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是什麼?

建築防災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開國帝王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孝陵”2字來緣於馬氏“孝慈”的諡號。

明孝陵於洪武十四年開工,直到永樂三年才建成,先後歷時25年,動了10大軍,動用財物數不勝數。明孝陵佈局宏雄,規制嚴謹,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甚至影響了之後明代清代帝王陵寢的制式。

朱元璋的子孫對明孝陵極為重視,為了防盜,對明孝陵做了雙管齊下之舉。

第一管:派重軍駐守明孝陵。據史書記載,明孝陵的守軍一般都在一萬人以上,不說盜墓賊,連只蒼蠅也難飛進去。

第二管:設防盜重罰提示牌。古人以鹿為瑞獸,明朝的後代皇帝們一直在陵園內放養鹿。據悉,最多的時候陵園內放養了近千頭鹿,每頭鹿項下都掛著銀牌一枚,上面銘刻著5個觸目驚心的字:盜宰者抵死。

儘管孝陵的防盜措施很嚴,對盜墓賊的懲罰也很嚴,但卻依然防不住“天外飛客”對孝陵的破壞。據史書記載,明孝陵在600年的歷史歲月裡,屢遭火災,屢遭兵亂,火災的影響是把孝陵的宏偉建築燒的殘破不堪。而兵亂的結果是孝陵外面可以搬走的值錢文物幾乎都被洗劫一空。比如說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使得明孝陵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其餘建築俱毀。

當然,明孝陵雖為朱元璋陵寢,但是中卻疑團重重,據說朱元璋去世後,下葬時,在13個城門同時出殯,其屍骨所葬之地也就成了不大不小的謎團。

那麼,朱元璋究竟有沒有葬在明孝陵呢?

新中國成立後,明孝陵成了重點保護的文物。期間儘管多次對其進行考古,但收效甚微。直到1998年,南京市文物專家採用高科技手段,採用精密磁測手段勘測明孝陵。結果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專家們得出2點驚人答案:一是朱元璋沉睡在明孝陵獨龍阜地下數十米處的地宮中。二是地宮600多年來完好無缺,從沒有被盜過。

朱元璋地宮位置終於明確了,其入口卻又是個不大不小的謎團。

原來明孝陵修建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依地形山勢而建,實現了建築與地形地勢的有效結果,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唯一的墓道也是建在半山腰,數十米的墓道被巨石和沙土填滿,常人根本找不到墓道所在方位,而找到了墓道也很難挖開“防盜門”,更別說進入墓室內了。

當然,專家們通過勘還有個驚人的發現,明孝陵的墓道是彎曲的。

要知道歷朝歷代的帝陵的墓道多半是筆直的,而明孝陵的墓道為何卻是彎曲的呢?專家認為這是刻意所為,而是因地制宜造成的。原因是明孝陵地下由侏羅紀礫岩和長石石英岩兩種不同種類的岩石組成,兩種岩石都堅硬無比,開鑿起來簡直難於上青天。因此,在墓道施工中,臨時改成了彎曲的墓道。

總之,明孝陵至今還沒有挖掘,因此,地宮底下究竟埋藏著什麼驚天的秘密,目前還是一個謎團。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明孝陵,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明孝陵至今四個時代,每個時代都能保護好都有他的歷史大背景的。

一、明朝,明孝陵是明朝太祖皇帝的陵墓,自然將孝陵視為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有明一代保護的很好。

二、清朝,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以身殉國,明遂亡,滿清以報君父之仇而入關竊取天下以後,大肆屠殺明皇族,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等等,屠城不計其數,為安撫人心,清庭下旨保護明孝陵及其明十三陵,至康熙時,又起文字獄打擊文人對故明的懷念,剛剛平三藩、海外明鄭不久,外部沙俄,葛爾丹虎視眈眈,國內滿漢之分嚴重,民族矛盾空前高漲,明孝陵成為明遺民寄託舊有政治認同和前朝記憶的符號,從而被賦予了與清王朝的統治秩序隱然對抗的意義,當時環境下,明孝陵在漢人心中如黃帝陵在華夏人心中的神聖地位一般,已然成為漢族心中的精神寄託與祖陵,為緩解民族矛盾,康熙南下江南時至明孝陵行大禮祭祀明太祖,並留下“治隆唐宋”的官方評價石碑,比之前更加註重保護明孝陵,乾隆下江南時為了安撫漢人,也是如此,在當時大背景下,有清一代,明孝陵保護的很好。

三、民國,民國初年,民族意識覺醒,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地位已是超然,漢人心中的聖地,所以民國初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年代裡,明孝陵也受到很好保護,至抗日戰爭後,日軍侵華狂妄至極,號稱三個月亡華,南京淪陷後,也沒有開挖明孝陵盜寶,就如日軍攻陷北京後沒有大肆搜刮故宮及其其他帝陵一樣,日本人認為中國會亡於其手,一切都是囊中之物,沒想到最後抗日戰爭以中國勝利告終,在民國那樣的亂世裡,明孝陵有驚無險的渡過。

四、新中國,建國後,社會安穩,在保護文物的意識下,明孝陵成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一直被保護至今。

當然,明孝陵位於南京郊區,不同於其他帝陵在深山老林遠離人煙,離城市鬧地很近,客觀上保護了明孝陵,補充一點,明至今幾百年中,明孝陵被保存完好的是其核心地宮,至於地表建築也是幾經戰火幾經重建。


宋安之


朱元璋的曾用名叫朱重八,使得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一位皇帝下落不明(朱允炆),一位皇帝以王禮下葬(前任皇帝復辟,朱祁鈺被廢)。明朝皇帝們只有十四位才帝王陵,在這其中,十三位在京城,叫“明十三陵”,一位在南京,叫“孝陵”。



不用懷疑,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與他依山傍水的另外一座陵寢,叫“中山陵”。要說為什麼明孝陵保存玩好,得分四個階段來說。

第一個階段,明朝時期。自己家老祖宗的陵寢,明朝皇帝當然竭心盡力保護,更是把它制度化了。如果破壞,一律凌遲;如果偷盜,一律斬首;如果砍伐,主謀斬首,家屬發配。另外,還專門設衛兵保護。可謂森嚴!

第二個階段,清朝時期。清朝的“剃髮令”,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清人很失人心。此時,明孝陵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清人肯定會保護,這樣安定人心,不是有什麼“明亡之後無華夏”嘛,意思都類似。不但如此,清朝皇帝還祭拜明孝陵!乃至修繕!

第三階段,民國時期。在民國,發生一件巨大的盜墓事件,那便是孫殿英盜慈禧陵,當時的人聽後簡直大快人心,差不多隻有清人才傷心難過。而明孝陵,你敢盜嗎?當年的孫中山先生打的旗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去盜明孝陵?那時,孫中山先生親自帶臨時政府的官員祭拜!



第四個階段,解放後時期。在解放後,社會穩定,當時的政策也以“保護為主,搶修為輔”,此時的明孝陵當然保存完整。

除了官方,明孝陵自身也讓它保存完整,第一,他位於南京,距離城很近,地理位置獨特,有什麼響動,各方都會知道,會讓盜墓立即終止;第二,陵墓獨特。明孝陵本就是一座石頭山,是採取“橫向橫向,內部掏空”的方式,任盜墓者怎麼打洞,都行不通。而且墓道側向,很反常規。就連封土上也是有一層厚厚的鵝卵石,一旦打洞,鵝卵石就會滾下,填洞。




綜上,正是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以及自身獨特,地理位置獨特,明孝陵才在今天,完整呈現。



史小二記


誠邀,如題。無論哪個朝代,皇族都是中國社會最為尊貴的一個族群,他們生前享福,死後還想昇天,於是皇族墓地一直是要多富華有多富華,是盜墓賊的首選。墓主人和盜墓賊的爭鬥可謂不絕於史,不過一般來說還是盜墓賊佔了上風,因為時代在進化嘛,古人又怎麼能防的住現代的挖掘機呢?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朱元璋的墓地,南京明孝陵至今保存依舊完好呢?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首先,明孝陵的保安技術做的不錯

明孝陵地點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鞏固的石頭山。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據考古學家賀雲翱先生介紹,“這種橫穴式的辦法儘管工程浩大,但非常鞏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而且,明孝陵墓道偏在一邊,一反常規,盜墓賊很難找到下手的地方,

同時,朱元璋的墓葬還採用了類似流沙法的鵝卵石法。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所以朱元璋的墓葬保衛工作做的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儘管明孝陵採用很多盜墓措施,但是假如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握有重兵和炸藥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歷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

實際上儘管明代今後南京城屢經烽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維護。清朝樹立後,經過維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而且清朝統治者也害怕自己的墓葬被盜,所以一向嚴厲打擊盜墓者。而後來無論是太平天國洪秀全還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的決心。在這樣的歷史機遇,如果明孝陵還不保那才是怪哉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完好,與政治需要,地理位置優勢和特殊的建造佈局是密不可分的。

1.從明朝覆滅,清朝開始,統治者為了不激化矛盾,拉攏人心,對明孝陵進行了保護。到新中國建立,政府對明孝陵作為重要歷史文物進行更全面的保護。


2.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交,離市區近,也給一些盜墓者造成困難,時間稍一長,就容易被人發現。也就避免了大規模盜墓的可能性。

3.明孝陵沒有被盜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建築的結構和以往的陵墓有所不同。


明孝陵位置所在的獨龍阜,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大部分皇陵的建造都是由上往下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用封土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從山體橫向鑿入,掏空內部,建玄宮。這種橫穴的建造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建造後也十分堅固。在古代沒有炸藥的情況下,是很難從頂部打洞進入陵墓。

這樣進入墓葬內的通道,只有墓道這一唯一通道,只要把墓道隱藏好,就很難找到進墓的方法。而明孝陵的墓道又和其他的陵墓不同,不是在正中,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從下手,從而放棄。


大魚記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進光吧



風雨無阻128155263


呼喚社會各界人士。輕信佛教傳經,交流會。貨已金錢兌換經文的。無辜要香火錢的無故要求捐助。都是在騙取信徒。佛的世界。沒有交流,只有修行得道。方可傳經授教。佛教不參與。軍事,政治。商業。以交流為主導,這是佛教中最忌諱的極大事實,


用戶62782938890


一、技術風險方面

明皇陵基本在近郊,若想盜挖皇陵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還會搞出大的動靜,盜墓者很容易被發現,這就提高了其盜墓的風險性。且明皇陵基本都在地下20多米處,挖掘的難度係數大。

二、歷史背景

明朝滅亡後,滿清為了穩固其統治,就開始籠絡人心,對明皇陵採取了較為完善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盜墓者就不敢打明皇陵的主意,除非腦子短路了。

清朝時,明十三陵是按照古帝王陵寢進行管理的。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清政府對明十三陵的管理,雖不能與明代同日而語,但較之對唐宋等歷代帝王陵寢的管理則又要重視得多。

一、司香內使、陵戶及明裔一等侯的設置

清朝時為加強明十三陵管理,曾先後設置如下管理人員:

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始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長陵而下每陵設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設外,每陵改設為二人。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據清世祖諭旨,設定陵太監,員額同其他十二陵。順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監亦裁撤。康熙年間,定陵以外十二陵計設太監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陵戶,負責看守陵園建築及近陵樹木。始設於順治元年八月每陵設24名,給田22頃。

明裔一等候,始設於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但選明朝皇室後裔,封以官職,使之世奉明似的主張,則創議於康熙年間。

二、禮葬崇禎帝后,營建明思陵

清朝對明朝諸陵繼續實施保護政策。這一方面是因為清朝統治者雖然來自我國少數民族,但因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對統治中原的歷朝歷代並不一概採取否定態度;另一方面,清朝入關後,處於政策的需要,也必須籠絡漢族地主階級以加強統治。

其中,以禮改葬崇禎帝后,營建思陵就是一項重要的舉措。

三、廢陵禁,護陵園

進入清朝以後,明朝時所制定的有關陵寢龍脈的各項禁令以及陵寢兆域內不準隨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廢除。以後,明朝時所制定的有關陵寢龍脈的各項禁l南刊也域內不準隨便出入等制度一概被廢除。陵區內的果園、陵監因此而衍成為自然村落,陵區外的農戶也不斷遷居陵區之內,形成新的村落。

清朝時,十三陵的管理制度放寬了,但陵區內的陵墳建築及近陵樹木仍在保護之列。當時不僅有陵戶、守陵太監、明裔一等侯具體負責保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還親降諭旨責令地方官員勤加稽查,申傷守陵人員敬謹防護。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十七日頒發的保護明十三陵的諭旨又由朝廷鎊刻在長陵宮內的龍躍碑上。

對破壞明陵的案件,清王朝也依律嚴加懲處,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縣農民王科等七人盜發鄭貴妃墓,事發後,官府將他們斬首棄市。光緒七年(1881年)陵區內的土地除歷年准許耕種的部分外,私墾情況又漸嚴重,有的甚至墾至大紅門正道及長陵碑亭石柱根處。延恩侯誠端自光緒二年〈1876年)始私招陵戶墾種妃墳牆內土地多處,東井一處竟已種至家前,為此,戶部於光緒八年(1882年〉議定:"將妃家圍牆內私行招墾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寶城宮牆外三丈為度,傷州明立界石。……凡牆外三丈以內墾種之地,無論系延恩侯誠端招墾或系民間舊有,一律封禁。……妃家亦於圍牆外三丈為限,庶禁令歸於一律,騰地不至過多。間有侵佔明堂正路及大紅門正道,並總碑樓石柱根者,並即封禁。……至封禁界內原契照之民地,另覓他地撥補。其延恩侯誠端私租,及民間侵佔明堂正路之地,應不準撥補。"此議經大學士李鴻章及直隸總督張樹聲等核定,認為"……明代原設保護陵基之群牆,相距寶城、宮牆不過一丈五六尺,現改定三丈,較原數增至一倍,足資保護,自應照此定案,傷州明立界歹,/永遠封禁"。他們還提議,"責成霸昌道督同該州,隨時認真察查防護,不準稍有越墾,以副國家隆禮勝朝至意。其界外無礙之地,照舊昕民承種,庶免失所"。此奏呈上後,光緒皇帝諭令:“著直隸總督、天府尹責成霸昌道督傷昌平州知州,按照戶部此次議定界限章程辦理。界限以內墾種之地,一律騰出封禁,以資保護。如再有越墾情事,即將該知州嚴肅參處。”

由於終清之世,朝廷一直對現十三陵採取保護的政策,並有相應的措施,因此,清朝時十三陵沒有受到過大的人為破壞。


淡筆繪青春


主要原因還是明太祖在中國人主要是漢族人心中的地位,朱元璋起自平民,歷經萬難從異族人手中恢復中華,實乃千古一帝,有清一代為籠絡漢人心對明陵實施了保護,日本人不敢下手也是恐懼激起中國人的拼死反抗,影響其大東亞共榮圈美夢,連東陵大盜孫殿英都坦承挖清陵是為了籌軍餉報家仇國恨,明十三陵是祖墳不敢挖。孝陵的位置臨近大城市也是避開了被盜掘命運的原因,盜墓總是不光采的事,一般不敢明目張膽進行,所以偏僻不為人注意的地方的陵墓更易被盜掘。建國後國家對帝陵的態度明確,只能搶救性考古挖掘,定陵開掘與時任中科院長郭沫若積極推動有關,但後來認識到技術水平達不到保護文物的要求,周總理明令在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的情況下嚴禁挖掘帝陵。在有條件有充分保證的情況下,對歷史帝陵進行考古挖掘,除了有研究上的重大意義,也是避免文物在自然環境下損毀滅失的一種科學方法,切不可因經濟利益譬如旅遊觀賞等目的而倉促開挖,那同盜墓幾無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