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鑿壁偷光這個成語本是用來形容學習勤奮的,成語講的是一個叫匡衡的孩子為了在晚上也能學習,就鑿開牆壁,借用鄰居家的燭光讀書的故事,這個勤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呢?不瞭解漢朝歷史的人可能都不清楚,以為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也像方仲永一樣就泯然眾人矣了!其實不是,這孩子長大以後還真混大發了。

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以說《詩》著稱。西漢經學家,元帝時位至丞相,這官兒做得也相當大了。

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匡衡祖上世代務農,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資用,但是他十分好學,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他的悟性也不低,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據說人們每當聽匡衡解說《詩經》,就會眉頭舒展,心情舒暢。

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作為博士弟子,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基本上相當於現在高考考了九年,才混了個三本的學校,好在那個時候學生很少,匡衡也相當於鯉魚躍龍門了,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大概相當於省級圖書館管理員的職位,但是不要小看這個圖書管理員哦,它幾乎就是以前最有利於學習的職位了,太祖也曾經當過的,所以在這一時期,匡衡的學問可能有突飛猛進,以至於對《詩經》理解之深名冠一時,我的理解就是匡衡就是那個時候的易中天、紀連海等學問家,雖然沒有百家講壇這樣的平臺,但是他一定通過其他的場合或者宣傳,擴大了自己的名聲,以至於連身為太子的漢元帝都對他很青睞。

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漢元帝繼位後,匡衡也就跟著發達了,官職也進一步高升,先成了博士,官位做了給事中,他還引用《詩經》的道理勸諫元帝,主張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受到到元帝的讚賞,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至此,匡衡以文學封侯,也是古代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匡衡是一位儒學大家,但是也非常懂得學以致用,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他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漢朝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崇經學弘揚道德,匡衡的學問正好與之合拍,因此受到漢元帝以及他的兒子漢成帝的重視,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多有建樹,漢成帝時期,他還上書剷除了中書令宦官石顯,為朝廷除了一害。但是後來他也被人彈劾,因為在漢元帝封他為安樂侯後,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但匡衡利用郡圖之誤,自作聰明地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真是學問再大也難以壓制內心的慾望呀,有人向漢成帝告發他"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於是被免為庶人,回到了老家,重新回到了他鑿壁偷光的地方,人生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之後貧困潦倒,不幾年就病死了。

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混大發了,但到老後又回到了原點

那麼你覺得該怎麼評價匡衡這一輩子呢?我認為匡衡的一生稱得上是很精彩的,他由一個貧苦農民家的孩子通過勤奮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成功,並且得以文官封侯,雖然也有過錯,但是《漢書》中仍然把他列為一代賢相名臣,受到後世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