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李福林




在這裡,我先說一遍:藝術作品,沒有標準。

退一步說,就是讓你按某種“藝術標準”去泡製藝術作品,再讓人按此千篇一律地生產出來,那就不藝術了, 別人也肯定不愛看。君忘否,當年天天看的“樣榜”戲,你現在還愛天天看嗎?


有人一提到中國寫意畫,就愛提傳統,數古人,說筆墨,道古法。彷彿不用這個腔調來說話,就無法彰顯他自己肚子裡面那點“深厚的文化底蘊”似的,甚至於直接提出要正本清源,條條筆痕、點點墨團皆要出自古人之筆墨。彷彿“古人之筆墨”就是中國畫唯一正宗的標準。還有的人,天下生來就不能接受變化之中的事物,他們甚至看到了藏鋒,就不能容忍露鋒和散鋒。這確實是思想認識上的一個“傳統”誤區。更為荒謬之處,就是他們忘記了“客觀事物每天都在變化的”,忘記了當年的“古人”,也是在發展變化的。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卻一直被某些人視而不見而發展成為一種固執的偏見,誤人誤己。

我們再不妨說說筆墨技巧的法則吧。


古人長期的經驗積累,總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中國畫筆法(藏、露、順、逆、描、皴、擦、點、簇、平、圓、實…….)、墨法(焦、濃、重、淡、清、破、潑、衝、漬…….)和章法(略)以及中國畫的審美和欣賞習慣(略)……這些技法和審美觀,都是人從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發現、發展、演變和形成的。


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你承認也罷,否定也行,它們都會不以你的意志而轉變,悄然地在生活中發生著自己的變化……

其間,表現形式有的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正如古人說的: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大有沉舟側畔、世風日下、無可奈何之嘆。

就拿國粹“京劇”來說吧。一整套的藝術表現形式,發展到今天,已經相對完美了,可當下就是無人愛看。我想:即使今後還會被人喜歡,重新上臺表演,相信那時,也必定是按照新時代人的審美品味和習慣,演變出來的“京劇”了。因為,不變化是決不可能的。


話,說到這裡,這藝術的標準,何是正宗?何以正宗?誰能說個明明白白?


儘管,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形式千變萬化, 最後,還是應了那句王羲之說的話:適我無非新。

藝術是無所謂“創新”之說的。因為,這所謂的“新”,也決不是藝術的一種標準,更不是你所能創造出來的,它只是藝術審美活動中本來就存在著的一種取向而已。


當然,我也無意去斥責那些喜愛欣賞“古調、古畫、古人”的人,只要喜歡,就儘管盡情地去欣賞吧。我還要加上一句:好的東西,誰都喜歡。

只是,請你千萬別痴求於所謂子虛烏有的“正宗”標準,如同尋覓於長生不老死的靈丹妙藥一樣的偏執。


-------------------------

附 圖

李福林書藝作品欣賞


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雜談:關於藝術作品的標準


------------

謝謝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