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外貌悠悠柔柔的柳树生命力强盛,柳荫深长,柳在历史上留下的文化意象也是绵延深长。我中华民族古人从远古就和柳树结缘了。杨柳依依,谈柳说“留”,柳曾在历代留下雄伟的乐曲诗篇,吟出悠长婉转的词章,问柳:悠悠几千年见证了人间多少故事?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杨柳依依

  • 杨柳依依,柳营典故

《诗经》有《采薇》篇,《序》说这是天子用以命将帅、遣戍卒,以守卫中国的歌。《采薇》描写了戍役往返的情与景,柳树溶入了戍役者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戍役者在春分后就要出发了,放眼看去尽是依依留人的杨柳。《采薇》诗篇的柳与行军戍役有关,后代有“柳营”也是和军队有关。

公元前158年,汉代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屯兵于细柳,军纪森严,即使天子要入军营劳军,也必须依照军令行事,不得直趋而入。汉文帝在“敬劳将军”之后,赞赏周亚夫“此真将军矣!”。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汉文帝(剧照)

后代就以“细柳营”或“柳营”比喻模范军营,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军营。例如,隋代明余庆《从军行》写“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唐代卢纶《诗送从叔程归西川幕》诗句“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都融入了这文化意涵。

  • 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

春日迟迟,柳色处处入帘清。柳羽迎风,舒展和缓、从容的气息,溶入人心。“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出自诗仙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借着一阙词,他让柳条儿把春风招回大地。在诗仙的世界里,迎春的是柳,送别的也是柳,“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条为人披上离愁,也掩去了青翠。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杨柳春风

诗仙还有一阙霸陵伤别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月色外还有柳色,绵延着送别的幽幽离情;诗仙伤别的情怀托月、托西风、托残照。年年柳色同,牵系今昔,望咸阳古道上汉家威武已经绝响。这种伤今怀古的伤别,藉柳色怀汉风的气魄何其雄伟!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代词人大家柳永也有伤别隽语“杨柳岸,晓风残月”,添了千百年来的情话。在一个清秋时节,柳永将要离开京城汴京,托柳话别,情调婉转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长亭边帐篷内怅饮话别,一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起伏跌宕,凄恻话别离。这一阙《雨霖铃》声情双绘,在宋元时期成了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选,杨柳岸伤别,千万种风情,留与后人说。

  • 折杨柳之歌

说送别,汉代以来莫不想到霸桥折柳。霸桥位于西安市东边的霸陵,汉唐之时,送客离开京城长安多到霸桥边折柳送别,“霸陵折柳”也就成了送客作别的代名词。

折柳歌各代都很普遍,从汉唐至后代,以柳叙事抒情的诗词曲非常多。最初的《折杨柳》是古乐曲名称,不是离别曲而是一种威仪的武乐之曲,也含有兵革遣戍的辛苦内涵。后来演变成乐府杂歌、抒情的民歌小调。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张骞

汉代《横吹》古乐曲中就有《折杨柳》曲。《横吹》是张骞(博望侯、张博望)从西域传入的胡乐之一,宫中乐官李延年以胡曲为本作新声二十八解,作为将军乘车舆用的武乐。魏晋以来,李延年所作的二十八解只存世十曲:《黄鹤》、《龙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黄华子》、《赤之阳》、《望行人》和《折杨柳》等。[3]《宋书·五行志》记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魏晋时代江陵地方的西曲歌,有一种以月令为题的《月节折杨柳歌》,是以叙景抒情为主题,例如三月歌(黄历):

泛舟临曲池,仰头看春花,杜鹃纬林啼。折杨柳。

双下俱徘徊,我与欢共取。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南朝四百八十寺》局部

到了南朝梁、陈之时,《折杨柳》(也称《杨柳枝》),成了伤春怨别之调,思念离人之辞,曲调忧伤、幽怨、悲凉。

唐代时,《折杨柳》称《杨柳枝》,成了杂曲歌,挟着轻俏的民歌调子,伤怨变淡了。开元年间《杨柳枝》成了教坊曲。中唐时的大诗人白居易曾依旧曲作辞翻新声,他说“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杨柳枝》新声的特色将伤怨转为轻俏妍丽。

中、晚唐的《杨柳枝》在怨别中表现了地方小调的俏皮轻快。例如这两首中唐和晚唐的杂曲歌辞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唐·刘禹锡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刘禹锡《望洞庭》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唐·牛峤

  • 寒食东风御柳斜

清明三月天里,阳春皓皓,有许多话杨柳的诗词也和寒食、清明节依依相系。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即景,诗史留名: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蠋,轻烟散入五侯家。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寒食节

韩翃(字君平,天宝十三年进士)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这首《寒食》在唐诗中是响当当的名作,连当代的皇上唐德宗都被深深打动,韩翃也因为这首诗而被德宗皇上御笔钦点为起草诏令的“知制诰”一官,改变了他晚年萧条的运势。

韩翃有一段情缘也和“柳”有关。他写过一阙《寄柳氏》(也称为《忆章台》)试探安史之乱中失联的旧爱:“章台柳!章台柳!颜色(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得老天垂爱,经过几年曲折失落,韩翃和柳氏终于重圆旧梦。

  • 清明柳,千秋系一人

韩翃《寒食》一诗中的柳,牵出了历史上的“寒食”情义——纪念春秋时代忠肝义胆的介子推。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称介之推)是春秋时代辅佐晋公子重耳成为一代贤君晋文公的重臣。骊姬之乱发生后,他跟随晋公子重耳出奔,随侍左右历尽千辛万苦。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春秋

据《史记‧晋世家》,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的十九年中,曾经濒临死境。有一次在卫国山中迷路,好几天没得到食物,眼看就要饿死了。那时介子推端来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吃下,把他救回来了。后来,大家才知道,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股奉君”。

流亡国外十九年,重耳终于得以复归社稷,也将被立为国君。就在随侍渡河回晋国时,介子推却悄然隐渡自行返回家中。他的母亲对儿子不邀功、不求名利非常赞赏,就随着儿子介子推隐居到绵山中。

重耳登位成了晋文公,封赏有功的旧臣和亡者;而介子推却不在受封之列。介子推的从人为他抱屈,于是写了一段话贴在门上提醒晋文公。晋文公见后,派人召见介子推,就是找不到人。听说介子推入了绵山中,于是文公环封绵山作为介推田,又将绵山改称介山(位于山西介休县境内),用来表彰忠臣介子推,表示自己的系念,也用以表记自己的过失。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介子推

民间传说,晋文公听了臣下的意见放火烧绵山,要藉火让介子推现身。但结果却相反,介子推与母亲不受酷火左右,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树下。介子推知天命,他说过,天为公子重耳登位开路。介子推顺天命辅佐重耳成贤君,不居功、不受禄,最终更以自己的生命来死谏重耳当上国君后要清明勤政。

介子推逝世周年,晋文公重返介山,他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祀。那时,那棵火后残柳已长出嫩绿柳条。晋文公折下了一支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又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

晋文公对臣子们说:“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介子推清明淡泊,以生命作“仁义”之碑,明鉴晋文公,这位知命达命、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堪当无上之赏!

花意诗心:霸陵边,杨柳岸,千古伤别?清明柳与介子推,诗词不断

柳色青青

柳色青青,清明典型在夙昔;西风东渐,杨柳依依,古道照颜色,音尘应不绝……。


  • 文案编辑:允嘉徽、霞客
  • 文案审核:霞客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