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里的經濟學

雜談: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里的經濟學

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里的經濟學

作者//黃立雲

《金瓶梅》寫的是大宋政和元年(1111年)至靖康二年(1127年)年間,清河縣一個商人經商、做官、嫖妓、姦淫故事。西門慶喝茶付的是銀子,嫖妓給的是銀子,喝酒聚會用的是銀子,買官鬻爵靠的是銀子,貪贓枉法斂的是銀子,家中日常開銷支付的主要是銀子,書中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銀子,白銀成為當時的主要貨幣。其實,宋朝的貨幣制度並不是書中所描寫的狀況。那麼宋朝真實的貨幣制度狀況如何?讓我們打開宋朝的史冊,探其究竟。

一、宋代貨幣形態百花齊放

宋朝是一個經濟非常繁榮的朝代,商品流通活躍,手工業發達,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經濟的繁榮,造就了貨幣的繁榮。宋朝貨幣品種之多,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除了銅錢,同時使用的貨幣還有鐵錢、黃金、白銀、紙幣甚至鹽、鈔、度牒等都成為一般等價物,在市場流通。

宋代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由於各地經濟情況不同,有的地區以銅錢為主,有的地區以鐵錢為主,有的則銅錢、鐵錢兼用。宋代是中國封建王朝鑄造銅錢最多的年代,其鑄造貨幣量,讓其他朝代望塵莫及。兩宋300餘年凡18帝(末代三帝名存實亡),改年號57次,鑄年號寶文錢43種(不包括大小和書法等版別變化)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銅錢為主要貨幣的朝代。北宋最高年份銅錢鑄造額約500萬貫,是唐朝天寶年間32萬貫的17倍。宋仁宗時,把大量農田交給私家地主和農民經營,每畝地最初作價約為2貫540文,而宋朝一箇中下級官員的年俸大約25貫左右。

銅錢前所未有地滲透宋人的生活,商品交易需要銅錢,百姓納稅需要銅錢,朝廷發放部分官俸以及軍餉也是銅錢。蘇軾被貶黃州,每月將有限的俸錢分成30份,掛在屋樑上,每天挑下一份使用,偶有結餘,才能用來款待朋友。

鐵錢自漢五銖始,至兩宋達到鼎盛。時四川銅少鐵多,鐵錢鑄量頗豐。使用一般小額交易用鐵錢,大額交易用銅錢。其比值為“舊用鐵錢千易銅錢四百(10∶4)” ,到太平興國年間(976-984)比值為10∶1,黑市竟高達14∶1。

以鐵錢銅錢10∶1計算,1小銅錢重1錢,每貫重6.5斤,用鐵錢每貫達65斤左右,顯然使用鐵錢極不方便,且成本耗費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宋人把造紙術和印刷術巧妙地用到了經濟領域。北宋發明了紙幣——交子。南宋發行了“行在會子庫”。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紙幣,於宋太宗淳化年間(1024年)在四川流通。只不過,交子是地方貨幣。交子是四川地方俗話,也是票證、票券的概稱,有交合之意。

金銀的出現更加降低了流通成本,並且也十分方便,白銀後來居上。宋代的金銀開採也達到了一定規模,朝廷常以金銀鑄幣,如金質宣和錢,銀質政和錢等。皇佑年間歲得金15000兩,銀22萬兩。金人攻滅北宋時,曾經掠奪黃金1000萬錠,白銀2000萬錠,可見金銀貨幣大量使用。

宋時對白銀使用進行了嘗試,為明朝的白銀貨幣作了歷史的準備。

與此同時,宋時鹽、鈔、度牒也在市場流通,發揮了貨幣作用。

鹽在宋時實行專營,因為鹽具有資源性和暴利性的百姓必需品,獲得特許經營執照的鹽引,也稱鈔引,會像紙幣一樣具有價值。《金瓶梅》裡,西門慶曾經獲得三萬鹽引,得到了巨大利潤。鈔引在有效期可以重複使用,它成為有價證券,因此資本雄厚的商人願意購買持有,“鈔票”一詞的起源於此。

度牒本是出家人的身份證。因為握有度牒就可以享有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況且宋代的度牒並不完全實名,於是度牒也變成了一種可以轉讓的免稅憑證。

宋朝貨幣的百花齊放,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是歷朝歷代最高的。以前商人不得騎馬坐轎子穿絲綢,商人子孫不得參加科舉出任官員的規定,到宋代統統不再執行。只要生意做得好,都被尊稱為“官人”,資本大的則尊為“大官人”。也為明朝做出了榜樣。

宋朝貨幣的百花齊放,從側面反映了貨幣制度的紊亂,這為經濟衰敗埋下了隱患。

二、“錢荒”困擾

“錢荒”,是指流通領域內貨幣相對不足而引發的金融危機。

宋理宗淳佑年間(990),日本商人在溫州、台州一帶低價出售日貨,交易銅錢長達一個月之久。台州城內幾乎找不到一個銅錢。城內交易幾近癱瘓。大臣包恢驚呼:“臺城一日之間,忽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

南宋高宗(1127)時期,市場上流通的銅錢嚴重不足,商品因而滯銷,百姓深受其害。就連無比富庶繁華的臨安,也被“錢荒”困擾。從都城到沿海,以及整個江南富饒之地,“錢荒”一直成為宋帝國的夢魘,給宋朝經濟沉重打擊。

恰逢秦檜當政,“錢荒”引起民怨沸騰。老謀深算的秦檜放出風聲,舊錢將廢,朝廷鑄造新幣。一時間,臨安富豪人家紛紛出手,將貯藏的銅錢投向市場,一時間銅錢像泉水一樣,在臨安市場噴湧。只不過雕蟲小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宋代的滅亡,與其說是異族入侵,還不如說是衰於貨幣制度的崩潰。頻發的“錢荒”,讓這個富有科技創新精神,商品經濟活躍的朝代大傷元氣。

造成“錢荒”主要原因一是大量銅錢外流,宋人有“一朝所鑄,四朝公用”,它曾經是西夏、遼國和金國的貨幣,也曾經是日本、高麗、交趾等國的主要貨幣。日本曾經派商船到宋朝從事貿易,貨物售完,卻不再進貨。一次就運走10萬貫銅錢;二是民間大量窖藏,一些富家大戶,貯藏銅幣成風。青州一戶姓麻人家,祖上藏有10貫之巨,三代沒有動用;三是民間毀銅幣鑄造銅器現象十分普遍;四是劣幣驅逐良幣。為了解決“錢荒”,宋徽宗時,蔡京推行夾錫錢,含銅只有57.14%,並且規定要當兩個錢用。此外還發行“當十”等大錢。劣幣公開減重和降低成色,促使良幣更加沉澱在民間,“錢荒”更加嚴重,預示宋代的貨幣走向了盡頭。

三、紙幣貶值

在經濟蕭條,財政拮据的雙重打擊下,發行紙幣成為南宋挽救經濟的一條出路。不幸的是紙幣承載了太多的政治功能,淪落為宋朝攫取民間財富,彌補鉅額財政赤字的工具。紙幣發行的速度總是趕不上紙幣貶值的速度,南宋在危險的貨幣遊戲中苟延殘喘,最終走上了濫發紙幣的不歸路。以“會子”為例,起初的面額是一會為一貫銅錢,等於1000文銅錢。金宋交戰時,為了籌措軍費,朝廷發行會子量猛增至11500多萬貫,會子一貫跌到三四百文。惡性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宋理宗末年,蒙古大軍壓境,紙幣更是濫發,市面上只見紙幣不見米,二百貫會子,相當於20萬文錢,還買不了一雙草鞋。直至宋室滅亡前,一貫會子已經不值一文錢。宋王朝的通貨膨脹局面,至此已經不可收拾。宋代的貨幣體系全面崩潰了。

縱觀宋朝的貨幣制度給我們有兩點非常深刻的啟示,即當貴金屬為貨幣時,“錢荒”便成為一道引起經濟癱瘓的魔咒;當發行紙幣時,紙幣貶值,通貨膨脹便成為破壞經濟發展的魔咒。每次嚴重的“錢荒”或者極端的紙幣貶值都會導致政權的更迭,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

雜談: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里的經濟學

雜談: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里的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