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看似温柔的火狮子


这是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分开来探讨!

先说说宁远大捷;

如今有不少人在抹黑袁崇焕,同时也一并抹黑和贬低宁远大捷。但其实,这是很不厚道的。因为,宁远大捷确实是明朝对后金军作战中,一场了不起的大捷!

当年为了攻打宁远,努尔哈赤可是集结了整整六万后金军,这可是努尔哈赤的老本啊。而当时的宁远守军只有不到两万人,兵力比超过了1:3。

宁远城虽不大,但却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城上还配备了11门wei红衣大炮,这可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器。据《明季北略》记载:“火星所及,(后金军)无不糜烂。”

下面,我们不妨脑补下后金军攻城时的场景:六万大军密密麻麻的围着宁远城不断强攻。而宁远城上的明朝守军则不断用自己手中的轻重火器,冷热兵器,轮番招呼。远的用红衣大炮不断的轰,近的用火铳加弓弩不断的射,如果有那些走了狗屎运的后金兵,能连滚带爬摸到宁远城边,那就直接给他们来几块大滚石......后金军这样的攻城战,显然就是在给明军送人头。

之前,有人根据“斩首二百多人”这个说法,就否定宁远大捷,这显然也是不科学的。

首先,在作战过程中,后金军不可能把死去的士兵尸体都留在城下,而是会想尽办法尸体抢走。而史书上就有努尔哈赤将从城下抢回的后金军尸体运至城西门外砖窑焚化的记载。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阵亡的后金士兵尸体,并没有被明朝守军夺得,而是被烧掉了。

由于后金军当时完全被明军的火力所压制,压根无法靠近宁远城;明军野战能力低,也不敢出城应战。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明军这两百多个首级,应该是靠近城边而被留下的倒霉鬼。

就如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平壤战役一样。明军当时仅以七八百人阵亡的代价,就消灭了平壤的一万多日军。但事后统计,明军总计也只斩获日军首级1250级。但平壤一战,日军的减员肯定不止一万。因为,大部分日军不是被明军炮火轰死烧死,就是被逼得跳河溺亡了。

换句话说,平壤一战,被明军斩首的日军,不过占后者阵亡人数的十分之一而已。那么,通过这样来换算,宁远城一战,后金军至少被干掉了两千多人。所以,宁远之战是明朝一场难得的胜利啊。

接下来说说袁崇焕;

这个问题过去也分享过很多个人的观点,我始终认为袁崇焕死得并不算太冤,毕竟他确实存在不少疑点。至于他死后为何会被老百姓争相食其肉,我想这大概是背了黑锅吧!

当年,咱们这位袁督师在被崇祯皇帝召见时,可是自信满满的说自己“五年平辽”的。这位创造宁远大捷的英雄将领,可是被大明军民寄予厚望的啊。而他却用这样的谎言欺骗崇祯皇帝,什么“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这分明就是欺君啊!

结果,他到任后,明朝边军不但没能挡住八旗,更是破天荒的让他们杀到了北京城下,满朝文武惊恐不已。如此一来,别说是崇祯皇帝回想起他那句“五年平辽”要生气,就是京城地区的百姓也彻底生气了!

要知道,那些饱受八旗军迫害的京畿百姓,他们可没能力找八旗军报仇,也不可能跑去找那些稳坐京师的达官贵人们算账,当然更不可能责怪崇祯皇上。于是,这股恶气,就通通发泄到被朝廷定罪的袁崇焕身上。毕竟,身为蓟辽总督,保境不力,袁崇焕本身就难辞其咎啊!


这些历史要读


宁远大捷,之所以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无非是因为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而且据说在此战中,满清被打死数千人,甚至努尔哈赤也是在宁远城下被炮炸伤而死,最后逼退满清大军。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宁远战役,确实算得上是一场大捷。但问题是,据史书上记载,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率军返回沈阳,其后两个月,他又率军征讨蒙古五部喀尔咯贝勒,并和蒙古科尔沁部奥巴台结盟,半年后,他才以病到清河温泉沐养,后来在由清河返回沈阳途中病死。

换而言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一直还在进行正常的军政活动。更主要的是,一个被大炮炸成重伤的人,临死前到清河温泉沐养,这不是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事实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努尔哈赤以68岁的高龄突然死亡,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所谓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重伤而死,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

至于所谓的打死满清数千人,在满清官方记载中不过是500人;当然,满清所说的伤亡数字不一定可信,但问题是,据《明史》中所说,明帝国死亡的将士,足足有7000多人,如果加上老百姓的,就足足有14000多人,其中还有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满清焚烧。

当时宁远战场,明军的人数两三万,满清五六万,双方兵力对比也就是是二比一,说到天上,也就是三比一而已。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指挥的明军困守孤城三天时间,眼眼睁睁的看着,敌人把距自己30里的后勤重地攻下,杀掉已方七千士兵、七千老百姓,烧掉上千堆粮食、两千艘船;却是连城门都不敢出一步。

如果以这种兵力对比,这种战役结果,都能称之大捷,那大捷也为免太廉价?因为,在中国战争史上,以三比一的兵力,困守孤城三天,实在说不上有太大的难度。甚至而言,以这种兵力,困守孤城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战役都多的去。

我无意说,换谁上去,以这种兵力对比,也能保证城池不被敌人攻破。我只是想说,如果说一个将领以这种兵力对比,能困守孤城三天,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只不过,宁远大捷出现于比较特殊的背景下,所以,满清才感觉比较失败;因为努尔哈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辉煌传说被打破;而明帝国呢?更感觉自己胜利了,因为一败涂地的惯例终于有了一点改变。

萨尔浒之战时,明军损失五万大军;开原、铁岭更是让敌人直接攻破了城池;辽沈之战,一举丢失了70多座城池;广宁之战一举丢失了40座城池。现在,敌人来攻打,虽然丢失了20万石左右的粮食;并且死了近万人,但是,宁远孤城保住了!你说,这值不值得庆贺?算不算是大捷?



后来,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后百姓争相食其肉,表面上看,是老百姓愚昧无知,但事实上,换做任何人处于当时老百姓的位置上,都会恨不得食其肉的。

因为,在皇太极率领大军越过长城到底北京城的13天时间里,袁崇焕所率领的关宁军队是一路追随,但袁崇焕却没有做过任何试图阻止满清前进的动作,并且等袁崇焕跑到北京城下时,满清的军队还没有到达。给当地军民的感觉就是,满清军队好像是由袁崇焕带过来的。

当然,大家对袁崇焕的行为也能理解,因为,袁崇焕当时只带了九千人,皇太极率领了五六万人。怎么个阻止法?想当年,关宁线驻扎十五万大军,袁崇焕都不敢与皇太极主力对决。现在,让袁崇焕率领九千人与皇太极正面打仗,那不是逼着袁崇焕率军自杀吗?

但问题是,当皇太极的大家抵达北京城下时,北京城的驻军和百姓都在和满清军队血战,但袁崇焕和他的关宁军却在旁边看热闹,这也是后来崇祯皇帝为什么让满桂的军队进瓮城休息,却不肯让袁崇焕的军队进城休息。

如果,袁崇焕的军队伤亡超过一千;若是砍下几百满清士兵的首级。皇帝没有理由不让关宁军队进城休整,因为,面对这种伤亡,谁也不会怀疑关宁军队的忠诚度。

但问题是,袁崇焕军队自始至终都没有加入战斗,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伤亡。袁崇焕从山海关出发,就是率军九千;祖大寿率军撤走时,还是率军九千。如果关宁军队哪怕只有几十人的伤亡,北京城附近的人,也不会认为关宁军队与满清有通敌嫌疑。

最后,满清军队在北京城附近肆虐了十多天,多少无辜百姓被抢被杀,袁崇焕就这样看着。当然,如果袁崇焕的过错,只有这些,估计也就是被砍头。问题是,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际,关宁军队竟然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袁崇焕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祖大寿造成的。本来,大家都觉得袁崇焕像汉奸,祖大寿就更应该率领关宁军队,给袁崇焕争一口气。总而言之,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袁崇焕及他的军队,是真正忠君爱国的军队。

但是,敌军正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时,祖大寿直接就率军撤走,面对这种结果,皇帝自然恨得发狂,而北京城附近的百姓,自然恨得发狂。

皇帝拘捕袁崇焕,并不意味着皇帝一定会杀袁崇焕,也不意味老百姓一定会恨袁崇焕要死。但是,祖大寿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北京城的安危,什么皇帝的安危,什么百姓的安危,那都是浮云!

总而言之,你们老百姓敢说我们与满清军队不清不白,老子就不清不白,满清军队想折腾老百姓,就随便去折腾,既然皇帝敢作初一,我就敢作十五,你们又敢拿我们怎么办?

事情到了这一步,袁崇焕自然没有活路,因为这种行为已经坐实袁崇焕就是大汉奸,而且还是个大军阀,所以,皇帝把他凌迟处死了,老百姓也争想生吃他的肉。


我是赵帅锅


宁远大捷也就是宁远之战,是发生在公元1626年,大明和后金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大明击败了后金而告终,这时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败,而后金才刚刚崛起,指挥这场作战的明朝将领是袁崇焕,但是当时袁崇焕是在备受排挤,人手严重不足,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打赢的这场战争,可以说赢的很不容易。

当时明朝宁远城里的明朝军队不到两万人,努尔哈赤参与攻城的部队大约有6万人,但是他号称自己手下有二十万精兵,具体数字就不得而知了,明朝一边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政治上也没有优势,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就一心只想撤退逃跑,高第他是因为依附阉党才得到封疆大吏的职务,他不会打仗,也没啥能力,他的政策就是放弃关外领土,守好关就行,但是在这之前袁崇焕修建堡垒,兵营,开垦土地,他自然不愿意没有任何抵抗就放弃关外土地,于是高第就把袁崇焕扔下了,让他守着孤城宁远,自己退回关内。

袁崇焕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积极采纳边关将士们意见,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袁崇焕严明的治理下,明军士兵斗志高涨,他也早为这一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宁远城布置了30门红衣大炮(葡萄牙制加农炮),这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也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1626年正月二十二,后金正式向宁远城发动了进攻,努尔哈赤还是按照惯例先放被俘的汉人回城劝降,但是被袁崇焕严词拒绝,后金正式开始攻城,从早上打到夜晚,尸体堆积成山,始终没能打下宁远,后金包围宁远城,想要困死宁远,但是由于准备充足,被明军不断用大炮轰击,努尔哈赤只得改攻明军储粮的觉华岛,但是由于伤亡惨重,后金不得不暂时撤兵,后金中有重要人物在此战中被大炮炸成重伤,据说就是努尔哈赤。

总的来说此战明朝和后金各有胜负,在主战场上明军重创了后金,但是明朝的粮仓觉华岛也陷落了,袁崇焕本来该由此战一战成名,但是这位大功臣却被魏忠贤排挤,愤然辞官回乡,直到朱由检继位,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才被推荐重新启用,后来后金卷土重来,遵化、三屯营均被攻破,后金军队直逼京师,这时袁崇焕再次站了出来,率军阻击后金兵,后金败退,京师解围,这时朝廷里那群阉党的残余势力却陷害袁崇焕,说他故意放金兵入关,诬陷他和后金勾结,后金得到消息将计就计,传出了和袁崇焕有约定的消息,朱由检听信谗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百姓食其肉,因为这不过就是群没有大脑的愚民罢了。袁崇焕他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伟大英雄。


玄坤


在张居正主政时期,已经意识到建州女真的威胁,他重用李成梁经略辽东,反而让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三部,逐步强大起来,后金也就成为大明最大的威胁。


明末抗辽不得不提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三人。熊廷弼和孙承宗即正面防御后金,又重用后方的毛文龙,对后金形成夹击之势。

袁崇焕,字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进士,自幼喜欢兵书,希望有朝一日奔赴抗辽前线。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入京觐见,在御史候荀的举荐下进入兵部主事,不久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赏识,入主辽东,袁崇焕在辽东修住了宁远城,恢复了锦州,使明朝边境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恢复了天启年间失地。因为治边有功,天启三年被升为兵备副使。



1626年,孙承宗受到魏忠贤排挤下野,努尔哈赤认为时机来临,帅军猛攻宁远、锦州一线,谁知碰到了袁崇焕,袁崇焕指挥从容,军民同心协力,打退了努尔哈赤的多次进攻。正是在这次战役中,袁崇焕拉出了红衣大炮把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回到盛京不久死去。

崇祯二年(1629) 年,崇祯召见袁崇焕,对他大加抚慰,袁崇焕深受鼓舞,大嘴一张,夸下海口“五年复辽。”,崇祯深感欣慰,赐予他尚方宝剑。


也正是在这一年,由于毛文龙对他傲慢无礼,不受节制,他利用尚方宝剑发矫诏,先斩后奏,杀了一品大员毛文龙。这也成了他犯下的最大错误,此举使后来的抗辽战争只能从正面进攻,很是被动。崇祯知道后,心里很是不爽。


皇太极继位后,一心想找袁崇焕报仇,率军猛攻宁远,结果又被袁崇焕打败,无功而返。不得不说,袁崇焕简直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克星。

故事情节的反转 在这一年十月,皇太极一看,正面久攻不下,想了歪招,在蒙古向导的指引下,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入镜大明,越过喜峰口,攻克蓟州,通州,直逼北京。这样一来,袁崇焕大吃一惊,率领9000名关宁铁骑在后边紧追不舍。

崇祯站在北京城头,挑眼远望,发现了可疑之处,皇太极在前面赶,袁崇焕在后面跟着,不远不近,就是不进攻。没过多久,袁崇焕驻扎在了北京外城成南,正巧,努尔哈赤驻扎在了城北,这一南一北住着就是不开战,这葫芦里卖的啥药?于是,崇祯招来了袁崇焕的师傅孙承宗,孙承宗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袁崇焕没有私通努尔哈赤。但是,现在的形式无法让崇祯打消疑虑。


于是孙承宗派了使者去见袁崇焕,说“皇帝对你赏识有加,你表忠心的时候到了。”袁崇焕一听,我心里苦啊,我要见皇帝。于是皇帝召见了他,见了面,崇祯把自己的风衣解下来往袁崇焕身上一披,“爱卿辛苦了。”但是他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请陛下允许我军入城修正。”“不行!”崇祯生气了,按大明法律,边防军没有皇帝的允许不能进入都城。“你有9000精锐骑兵,万一谋反,我如何是好。再说,擅杀毛文龙本身就是资敌之举,假如你和皇太极串通一气,我大明危矣!”崇祯细思极恐,和退了袁崇焕。

袁崇焕心里也不自在“我军跟在敌人后边奔波十余日,实在是太累了,再说,搞野战,我不擅长,我的长处是防守反击,利用北京城的坚固防御,加上我军的红衣大炮,先炮击在出骑兵,到时候,皇太极就是第二个努尔哈赤。 再说了,以前总兵满桂、黑云龙都能进城修整,我身为督师为何不能!”。但是崇祯不这么想。

就在这时,以前被皇太极俘虏的两个太监杨春和王德成跑了进来,密报崇祯“大汗和袁巡抚有密约,马上要成功了。”崇祯一听,火冒三丈,以前所有的谣言都是真的!于是以“议饷”的名义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觐见。见面之后,怒斥袁崇焕私斩毛文龙、进京逗留不战两大罪状,下捕入狱。不久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没有人挡得住皇太极,明朝 进入了倒计时。


品读春秋001


宁远大捷的主要功臣是火炮的威力。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击败明朝四路大军,极大震慑大明朝。此后努尔哈赤将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堡尽数扫荡,连续拿下明军军事要塞四十多座,铁骑直逼山海关。面对锐不可当的后金军,明朝内部认为放弃山海关以北领土,收缩兵力,坚守山海关以内。但对此论调提出反对的便是孙承宗和袁崇焕,袁崇焕更是提出,“给我足够的粮草武器,我一个人可以守住阵地。”

1626年的宁远大捷,是明朝对抗后金八年以来的首次胜利,极大鼓舞大明朝士气,除了袁崇焕抱着死战决心,火炮在宁远大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袁崇焕在加固宁远城防时,具有突破性思想,就是宁远的防御工事和火炮相配合,甚至是把火炮设置成可以无死角射击。

后金六万大军对抗宁远城内两万大军,虽然兵力悬殊,但宁远城内拥有火力威力极大的11门火炮,无死角射击,多次打退后金进攻。甚至存在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中重伤的消息。

宁远大捷让后金第一次撤军,成就43岁的书生文官袁崇焕,这是他“初历战阵”。

但是袁崇焕下场也极为悲惨,以“大明朝罪人”的身份被凌迟处死,不明真相的百姓食其肉。


五味社


宁远大捷可以说是当时明朝末年和后金之间的真实写照,双方互有胜负,战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么为什么最后以后金取得胜利呢?明朝的覆灭可以说和当时的朝廷阉党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的后金在辽东迅速的崛起,先是统一了女真各部落,自称“后金”,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明朝的攻击。努尔哈赤所率领的铁骑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连克抚顺、清水堡、辽沈、广宁等地。

对于后金的一路高歌猛进,明朝也开始慌了神,不得不派遣皇帝的老师孙承宗督师辽东。这个孙承宗也是有几把刷子之人,要不然怎么能做得了皇帝的老师,在他的督师之下,后金占不到便宜,不得不退回去。

正所谓天算不如人算,以魏忠贤为首的朝廷阉党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孙承宗进行了诬陷,最终导致了这个边关主帅被魏忠贤的亲信党羽高第所取代。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天启皇帝是那么的惧怕魏忠贤,还有就是对下面臣子的极度不信任。


当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真是大喜过望,他认为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当时的形式确实也向努尔哈赤所想的那样发展,因为这个高第只是个草包,全靠关系提拔上来的,当他听到努尔哈赤将要攻打大明辽东边关时,竟然吓得瑟瑟发抖,软弱无能的他立刻下令全军退到三海关以内。

但是令努尔哈赤和高第没有想到的是,被孙承宗一手提拔上来的大将袁崇焕并没有遵从高第的命令,他决定与自己镇守的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的坚决造就了明军第一次战胜后金军队的战例。

当时努尔哈赤所率领的6万后金军队包围了宁远这座孤城,以为会很快就可以把宁远城给拿下,他先是想尽一切方法招降袁崇焕,但被袁一一拒绝了,袁崇焕虽然说是守在孤城上,但他也是有准备的,各种防御工事修得非常的牢固再加上有城内还有秘密武器——红衣大炮。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正式下令开始进攻宁远城,不但如此,努尔哈赤还亲自参加了进攻,再连攻数日都无法拿下宁远城,更要命的是,努尔哈赤还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据史书上记载努尔哈赤“大怀忿恨而回”。

也正是这次的宁远之战,让明朝保住了脸面,也让努尔哈赤从此落下了病根,在不久后更是由于旧伤复发,在几个月后就死于叆鸡堡。努尔哈赤的死对于后金来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袁崇焕的的宁远大捷对于明朝来说可是大功臣,为什么后来被崇祯杀后还被老百姓争相食其肉呢?


袁崇焕的死可以说也是当时党派之争的必然结果,当时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阉党残害忠良的手段越来越残忍,他们抹黑袁崇焕说他当时没有乘胜追击,袁崇焕一气之下辞官不干了。

在崇祯面前袁崇焕也有失误的地方,首先是处死了大将毛文龙,其次还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说给他5年时间一定能平定辽东。但是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变为了对手,这让袁崇焕感到了无比的吃力。

皇太极的策略明显要比努尔哈赤要高明,特别是毛文龙死后,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先是征服了朝鲜,接着皇太极竟然绕道蒙古直取北京,这就把崇祯皇帝吓个半死。这样的结果注定了袁崇焕的悲剧,最后崇祯以袁崇焕“通敌”的罪名把他处死,在袁崇焕死后公布了他的罪名,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争相生吃其肉。


我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瀚海说史


所谓宁远大捷,是一场悲哀的胜利,其实一点没有大捷的气象,后世宣传坚持这场大捷的理由,主要就是说宁远城下,炮火重伤努尔哈赤、他回去没多久就死了,果真如此的话,宁远还真的勉强说的上大捷呢,但是,正史记载里从没人说过这话,努尔哈赤到确实是这一仗后,七个月就死掉了,但是一个七十多的老贼,打完宁远后,也就是传说他中炮到死亡的七个月里,史载他没有睡床上等死,人家先是远征后金北方的蒙古林丹汗,林丹汗号称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其实没什么种,听说努尔哈赤打宁远,他就从北边跑后金捅屁股,努尔哈赤带兵跑一千多公里来打他,他掉头就跑,老贼也火大,一直追,怎么也追不上,然后朝鲜那边听说老贼在北边追林丹汗,也不要脸,也来捅屁股,努尔哈赤没法,回军回来稍稍休整,又发兵东征朝鲜,打跑了朝鲜,回军路上,就病倒了,然后一直到死。

这里面没有提他是不是带伤上阵,但当年东北那个穷山恶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半年里骑马跑了六千来公里,打了好几仗,就算真的带伤,也不认为能伤重到那里,至于所有他死于宁远炮伤的说法,不管正史野史,全都出现在我大清十全老人帮我们把袁大都督树立为民族英雄之后。如果去掉这点,宁远大捷就只剩下在那个关宁军“闻风而逃为下勇,闻奴而逃为中勇,见奴而逃是为上勇”的年代里,好歹还是守住了宁远,什么意思?


就是建州女真没吃的了,倾巢南下洗劫辽东,袁崇焕集中最大兵力进宁远,用沙土跳石堵死城门死守,然后辽东别的大量堡寨被破,囤积的七十几堡军事物资,人口牛马牲口,全被建奴洗劫一空,但宁远好歹守住了,大捷啊!对了,还有斩首二百余级,是后金满载而归后,还有贪心不足的建奴留在后面收刮,蒙古将领满桂违反袁崇焕不许追击的命令,带兵用绳子坠出宁远,砍回来的人头。


李三万的三万里


宁远大捷是明朝晚期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名将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这一战真的是一场大捷,不但打退当时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还用火炮将其送上西天。



但是当时朝廷中的宦官们不满袁崇焕,纷纷抹黑他作战风格暮气沉重,在大胜的情况下不知道趁胜追击。所以天启皇帝下令奖赏有功人员时,宦官上下和宁远总指挥魏忠贤都得到了大量封赏,甚至连魏忠贤尚在襁褓之中的孙子都有封赏。而袁崇焕非但无功,反而有罪,念其尚有苦劳,晋升二级官职罢了。袁崇焕一怒之下,辞官而去。


次年年轻的崇祯帝继位,魏忠贤服诛。崇祯帝大量启用东林党人时想起了功臣袁崇焕,遂将其召回京城。



袁崇焕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很强,尤其是在火器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宁远守军就是因为一半以上都使用火器装备,而清军偏偏是受不了大明的火炮攻击,所以才会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袁崇焕在个人战略上存在着致命不足,性格也过于自信。他认为连努尔哈赤都可以杀掉的自己,面对皇太极根本不足为惧。所以不但处死了给清军后方带来巨大压力的张文龙,还在崇祯帝面前立下“五年平辽”的军令状。


但是真当袁崇焕对上皇太极的时候,袁崇焕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首先张文龙一死,满清便无后顾之忧。袁崇焕错误地认为宁远山海关无事就可保京城平安,怎知皇太极先征服了朝鲜,然后没有选择攻打宁远,而是直接绕道蒙古,从喜峰口进入大明腹地烧杀抢掠,直奔京城。



皇太极这一招儿让袁崇焕和崇祯帝都吓得不轻。也就是这一次,崇祯帝不再信任袁崇焕。当袁崇焕收复失地来到京城想进城休整之时,遭到了崇祯帝的拒绝。


因为满清大军烧杀抢夺到京城附近来了,北京城内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谣言就满天飞了。那些被清军掠夺损失惨重的大臣们恨透了袁崇焕,在皇帝面前猛进谗言,再结合北京保卫战数次在战势占优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退兵,令年轻的崇祯帝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袁崇焕最终受到凌迟之刑。行刑之时,饱受清军抢夺虐杀的百姓们受到朝廷谣言蛊惑,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每割下一刀,百姓就争抢着买下其肉,边吃边骂。


一代名将因为自己的个人战略错误和当时朝代的民众愚昧,落得个如此惨烈的下场,真是让人不免哀叹。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肯定是大捷,宁远大捷时,明军已经历萨尔浒、沈阳、辽阳、广宁等几次重大失败,精锐几乎全部损失,士气低下,历任重臣大将下场都不太好。当时辽东不再设巡抚,只设经略,当时经略是高第,袁崇焕是宁远道,负责宁远。

当时得知后金来攻时,高第主张放弃山海关以东所有土地,退回山海关内,但袁崇焕认为宁远必须守。高第撤退时并没将关外所有百姓物资撤走,觉华岛上还有大量物资。

后金当时强攻宁远,袁吸取沈阳、广宁的经验,采取固守不出的战术,并封住城门,防止内奸开门,同时扬长避短,不与后金野外浪战。努尔哈赤未占到便宜,后金转而攻破觉华岛,宁远之战的损失大都是觉华岛上。但当时袁崇焕只是宁远道,指挥不了觉华岛,并不该由他负责。

宁远大捷的意义在于挫败了后金的军事企图,稳住了战线,提振了士气和安定了人心,并给予了后金一定的杀伤,最重要的是找到了应对后金军的正确战术。至于说人头少,袁是守城战,不是所有杀伤都能拿到首级的。

为什么崇祯杀袁崇焕,我觉得余大成的《剖肝录》说的很对,一是当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与袁有隙,加上京师被攻,梁有重大责任(在嘉靖时,蒙古军抢掠京师,当时的兵部尚书,职方司郎中均被杀),所以拼命推责任到袁的身上;二是因为京师附近有大量太监高官的家产,后金军入关,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因此最相致其死地;三是崇祯急于求成,认为袁末能达成承诺。

当时的舆论被官绅控制,而他们恰恰是损失最大的,可以说竞相买肉的主要就是他们和他们的家奴。

现在我们分析袁罪是否该死。一是关于杀毛文龙,毛在前期确实立有大功,袁可立、孙承宗、袁崇焕也对其大加赞赏,但后期居功自傲,报功夸大,号称二十万之众,索饷过巨,并口出悖逆之言,身为武将,却与后金有谈和之举,对其有知遇之恩的袁可立也对其大为不满,毛就带兵到登莱威胁,已经是半军阀状态了。袁杀其之前,曾提出派人监粮饷或毛退休的两个方案,均被其拒绝,袁便动了杀心,事后得到了崇祯的认可,袁被杀后,崇祯也末给毛平反。而且之前崇祯曾授予其生杀大权,所以只能说袁太天真了。

二是明末之前的二千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大灾之时,必定入关抢劫,据明清双方史料记载,1626年是岁大饥,袁决定对蒙古粜米,经多次协商,崇祯也是同意的,如果当时能稳住蒙古,后金能不能借道入侵还不好说。对于后金可能入关抢劫,袁多次上书朝庭并派谢尚政领兵协防蓟镇,但都被遣回(侧面说明其虽为蓟辽督师,却无权指挥蓟镇),朝庭也末作准备,这个责任应该是当时的兵部尚书承担。

三是私下议和,其作为蓟辽督师,一方统率,崇祯让他全权负责,议和也是其权限以内,而且袁并末放松练兵也末放松戒备。

四很多人说袁救援的路线有问题,当时入侵的满蒙军队有五六万人,赵率教笔直入援,全军覆没,袁带九千骑兵入援,原计划在遵化城下阻敌,但满蒙采取绕过的方法,袁如果再尾随,到了北京,可能已经城破了,中间穿过更是不可能,只能绕道超过,在北京城下防守,在当时,除了依城坚守,野战除了送人头,解决不了问题。比后金先到并不奇怪,一是双方均为骑兵,二是蒙满军队还要抢劫。

当年于谦在北京城下打赢了保卫战,成了英雄;于纲打赢了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也成了英雄;为什么袁还在守城,却成了阶下囚?

袁死后,关宁军迅速军阀化,再也不肯入援京师,各任官员明哲保身,动口不动手,边事每况愈下。


头大脖子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宁远大捷毫无疑问是大捷。

在宁远之前,满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根本就没有打过败仗。

此战,袁崇焕以自己的战略头脑冷静分析战局,正确的采用了扬长避短的守城,瓦解了满清骑兵的优势。

在满清步兵攻城中,又被明军弓弩和火器打击,抵消了满清骑射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明军的大炮是满清无法对付的,因为满清没有对等的武器。

结果满清久攻不克,伤亡惨重,铩羽而归。

野猪皮努尔哈赤因此气死,一说是受了炮伤而死。

宁远大捷,并不仅仅是守住宁远城这么简单。

宁远是在山海关以北300公里的战略要隘,是山海关的战略屏障。

宁远不失,山海关就很安全。

在宁远战役之前,所有人都说宁远守不住,让袁崇焕退守山海关外几公里。

区区几公里的纵深,哪里对付得了满清,山海关是绝对守不住的。

一旦山海关被攻破,满清占据山海关和宁远,可以建立稳定的交通运输线。同时,山海关距离北京只有300公里,满清骑兵几天就能杀到北京城下。北京城随时处于满清的威胁下,那么大明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宁远大捷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非常关键的胜利。

至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老百姓疯狂相食其肉,很简单,愚民而已。

愚民是没有脑子的,上面说什么他们都信。

现在皇上说满清入侵都怪袁崇焕,他们自然就相信了。

之前清军在河北省尤其是北京附近大屠杀,又将财物洗劫一空,放火烧光。无数愚民的财产和生命遭到损失,自然要发泄。

此时袁崇焕被朝廷杀了,用他发泄自然没有任何危险,自然相食其肉了。

说实在的,如果大明的愚民稍微不那么愚昧,明朝也绝对不会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