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風雲:航空、日化與機械設備行業盈利質量大比武

話說,風雲村裡有個大財主,大財主有兩個傻兒子,王大和王二。地主外出尋歡染了花柳,醫治無效,恐時日無多就立了遺囑,把土地全留給王大,把倉庫裡的糧食都給了王二。

王大通過出租土地和自己種地的方式可以把日子過得很滋潤;王二則完全不用考慮種地和出租的事情,靠賣倉庫裡的糧食也能把日子過得很滋潤。

各位集智慧、顏值與騷氣於一身的老鐵們,你們覺得誰的日子會過得更舒坦?

言歸正傳,第一部分跟大家聊聊投資收益這個詞。

一、投資收益的故事

根據申萬行業分類,A股純正的日化上市公司有9家,其中兩家老牌日化企業,兩面針和上海家化,自2000年到2018年上半年共計創造了77.68億元淨利潤,扣非淨利潤40.63億元。

而這期間2家公司合計獲得的投資收益高達是53.24億元,政府補助4.52億元。

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合計達到57.76億元,佔淨利潤的3/4,是扣非淨利潤的1.5倍。

細思極恐啊!

雖然兩家公司都有鉅額投資收益,但是帶來投資收益的“資產”卻不同。

單看兩面針,其25.13億元的投資收益是6.14億元淨利潤的4倍。假設,沒有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那麼,這家曾經有著諸多榮光的公司在長達18年多時間裡創造的扣淨利潤是-12.19億元,平均每年虧損近7千萬。

上海家化累計淨利潤達到71.55億元,而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達31.38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43.86%。

2009年兩面針持有中信證券6368萬股,為第六大股東,截止2009年末該部分股票賬面價值20.23億元,到了2018年上半年持有中信證券的股票已經減少到1511萬股,對應賬面價值為2.51億元。

毫無疑問,兩面針的投資收益絕大部分來自甩賣中信證券股票。

而上海家化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購買基金和銀行理財。相對賣股票而言,上海家化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銀行理財,持續性更好,更能細水長流。

結合開頭故事中的王大和王二,是不是兩面針更像是分到一大倉庫的糧食的王二,而上海家化則像分到土地的王大?

當然,兩家公司雖同屬於日化行業,但基本面相差很大,兩面針完全是靠賣股票過日子,上海日化的經營情況良好。將二者的大額投資收益拿來對比分析,旨在說明,看似一樣的投資收益,其背後的資產屬性卻是不同。

再來看個有意思的行業。

二、航空企業:巨大的盈利反差

從營收規模看,上市的航空公司整體呈現“3+1+3”的格局,即3大巨頭+1個小巨人+3個跟隨者。三大巨頭分佈是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1個小巨人是海航控股,3個跟隨者是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和華夏航空。

同是打飛機……哦不,開飛機的航空公司,在盈利和增速上卻表現出巨大差異。

(一)長工李甲的啟示

話說,承前故事,王大從地主老爹那繼承大片土地後,把地租給了三位長工,以李甲、張乙、孫丙稱之。

三人窮苦出身,幹活都賣力,為人倒也本分。在給王大幹了幾年後,李甲已積下不少工錢,決定回家蓋房子娶漂亮媳婦。

可是領同樣工錢的張乙和孫丙雖也有積蓄,但不多。王大就奇怪了,領著同樣工錢的三人,怎麼就李甲攢下蓋房錢,而張乙和孫丙卻沒有呢?

正在看文章的老鐵,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呢?

書歸正傳!2000-2011年、2012-2017年兩個時間段,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三大航空巨頭的營業收入(2002-2017年)合計分別是11461億元、9527億元、11458億元。

看上去,南方航空與中國國航的營業收入相差無幾啊。

兩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變化也基本一致。從營收規模看,2012年以後南方航空稍稍領先中國國航。

那麼,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是否也是如此呢?

從淨利潤的對比發現,中國國航的淨利潤一直領先南方航空,2002-2017年中國國航、南方航空、東方航空的淨利潤合計分別是667億元、365億元、207億元。中國國航的淨利潤差不多是南方航空的2倍,是東方航空的三倍。

營業收入規模相差不大,但是淨利潤卻有如此巨大的差距,是不是有點意外?再看看扣非淨利潤情況。

2002-2017年中國國航、南方航空、東方航空的淨利潤合計分別是538億元、212億元、119億元。扣非淨利潤的差別就更大了,中國國航的扣非淨利潤是南方航空的2.5倍,是東方航空的4.5倍。

從營業收入相差不大,但是淨利潤、非淨利潤卻相差巨大。看來同是航空公司,同是在天上飛的,成本支出大不同啊。

三家航空巨頭的毛利率變動基本保持一致(同升同降),2009-2017年,中國國航的毛利率比南方航空高3%-5%,比東方航空高5%-8%。

在銷售淨利率上也呈現類似的特徵,2009-2015年,中國國航的淨利率比南方航空高1%-1.5%,比東方航空高1.5%-2%。2016年以來,三家航空巨頭的淨利率差距不斷收窄至1.5%以內。

回到故事中,中國國航則像長工李甲,領著同樣的工錢,卻能攢下更多的錢。

(二)小芳的選擇

故事繼續。

繼承祖產的的王大中年離異,想著娶村裡正值妙齡的小芳。小芳雖不直接拒絕王大,但同時還對另一位年輕小夥有好感。這位年輕小夥叫陳丁,會唱歌、會做木工,還會編編各種小玩意送給小芳,偶爾還有些小浪漫、小驚喜,因此,很討得小芳歡心。可是,這位年輕小夥家裡窮。

小芳正在糾結,是選家底殷實的中年大叔王大本分過日子,還是選有激情會哄人的年輕小夥陳丁?

各位有錢沒顏、挺著個啤酒肚的老鐵,你覺得小芳選應該擇哪位?

似乎不少投資者也遇到類似小芳的糾結。

7家航空公司在2000-2011年,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三大巨頭的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均在10%以上,2012-2017年幾大航空巨頭的年複合增長率均低於4%,航空業營業收入進入個位數增長。

2012-2017年,三家跟隨者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和華夏航空的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均在14%以上,遠遠高於三大航空巨頭同期4%左右的水平。

再看四大巨頭的淨利潤增速,2012-2017年三大航空巨頭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下滑到10%-15%區間,而同一時期,三家跟隨者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卻保持高水平(20%-40%),吉祥航空42.57%、春秋航空24.33%、華夏航空30.66%。

2012-2017年,三家跟隨者的營業收入、淨利潤的增速均大幅高於三家巨頭,但前者的規模遠遠小於後者。

三大航空巨頭的營收規模增速已降至5%以下,距離營業收入的天花板似乎越來越近,大幅增長几乎不可能,而三家跟隨者不管是營收增速還是淨利潤增速均保持高速增長。

與故事中的人物對照起來,三大巨頭像家底殷實、穩重但缺少激情的中年王大,而三家跟隨者則像充滿想象、富有激情的年輕小夥陳丁。作為投資者的小芳,選擇要規模還是要增速?

三、王二的賒銷買賣

王二看到大哥王大僱人種地,收穫的糧食越來越多,生出幾分嫉妒,也想著乾點事賺錢,把王大比下去。王二腦瓜子轉了一圈,決定開包子鋪,麵粉直接用自家倉庫的糧食。

說幹就幹,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王二抄起了一把菜刀,來到了村頭——包子鋪在村頭人多的地方開了起來。剛開始圍觀的人不少,但是花錢買包子的人卻不多。如此一段時間後,王二發現早上做好的包子賣不掉,天氣熱的話,到下午就壞了,只能倒掉。

王二心裡暗暗叫苦,但又不想就此放棄。

經過觀察,王二注意到村裡人每天路過村頭,聞著肉餡包子逼人的香氣,但凡手裡有錢的都會買上幾個,沒錢的只能咽口水。

村裡人都不富裕,只能等到秋收時候或外出打工回家時才有錢改善改善生活。王二於是想著以記賬(賒銷)的方式先賣包子給對方,然後等對方有錢時候再還。

以記賬的方式吃包子,有錢再還,村裡人當然願意了,於是,王二的包子鋪每天都非常熱鬧,上午10點不到就賣完了,銷售量一下翻了好幾翻。

可時間長了,王二發現記賬的人越來越多,銷售規模是上去了,可是手裡卻沒賺到多少現金。並且他還注意到有些村民手裡本來就有錢,可也採用記賬的方式買包子。這就給王二增加了一項工作——追賬。

王二這時才意識到,壞了!很多記的賬有可能收不回來。

王二又陷入一個困境中,賒銷能夠擴大規模,但同時增加了壞賬風險,最終很可能導致虧本。那,到底是該賒銷以面對壞賬風險,還是堅持現金交易等著鋪子倒閉呢?

現實社會中很多類似王二的例子。來看看機械設備行業的王二們。

賒銷是現代經濟社會常見的商業活動,賒銷對賣方企業就形成了應收賬款。在比較同行業中企業間應收賬款高低時,通常以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的比重來衡量。

我們選取了機械行業中的12家上市公司來進行對比分析。

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的比重如下表:

通過對比發現,前9家公司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的比重都比較高,其中,ST哈空、建設機械、科森科技等三家公司理念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比重在50%以上,三德科技、遠大智能、天華院、科新機電、軟控股份、達意隆等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比重在30%以上。

後3家南興裝備、上海機電、匯川技術的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的比重比較低,均低於20%,甚至低於10%。

一般而言,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比重越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就越差(負值),再看看上述公司的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淨額情況。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ST哈空、建設機械等9家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在不同時期都出現負值情況,即經營活動沒產生正向的現金流。也就是說,這9家公司跟王二一樣,產品賣了,但錢沒拿到,都掛賬上了。

ST哈空、建設機械、天華院、科新機電等出現連續三年或三年以上現金流為負值情況。科森科技、三德科技、軟控股份、達意隆至少1年經營現金流為負值。

而南興裝備、上海機電、匯川技術三家公司則是連續9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正值。

再來看看上述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變動情況。

從營業收入來看,只有ST哈空和天華院兩家的年複合增長率是負數,即營業收入規模不增反降,其他公司的年複合增長率均為正值,呈現整體增長的趨勢。見下表:

從營業收入的增長看,貌似大部分企業都不錯,那麼實際盈利能力如何呢?繼續看扣非淨利潤,如下:

扣非淨利潤如同照妖鏡,把所有公司的盈利增長的真實情況暴露無遺。

12家公司中扣非淨利潤正增長的只有4家,分別是科森科技、南興裝備、上海機電和匯川技術,在這4家中有3家是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比重低於20%的公司,並且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持續為正,扣非淨利潤持續為正且穩定增長。

ST哈空、建設機械等6家扣非淨利潤負增長(或扣非淨利潤為負數),它們的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比重在30%,甚至50%以上。

顯然,應收賬款高佔比對上市公司的盈利影響是非常大的。

重新梳理一遍,應收賬款佔流動資產比重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相互驗證,應收賬款佔比高的上市公司,其對於的現金流淨額均出現負值,進而再影響到企業的扣非淨利潤;應收賬款高佔比的公司,營業收入看似增長,但它們的扣非淨利潤絕大部分負增長。

回到故事中,王二的賒銷策略,雖然解決了擴大銷售規模的問題,但卻增加了壞賬風險,甚至導致虧本。

從日化到航空,再到機械設備行業,某些看似平常的財務數據背後卻隱藏了深層含義,值得細細分析。

王大和王二的故事還在繼續,王二能扳回局面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