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年味兒都是哪裡來的?

┃雜談┃年味兒都是哪裡來的?

┃雜談┃年味兒都是哪裡來的?

如果說對於過年,最“玄學”的事情莫過於那個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無處不被提及的“年味兒”了。每當過年,人們孜孜以求的就是找到最濃郁的年味,而很多人尤其長輩最經常說的,便是“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句話。

其實翻看曾經的記憶,往昔的年味其實都是藏在原來的種種習俗與過年方式中,而這些東西卻越來越少,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散發著“年味兒”的老習俗們。

┃雜談┃年味兒都是哪裡來的?

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跟新年有關的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中國北方,這種集市最著名的形式便是“趕大集”,成為很多人們新春購貨的最首選。

而在中國南方以及日本和部分東南亞地區,則會舉辦年宵市場,又稱年墟、年貨墟市等。由於廣東、港澳的年宵市場以售賣年花為主,其他貨品為次要,所以又稱為花市。

在花市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廣州的花街。廣州人叫去花市做行花街。根據地方誌記載,廣州的花街習俗成形於19世紀,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遺產之一。90年代前,花市設於馬路中間並只賣花,所以稱為花街,此稱呼隨著其他大型花卉市場開張而改稱花市。

無論趕集還是逛街,在琳琅滿目的年貨和喜氣洋洋的購貨人當中,是“過年”前率先讓人感受到年味的地方。


紅包

如果說購年貨的快樂更有大人的快樂的話,對於小孩子來說,過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得到長輩的紅包了。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這就是“紅包”(粵語作“利是”或“利市”)。

紅包的金額不等,依照各地習俗和各家的習慣,以幾百到幾千甚於更多皆有可能。有些人對於紅包的金額有所講究,必須為偶數,來區別在葬禮期間給予的奇數金額的“帛金”。數字“八”與“六”的諧音寓意想都是最吉利的,因而稱為了人們贈與紅包的金額的首選。

索討紅包的行為被稱為“討紅包”,粵語會稱為“逗利是”。紅包通常由家中最長輩的成員給予年輕的子女。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對長輩致以敬意和祝福,在很多地方依然有接受紅包時向長輩叩首的習俗。而有些地區的人,會吧紅包放在枕頭下七日後才會開封,枕著紅包睡七日,象徵著好運和財富。


飲食

吃東西是節日永恆不變的主題,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在“年味兒”中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過年時那些好吃又多樣的新春美食了。雖然現在已不再那麼難以吃到美食,但這些東西依然在過年的時候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 團圓飯:團圓飯不是某一種飲食,卻是過年時最重要的吃飯形式,除夕之夜一家人相聚宴飲,成為了華人一年中作重要的一餐。
  •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松滬地區的有所不同。
  • 餃子: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過年風俗,人們將餃子製成元寶的形狀,認為過年包餃子會帶來財氣。
  • 湯圓:取團圓之意,是江淮、江浙及華南等地方春節時的必備食品。
  • 春捲:為了迎新春而捲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徵喜氣的到來。
  • 撈起魚生:這是南洋地區華人的風俗,流行於新馬一帶,取“風生水起”之意。
  • 魚:一條有著“年年有餘”之意的魚是年夜宴上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 年粽:是四川、江蘇等中國南方地區春節時分所吃的粽子,俗稱年粽。
  • 火鍋、薑母鴨、燒酒雞:是臺灣地方習俗之一,象徵團圓。

象徵物

每當過年,都會有一些象徵著新春的事物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 舞龍、舞獅:新春期間舞龍舞獅為常見的表演,象徵趨吉辟邪。
  • 福字:跟其他文化一樣,中國新年傳統結合了更具象徵意義的元素。典型的例子有掛在門口的紅色菱形“福”字。倒掛的“福”字諧音“福到”,象徵著幸運、幸福和繁榮的到來。
  • 財神:象徵能帶來好運與財寶的福神。
  • 年畫:年畫是彩色雕版印刷的一種形式,為新春常見的裝飾之一。
  • 春聯: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將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張貼在牆、門之上。

爆竹

爆竹又稱鞭炮、紙炮仔(客家話)、炮仗(粵語)、炮仔(閩南話),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傳說鞭炮起源於爆竹。有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除夕之夜猛獸“夕”都會出來作亂,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猛獸。

梁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闢山襙野鬼”。用火藥製成的爆竹,最早見於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煙火大起”。《夢梁錄》、《武林舊事》、《都城記勝》都有關於“爆仗”的記載。

到16世紀,中國的爆竹已經五花八門。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雜記》記載,大響聲的叫“響炮”,飛得高的叫“起火”,帶炮聲的叫“三級浪”,不響不起,而在地上旋轉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兒”,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鍋兒”,用紙包的叫“花盆”。李約瑟認為,第二種“起火”是火箭,而第四種“地老鼠”更是重要,它可能是火箭推進器的最早起源。

雖然近來因為安全以及汙染等方面的問題,鞭炮在人的新春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淡,但無論如何,鞭炮都是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新春記憶。

┃雜談┃年味兒都是哪裡來的?

這幾年最流行的話就是“年味兒淡了”,但其實,即使上面那些春節的習俗中有一些在很多地方已經被慢慢淡化,但“過年”的感覺,更多的是過年的人,而不僅僅是過年的這些事兒。只要和自己最親的人一起過年,“年味兒”依然能越品越濃。

┃雜談┃年味兒都是哪裡來的?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