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LP化"、LP"GP化"、 GP"FA化"、FA融化……都挺好

GP

1

GP“LP化”


红杉资本曾参与发起母基金星界资本、更早还是真格基金、创新工场、弘晖资本、源码资本等的出资人;

IDG资本曾与宜信财富试水天使母基金,也曾联合富士康、海河产业基金等发起设立的智慧出行基金(有母基金策略);

深创投则利用其国有背景绑定地方政府资源做母基金,规模已远超千亿,也是前海母基金的唯一机构合伙人;

鼎晖投资财富团队,也有投资体外基金的记录;

高瓴资本投资过清流资本、蓝湖资本等小伙伴;

中信产业基金也管理规模相当的母基金;

……

种种迹象表明,某些头部GP也都各自搞了一笔大钱做LP,即头部GP“LP化”。也有GP管理人个人层面出于对某一个或一些黑马GP的信任,成为新基金的LP,这样的案例更多。

这说明什么?虽然市场并不好,但我们看到更多分化现象存在,真正有实力的机构相对从容。虽然不能排除有些非头部GP团队,也是神通广大,能搞到很多钱并做起了母基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成立。

正如昨天文章所言,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除了放大管理规模,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来吸附资源外,而FOF这一品类还能降低因AUM过大、机构化程度太深而带来的管理边际成本的高企问题。具体而言:

1.头部机构可以相对容易的募集到资金,但不妨让更专业更垂直的团队来帮助深挖赛道,从而节省聘请顶尖产业人才的费用;

2.如果机构内部有多支行业垂直基金需要募集,则自身母基金的存在是对各支基金的募资的一个很好补充;

3.管理一支母基金所需付出的人力成本和决策压力要小于一支同体量的直投基金,同时可进一步分散投资风险;

4.自我LP角色的确立,使得一线GP内部团队想要独立单干的Spin-Off团队获得了初始资本并且保全了老东家的面子;

5.母基金灵活的投资策略,可以布局LP、直投、跟投、二手份额等多种投资手段,为日后全品类资产配置打下基础,甚至可以对机构内部的的资产形成Secondary流动性;

6.通过布局早期专精于某一领域的GP,一线机构可以在明星项目投资份额的的争抢中获得更强的先发优势和信息优势。

2

LP“GP化”


不难理解,在投资子基金外,很多LP都将直投、跟投,甚至二手份额作为投资策略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些基金直投比例要占到基金总体规模50%以上。

也有投资人认为,母基金做直投跟子基金有利益冲突,因为如果母基金做直投,无形中就与GP产生了竞争关系,这样如何确保GP向母基金开放产业链条却不被剽窃成了难题。但这阻挡不了母基金做直投的冲动。

比如,前海母基金对于子基金与直投项目就是“五五开”。这样做的原因,首先就是不能浪费了多年积累的直投经验,或许可以为出资人争取更好的收益,提高基金的流动性;比如,中金启元策略中,80%是投战略新兴产业的VC基金,20%是跟投。此外,诺亚财富、宜信财富等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几乎很少有LP不做直投的。LP为何出现“GP化”倾向?

1. 做母基金可能活得很稳,但是可能想爆发不那么容易,如果做直接投资回报能做得不错,还没有GP做中间商赚差价,管理费都能自己花,为什么不能自己做直投?由于国内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当然,这也可能整合投资人之意——他们无法对母基金管理人专业服务的价值做出判断,对于双重收费存在较大的抵触,直投反而更能给投资人交代。

2.很多LP管理团队,最早都是从直投团队转化而来,说直白点,直投项目都是这帮人玩剩下的,LP觉得如果不能判断GP是否能帮我挣钱,那就自己判断项目;

3.中国商人对于自己的动手能力有种近乎偏执的迷之自信和优越感,毕竟之前能够成功做成一家企业,在做直投这方面,也肯定是自己最牛逼;

4.母基金一般比子基金周期更长,流动性更差,而相当的直投配比,既可以保持高额收益,又能够提高基金的流动性,满足不同LP的喜好;

5.对于子基金投资项目的选择性跟投,不需要找项目,也不需要做投后服务,跟着子基金吃香喝辣的,可以最大限度节省精力还能保证收益,何乐不为?

6. 拿直投炼团队。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直接投资过程,就不能具备母基金实质性的决策能力。此外,通过股权直投可为母基金吸引和招募到真正优秀的且具有直投经验的投资经理,提升人才专业水准。

3

GP“FA化”


日前,《福布斯杂志》发布文章表示,曾有过辉煌业绩的VC机构A16Z已经提交申请,将公司注册为FA,正式放弃VC基金的身份。

虽然,他这个FA和我们理解的FA并不一定是一码事,他注册为FA的原因跟国内很多VC转身FA的原因不可同日而语,但大洋彼岸的蝴蝶煽动翅膀,还是掀起了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风暴。

资管新规、金融去杠杆等冲击,这两年行业优胜劣汰之下,很多团队也放弃了VC身份,做起了FA。有些是因为基金没钱了,不能投资。当然,其中不乏很多VC机构,因为投后服务太强大,掩盖了他们在投资业务团队的光芒。具体而言:

1.很多GP募不到钱,收不到管理费,怎么办?转行做FA,还能赚点现金流。比起那些直接关门的GP机构来说,转行FA还是相对人性化、温暖的;

2.很多机构放缓投资节奏,把更多精力放在已投存量资产的处置上,就变成了FA。在这个时间节点,帮助企业融资、进而帮助基金退出的能力,对于VC机构来讲,已成核心竞争力;

3.VC拓展综合多元业务,包括FA,做能力输出。做FA,一可以帮助企业融资;二在FA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企业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为基金的退出提供很好的帮助。

4.投资团队转型做起FA,了解原来在市场上经常碰到的竞争对手,现在的合作伙伴的喜好,推荐项目更有针对性,这算不算一种降维攻击呢?

5.现实中,有GP在市场上拿在聊的项目做募资,这个情况越来越多,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LP做了直投,而GP拿到LP的介绍费,也便成了FA。

6.投资经理都是“内部FA”。投资经理本没有决策权,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反复论证,最后上会,说服投资委会成员,本质上与FA并无二致。

4

FA“融化”


这是股权投资“四化”现象中,最悲惨的一种。

先来说一个数据: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2018年的募资金额跌了80%——子弹越来越少。但是,投资案例和金额并见不少,2018年上半年比2017年同期翻倍。比如,京东物流拿了20多亿美金,蚂蚁金服140亿美金等,头部项目集中笼络到更多的资金,这个现象还在持续。

上轮资本寒冬始于2015年7、8月的股灾,结束于2016年底。市场上的钱去哪儿了?也是头部项目上,比如滴滴出行、蚂蚁金服、美团、Uber中国。这是非常恐怖的现象。

募资难向下传导,头部企业拿到融资概率相对较高,而投资机构出于风险厌恶考量,放缓投资节奏,或者对已投项目持续加码,但一些资质平庸的项目没什么事干了。

那么,头部项目在哪?几乎都掌握在头部FA手中,你看2019年上半年披露的融资项目,几乎都在华兴、泰合、光源等撮合之下完成,如果较真,也有不是他们完成的。其实,这也是FA的两极分化。

那么市场上曾经的“全民FA”正在退潮,很多机构FA只能沦落到“融化”状态,这些FA机构从业者不一定那么快消失,但之前机构作战,现在更多是散落在民间,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故事纯属虚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