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買健康險選擇"返還型"還是"消費型"?"小公司"靠譜嗎?(文末有福利)

最近小編讀了一篇文章,叫做"為什麼勸你不要輕易賣保險?"

文中提到:

"很多年前,市面上開始流行一種"超級全能"的保險,意思是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沒病領錢"的作用。健康是最值得關心的問題,但如果它"順便"也有不錯的收益,也是很完美的!很多人都想趁著年輕時把保險買齊,可以把養老、孩子讀書的學費給解決了。

只要認真算算,這種全能的保險,保障低且不說,標榜的高收益,其實也沒有銀行定期高。一旦交了錢過了猶豫期,想退出來就麻煩了。"

1年前,小編對上述一概而論反對"返還型"說法,小編還是很贊成的,因為那時候小編還在"互聯網保險"領域。

互聯網保險領域,有幾個特點:

  1. 相對便宜
  2. 多為純消費型(為了儘量價格低)
  3. 產品相對簡單(比如:重疾產品一般不會綁定醫療、意外、壽險、教育年金等)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由於互聯網線上消費者本身的特質,高於3000元的產品不適合網上銷售,再加上保險的複雜性,作為互聯網保險的經營者,成交轉化率會非常低,所以互聯網的網紅保險產品通常都具備上面三個特點。

互聯網保險,直接面對國內巨無霸的傳統保險公司"大而全"、"返還型"、"分紅型"保險的挑戰,為了保住地盤,互相"黑"也就在所難免了。

互聯網保險來批評傳統保險公司的觀點: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1. 貴,坑。大的傳統保險公司的運營、廣告成本、銷售人員的人力成本和佣金特別高,所以他們產品就會很貴!
  2. 產品複雜。一張保單綁定了很多附加險種,不利於主險種的性價比的對比。專門坑有些"人傻錢多"的人和讀不懂條款的老年人!
  3. 返還型產品裡面的返還部分屬於投資,投資部分收益率低!

聽上去Diss的理由還挺有道理的是嗎?

聽聽傳統保險批評互聯網保險的觀點: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1. 互網保險都是小公司,實力不行,買了不踏實
  2. 沒有代理人服務,理賠的時候會沒人管
  3. 客戶居住地城市可能沒有該"小公司"的辦公服務地點,有問題找不到人

一.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在國內,保險公司不分大小,看償付實力和產品本身。

2019年最新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數據,四家保險公司目前要警惕:

中法人壽:D級 償付充足率 -8469%

長安人壽:D級 償付充足率 -162.65%

珠江人壽:C級 償付充足率 131.2%

百年人壽:C級 償付充足率 121.82%

中國幾百家保險公司,只要是償付能力足夠強,沒有所謂大小的區別,只要和合法註冊在中國的保險企業,都不是“小公司”,在中國銀保監會的監管下,都是有保障的。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鼎鼎大名百年人壽,很出名,以前的股東是王思聰,去年剛把股份賣了。熟悉互聯網保險的朋友肯定會很熟悉,因為他們家的產品特點出了名的"便宜"!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非常快,很勤奮、互聯網渠道業績非常強的一家保險公司,幾乎所有互聯網保險平臺都會推薦他們家的某一款產品,可謂是對用戶"性價比高"、對銷售平臺"佣金更高",一度紅到不行,令很多保險公司"眼紅"。

可是,便宜一定是好事嗎?保險這東西,如果因為就是為了定價便宜,吸引大批用戶投保,承保的保額很高,實際可承擔的理賠金不足,那麼對於客戶,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雖然中國保險公司不允許破產倒閉,只能被兼併重組,但是償付充足率差的公司,說明了資金實力不足,或者現金流很差

,很有可能是在虧損運行。

保監會有一條規定,對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 60% ,或綜合償付能力低於120% 的公司,需要列為非現場檢查的重點對象。

償付能力充足率並不是越高越好的。償付能力過高,有可能代表資本的使用效率低,會攤薄股東的資本回報水平。他們的分紅型產品,分紅的年收益率會有影響。

有些朋友會考慮到,就算現在某些“小公司”的償付能力達標,不代表未來他們不會"掛科"。這個舉一反三的思考非常有意義,歷史上還有哪些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曾經很差的?由於篇幅的限制,就需要大家去網上查一查了。

所以,"小",是不必擔心的。

二. 返還型、分紅型的產品一定投資收益低嗎?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客戶交的保費,保險公司:

  • 留出一部分錢來作為償付保險責任(重疾、身故、醫療等)理賠(消費型)
  • 還會剩餘一部分用來作為保險金融機構的險資用來投資,從而獲得投資利潤以及客戶的收益(返還型)

我們來看兩種場景:

第一種場景返還趨向型。如果你每年交10000元買了"返還型"終身的重疾險(帶身故責任),一輩子都沒有患重疾,那麼交的20年的保費,最後還能拿回來給子孫。這種思想和邏輯有錯嗎?並沒有。

第二種場景消費趨向型。如果你每年交5000元買了消費型的定期重疾險(保到70週歲),剛交了2年保費不幸身患癌症,直接獲賠50萬,那麼這種邏輯和觀點也沒問題。

關鍵在於:

第一種場景,錢雖然能拿回來,但是保終身的返還型比保到70歲純消費型每年多交的5000元,年回報率是多少?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第二種場景,只有患重疾,才有"回報"。但是,你如果交滿20年,一直到70歲都沒有患重疾,1分錢拿不回來。你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是0,你是否也欣然接受?

就像我們買車險一樣,車險每年的保費是不會退給我們的。

你會傾向選擇哪個?

  • 如果自認為患重疾幾率不高,而且保費支付多一些對個人負擔不大,會選擇第一個
  • 如果自認為患重疾幾率高,而且手頭比較緊,保費支付壓力大,會選擇第二個

選擇因人而異,各有所好。就像投資軟件在你投資之前都會給你進行投資偏好和抗風險能力測試,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所以,泛泛的貶低"返還型"保險的觀點,是立不住腳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

  1. 患重疾概率可能不高,但是也害怕萬一
  2. 身故有高保額賠償
  3. 希望交的保費最終可以收回來而且還有增值
  4. 保費支付能力相對高的話

那就來仔細分析和對比下買哪裡的重疾險"返還部分"的投資價值高:

"每年多交的錢當存款和投資是否划算",爭論的核心焦點,在於多交的那部分錢的收益比銀行理財等理財產品高嗎?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從上面的詳細對比,香港"加裕智倍保"(典型的返還型,帶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對比國內險守衛者一號(消費型,現在已經已經下線):

  1. 重疾險,總保費:香港比大陸的多交12%
  2. 30年後,現金價值:香港比大陸的多97.2%;重疾和身故保額:香港比大陸的多44.6%
  3. 50年後,現金價值:香港比大陸的多341%;重疾和身故保額:香港比大陸的多232%

以上對比,香港重疾險完勝中國大陸重疾險。

比純“消費型”產品多交的那部分保費,年收益率是多少?

年保費10290元 = 保障部分5000元(類似車險的純消費部分) + 投資理財部分5290元

每年投入的投資理財本金為:5290元

投資期:25年

經過複利計算表格計算:

(請看下面IRR複利計算結果)

為什麼互聯網保險極力反對“返還型”保險?

年化複利收益率計算表格

第10年,如果退保,是虧損的,年投資回報IRR複利率:-13.98%

第20年,如果退保,分紅滾存已經開始發力,年投資回報IRR複利率:5.981%

第30年,如果退保,年投資IRR複利回報率:5.986%

投資 5290元 x 25年 = 13.225萬元,回報 38.741萬元,30年翻了將近3倍。

總結:

前25年:

  • 每年5000元用於終身保障重疾和身故(50-75萬遞增保額,癌症多次賠付);
  • 每年5290元投資部分,產生將近年化6%複利的投資回報率

這樣的返還型的重疾險,你們覺得"返還型"還坑嗎?

歡迎關注蛋蛋愛財,一個說實話的財經自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