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自古以來都有勝負乃是兵家常事的說法,即便是縱橫沙場多年的名將也難免會犯下失誤而遭遇失敗。亂世三國作為中國古代最為混亂的年代之一,期間群雄並起諸侯爭霸,各方勢力為了圖謀大業互相攻伐,戰亂不止。若是說起三國中最著名的幾場戰爭,夷陵之戰自然不得不提,這算得上是三國後期最具影響力的一場戰爭了。夷陵之戰中東吳大勝,劉備大軍被陸遜擊敗,倉皇逃竄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呢?原因其實很好理解。

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首先來說一下夷陵之戰發生的背景,其實這算是襄樊之戰的後續進展了。襄樊之戰時關羽率兵攻打曹魏,結果卻被盟友東吳從背後偷襲遭遇慘敗,不僅導致蜀漢丟失荊州這樣的戰略要地,而且孫權還下令殺害劉備義弟關羽,雙方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以及給關羽報仇,在登基稱帝的第二年就決定興兵伐吳。

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其實劉備此次東征的行為並不合時宜,其麾下文臣武將大多持反對意見,然而劉備被仇恨衝昏頭腦,執意要舉全國之兵前去攻打東吳。由於在攻打東吳的過程中決策失誤,劉備在夷陵這個地方被東吳大將陸遜大敗,不僅損兵折將就連自己也險些喪命,於是只能倉皇逃竄領兵退守白帝城。就在陸遜決定領兵乘勝追擊之際,孫權卻主動遣使去找劉備求和,為何打了大勝仗的東吳卻先慫了下來呢?其實原因很好理解。

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第一點原因就是蜀漢仍有餘力再次伐吳。劉備雖然在夷陵之戰中損失慘重,但是經過一番整頓之後仍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而且白帝城又是一個易守難攻地勢險要之地,東吳想要擴大戰果並不容易。劉備此次御駕親征集合了蜀漢大量兵力,但是蜀中仍有很多軍隊駐守,從黃元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也可以看出,劉備戰敗後再次從蜀中抽調兵力前來白帝城,完全具備再次和東吳決戰的實力。

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第二個原因則是魏國虎視眈眈給東吳造成巨大威脅。雖然當時看起來是三分天下的形勢,但是蜀漢和東吳大多是憑藉著地形優勢才勉強能夠和曹魏對敵,若是單從真實實力來看的話還是曹魏最強。夷陵之戰是蜀吳雙方大戰,曹魏雖然沒有參與其中但是卻仍然是一個不小的隱患,孫權雖然表面上向曹魏稱臣,但是卻並沒有送自己的兒子去作人質,曹丕對此非常不滿。孫權雖然一時獲得勝利,但是卻並沒有足夠的實力面對魏蜀兩方夾擊,因此只能選擇和蜀漢求和休戰。

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的主動威脅。劉備雖然在夷陵之戰中慘敗,但畢竟是一個很有眼光和見識的君主,並沒有就此灰心喪氣,而是在整頓兵馬過後再次主動威脅東吳。此時陸遜雖然取勝,但是卻處於進不可進,退不可退的尷尬局面,而且時刻面臨曹魏的威脅,局勢並不容樂觀。劉備也看出來這一點,因此才會寫信威脅陸遜。正是因此,孫權才會主動遣使求和,實則也是為了東吳大業能夠得以保全。

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倉皇撤軍退守白帝城,為何孫權反而主動求和

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