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坦克自從一戰誕生以來,經歷了二三十年代的改進與二戰的洗禮之後,逐漸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二戰後期,隨著傳統動能彈藥的一度衰落和空心裝藥技術的發展,各種破甲彈和碎甲彈也隨之發展起來。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與傳統強調高膛壓高初速的動能穿甲彈相比,利用錐形裝藥產生金屬射流的破甲彈成本低廉、性價比更高,而且對於鑄炮工藝的要求也更小,因此在二戰後期一度成為了各種反裝甲武器的主流選擇,也誕生了像RPG、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等一些單兵簡單有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但坦克的發展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面對蓬勃發展的破甲彈,也演化出了各種簡單有效的應對策略。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RPG!YES"輕便好使的RPG跟炮用破甲彈一樣都使用了錐形裝藥,這也使得單兵反坦克不再扛著又大又重的反坦克槍。

想要應對破甲彈首先得說一下破甲彈的原理。破甲彈是基於美國人門羅發明的門羅效應研製的,通過彈頭內的高能炸藥引爆時產生的高溫高壓,對其前方的藥型罩產生擠壓,使其聚攏壓縮,最終破碎,匯聚成一根具有部分流體性質的高溫高速金屬射流,像高壓水槍洗車一樣將裝甲直接衝擊出一個洞。對於破甲彈來說,他的侵徹能力與炮彈初速無關,炮彈出廠後,能影響其侵徹能力的就是炸高控制。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破甲彈的內部剖面圖,藥型罩一般由紫銅製成

通常情況下破甲彈設計層面就會嚴格控制炸高,從而控制金屬射流的最佳初速,炸高過長和過短都會對其有較大的影響,而破解破甲彈就要從干擾炸高來著手。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應對破甲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為坦克周圍加裝一層附加裝甲,通過外部的附加裝甲來提前引爆破甲彈,使之不能在最佳射高引爆,從而極大的削弱其最佳侵徹能力。而附加裝甲本身加裝和拆換也簡單輕便,對於原有坦克設計的干擾性不大,因此也是最早被運用到實戰中破解破甲彈的方法。早在二戰當中,通過為坦克側面加裝附加裙甲或者防護網的方式來增強坦克抵禦新生破甲彈的方式已然出現,例如德國人的四號坦克、以及蘇聯人的T-44坦克等等。這些在遊戲《坦克世界》當中也曾出現,因此不做過多贅述。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德國四號坦克在易受攻擊的炮塔兩側和車身側面都加裝了一層附加裝甲,一般由薄鋼板或者金屬絲網製成。

二戰之後,伴隨著軍工技術人員對於破甲彈侵徹能力的進一步挖掘,在十餘年的時間當中,破甲彈的侵撤能力迅速攀升了一倍多,而此時的複合裝甲遠沒有問世,傾斜裝甲的等效有限。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蘇聯T-44坦克也採用過類似的附加裝甲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對破甲彈愈發強勁的侵撤能力,蘇聯早期的各種坦克,例如T-54、T-55、T-62中型坦克的裝甲都還僅僅是"後二戰時代"的防禦水平,遠遠跟不上各種破甲彈的進化速度。根據蘇聯專家的推算,按照蘇聯常規中坦此時的防禦水準(首上60度100毫米裝甲,首下55度100毫米,側裝甲垂直80毫米,球形炮塔正面170到90毫米在23到55度之間均勻過渡),想要防禦85毫米的破甲彈,正面需要在同角度下增加到215到250毫米左右,而想要防禦115毫米破甲彈則需要同角度260到290毫米的程度,這會導致坦克整體重量增重10噸以上,對於強調均衡性的中型坦克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正面加裝附加裝甲是常規應對方式,但是超重、影響視野是免不了的,例如T62E4超級潘興

按照以往的應對方式,除了增加裙甲之外,還應對正面加裝一層距離主裝甲有一段距離的附加裝甲,例如像遊戲《坦克世界》中超級潘興和超級征服者的造型。但實際上這種正面加裝的附加裝甲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視野。為此在1964年,蘇聯為中型坦克開發了一種稱之為ZET-1型反破甲彈裝置,用於應對115毫米破甲彈從前方以及兩側的射擊。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安裝在T-62坦克上的ZET-1防禦系統,開啟狀態

ZET-1型反破甲彈裝置由兩部分組成,正面為安裝在炮管上的傘形防護網,兩側則是安裝在側裝甲上的可調裙甲。二者的原理都是通過提前引爆破甲彈的方式使得破甲彈達不到最佳炸高,從而大幅度削弱侵徹能力。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T-62坦克開啟狀態,正面圖,可見側裙甲與側甲之間有一定距離

ZET-1的傘形防護網由套箍、6跟傘面支撐杆和柔性的鋼絲防護網組成,並按照坦克上窄下寬的正面投影調整了防護範圍,使之能夠完全覆蓋到坦克正面投影。防護傘重60公斤,平時行進時可像雨傘一樣摺疊收縮於炮管周圍,可在3分鐘內由行進狀態轉換為戰鬥防禦狀態。在使用時,成員可以藉助工具在15分鐘之內打開安裝。防護傘根據T-54/55和T-62坦克的不同需求,安裝位置也稍有不同,但張開之後都應距離裝甲一米八以上,以保證鋼絲網引爆破甲彈所產生的金屬射流不會對裝甲造成嚴重傷害。與以往的正面附加裝甲相比,ZET-1的防護傘設計在輕便的基礎上解決了視野問題,更有利於持續作戰。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安裝ZET-1系統,行進狀態的T-62坦克

在車身兩側,ZET-1系統還擁有每側6塊的附加裙甲,由硬質鋁合金製成,共重達200公斤,以鉸鏈的形式與側裝甲相連。裙甲的角度可以在完全垂直和向正前方30度,以實現1500毫米的最佳防禦炸高,增強側前方來襲的防禦能力。坦克可在1分鐘內完成行進狀態到戰鬥防禦狀態的轉換,並在3分鐘內調整好裙甲方向應敵。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安裝了ZET-1系統,在行駛狀態時,防護傘收攏,裙甲折回的T-55坦克

設計完成之後,ZET-1防禦系統進入到了列裝前測試階段,當時主要測試其防禦能力以及整體的牢固性。按照設計者的構想,ZET-1的防禦網和裙甲在遭受85到115毫米破甲彈的襲擊之後,頂多破壞鋼絲網和幾頁裙甲,不會對坦克主體造成嚴重損傷,而鋼絲網和裙甲則是可以更換的。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開啟ZET-1,戰鬥狀態的T-55坦克(反正沒俯角不怕蹭地上,說會蹭到的多半沒玩過WOT)

1964年初,在對安裝了ZET-1防禦系統的T-54/55以及T-62的測試當中,實驗團隊先後用85炮、100炮以及T-62的115炮發射破甲彈,結果無一例外被防禦網和裙甲提前引爆,儘管部分金屬射流還是在車身上留下了痕跡,但主裝甲並未遭受到嚴重損害,坦克內部也保持完好。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ZET-1開啟狀態的T-55

而且在防禦網和裙甲的更換當中,若是僅有一方面出現問題,坦克乘員藉助工具最短僅需要兩分鐘即可以完成戰時更換。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用於測試的早期型T-54坦克

在後續的牢固性和行進能力測試當中,安裝了ZET-1防禦系統的T-55和T-62坦克在防禦網和裙甲開啟狀態下完成了長達500公里的戰地環境行進測試,結果表現良好,整體極為牢靠(嚴重鄙視"X廖羅夫"篡改真實情況的行為)。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行進測試狀態,按照資料原文是成功克服了灌木叢剮蹭的

最後,蘇軍相關測試部門認為,這是一種對現役坦克應對破甲彈來說性價比極高的防禦裝置,並建議蘇軍裝甲部隊儘快安裝這種防禦裝置。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被T-12反坦克炮的100毫米破甲彈擊中後,ZET-1系統正面防護網被燒燬,但僅在首上裝甲上留下了一

但實際上,這種長得像雨傘的ZET-1防禦裝置最終並沒有列裝,但並不是因為某些無良公眾號口中的"防護網行進間與障礙物發生剮蹭"。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85毫米破甲彈擊中四次之後,裙甲受損嚴重,但仍未傷及側裝甲、履帶和負重輪

按照蘇聯裝甲部隊負責人的看法,這隻能算是一種應急的防禦裝置。再加之同年,採用第一代複合裝甲的T-64主戰坦克完成測試,正式定型列裝,輕便且高性能的複合裝甲防禦能力遠勝於常規的鋼裝甲,這也使ZET-1防禦裝置在蘇聯逐漸沒了市場。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側面被85毫米破甲彈首次擊中後的效果,裙甲受損,側裝甲、履帶以及負重輪保持完好

在此之後,蘇聯也就再沒研發過類似的附加金屬傘,而是老老實實走了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的道路,這也就有了日後T-72、T-80、T-90等新一代鋼鐵洪流的誕生。

蘇聯人給坦克打“雨傘”,這些五對輪都試過,最終卻敗給複合裝甲

採用了第一代複合裝甲的T-64主戰坦克徹底把防禦傘這種"奇技淫巧"打入冷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