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是什么?

建筑防灾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孝陵”2字来缘于马氏“孝慈”的谥号。

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开工,直到永乐三年才建成,先后历时25年,动了10大军,动用财物数不胜数。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甚至影响了之后明代清代帝王陵寝的制式。

朱元璋的子孙对明孝陵极为重视,为了防盗,对明孝陵做了双管齐下之举。

第一管:派重军驻守明孝陵。据史书记载,明孝陵的守军一般都在一万人以上,不说盗墓贼,连只苍蝇也难飞进去。

第二管:设防盗重罚提示牌。古人以鹿为瑞兽,明朝的后代皇帝们一直在陵园内放养鹿。据悉,最多的时候陵园内放养了近千头鹿,每头鹿项下都挂着银牌一枚,上面铭刻着5个触目惊心的字:盗宰者抵死。

尽管孝陵的防盗措施很严,对盗墓贼的惩罚也很严,但却依然防不住“天外飞客”对孝陵的破坏。据史书记载,明孝陵在600年的历史岁月里,屡遭火灾,屡遭兵乱,火灾的影响是把孝陵的宏伟建筑烧的残破不堪。而兵乱的结果是孝陵外面可以搬走的值钱文物几乎都被洗劫一空。比如说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使得明孝陵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其余建筑俱毁。

当然,明孝陵虽为朱元璋陵寝,但是中却疑团重重,据说朱元璋去世后,下葬时,在13个城门同时出殡,其尸骨所葬之地也就成了不大不小的谜团。

那么,朱元璋究竟有没有葬在明孝陵呢?

新中国成立后,明孝陵成了重点保护的文物。期间尽管多次对其进行考古,但收效甚微。直到1998年,南京市文物专家采用高科技手段,采用精密磁测手段勘测明孝陵。结果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专家们得出2点惊人答案:一是朱元璋沉睡在明孝陵独龙阜地下数十米处的地宫中。二是地宫600多年来完好无缺,从没有被盗过。

朱元璋地宫位置终于明确了,其入口却又是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原来明孝陵修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依地形山势而建,实现了建筑与地形地势的有效结果,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唯一的墓道也是建在半山腰,数十米的墓道被巨石和沙土填满,常人根本找不到墓道所在方位,而找到了墓道也很难挖开“防盗门”,更别说进入墓室内了。

当然,专家们通过勘还有个惊人的发现,明孝陵的墓道是弯曲的。

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帝陵的墓道多半是笔直的,而明孝陵的墓道为何却是弯曲的呢?专家认为这是刻意所为,而是因地制宜造成的。原因是明孝陵地下由侏罗纪砾岩和长石石英岩两种不同种类的岩石组成,两种岩石都坚硬无比,开凿起来简直难于上青天。因此,在墓道施工中,临时改成了弯曲的墓道。

总之,明孝陵至今还没有挖掘,因此,地宫底下究竟埋藏着什么惊天的秘密,目前还是一个谜团。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明孝陵,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明孝陵至今四个时代,每个时代都能保护好都有他的历史大背景的。

一、明朝,明孝陵是明朝太祖皇帝的陵墓,自然将孝陵视为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有明一代保护的很好。

二、清朝,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以身殉国,明遂亡,满清以报君父之仇而入关窃取天下以后,大肆屠杀明皇族,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等等,屠城不计其数,为安抚人心,清庭下旨保护明孝陵及其明十三陵,至康熙时,又起文字狱打击文人对故明的怀念,刚刚平三藩、海外明郑不久,外部沙俄,葛尔丹虎视眈眈,国内满汉之分严重,民族矛盾空前高涨,明孝陵成为明遗民寄托旧有政治认同和前朝记忆的符号,从而被赋予了与清王朝的统治秩序隐然对抗的意义,当时环境下,明孝陵在汉人心中如黄帝陵在华夏人心中的神圣地位一般,已然成为汉族心中的精神寄托与祖陵,为缓解民族矛盾,康熙南下江南时至明孝陵行大礼祭祀明太祖,并留下“治隆唐宋”的官方评价石碑,比之前更加注重保护明孝陵,乾隆下江南时为了安抚汉人,也是如此,在当时大背景下,有清一代,明孝陵保护的很好。

三、民国,民国初年,民族意识觉醒,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亲自前往明孝陵祭拜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地位已是超然,汉人心中的圣地,所以民国初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里,明孝陵也受到很好保护,至抗日战争后,日军侵华狂妄至极,号称三个月亡华,南京沦陷后,也没有开挖明孝陵盗宝,就如日军攻陷北京后没有大肆搜刮故宫及其其他帝陵一样,日本人认为中国会亡于其手,一切都是囊中之物,没想到最后抗日战争以中国胜利告终,在民国那样的乱世里,明孝陵有惊无险的渡过。

四、新中国,建国后,社会安稳,在保护文物的意识下,明孝陵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一直被保护至今。

当然,明孝陵位于南京郊区,不同于其他帝陵在深山老林远离人烟,离城市闹地很近,客观上保护了明孝陵,补充一点,明至今几百年中,明孝陵被保存完好的是其核心地宫,至于地表建筑也是几经战火几经重建。


宋安之


朱元璋的曾用名叫朱重八,使得明朝总共有十六位皇帝,一位皇帝下落不明(朱允炆),一位皇帝以王礼下葬(前任皇帝复辟,朱祁钰被废)。明朝皇帝们只有十四位才帝王陵,在这其中,十三位在京城,叫“明十三陵”,一位在南京,叫“孝陵”。



不用怀疑,朱元璋的陵寝在南京,与他依山傍水的另外一座陵寝,叫“中山陵”。要说为什么明孝陵保存玩好,得分四个阶段来说。

第一个阶段,明朝时期。自己家老祖宗的陵寝,明朝皇帝当然竭心尽力保护,更是把它制度化了。如果破坏,一律凌迟;如果偷盗,一律斩首;如果砍伐,主谋斩首,家属发配。另外,还专门设卫兵保护。可谓森严!

第二个阶段,清朝时期。清朝的“剃发令”,以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清人很失人心。此时,明孝陵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清人肯定会保护,这样安定人心,不是有什么“明亡之后无华夏”嘛,意思都类似。不但如此,清朝皇帝还祭拜明孝陵!乃至修缮!

第三阶段,民国时期。在民国,发生一件巨大的盗墓事件,那便是孙殿英盗慈禧陵,当时的人听后简直大快人心,差不多只有清人才伤心难过。而明孝陵,你敢盗吗?当年的孙中山先生打的旗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去盗明孝陵?那时,孙中山先生亲自带临时政府的官员祭拜!



第四个阶段,解放后时期。在解放后,社会稳定,当时的政策也以“保护为主,抢修为辅”,此时的明孝陵当然保存完整。

除了官方,明孝陵自身也让它保存完整,第一,他位于南京,距离城很近,地理位置独特,有什么响动,各方都会知道,会让盗墓立即终止;第二,陵墓独特。明孝陵本就是一座石头山,是采取“横向横向,内部掏空”的方式,任盗墓者怎么打洞,都行不通。而且墓道侧向,很反常规。就连封土上也是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一旦打洞,鹅卵石就会滚下,填洞。




综上,正是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以及自身独特,地理位置独特,明孝陵才在今天,完整呈现。



史小二记


诚邀,如题。无论哪个朝代,皇族都是中国社会最为尊贵的一个族群,他们生前享福,死后还想升天,于是皇族墓地一直是要多富华有多富华,是盗墓贼的首选。墓主人和盗墓贼的争斗可谓不绝于史,不过一般来说还是盗墓贼占了上风,因为时代在进化嘛,古人又怎么能防的住现代的挖掘机呢?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朱元璋的墓地,南京明孝陵至今保存依旧完好呢?其实这两个原因很重要

首先,明孝陵的保安技术做的不错

明孝陵地点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巩固的石头山。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据考古学家贺云翱先生介绍,“这种横穴式的办法尽管工程浩大,但非常巩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而且,明孝陵墓道偏在一边,一反常规,盗墓贼很难找到下手的地方,

同时,朱元璋的墓葬还采用了类似流沙法的鹅卵石法。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所以朱元璋的墓葬保卫工作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尽管明孝陵采用很多盗墓措施,但是假如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

实际上尽管明代今后南京城屡经烽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维护。清朝树立后,经过维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而且清朝统治者也害怕自己的墓葬被盗,所以一向严厉打击盗墓者。而后来无论是太平天国洪秀全还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的决心。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如果明孝陵还不保那才是怪哉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政治需要,地理位置优势和特殊的建造布局是密不可分的。

1.从明朝覆灭,清朝开始,统治者为了不激化矛盾,拉拢人心,对明孝陵进行了保护。到新中国建立,政府对明孝陵作为重要历史文物进行更全面的保护。


2.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交,离市区近,也给一些盗墓者造成困难,时间稍一长,就容易被人发现。也就避免了大规模盗墓的可能性。

3.明孝陵没有被盗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筑的结构和以往的陵墓有所不同。


明孝陵位置所在的独龙阜,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大部分皇陵的建造都是由上往下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用封土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从山体横向凿入,掏空内部,建玄宫。这种横穴的建造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建造后也十分坚固。在古代没有炸药的情况下,是很难从顶部打洞进入陵墓。

这样进入墓葬内的通道,只有墓道这一唯一通道,只要把墓道隐藏好,就很难找到进墓的方法。而明孝陵的墓道又和其他的陵墓不同,不是在正中,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从下手,从而放弃。


大鱼记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1961年3月,明孝陵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有无功而返。


进光吧



风雨无阻128155263


呼唤社会各界人士。轻信佛教传经,交流会。货已金钱兑换经文的。无辜要香火钱的无故要求捐助。都是在骗取信徒。佛的世界。没有交流,只有修行得道。方可传经授教。佛教不参与。军事,政治。商业。以交流为主导,这是佛教中最忌讳的极大事实,


用户62782938890


一、技术风险方面

明皇陵基本在近郊,若想盗挖皇陵不仅需要很长时间,还会搞出大的动静,盗墓者很容易被发现,这就提高了其盗墓的风险性。且明皇陵基本都在地下20多米处,挖掘的难度系数大。

二、历史背景

明朝灭亡后,满清为了稳固其统治,就开始笼络人心,对明皇陵采取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盗墓者就不敢打明皇陵的主意,除非脑子短路了。

清朝时,明十三陵是按照古帝王陵寝进行管理的。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清政府对明十三陵的管理,虽不能与明代同日而语,但较之对唐宋等历代帝王陵寝的管理则又要重视得多。

一、司香内使、陵户及明裔一等侯的设置

清朝时为加强明十三陵管理,曾先后设置如下管理人员:

司香内使,即守陵太监。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长陵而下每陵设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设外,每陵改设为二人。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据清世祖谕旨,设定陵太监,员额同其他十二陵。顺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监亦裁撤。康熙年间,定陵以外十二陵计设太监22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陵户,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近陵树木。始设于顺治元年八月每陵设24名,给田22顷。

明裔一等候,始设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但选明朝皇室后裔,封以官职,使之世奉明似的主张,则创议于康熙年间。

二、礼葬崇祯帝后,营建明思陵

清朝对明朝诸陵继续实施保护政策。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虽然来自我国少数民族,但因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对统治中原的历朝历代并不一概采取否定态度;另一方面,清朝入关后,处于政策的需要,也必须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以加强统治。

其中,以礼改葬崇祯帝后,营建思陵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三、废陵禁,护陵园

进入清朝以后,明朝时所制定的有关陵寝龙脉的各项禁令以及陵寝兆域内不准随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废除。以后,明朝时所制定的有关陵寝龙脉的各项禁l南刊也域内不准随便出入等制度一概被废除。陵区内的果园、陵监因此而衍成为自然村落,陵区外的农户也不断迁居陵区之内,形成新的村落。

清朝时,十三陵的管理制度放宽了,但陵区内的陵坟建筑及近陵树木仍在保护之列。当时不仅有陵户、守陵太监、明裔一等侯具体负责保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还亲降谕旨责令地方官员勤加稽查,申伤守陵人员敬谨防护。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十七日颁发的保护明十三陵的谕旨又由朝廷镑刻在长陵宫内的龙跃碑上。

对破坏明陵的案件,清王朝也依律严加惩处,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县农民王科等七人盗发郑贵妃墓,事发后,官府将他们斩首弃市。光绪七年(1881年)陵区内的土地除历年准许耕种的部分外,私垦情况又渐严重,有的甚至垦至大红门正道及长陵碑亭石柱根处。延恩侯诚端自光绪二年〈1876年)始私招陵户垦种妃坟墙内土地多处,东井一处竟已种至家前,为此,户部于光绪八年(1882年〉议定:"将妃家围墙内私行招垦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宝城宫墙外三丈为度,伤州明立界石。……凡墙外三丈以内垦种之地,无论系延恩侯诚端招垦或系民间旧有,一律封禁。……妃家亦于围墙外三丈为限,庶禁令归于一律,腾地不至过多。间有侵占明堂正路及大红门正道,并总碑楼石柱根者,并即封禁。……至封禁界内原契照之民地,另觅他地拨补。其延恩侯诚端私租,及民间侵占明堂正路之地,应不准拨补。"此议经大学士李鸿章及直隶总督张树声等核定,认为"……明代原设保护陵基之群墙,相距宝城、宫墙不过一丈五六尺,现改定三丈,较原数增至一倍,足资保护,自应照此定案,伤州明立界歹,/永远封禁"。他们还提议,"责成霸昌道督同该州,随时认真察查防护,不准稍有越垦,以副国家隆礼胜朝至意。其界外无碍之地,照旧昕民承种,庶免失所"。此奏呈上后,光绪皇帝谕令:“著直隶总督、天府尹责成霸昌道督伤昌平州知州,按照户部此次议定界限章程办理。界限以内垦种之地,一律腾出封禁,以资保护。如再有越垦情事,即将该知州严肃参处。”

由于终清之世,朝廷一直对现十三陵采取保护的政策,并有相应的措施,因此,清朝时十三陵没有受到过大的人为破坏。


淡笔绘青春


主要原因还是明太祖在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人心中的地位,朱元璋起自平民,历经万难从异族人手中恢复中华,实乃千古一帝,有清一代为笼络汉人心对明陵实施了保护,日本人不敢下手也是恐惧激起中国人的拼死反抗,影响其大东亚共荣圈美梦,连东陵大盜孙殿英都坦承挖清陵是为了筹军饷报家仇国恨,明十三陵是祖坟不敢挖。孝陵的位置临近大城市也是避开了被盜掘命运的原因,盜墓总是不光采的事,一般不敢明目张胆进行,所以偏僻不为人注意的地方的陵墓更易被盜掘。建国后国家对帝陵的态度明确,只能抢救性考古挖掘,定陵开掘与时任中科院长郭沫若积极推动有关,但后来认识到技术水平达不到保护文物的要求,周总理明令在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严禁挖掘帝陵。在有条件有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对历史帝陵进行考古挖掘,除了有研究上的重大意义,也是避免文物在自然环境下损毁灭失的一种科学方法,切不可因经济利益譬如旅游观赏等目的而仓促开挖,那同盜墓几无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