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一、賜姓嬴氏

秦的先祖,是帝顓頊的後代子孫,到了舜在位的時候,秦的先祖大費(也稱柏翳)幫助舜馴養鳥獸有功,被賜姓嬴氏。

二、秦以趙為氏

秦的先祖到了中潏的時候,生下了兒子蜚廉。蜚廉又生惡來,這個時候正是商紂王當政的時候。惡來有力,蜚廉善跑,父子都憑勇力為商紂王服務。後來周武王伐紂,連惡來一起殺了。當時蜚廉正在北方為商紂王採石,得知商紂王被殺,商朝覆滅,已經無法回朝覆命,便在霍太山築壇報祭殷紂王,死後便葬於霍太山。

除了惡來以外,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子孟增。到了孟增的時候,有寵於周成王,時稱宅皋狼。孟增(也稱宅皋狼)生子衡父,衡父又生下了造父。造父以“善御”有寵於周穆王。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造父善御

有一天,造父在桃林一帶得到八匹駿馬,他把這八匹馬訓練好了以後獻給了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車,經常外出打獵、遊玩。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周穆王西遊

有一次,他們一路往西到了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得到消息說徐國徐偃王造反,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駕車技術高超,才使得周穆王能及時趕回平定叛軍,所以造父立了大功,於是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了造父。自此以後,造父家族就以趙為氏,這個造父就是“戰國七雄”的趙國的始祖。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平叛徐偃王

雖然惡來革因周武王伐紂而被殺,但子孫得以繁衍。後來,惡來革家族的子孫也藉著造父所受周穆王獲封趙城之寵而姓趙氏。

三、非子得封於秦

周王朝為了長治久安,避免王族內部因為君主繼承製而發生鬥爭,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在整個西周時期,周王朝統治者基本上都能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確定繼承人,有效避免了王室內部因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確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穩定。但在宗法制度森嚴的西周卻出現了一個意外,他就是周孝王,沒有遵守嫡長子繼承製而登上王位。

周懿王二十五年,周懿王去世,周懿王的太子燮未能繼位,而是周懿王的叔叔,太子燮的叔祖姬闢方繼位了,史稱周孝王。

周孝王元年,周孝王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命令申侯率軍西征。申侯是申國國君,一個姜姓封國,他雖然受命率軍出征,但內心卻不願去打仗。他認為,出兵征討犬戎是不義之戰,只能使兩國的百姓和士兵遭受無謂的損失和傷亡。於是申侯趁機向周孝王提條件。什麼條件呢?那就是希望外孫能夠繼承家族事業,他願意聯合申、扈兩族來保證讓西戎人順服,使周西部邊境永遠安寧。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申侯把女兒嫁給惡來革的後人大駱,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成。但是大駱不僅有兒子成,還有一個比成年長的兒子叫非子。申侯以外孫成能成為大駱家族繼承人作為出兵與否的條件。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非子

再來說說非子,他從小喜歡養馬,他養的馬匹個個精良,人見人愛。有一次他到犬丘販馬,無意間撞見了剛剛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見他精明能幹,很是喜歡,便把他留在王都擔任主管畜牧的大臣。此時的申侯擔心日後周孝王會讓非子繼承大駱的位置。

周孝王是個聰明人,他認為如果申侯能幫助穩定西戎,他的條件可以答應,這樣既可以讓士兵和百姓的避免傷亡,又可以節省大筆軍費開支,何樂而不為。於是當即承諾,不會放非子回國,也不會支持非子回去與申侯的外孫爭位。於是申侯便出面與西戎講和,西戎果然接受申侯的調解,同意與周息兵言和,並且表示此後永不侵犯西周邊境,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就這樣被申侯化解了。

雖然申侯有條件地幫助了周孝王化解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但是具有戰略眼光的周孝王意識到周必須強大,否則不能保證將來還會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於是周孝王想到了馬和會養馬的非子。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非子馬場

在周孝王三年,“王命主馬汧、渭之間”,於是非子專心為周王室養馬。那時,馬已經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是在祭祀、農耕、還是戰爭中都需要大量優良健壯的良馬。但周朝養馬業卻發展一直很緩慢,許多優質馬匹都得依靠進口。這麼重要的戰略資源一直被別人掌握著,這哪能行呢。周孝王是一個比較有戰略眼光的人,正是看中了非子善於養馬的能力,所以才把非子留在身邊的。

周孝王的決定果然帶來了良好的效應,“馬大蕃息”,非子的馬場保證周王朝對馬匹需求,對於最終解除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也是對周王朝內部各諸侯國起到了軍事震懾。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非子牧馬

周孝王因非子養馬有功,再加上週孝王自己也不是嫡長子,在感情上他與非子也算同病相憐。周孝王既然答應了申侯不能放非子回家繼承父親的位置,也要賞賜非子的功勞。於是,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之君,邑於秦,使續伯翳後”。非子也就成了後來被稱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的開國始祖,雖然此時秦僅僅是“周之附庸”,還不能列為諸侯。

四、秦始列諸侯

據歷史記載周平王在遷都洛邑的過程中得到了秦的軍隊的護送。我們,包括之後的史書,之所以關注此時微不足道的秦,完全因為這支弱小力量的後世子孫在數百年後馳騁中華大地,一直是史書記錄的焦點,並最終成為中華大地的主宰,而統一中國。

1、當週王朝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秦襄公敏銳地把握機遇,參與了周幽王被殺的那次平戎之役,據記載,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將兵救周,平戎。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周幽王被殺

2、另外,在周幽王的原太子宜臼被申侯、繒侯及許文公擁立為周天子的同時,不滿這次擁立的另一股勢力在虢公翰帶領下則在攜這個地方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餘臣為周天子,史稱周攜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直到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攻殺周攜王,才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當初,秦襄公在周平王和周攜王之間站隊的問題上,將賭注盡數壓在了周平王身上。而由於周平王果然不負眾望,秦襄公也是賺的鍋滿盆滿。

周幽王死後,諸侯共立原太子姬宜臼為周天子,是為周平王。當時豐鎬周圍主要有四股勢力:

一是周幽王和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的勢力,他們死後由王子餘臣繼承,這個餘臣也就是周攜王;

二是周平王的勢力;

三是戎族的勢力;

四是秦的勢力。

在周幽王被殺之後,秦襄公面臨的抉擇是或者追隨周攜王,或者擁戴周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傳統威信,而並不拘於秦國與周幽王、姬伯服的舊有關係,特別是周幽王死後,他更沒有必要與王室的正統代表周平王相敵對。

3、當週平王不堪鎬京屢次被戎狄騷擾“避戎寇”東遷洛邑的時候,秦襄公立即站出來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周平王東遷洛邑

秦襄公連續兩次幫助周王室,尤其是主動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秦國的付出換來的是“封為諸侯”,這是秦國發展歷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

據記載,王東遷洛邑,秦襄公以兵送王。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豐之地。襄公於是始國,而與東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從“周之附庸”到“天下一統”,秦國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建國的?

秦襄公始封列侯

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此時秦國才開始列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並且能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彼此訪問。

本文由“歷史倪說”根據《史記》、《綱鑑易知錄》相關記載整理而來。歡迎關注“歷史倪說”,與您一起分享歷史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