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在死之前回憶當初繼位時的詔書,被自己改的一幕,大家認為有沒有可能是真的?

愛歷史的小蝸牛


雍正是不是篡位登基歷來爭論不休,《雍正王朝》採信了雍正篡位之說。

據傳,康熙遺詔,傳位與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了“於”,傳位十四子變成了傳位於四子。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遺詔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漢字“十”改成“於”容易,滿文“十”改成“於難”。再者,按照清朝行文格式,詔書中,十四子前必須有個“皇”字,“傳位十四子”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把“十”改成“於”就變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意思就不通了。

隨著博物館開放,康熙的傳位詔書公諸於眾,人們發現詔書行文規範嚴謹乾淨,沒有任何修改的可能和修改痕跡,更確信上述說法純屬杜撰。



既然此說法不靠譜,那為什麼《雍正王朝》要採信這種說法呢?是他們弱智嗎?不是,他們比誰都精明,因為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迎合觀眾可以提高收視率。

有了詔書作證,能說明雍正不是篡位的嗎?不能。北京、瀋陽現存的詔書是張廷玉寫的,不是康熙筆跡,無法證明雍正繼位是康熙的真實意思。不過豫有得認為它確是康熙的真實表示。

康熙要默定儲君,最終目表鎖定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身上。這是康熙的真實意思。但經過考察,康熙最終選定了胤禛。



康熙突然得病,回到暢春園養病,覺得沒有大事,休息幾天就好了,於是讓隆科多傳旨,自己要靜養,不見任何人。這時只有隆科多能見到康熙。

康熙要默定繼承人,這個人選是誰在他心裡,沒有詔書可能性極大。突然病重了,沒有精力寫了,讓別人代筆,還不如直接口諭來得便捷。

隆科多一直在康熙身邊,康熙的病情他最清楚,關鍵時刻他一定會問繼承人的事兒,康熙也會告訴隆科多。



康熙沒有遺詔,最後時刻他應該讓隆科多把皇子們都叫來,當面宣佈接班人是誰。康熙應該是提過公佈繼承人的事兒,可是雍正沒準備好,宣佈接班人容易生亂,雍正受意隆科多,建議康熙不公佈,康熙只好作罷。雍正既說康熙是當著眾皇子宣佈的繼承人,又說康熙公佈繼承人只有隆科多自己知道,前後矛盾,有了之前這茬,這個矛盾就好解釋了。

康熙年近七十歲的人了,在古代也算高壽,如果他想讓十四阿哥胤禵接班,以他的智慧一定會提前把胤禵調回京城,以防萬一,而且還可以鍛鍊他的執政能力。康熙沒那麼做,說明十四阿哥大概率不是接班人選。

種種跡象表明,康熙就是要安排雍正接班。由於事出突然,為避免生亂沒公佈繼承人,才造成後人無窮無盡的爭議。


豫有得


雍正就算要改遺詔,也是重寫一本新的,而不是在舊的上面改。

上面“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以為加一筆就可以了嗎?先不說傳位詔書是滿漢兩種文字寫的,遺詔裡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這麼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東西竟然還有人說什麼傳位十四子,腦子裡都是豆腐腦嗎?


紅黑聖西羅


有可能,畢竟關於雍正繼位的疑問實在是很多。

我本人是站隊雍正,但同時我也不否認,在繼位問題上,他確實有不少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


關於雍正繼位

若是根據電視劇來說,那是因為雍正在聽曾靜的供述,以擬人化的形式給我們展示出來的供述內容而已,自然是當不得真的。

但要論正史記錄的話,則在康熙、雍正兩人的實錄中,對於康熙駕崩的那個晚上的記載實在是自相矛盾,令人疑惑叢生的。

比如《清聖祖實錄》中所說:當晚,康熙召老三胤祉、老七胤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二胤裪、老十三胤祥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八人,並由康熙親口告訴他們:立皇四子胤禛為帝(原著採取了這種說法)。

可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事,最重要的當事人雍正居然不在現場。而且《清聖祖實錄》也記載到:當天胤禛曾先後三次入宮問候康熙,前後十幾個小時的時間,康熙卻連一點口風都不透給雍正,有必要嗎?

另外,據雍正自白書《大義覺迷錄》所說:當晚最先時是沒有上面胤祉等七位皇子的,只有自己和隆科多,雍正在入寢宮問候康熙時,則被康熙確立為繼承人,在之後,上述的七位皇子才趕到。兩位知道內情的當事人,關於皇朝最重要的繼位問題,一個的記錄是沒說,一個的自白是說了。前後矛盾,令人不解。

至於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原著中是採取了《清聖祖實錄》的記載,而電視劇是採取了《大義覺迷錄》的說法。孰真孰假,抑或全真,還是全假,只能由諸君自行判斷了。

接下來就是題目中的“遺詔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也容易說清。康熙是在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的,可當時手握遺詔的隆科多卻沒有當場宣讀,而是等到三天後,也就是十六日才在太和殿宣讀。

至於現在存放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也極有可能是隆科多偽造出來的。或許康熙在當晚根本就沒留下遺詔,他去世得太急,為了安定人心,胤禛和隆科多才被迫做了一份假遺詔出來。

所以雍正繼位實在是有太多的情況了,雖然他是有清以來最勤政的皇帝,可也逃不了我們對他各方面的議論,尤其是繼位之謎。

這方面十分歡迎討論,也接受任何對雍正的質疑,只有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即可。不過像“把十四子改成於四子”這種比較無厘頭的說法,就不過度解釋了。


狐史首丘


電視劇《雍正王朝》最後一集雍正死前突然產生幻覺,老八顯靈了,來找他了,說“我輸了,但你也沒贏”,然後就出現“十改於”的鏡頭,也屬於幻覺中的。總之,糾纏於是否篡位本身,不如考慮和討論下老康傳位老十四有何夠分量的,至少也說得過去的理由。

另外來說在野史中,因為雍正爭奪皇和在位期間,有很多人反對他,所以編造出來的。

清朝的遺昭採用的是滿文!滿文的語法和中文的不一樣。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歷史博物館裡面複印出來的皇帝的遺詔,那是道光皇帝的,清朝的立太子的皇帝的遺詔是用漢文和滿文兩種語言寫的,你改了漢語的能改的過滿文的嗎?

雍正繼位後,對其處於對立集團的兄弟進行了十分嚴厲的政治打壓。加之其隨後所執行的嚴厲的官吏管理、土地、稅賦政策嚴重影響了官僚集團以及大地主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關於雍正的篡位之說很快就散佈開了。

加之在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上,雍正始終沒有擺正態度,時而聽之任之,時而用大張旗鼓,更使事態惡化,從而形成了雍正篡位說風行百年的現象。

至於詔書說,很明顯是民間不瞭解宮廷細節所臆想出來的。






貳胖兒侃電影


雍正矯詔篡位之說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愚以為有這麼幾點。一是康熙駕崩的突然性,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之前數月還狀態甚佳,巡幸遊獵,不在話下。當年十一月,康熙突然病重,沒幾天就駕崩了,事發突然,不得不令人存疑。二是雍正繼位的意外性,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最得聖心的要數十四阿哥胤禵。胤禵位列大將軍王,手握重兵,又得康熙信賴,滿朝文武或許皆認定胤禵會是後繼之君,但意外就意外在,最後繼位的卻是冷麵王胤禛。三是雍正繼位後,一系列新政得罪了大幫士紳,加之雍正的政敵,八爺黨等人作怪,雍正矯詔之說也就開始甚囂塵上了。



那麼雍正到底有沒有矯詔呢?這個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而且一直被爭論了數百年。有人說雍正矯詔篡位,也有人說雍正是無詔篡位。流傳下來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分別收藏於臺灣故宮、遼寧省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遺詔證明"十"字改成"於"字純屬無稽之談,因為在那個年代,於字是這麼寫的。

而且,遺詔分滿、漢、蒙三種文字。並不是你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的。駁斥了矯詔傳位說,康熙的遺詔就能完全讓人信服嗎?並不能。康熙遺詔乃是雍正登基後昭告天下的,並不是康熙的真跡。雍正繼位後,是完全有能力命人偽造出一份遺詔的。

沒有確切的證據,雍正是否篡位仍是一個謎題,我們只有等待越來越多的實證,才能解開這歷史之迷。

雍正王朝中,通過曾靜的敘述,一幕幕畫面,出現在雍正的腦海中。"弒父,逼母,屠弟"這些故事令雍正心驚肉跳,直冒冷汗。根據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說法。


康熙駕崩,完全是因為喝了胤禛進的湯藥。之後,雍正與隆科多密謀,矯詔登基繼位。因為母親烏雅氏反對雍正繼位,雍正又逼死了自己的母親。然後就是雍正對兄弟們痛下殺手了。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如果第一條弒父成立的話。那麼第二條逼母及第三條屠弟也是極有可能的。畢竟雍正的兄弟們,除了老十三、老十七外,在雍正朝活的瀟灑的並不多。史料記載,老三老八老九皆死於圈禁之中,八爺九爺在雍正四年(1726)就歸天了,三阿哥胤祉則於雍正十年死於禁所。老十,老十四一直被圈禁,在乾隆年間才重獲自由。雍正對兄弟們不友好是事實,那麼雍正有沒有弒父篡位逼母呢?

雍正王朝是根據歷史改編而成的,也呈現了開放的觀點。關於雍正合法繼位和矯詔篡位這兩種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雍正弒父、逼母的可能性極小。畢竟康熙被稱為清聖祖,一生可謂閱人無數,如果康熙對胤禛、隆科多的脾氣,心性都不瞭解,又怎麼可能委以重用呢。康熙可能一直在替雍正佈局,否則,也就沒有隆科多,年羹堯的節節高升了。如果沒有雍正的鐵腕改革,清朝也不會有康乾盛世,康熙傳位雍正,方體現其聖明,反之,康熙如果傳位給其他阿哥,大清或許不會有276年之久。


風雪夢不逝


康熙駕崩後,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繼承大統,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但在野史中,卻說雍正是篡權奪位,非法繼承。即使像《雍正王朝》這樣的歷史大劇,也間接採納這種野史說法,那麼,康熙的遺照真的被雍正篡改了嗎?


據野史記載,在康熙活著的時候,因為皇十四子胤禵戰功顯赫,富有威望,康熙有意傳位於他,在臨終最後幾天,曾下旨召遠在西北的胤禵回京,是雍正的心腹隆科多從中作梗,藏匿聖旨,導致康熙去世前,胤禵不能及時趕回,於是,隆科多便假傳聖旨,擁立雍正繼位。另一種說法是:康熙在遺照中說傳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在十字加了一橫一鉤,就變成傳位於四子。這兩種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實則漏洞百出。

首先,康熙下旨有折固定的程序,康熙要召回皇十四子允禵,應先有內閣起草詔書,經康熙御覽後,再有兵部傳到允禵手中。隆科多既非內閣大臣,又非兵部尚書,根本不可能接觸到聖旨,哪來藏匿之說!

篡改遺照更是無稽之談,康熙的遺照是有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成,至今還保留在故宮博物院。滿文中的十字與漢文截然不同,根本無法篡改。即使漢文遺照中也是寫著傳位皇四子。按照野史所說:應是傳位皇於四子,顯然遺照中不會犯如此低級的語言錯誤。



再者,康熙生前雖沒有公開傳位於哪位皇子,但從他對雍正的情有獨鍾中就能看出端倪。早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就被封為雍親王,在諸多皇子中地位最高,先後22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遠在諸皇子之上,康熙曾對大臣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必能志承大統”。還有康熙對雍正的兒子弘曆寵愛有加,正說明康熙的愛屋及烏。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野史,主要是雍正推行新政,得罪很多讀書人,再加上他殺戮功臣,逼死兄弟。造成了一些讀書人對他的不滿,因此,才故意編造野史詆譭雍正。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皇八子、九子、十子是以皇八子為首的集團,皇八子在第一次太子胤礽被廢就已經出局,同時也宣告這三個兒子也沒有機會。

皇三子不問世事,一心只研究學問,他是個書呆子,怎麼治理國家?

十一子、十二子不問世事,從不當差,不具備條件。

十三子是皇四子的心腹,當時他在被監禁。

最有可能的事十四子,他當時是大西北王,可惜他不在身邊,就是這一點證明,他就不是康熙選中的人,在這個時間康熙已經年齡很大了,69歲虛歲70在古代已經古來稀了,怎麼可能不把接班人放在身邊?難道康熙不知道秦始皇和胡亥的故事嗎?答案只有一個,沒有選十四子。

所以,雍正是康熙選的接班人,他沒有必要去篡改什麼遺詔。


賽麥大弘


不得不說,這幾年清宮劇很火,這還不算,反反覆覆在炒作一個大家認為歷史上有“汙點”的清朝皇帝——雍正,不管是《宮鎖珠簾》、《宮鎖心玉》、《甄嬛傳》還是《雍正王朝》都是以四阿哥胤禛為主角。



為什麼這個雍正皇帝會有那麼多故事呢?筆者認為雍正皇帝可以說是被後人抹黑最多的人,什麼篡改遺詔,毒死父親等等。直到現在九子奪嫡的故事一直都還被人津津樂道。

在封建社會的君主制裡,每當有新皇登基,都會昭告天下,以顯示新皇帝的恩澤和威儀,同時也是為了普天同慶,而當時雍正皇帝即位時並沒有昭告天下,而是比較低調的登基,這也是讓人感到疑惑的。


篡改遺詔到底是真是假?

有一些人質疑雍正皇帝並非是康熙帝彌留之際的遺詔指定繼承人,而他是通過篡改遺詔後才登上帝位的。有人認為雍正把康熙帝的遺詔:將皇位傳位十四阿哥。被雍正改成將皇位傳位於四阿哥。

首先筆者認為這是站不住腳的,大家可以想一下,這麼重要的遺詔肯定不會在上面寫到某某阿哥,一定會在上面寫上第幾皇子和姓名。

其次當時的遺詔會分別用三種語言(漢語、蒙古文、滿文)寫成三份,這其中的蒙文和滿文是無法更改的,我們再來看看漢文,當時清朝還沒有簡寫體,“十四”應寫成“拾肆”這也是無法更改的。

所以說雍正篡改遺詔這個說法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既然雍正篡改遺詔不成立,那麼這份遺詔是假的有這個可能嗎?

通過考證,康熙帝的這份遺詔並不是他當天駕崩時就公佈了的,而是3天后才被公佈出來,那麼大家想想3天時間不要說寫一份遺詔,就是寫一百份也不在話下。民間流傳雍正善於模仿康熙筆跡的說法,再加上他登上帝位後,還下令各地的官員將他老子親筆所寫的一切聖旨、批閱、奏章等一律上繳不得外洩,這就顯得他心虛了,好好的,你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把康熙帝的墨寶封存起來呢?難道真的是怕被別人拿來校對遺詔的筆跡嗎?



康熙帝生前並沒有立儲,臨死前才匆匆立的遺詔自然後被外界猜測,現在我們也沒有辦法穿越時空回到康熙帝彌留之時所口諭的立哪位皇子為儲。


瀚海說史


首先不得不說題主看電視劇不是很仔細。這一段並不是雍正臨死前回憶的,而是導演為了配合曾靜的演講杜撰出來的一個情節。那曾靜為什麼要演講?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段情節?其實原因都是在八爺逼宮失敗後引起的。

八爺胤祀聯合四位旗主王爺入關逼宮,最後十三爺帶病之身奪取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幫助雍正絕地反擊,贏得了逼宮的勝利。八爺被流放,流放前他將自己身上的1000萬兩分配給了自己的家奴,奴才在回家途中到處散播雍正的位置來的不正當,京城的輿論中心,伯倫樓裡邊也有相同的說法,說是雍正繼位當天和隆科多配合,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曾靜借題發揮,四處宣揚,雍正列了十大罪,是十惡不赦的人,殺父弒母,殘害兄弟。


曾靜被大理寺送到了雍正跟前,大理寺的官員說自己不敢審問,其實就是給推行新政的雍正難堪。李衛回京得知這一情況到牢裡收拾了曾靜一通,被罰了一年俸祿,李衛對雍正真的中忠心的沒話說,小名兒“狗兒”真的沒取錯。雍正親自接見曾靜。曾靜在和雍正中聊天的時候,出現了這一段回憶。其實是曾靜是個讀書人閱讀了明朝遺民呂留良的相關文集,這篇文集中對雍正和清朝多有詆譭之處,所以年老的曾靜就借題發揮。最後雍正寬宏大量,也沒有為難曾靜,反而放了他。



其實在歷史上,確有此事。呂留良是明末遺民,沒有接受清朝的徵召,出家為僧,著有許多文集,其中不少反清言論。曾靜閱讀後,鼓搗當時的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被嶽鍾琪帶到了雍正面前。雍正確實沒有為難曾靜,而是把呂留良的家人流放,並將呂留良從墳墓裡挖出來戮屍定罪。雍正放的曾靜,但是乾隆後來繼位以後卻沒有饒過他,乾隆又重新把這件事翻出來,將曾靜以誹謗罪凌遲處死。這是清朝文字獄裡邊的一個有名案例。


關於雍正將傳聞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阿哥的言論一直出現在民間和野史中。但是這個傳言基本是野史雜談,已經被否定。滿清詔書滿漢雙語,再加上“於”繁體字為“於”,要改也沒有所說的那麼簡單。《雍正王朝》裡邊第19集,20集,就演到了康熙皇帝在評價八阿哥,十四阿哥後,最後選四阿哥為繼承人。雍正是不可能回憶,自己改詔書的情景。至這個情景設定不過是增加了電視劇的趣味性和觀眾的想象空間,讓觀眾對於劇情的推進更加明瞭。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本身是屬於演繹性質多點的藝術片,並非紀錄片,我看過很多遍雍正王朝,這一幕覺得是最諷刺不靠譜的。康熙心理清楚,大清王朝當時的情形必須要一個手腕夠硬,夠自律,能充盈國庫的帝王,十四是做不到的,老八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只有雍正做的到,更何況康熙喜歡弘曆。

十四阿哥改為四阿哥,相信的人是有多麼不經心,傳位昭書不是隨隨便便便可更改,幾份放在不同地方,用當時的文字書寫,而不是現在簡化後的簡體字。為何會有這種傳說,我個人認為是八爺黨或者黨政失敗的人為了擾亂民心,故意放出的煙霧彈,自古以來,最容易被騙的一直是平民百姓,更何況當時的人大都沒什麼文化,以訛傳訛,形成傳聲筒效應。


雍正作為清朝皇帝,對康乾盛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皇帝,他是成功的,也是負責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