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承接上兩篇內容《給老人買重疾險,與博彩無異》《各形態保險內在的對沖和對賭機制》,沒看前兩篇的老爺可以在點擊鏈接。

這篇文章,我思考了很久,感覺有很多點可以展開說,但是寫的過程中又發現沒辦法講清楚,因為裡面涉及到很多是我自己的主觀判斷,不同需求是因人而異的,這裡面沒有好與不好的說法,所以,這篇文章僅作參考。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以上篇的案例,康惠保不附帶輕症版,30歲男士,30年交,10萬保額,保障至70歲的年交保費是530元,保障至終身的年交保費是910元。

保障至70歲的繳費方式,至70歲不出險則合同終止,現金價值為0,保障至終身的繳費方式,至70歲,現金價值為33310元。

每年的保費差額是380元,30年總保費差額是11400元,在40年的定存時間裡,從11400元增值至33310元的年化利率是4.21%。

對比保障至70歲,保障至終身的這個現價利息,並不算差,是鎖定40年,固定的,安全的,無需操作的4.21%。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理解對賭更簡單的方式,那就是把一款終身重疾險拆開來看,假如,你把保障分為兩邊看,一邊是保障至70歲,另一邊是從70歲開始,躉交保障終身。

也就是說, 假如你在70歲的時候,想買重疾險,有一款重疾險只能躉交,也就是說需要你一次性交33310元,保額10萬,不知道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會選擇投保。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這是純重疾情況下的情況,如果是選擇傳統的身故+重疾的形態,也就是上篇所說的康樂一生B,這時候的現價是55317元,用大於保額一半的保費去換取10萬的保額,不知道這種情況你是否會選擇投保。

這裡我列舉的產品都可以算得上是整個行業內性價比最優的級別,所以,才會測算出4.21%的利率,要是換成某些大公司的產品,這個利率大概要折半。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結合生命週期的理論,其實兩種形態是有內在區別的: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縱觀我們一生,壓力最大的階段就是結婚買房,生兒育女這頭十年間,這時候的資金運用是需要精打細算的。

終身純重疾險,雖然在老年因為風險概率變大了,對沖向對賭機制轉移,但作用卻還是針對重大疾病的治療護理費用準備的。

傳統重疾險包含的身故責任,在退休前是能保障身故風險下家庭責任問題,但退休以後就沒有這方面的需求,這時候,擁有壽險的作用,就變成遺產,資產傳承的作用。

但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在30歲年紀輕輕的時候去考慮遺產問題?當下最重要的問題都沒解決,在資金壓力最大的階段,考慮幾十年後的遺產問題實為不智。

當然,實際上,我們很多人買保險,並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只是想沒事能存點錢而已,所以,實際上,我們考慮的都是退保問題。

這裡就是反主流的觀點了,按道理,我們買保險不該考慮退保,但如果不考慮退保,傳統形態的重疾險則收益實在是太低了。

如果考慮了退保,在兩種形態上來看,從支出收益角度,則傳統形態的重疾險,在保險+儲蓄的角度性價比是高於終身純重疾險的,因為考慮了退保,則去除了資產傳承的問題。

存錢的理財功能強對應實際上花同樣的錢,獲得的保額就少了,這點在經濟壓力大的階段,需要考慮清楚。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結合我以往作過的保險方案,“希望能保本”“希望沒事當存錢”的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其實大部分人是希望能結合保險和存錢這兩個概念的。

也就是我們大部分人有一個預期,那就是到老的時候,如果沒有發生過風險,是否有返還?

想要能返還其實真的很簡單,在買的是終身險的情況下,選擇高性價比產品,在適當的歲數選擇退保,都能差不多退回和已交保費差不多的現金價值。

不管是傳統形態的身故+重疾保險,還是現在新流行的純重疾險,都可以實現“返本”。

但有一點確實需要我們先弄明白,這個退回來的錢,實際上並不能挪作他用,並不能用於養老的補充,還是需要用於老年大病醫療開支的儲備。

重疾風險的保險規劃要做的是,分為現階段重疾風險的對沖和未來重疾醫療開支的提前儲蓄兩個概念。

這點從我們普遍理解保險的“有事保險,沒事存錢”上,是有一些本質上不同的區別的;因為保險公司常常解釋這個存錢是可以作為養老補充的。

但實際上,這幾十年沒患重疾,不代表老年的時候不患,相反,老年的時候才是重疾的高發階段,但當風險的概率達到一個閾值之後,保險和賭博沒有差別,所以這個存錢只適合做未來老年的時候的大病醫療金儲備。

適當選擇退保的依據:

保險學定義的重大疾病是指醫治花費巨大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

重大疾病是以收入損失為前提條件,重疾險解決的問題主要包含兩大塊:收入損失的補充,護理調養的費用。

至於實際治療開支,在醫療險配置完善的前提下,這個費用並不高,至少遠沒有達到重疾保額需要的那麼高。

年輕時候買的保額需要覆蓋的是重疾期間的收入損失和調養護理費用,年老的時候,則用於治療開支和調養護理費用。

區別在哪裡?

年輕的時候,我們大概率是可以擁有商業醫療險的,這時候,實際上發生重大疾病的治療開支,在醫保+商業醫療險覆蓋下,是能基本轉移掉的。

但以目前的商業醫療險情況,停售是一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們需要預設未來的是,老年的時候,可能沒有商業醫療險,只有醫保,因此醫療儲備金是需要提前規劃的。

不過,同時在老年也沒有了收入損失的保障需要,排除收入損失問題後,護理調養和醫療儲備所需要準備的金額壓力並沒有那麼大。

因為醫保也是一把槓桿,大病情況下,能報銷的比例接近60%。

思考一下:

從一生的累積重疾率高達72%來看,那麼反過來說,則有28%的幾率不患保險學定義的重大疾病,但人這一生患點大病的概率是無限接近百分百的。

在重大疾病保險定義中的重大疾病,是有一定理賠門檻的,和我們常規理解的大病是不一樣的,這個保額不一定能解決老年的一些大病開支,但現金卻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從實際保障角度分析:

終身純重疾險在70歲左右退保,外加定期壽險,在保費支出和對應現價收益上,比傳統重疾險要差一點。

如果傳統重疾險假如也按70歲退保,則會變成是高性價比的方式,但同樣,是以犧牲部分保障為前提的。

傳統重疾險的保障是身故和重疾二擇一,在70歲前,假如先發生了重疾,對比純重疾,則花費了更大的保費支出。

假如先發生了身故,則同樣比壽險花費更大。

假如先發生重疾後又發生身故,則暴露了身故風險。

實際上這種組合的高性價比,同樣暴露了對應的風險,

所以,從高性價比角度,一樣是有得必有舍。

所以,這裡是沒有絕對優劣的說法,我只是站在我的角度,會認為保障是優先考慮因素,傳統重疾險的身故+重疾保障,看起來兩邊都兼顧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希望結合存錢的功能,以我個人角度,我更偏向在確保保障範圍的前提下,配置終身純重疾險+定期壽險的組合形式。

配置保險的首要目的並不應該是為了存錢

是因為現在產品形態已經越來越豐富,我才會寫這樣的文章,否則這樣的文章是徒添消費者選擇困擾,在今年以前,是沒有高保障形態的純重疾的,我也曾經不得不推薦傳統形態的重疾險。

形態的缺失帶來的沒有選擇權,在今年年初至前,保險市場並沒有解決兩個問題的方案,於是我們被迫的需要在高保障和高對賭之間做選擇。

也就是終身購買終身的分組多次賠付的,帶輕症中症的,能保障癌症復發的產品形態上選擇,還是高性價比的選擇純重疾險,為此我曾經一度把自己弄的精神分裂,核心就是這裡的取捨。

但今年年初,保險市場開始出現我渴望很久的產品,像長生福優加,康惠保多倍版,中荷惠加保防癌險,也就是說,直到現在,保險市場才出現符合我方案思路的產品,雖然不算晚,但這不算是一種悲哀嗎?這個行業,產品形態還有很多開發空間。

至於選擇純重疾終身形態的好處,在大部分人都還是希望保險能有一定存錢功能的當下,一方面,可以在前期減輕壓力,第二方面,更符合實際上我們對於保障的需求。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高能慎入,保險公司到底賺了我們多少錢?》,裡面得出了一個直觀的結論,只要我們自己能達到6%回報率,則可以利用差額自己攢出等同於保額的現金,這樣不管大病小病,都可以直接用,是在自己手上實實在在的現金。

達到6%回報率的話,買保險沒有任何需要糾結的地方,全部選擇定期險就完事了。

如果沒有什麼理財手段,達不到這個長期回報率,則可以配置終身重疾險,傳統形態的終身重疾險,我建議在70歲左右的時候,根據自己需要,選擇退保,因為後面的對賭成分太高。

終身純重疾險,則擁有更多選擇空間,是持有終身,作為一個有門檻的,有一定對賭成分的重大疾病保障;

還是退保自己持有,可以存著做保守投資,做一個可以增值的醫療資金儲備,未來自行決定。

但無論怎麼選擇,我們都別忘了,配置保險的本意,首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存錢,而是風險對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