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长久以来,我们对慈禧太后的评价都因为她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而以负面的评价居多。但是在负面评价居多的慈禧太后身上,我们也要看到她的功绩。没有人是坏得一塌糊涂的,在慈禧太后的身上也是具有一定的闪光点的。

虽然我们常说慈禧太后丧权辱国,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丧权辱国的统治者,中国才得以推动艰难险阻的近代化历程。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事实上,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满是荆棘的道路上,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顽固派的阻拦。以洋务运动为例,兴办洋务是慈禧太后取得政权后支持的第一项重大政治举措。

但是就是这样一项促进中国发展的运动,却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拦,特别是洋务运动里面的学习西方的主张,更是遭到了顽固派的猛烈抨击。如当时的大学士倭仁强调 “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的方策治国,而且还说:“欲求制胜,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强,必谋之礼仪之士”,一副复古守旧的姿态。面对这些思想守旧的顽固派,正是慈禧太后的力排众议,洋务派的改革才得以维持下去。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1867年的同文馆争论,正是慈禧太后全力支持洋务运动的真实写照。当时因为同文馆之天文算学馆招收科甲正途人员一事引得洋务派与顽固派两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面对这样的争吵,慈禧太后一方面对洋务派大加赞赏,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斥责了顽固派说:“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不过借西法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致有碍于人心士习耶?著毋庸议”。正是有了慈禧太后的“保驾护航”,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地进行。

除了支持洋务派的态度之外,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化历程当中也有付诸行动。正是在慈禧掌权的这段时间,汉人得到了重用。慈禧太后之前,满清政府的用人制度是“重用满人,防范汉臣”,慈禧一上台之后,改变了之前的这种用人制度。先后重用曾国藩兄弟、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也正是在这些汉臣的帮助下,国家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派遣留学生与废除科举则是慈禧太后推到近代化的另一手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慈禧太后就同意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计划。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当年出国留学的幼童之一。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因为其“八股取士”的弊端,而导致了知识分子思想僵化。为了适应近代化的人才需求,1905年慈禧太后下令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部。中国近代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正是慈禧太后的这一举动促进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晚年的慈禧太后为了维护满清政府的统治被迫推行宪政改革。1905年,面临国内日渐高涨的政治改革的呼声,慈禧太后派出了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1906年7月,她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并且表示出极大的变法决心,要求官员认真负责,落实改革方案。

除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之外,慈禧太后也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古代中国是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正是如此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在慈禧的默许之下,全国各地开办起了多家女子学校,特别是广州、上海等开放时间较早的通商口岸。禁止女子裹脚也是慈禧太后维护女权的一大主张,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废除在中国延续了近600年的缠足陋习,开解放妇女之先河;并废除了满汉不能通婚的旧政令。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虽然在慈禧的手中,中国丧失了大量的国土。但是她却保住了一块至关重要的领土,那就是新疆。19世纪中后期,沙俄政府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的西北,为了抢占中国西北,沙俄政府暗地里支持阿古柏从事分裂西北边陲。在左宗棠的一再坚持、劝谏之下,慈禧太后将有限的国防军费交付给了左宗棠。最终在左宗棠的率领之下,阿古柏战败,西北地区得以重回华夏。收复新疆,也是慈禧太后身上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