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退休 故宮會繼續“網紅”路線嗎?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退休,王旭東接任!故宮會繼續“網紅”路線嗎?

今日,媒體從故宮博物院獲悉,4月8日,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單霽翔為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喚醒故宮最“硬核”魅力

單霽翔生於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單霽翔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

單霽翔當了10年國家文物局局長,他在那期間做過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幫助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清理”佔用宮牆內13個院落的外單位,然後給那些單位找房子、找資金。在最後一家單位搬走後的第二年,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院長。

2012年,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後,單霽翔花了5個月時間,帶著秘書走遍宮裡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踏破20多雙布鞋。

讓文物“活”起來,是單霽翔7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們開放再多的區域,迎接再多的觀眾,無非就是一千多萬。我們希望是億萬級的,十億萬級的,靠什麼?就要靠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

今年的元宵佳節,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夜場參觀。變幻多姿的燈光秀,點亮了整個紫禁城。

對於如何承擔起一個“故宮院長”的責任?單霽翔給出的答覆是,要讓文物真正的“活”起來,“活”在每個人生活中,讓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和義務。當人們獲得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收益權的時候,文物才更安全。

王旭東:用科技守護莫高窟

王旭東,1967年生於甘肅山丹。考大學時,王旭東填寫的所有志願,從一本、二本到專科,全都與水利有關。最終,他如願被蘭州大學水文地理與地質工程專業錄取。畢業後,又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去搞水利。

王旭東來到敦煌,是個很偶然的機會。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的王旭東已經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推薦下,他決定到敦煌瞧瞧。

在敦煌,王旭東做起崖體穩定性研究,這和他的專業背景很契合。幾個月時間裡,他幾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不過,那時他關心的是如何解決壁畫起甲、開裂等問題,至於壁畫本身,他這個工科男並不“感冒”。

2014年12月,王旭東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44年成立到現在,敦煌研究院歷經70餘年,只出現過藝術家常書鴻、段文傑,考古學家樊錦詩,科技文保專家王旭東四位院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便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如今,數字技術趨於成熟,王旭東又進一步提出在網絡上“數字重建”莫高窟,從而讓千年莫高窟“青春永駐”,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這些寶貴的藝術財富獲得新的生命。

敦煌研究院現在完成了150個洞窟的數字化信息採集,已有30個洞窟能在“數字敦煌”網站上免費三維立體呈現,其中的高清圖像,比到洞窟現場藉著手電筒光看得更加真切。

王旭東從事了28年的文物保護工作,他認為,對文物的結構、成分等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建立數據庫,即便最終實體文物消失了,也能永久保存該文物的信息,“文物數字化是最大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近幾年,敦煌研究院也在嘗試文化創意產業。王旭東曾表示,“是真心願意做文創,還是社會趨勢推著走?恐怕得先想清楚這個問題。”他認為,文創一定不能背離價值,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遺產發揚光大,而不是去消費它。

今年以來,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相繼推出了莫高學堂等研學和體驗項目,配以不同領域專家講解的這類深度文化旅遊體驗,旨在將幾十年積累的敦煌文化研究成果在民間傳播和普及,滿足越來越多對敦煌文化有不同需求的公眾。

王旭東曾說,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不是說把文物拿出來就活起來了,這一切首先基於學者的研究,就是要有內容和深度內涵,要把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挖掘出來,轉化成民眾能夠接受的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化作品或產品,然後活起來,包括搭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到千家萬戶”。

我們期待著這位“新掌門”為故宮帶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