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教培人,“相煎太急”?(致2019年教培業同仁)


同為教培人,“相煎太急”?(致2019年教培業同仁)


“有證的與無證的”


這個月初,一位校長告訴我一件真實的事:在他們當地,因為整頓,有證的與沒證的打得不可開交,相互舉報。“有證的舉報沒證的非法辦學,讓有關部門去查證與關停,而無證機構則蹲守有證機構,去看是否有內容超綱、違規收費云云,然後也去舉報相關部門去查,最終每一家都搞得人心惶惶”。

由此讓我想到了去年新政剛出臺的西安,在培訓機構聚集的同一寫字樓裡,還發生過有證機構散發單頁攻擊在同樓上因各種原因未能取得辦學證的同行,直接導致在火熱的暑假招生季,不但無證機構招生受到重大損失,有證的生源也因為失去聚集效應而下降。更重要的是,普遍降低了家長對於培訓機構的信任度。

同行相輕,我們其實都“有病”

同在一個圈子,尤其是教培業,資源有限、客群集中,同行間的競爭壓力大,誰都想分一杯羹,培訓機構間的惡性競爭從未消停過。

1輿論壓力

商業競爭中,互相抹黑、潑髒水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更注重為人師表者的形象和品牌的教培行業,這樣相互攻擊的情況殺傷力更強,對行業的傷害級別也比較高。

2017年,小猿搜題與作業幫因為“涉黃事件”而相互指責並對簿公堂,引發業界各方關注,雖至今未有定論,但雙方的品牌形象都受到損害,更對在線教育行業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招生壓力

在培訓機構間的生源拉鋸戰,低價課搶學生、暗地挖學生時而有之。中小機構的生源一般都是在一定區域內,生源有限,你多我就少。你有99元課,我就推出1元課,用低價搶過來;而客單價高的藝考市場,推薦費更是水漲船高,相互攀比,最後實際上真正認真做教學的反而很難賺到錢…

3、名師之爭

在培訓機構,名師是稀缺資源,而各家機構辛辛苦苦培養出的名師,往往會成為機構之間相互挖角的對象。即使是行業老大,也曾爆發出相互挖人的激烈鬥爭,而在沒有企業品牌的中小機構,一個好老師就是一個好學校,名師出走的背後,往往是生源的非正常流動,搞得運營者對此都非常失望,也不敢再花大力氣去培養名師。

教學本身是門藝術,其實更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技術。我們教培業之所以熱衷於“標準化”與“去名師化”,實則是對人才非正常流動的無奈之舉,這也使得我們這個行業可以有年輕的名師,但很難有大師;我們可以賺一些錢,卻賺不到尊敬。


競爭不是消滅對手,而是贏得用戶


惡性競爭的根源,就是我們理解錯了競爭的本質。競爭是要追求自身卓越還是打擊對手?

易到創始人、順為資本投資合夥人周航曾用小米進入電視領域的例子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過去幾年,國內電視市場的總體需求比較平穩,一年的銷量基本穩定在4000萬臺左右。而小米2013年進入電視市場,5年時間做到了出貨量單季度第一,市場佔有率全國前五。一家做手機起家的企業,雷軍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同為教培人,“相煎太急”?(致2019年教培業同仁)

答案在於:小米團隊從進入電視業務之初,就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能力,不做紅海競爭。比如一個搖控器,從原來幾十個按鍵變成11鍵,從原來以電視設備信號為中心到整合網絡內容為中心的一個全新的UI界面。依靠這種不斷創新的用戶價值主張,小米始終引領著互聯網電視的話語權,銷量也自然穩步提升。因為用戶不關心你是不是第一,用戶只關心你出了一個什麼新產品,什麼新功能,對我有什麼新的價值。

小米電視例子告訴我們:競爭不是打擊競爭對手,而是贏得用戶。競爭中進攻的著眼點不是打敗對手,而是能不能不斷地提出更新的用戶價值主張。那麼我們教育培訓機構,是不是要認真考慮下我們的課程產品設置是否可以更高效、讓學生更高興?而不是關心我們的規模比同行更大?

行業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不是競爭,而是競合


從2018年開始,快速奔跑的教培業遇到了規範與調整,既是情理之中,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這個行業正從初期的市場認可(有需求,八九十年代)到家長認可(有付費,本世紀初)、再到國家認可(有規範,2018年),這是一個行業正在走向相對成熟的標誌。

當一個行業走向相對成熟階段,最主流的方式不是競爭,而是競合。在這一點上,兩位行業老大都率先做出了反應:


同為教培人,“相煎太急”?(致2019年教培業同仁)


選自多知網《2018,我們這一年》,文中提到新東方從英語單科到全科再到產業鏈,要向全行業開放合作,形成教育產業鏈。

無獨有偶,好未來也發表了自己的新定位,開放平臺與助力民辦教育,開始了面向全球打通產業鏈的價值主張。


同為教培人,“相煎太急”?(致2019年教培業同仁)

☞ 選自多知網《2018,我們這一年》

競合不是大吃小的兼併整合,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它可以是很溫情的結合與融合。每一次競合,都是一次嬗變,受益的都是教育者。

這種競合在2019年形成了四大趨勢:

▷ 一是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雙師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 二是教育鏈上的融合,早幼培教育的融合,素質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

▷ 三是教學空間及課程的整合,大力發展教育綜合體;

▷ 四是基於資本紐帶的品牌整合,併購重組教育集團。


結 語

2019年,民辦教育風雲變幻,作為其中一名運營者,我們不嘆息,不等待,不為別的,因為我們是教育人,都有著知識分子天然的尊嚴,即使競爭,也要有尊嚴的競爭、即使沒有能堅持到最後,也要有體面的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