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嫉妒恨?又有家長因為“花式晒生活”被踢了…

昨天,兩名小學孩子家長,也是本地某家長交流群群主,孫捷(化名)頭一回把一個家長踢出了群。從上學期期末考到開學,群裡數十名家長都被這位“炫娃狂”虐到不行:曬孩子成績、名次和三好學生、文明學生的獎狀;緊接著又曬旅遊;眼見著要開學了,又曬娃在培訓班刻苦學習;開學後又曬摸底考,還時不時@其他家長……

與孫捷同在一個群的80後媽媽李丹丹(化名)說,看著別人豐富多彩的生活既覺得自己渣,沒能給孩子安排好假期;又覺得孩子渣,怎麼樣樣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此外,如今一些微信群、朋友圈已經從分享變成帶著炫耀意味的“曬”,讓人想要遠離。

“曬”變了味,從甜到酸還帶苦

如果非要給朋友圈曬娃做個分類,孩子上學前和上學後有很大不同。上學前,家長曬的比較多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一幅畫、一句話透露出的都是家長的喜悅和感動,圍觀的也真心點贊,哪怕是一個眼神也能瞬間萌化一群看客。這時候的朋友圈充滿了祥和的“甜”。

但是,孩子一旦上了學,再曬娃,就複雜多了。李丹丹朋友圈裡有一位“含蓄曬娃型”的杜先生。他酷愛曬娃的一些日常瞬間,更愛在“不經意間”透露孩子的優秀。春節期間他曬娃看書的“葛優癱”,其中一張照片中正好拍到孩子床頭牆上貼著的幾張獎狀,朋友圈的家長一下子被刺激到了,評論區一片“別人家的孩子”“牛娃”“一牆的獎狀” 等字眼,羨慕中隱藏著焦慮。

李丹丹覺得,其實這種“不經意間”曬出的信息最具殺傷力。她說,“別人家的孩子” 是每個孩子最大的“敵人”,也是每個家長最大的“武器”,但其實在朋友圈構成的線上生活中,這個武器最先傷害的是家長。“後來,我就屏蔽了這一類家長的朋友圈,眼不見心不煩。”

最近的李丹丹不淡定了。她遭遇的是接下來要說的“曬娃”鬧劇。

“曬”出鬧劇,家長孩子都很受傷

李丹丹說,像任先生這樣的朋友圈“曬娃”,大多家長並不是為了炫耀。不過,在一些特定的家長群裡,有些人就顯得有些肆無忌憚了,結果招致了“群起而攻”,而她首當其中成了受害者。

孫捷和李丹丹結識於6年前,他們的孩子是小學同班同學。為了方便交流,孫捷組建了一個家長群。“群裡陸續加入了十幾個孩子的家長,有的同班,有的同校,也有的是朋友的朋友。”

小學畢業後,孩子們進入了不同的中學,玩的機會不多了,不過群裡依然熱鬧。家長們在群裡分享各自孩子所在學校的課程進度、學習經驗、各種渠道打聽來的“小道消息”……不過,這種和諧在孩子們初二上學期時被打破了:當時孩子們考學壓力變大,有一位家長突然把自己孩子剛剛結束的一次階段性考試的分科成績、總成績及班級、年級名次發進了群裡:班裡第一、年級第十。

群裡一下子沸騰了,大家紛紛祝賀,並向這位家長請教教育經驗。不過,接下來的一幕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這位家長突然@了群中一位家長,讓他也亮一亮孩子的成績。這位被“點名”的家長委婉地推脫了幾次,依然拗不過,只好也把自己家孩子的成績曬了出來。緊接著,這位家長又@了另外一位家長……

李丹丹也是被接力“點名”的其中之一。那次孩子的考學成績並不理想,她並不想說。@她的那位家長看她久久未回,也沒有多問,結果起頭的那名家長“哪壺不開提哪壺”,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群裡氣氛一度十分尷尬。最後,還是作為群主的孫捷開了另一個話題解圍。

沒想到,一個月之後,這位家長又把孩子的成績扔進了群裡,孩子的成績依然傲人。這次,家長中有人“暗懟”回去,然而那位家長似乎並不在意,依然將群當成自己的炫耀場。

一次炫耀是炫耀,兩次就變成了故意,三次則會“拉仇恨”…… 終於,在經歷了一個寒假加開學的“瘋狂曬娃”後,孫捷在眾位家長的一致要求下,把炫耀狂人“踢” 出了群。

朋友圈不是名利場,莫要曬出“焦慮”

事實上,朋友圈的“曬”遠不止“曬娃”比拼。工作的“曬”加班,結婚的“曬”鑽戒,搬家的“曬”豪宅,旅遊的“曬”美食,更有人變味地“曬”名牌包、奢侈品……

如今的朋友圈幾乎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朋友圈記錄和分享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這無可厚非。但是,有意無意把朋友圈當名利場,當分享變成有著炫耀意味的“曬”時,則會引來反感。

上海財大浙江學院心理諮詢師範老師認為,微信朋友圈裡的炫耀,是對自己社會地位的焦慮。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朋友圈是一個被無限放大的“自我”,它將人們放置到一個更廣闊的舞臺上,從表面上看你可以自由地表達和真實地記錄自己的生活,但人們卻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一種壓力。這種對更好生活的期待,在“曬娃”中最為明顯——以70後、80後為主的家長,他們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育兒過程又趕上了教育理念“井噴”出現,被眾多教育理論“武裝到牙齒”。他們在孩子身上進行各種嘗試,試圖培養出比自己更優秀的孩子,這一切使得這些家長變得更加敏感,因此,當分享變成炫耀時,矛盾便產生了。

事實上,父母應該意識到這種“曬”不僅讓別人焦慮,也會讓自己過度“關注”孩子而放大一些問題。當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後,不僅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觀地看待孩子,不過分“曬娃”,也不會因為別人孩子的優秀而“慌了手腳”,以此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