對好些。州縣庫銀管理沒有這麼正規,而且,散碎銀兩多,所以丟失庫銀比較普遍。這也是為什麼朝廷徵稅的時候,有“火耗”這一項的部分原因。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面對肛門藏銀的庫兵,清朝有的是辦法:

一是進庫換衣服,進庫的庫兵必須換一件很薄的衣服,之前要全身脫光。

二是出庫的時候,要跨過門口的一個凳子,還要做張嘴檢查,咯吱窩的檢查防止夾帶。

三是實行嚴酷的刑法,偷盜銀子被抓住的話,不僅自己要被砍頭,全家族都要被受牽連。

不過對肛門藏銀的庫兵,實在也是沒辦法,這些人用豬油塗在了什麼地方?塗在銀子上,然後塞在肛門裡。這些人啊晚年是很痛苦的哦。


春風得憶3


我是中原一哥,歡迎閱讀。

清朝國庫發生盜竊,藏屁股眼裡,抓住是死,抓不住就是自己的財產。

真是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守著金山銀山哪有不盜之理,庫兵們偷著哪點比起貪汙腐敗,少多了,不去抓主要的,抓這些小細節,也難怪清朝滅亡那麼快。

據說庫兵,掌管國庫的大臣一絲不掛,銀子還是被偷,“肛門藏銀”這項絕技應該很難練,老的時候,屁股肯定不舒服。

一笑而過,肛門藏銀。


中原一哥


肛門藏銀的庫兵,需要吃過專門的藥材,排洩後經過檢查,沒有銀子後,才能離開。

第二點,庫兵需要在原地蹦跳,以查檢是否有存銀。

養專門的動物看門,減少人員之間的交流。

不過為了銀子,庫兵還是想各種方法偷拿銀子。


農村妞說事兒


外國的有如此花樣嗎?西班牙殖民地是直接貪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